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而土壤质量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一、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模式的改变: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变化,可能使得某些地区出现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
干旱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和蒸发速度的加快,进而使土壤质量下降;而洪涝则可能导致土壤中含氧量不足,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2. 气温升高:全球气温上升是气候变化的关键特征之一。
高温通常会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降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同时,高温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降低,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3. 碳循环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的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被生长期延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将其储存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
但同时,高温和干旱等因素也会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碳释放增加,从而影响土壤质量。
二、土壤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同时,土壤质量本身也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反馈作用:1. 碳储存: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储存和固定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2. 水循环: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释放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良好质量的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径流速度,提高地下水补给,并减少洪涝的风险。
同时,优质土壤还可以提供植物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植物生长,进而提高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3. 生物多样性维护:优质的土壤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的土壤生物群落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并对环境变化产生稳定的响应。
土壤有机碳与生态环境

土壤有机碳与生态环境、大气温室效应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概念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即为土壤有机碳(SOC)。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的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之间的平衡。
有学者研究认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0.1%将导致大气圈二氧化碳浓度1mg/L(毫克/升)的变化,全球土壤有机碳10%转化为二氧化碳,其数量将超过30年来人类二氧化碳总量排放。
可以说,土壤碳库是地球系统处于活跃状态的最大碳汇,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碳源。
室效应具有影响范围广,制约因素复杂,后果严重等显著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是温室效应直接造成的后果。
因此,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科学家和环境工作者关注、研究的焦点。
本文讨论了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氟氯。
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种现象,即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向上辐射的热量,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过程。
温室效应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生态系统也对温室效应的缓解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方面。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例如,极端干旱会导致植被枯萎、土壤侵蚀,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碳循环和气候调节方面。
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了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
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被储存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另一部分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出来。
这种碳的吸收和释放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对减缓温室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生态系统中的湿地、森林等也对气候起着调节作用。
湿地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但总体上对减缓温室效应有益。
森林则被称为“地球的肺”,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对于减缓温室效应、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温室效应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而生态系统通过碳循环、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减缓温室效应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温室效应书

温室效应书一、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部分气体,像温室中的玻璃一样,能够让太阳辐射透过,但是会阻碍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向外散发,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自然现象。
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
它们可以吸收并散发热辐射,起到了保持地球表面温度的稳定作用。
二、温室效应的成因1. 工业活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工业活动也导致了大量的氟利昂等气体的排放。
2.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和生物质的燃烧也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一氧化氮和甲烷等。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壤的有机质释放,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
4. 交通运输:汽车尾气和飞机排放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1.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台风等。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地冰雪的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上升,危及沿海地区。
3. 生态系统变化: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了各种生物栖息地的变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平衡破坏。
4. 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森林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3.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制定国际法规和政策,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4.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结:温室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切实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调节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对于土壤特性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对温室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1. 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质是温室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养分供应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 促进土壤生物活性: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来源,有机质的添加可以提供碳源和能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1. 影响土壤通气能力:水分是土壤中气体交换的重要媒介,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促进土壤中气体的交换,改善土壤的通气能力,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2. 调节土壤温度:水分是土壤温度的调节因素之一,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降低土壤的温度,减缓土壤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并且适宜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影响土壤肥力: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增加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提高土壤肥力。
水分还可以溶解土壤中一些有益的矿质元素,使其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2. 提供养分供应: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温室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生的养分可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温室土壤来说,有机质的添加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供应的稳定性。
3. 调节植物生理代谢:土壤水分对植物生理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适量的土壤水分可以维持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活动,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水分还参与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中,调节植物的碳水平衡和水分平衡。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适量的有机质和水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能力,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促进根系生长和植物的吸收能力,调节植物的生理代谢,进而提高温室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碳循环vs全球碳循环

