朱自清背影赏析

合集下载

《背影》及分析(朱自清)

《背影》及分析(朱自清)

《背影》原文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最新朱自清《背影》的原文及赏析

最新朱自清《背影》的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背影》的原文及赏析导语:朱自清是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朱自清背影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背影》课文解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父亲帮他照料行李,买橘子给他吃,这些细节都表现了父亲对他的细心呵护。

其次,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每一次的描绘都充满了深情。

特别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作者还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照顾。

例如,在文中提到父亲在离开车站时留下的背影,虽然只淡淡地一带而过,但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最后,作者在结尾处引用了父亲来信的文字,进一步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这段文字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表达。

总之,《背影》是一篇充满深情和感动的散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一、写作背景《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将哀伤和愤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感情。

作品通过这种描写父子之情的艺术闪光,照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照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全文还应该包括四个大段:1.父亲的卸职和奔丧,地点在徐州。

(第2自然段)2.父亲办丧事和要到南京谋职,地点在扬州。

(第3自然段)3.父亲送我北去,地点在浦口。

(第4、5、6自然段)4.父亲给我来信,地点在北京。

(第7自然段) “送我北去”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

为了突现这个主体,作者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远处落笔,一路写来,为送别的体文字,制造了气氛。

作者先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家奔丧。

这就是说,父亲是在老境颓唐、东奔西走的情况下,送我北的。

维其如此,父亲在送我之时愈是对我关怀备至、细心热切,他为我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因而他的爱子之心就愈见其深沉。

由此看来,1、2自然段为突现主体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主体文字后的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泪光中仿佛重睹父亲的背影,这是变换地址再现主体部分的旋律,形成了余韵,同样对主体结构起到突现作用。

(一)“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结构包括四段:1.父亲决定送我。

(第4自然段)2.父亲送我过江进站上车。

(第5自然段)3.父亲给我买橘子。

(第6自然段大部)4.父亲与我告别。

(第7自然尾)“买橘子”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一、二两段是前导,第四段是尾声。

为了突现第三段的主体文字,作者也花了两个大段的篇幅,紧承上文,顺次写来,备细述说,自然引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段主体文字。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1《背影》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父子送别的小题材,着力于叮咛、嘱托、买水果等细节,没有重大的主题和宏伟的结构,没有华丽的文字和刻意的雕饰,但却极其生动地抒写了纯真圣洁的骨肉之情,再现了人伦之中深邃幽微的生活情趣,确是一篇叙写实境、抒发真情的文艺珍品。

首先,作者写了父亲的老态和老人的衣着。

做儿子的从背后看着去买桔子的父亲,映入眼帘的是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且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接着,就以细腻的笔触刻画老人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攀”、一“缩”、一“倾”和那“努力的祥子”,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年老体衰、动作笨拙的老年形象。

作者流泪了,读者似乎也要流泪了。

寥寥几十个字,都是叙事,但却那样地传神。

这里写的是“背影”,从背影中,人们真切地看到了父亲为了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

另一方面,作儿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会从深深感到父亲的慈爱转为对父亲充满疼爱和怜悯,因而联想到父亲平时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

此时此刻,做儿子的怎能不动情呢?所以,作者的感情这时也达到了高潮,“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句既是作者对自己感情的正面抒发,也是作者对自己流泪这一客观事实的叙述。

接着,作者写父亲买了桔子归来时的情景:“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然后“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通过这些实境的叙述,把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逼真地表现出来。

说心情轻松,为什么还要加“似的”呢?这是因为父子马上就要分别,父亲的心里其实并不轻松,只是为了不伤儿子的心,故意做出轻松的样子。

临走的时候,父亲心里本来有许多话,但说出来只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样平淡的话,但是这比用许多语言直接抒情更加感人。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下面是《背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朱自清《背影》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背影》朱自清散文原文及欣赏

《背影》朱自清散文原文及欣赏

《背影》朱自清散文原文及欣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背影》朱自清散文原文及欣赏《背影》朱自清散文原文及欣赏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赏析10篇

背影赏析10篇

背影赏析10篇背影赏析(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足一千五百个字,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且无华赡的文字,然而它却具有极大的感动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可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父子之情。

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必须的困难。

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

这时,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的景象。

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弟妹,心境十分沉重。

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

《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文中所记的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

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一样寻常了。

与父亲的穿戴构成比较的是,朱自清却随身带着一件紫毛大衣。

这件大衣是父亲托人定做的,并亲自为儿子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其爱子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1925年10月,朱自清写下了这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我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朱父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后,即挪坐到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眼中好像猛然间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背影赏析(二):朱自清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诗人,《背影》没有《桨声里的秦淮河》那么迷离动人,没有《春》那么生机盎然也没有《荷塘月色》那样的花好月圆,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用一种浓郁的情感,为读者将一个父亲的爱娓娓道来,像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但意味绵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背影》赏析
摘要: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深沉感人至深父子之爱美好
多年以前,第一次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接触到朱自清,缘起认识了他的作品《背影》。

从而知道了,有个自称“扬州人”的朱佩弦,那个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最终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最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所以,认识朱自清先生的第一面,典型的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

“饿死事小,失节为大”,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气节的文人,在他的生命中,坚守着,“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文人的气节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贫贱不能移”。

有了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怀着敬佩的心里,初读他的作品《背影》。

朴实无华的笔触中,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情深,“父爱子,子爱父”,“三次背影,四次流泪”,情到深处,读者也黯然落泪。

平实的写人、平时的叙事、平时的抒情。

正如作者所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①情到深处自然真,华丽的辞藻是堆砌不出真情实感的。

所以秋实先生的“背影”深深的感动了几代人。

而今,重拾秋实先生的《背影》,结合笔者走过的岁月,细细咀嚼,除了感动以外,心中有了更多的感慨和遗憾。

也许,走过了,更多的路,才会对人生的感悟更多,只有身当人子兼人父的时候。

才可以更近更加深刻的审视朱自清先生和他的《背影》。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其实,父与子的情深意切,是矛盾中的理解,同时又何尝不是理解中的矛盾呢。

1917年,作者年龄是20岁,在北大读书,接受着“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对传统封建的意识,有了本能的反抗。

但又满怀迷惘,在蹉跎中努力着,又在努力中迷惘。

在这种状态下,所以“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从北京回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回家奔丧”。

其实,这个时候父亲的遭遇是非常艰难的,作为一位中年父亲,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辛苦的时候。

因为这时候,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担着最重的担子,赡养父辈,还要抚养下一代。

而此时的“背影”中的父亲,面对着母亲去世,失业,负债,儿子的学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生活几近绝境,外在的压力,使父亲的脾气愈加的暴躁,正如后来文末所说的那样,“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背影”中那浓浓的爱子深情在现实生活中被磨平磨淡。

是啊,作为一个年少时候,满怀激情和美好的梦想的父亲,没想到老年的时候,却如此的落魄。

如此惨淡的境遇,只能使老父亲,在暮年忆起儿子,哪怕是现实的生活中,与儿子思想认识不同的差距也化与无形。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垂暮的老人,一切都看的开了,所有的隔阂都可以抛在脑后。

想着自己的儿子,想着自己的孙子。

在“大去之期不远”的时候。

所以,笔者认为,“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我”买橘子,那蹒跚的“背影”,写出了生活的心酸无奈,无奈的父亲对儿子本能的父爱,乃人之天性使之然也。

然文末的“大去之期不远的时候,忘却了我的不好,唯惦记儿子,惦记儿子的儿子”。

这才是大爱,大爱无疆,放得下一切间隙和隔阂的父爱才是让佩弦先生在时隔多年以后,才明白父亲的情深的主要原因,不然一封家书如何勾的起多年前的车站离别的一幕。

父爱如山,终得圆满。

垂暮之年,终得如愿。

而朱自清先生的对父爱的理解又何尝不是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然后深爱的过程呢?年少轻狂的他,又怎么理解。

所以在车站的时候,看着父亲和脚夫讨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面对父亲的细细叮嘱,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然而,八年以后,面对老父亲的家书中的哀叹。

这个时候,才忆起,才自责自己原来的年幼无知。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个“唉”,流露出多少的懊悔与自责。

我想如果不是身为人父是不能理解为何当时老父的良苦用心。

当时,看着父亲肥胖的身躯攀过月台穿过铁轨,换来了朱红的橘子,我的泪水不由的下来了。

然而怕父亲看见,怕别人看见,赶紧的拭干了。

这是年少的“我”单纯的感动。

是一时间的。

霎那间的感动,不是最深的理解。

所以离别以后,和老父亲天各一方,都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劳碌着。

文中言: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生活的艰辛,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成家后的儿子,似乎也渐渐的疏远了老父。

在生活的跋涉中,父亲的“背影”也被拮据的现实所湮没,慢慢的淡化。

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扮演着儿子的父亲的角色。

而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也不如往日,甚至父子之间的罅隙也日益见多。

年老体衰的他,在也不能也没有能力为儿子操劳奔波。

而然疼爱儿子,关心儿子的心却没有变,越是老年,思念越深。

面对老父一生为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这个时候,潜伏在朱自清先生心中的对父亲的爱才磅礴而出。

所以,文中不仅仅是对当年车站父亲背影的重现,又何尝不包含父亲老年时候的背影呢?其实,这哪里是背影啊,是对父亲多么深的思念啊!
其实,要感谢朱自清先生,感谢他的《背影》。

在我们一生中,有多少美好被我们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被我们遗失。

比如亲人之间这朴实无华的爱。

让我们在再读《背影》中,去学会珍惜,在我们生活去学会感动,去学会珍惜我们现在还拥有的,去爱我们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