土壤碳循环
土壤碳循环模式
最简单的陆地土壤碳循环模式: 植物枯死后凋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凋落 物层,然后经腐殖质化作用,形成土壤 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经微生物分解产生 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在干或湿环境下沉积的各种地上及地下 掉落物参与碳循环的三个途径 A.直接成矿 B.根系的腐殖质过腐殖化作用成矿 C.厌氧环境中释放出CH4,排至大气, 植物呼吸释放CO2,淋溶侵蚀作用固定 在土壤中
2、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 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 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3、全球碳循环的源和汇
• 主要源: • C: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到大气 中的CO2 • D:土地利用(包括森林砍伐、 森林退化、 开荒等)释放到大 气中CO2; • R:陆地植物的自养呼吸; • S: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异养 呼吸(包括微生• 物、 真菌类和 动物); • O:海洋释放到大气中的CO2; • 主要汇: • P:陆地生态系统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 的CO2; • I:海洋吸收大气中 CO2; • B:沉积在陆地和 海洋中的有机和无 机碳。
土壤碳循环 在全球碳循环中的 地位和作用
by
概述
土壤圈是陆地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仅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汇地带, 而且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 部分,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土壤有机 碳库分别是植被碳库和大气碳库的2-3倍,由陆 地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转化成为土壤有机碳的 碳量是全球碳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土壤不仅是 人类主要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且是全球温室气体 的一个主要源和汇,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主导作用。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摘要】土地整治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土地整治的碳效应进行综述,包括对碳排放、碳吸收和碳平衡的影响。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并增加土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碳平衡水平。
文章还探讨了土地整治碳效应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土地整治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碳循环中的潜力。
通过对土地整治碳效应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碳排放、碳吸收、碳平衡、研究方法、未来发展方向、碳循环、气候变化、碳排放减少、潜力1. 引言1.1 土地整治碳效应文献综述土地整治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地整治碳效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整治对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影响正在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土地整治碳效应进行文献综述,系统总结研究成果,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在碳循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土地整治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不同的土地整治措施对碳排放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植被恢复、土地退化治理等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土地整治也对碳吸收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地的碳吸收能力。
土地整治对碳平衡的影响则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为了深入研究土地整治的碳效应,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包括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实验模拟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土地整治对碳循环的影响。
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更加精准地量化土地整治的碳效应,为碳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土地整治在碳循环领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探讨土地整治对碳排放的影响、对碳吸收的影响以及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地整治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中的潜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水分含量都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温室条件下,土壤的特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更加显著。
研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对温室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有机质对温室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更容易形成团聚结构,这有利于土壤保水和通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养分,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适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对温室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生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态过程和产量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当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保证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土壤水分含量还可以影响土壤的温度和通气情况,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含量对温室土壤的性质和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对温室土壤的特性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持适当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
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是提高温室土壤肥力和增加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温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往往更肥沃,能够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同时也更容易保持适当的水分含量。
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则需要通过施肥和保水措施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含量。
合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温室土壤的改良和植物生长的促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翻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科学浇水、覆盖地膜、加强排水措施等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摘要:土壤有机质在培肥土壤,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作物及改良耕性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长期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稳定增长是土地生产力持续利用的基础,努力增加及多途径归还土壤有机质是维持与改善土壤肥力的关键,要提高和发挥土集肥力,合理调控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这一对立统一过程,建立适宜的转化平衡是非常必要的。
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
土壤中的有机碳库与无机碳库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全球土壤有机碳库(SOC pool)达到1.5×103~2×103Pg,是大气碳库的3倍,约是陆地生物量的2.5倍 [1]。
可见,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
从全球来看,土壤有机碳的不断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作用平衡温室效应一、土壤有机质作用与平衡管理(一)、土壤有机质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硫、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
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主要土壤表土中大约80%以上的氮、20%—76%的磷以有机态存在,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矿化,这些养分可以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的降解与转化,以一定速率不断释放出来,供作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之需。
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
2、改善土壤肥力特征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几乎对所有的土壤物理性质都有良好的影响,腐殖质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
腐殖质色暗,可加深土壤颜色,增强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其导热性小,有利于保温,使土温变化缓和。
另外,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土壤有机质的羧基、酚羟基、烯醇或羟基使有机胶体带负电荷,具有较强的代换性能,比矿物质代换量要高十到几十倍,可以大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土壤有机酸(如草酸、乳酸、酒石酸、柠檬酸等),聚酚和氨基酸等都是络合剂,有机酸和钙、镁、铁、铝形成稳定性的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矿物的溶解性,二、三羧基羧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能力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机弱酸,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很强的缓冲酸碱化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土壤有机质中含有许多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激素作用的物质,如维生素B1、B2、吡醇酸、菸碱酸、激长素等类型化合物;还有微生物形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二)、土壤有机质平衡与管理1、土壤有机质平衡研究根据陈义、王胜佳等人对浙江嘉兴与衢州两个为期10年的定位试验资料 [2]表明,应用Jenny方程对土壤有机质平衡过程作数学模拟研究,得出在该条件下两地的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和年矿化量,分别为4.04%和5.08%,1.347和1.221 t/hm2,推算出在稻田每年投入45 t/hm2厩肥或不施肥条件下对土壤有机质平衡的长期影响:若稻田每年施入45 t/hm2厩肥,60年之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将趋至平衡,嘉兴和衢州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分别达到50.4 g/kg和49.2 g/kg;而不施肥区仅仅依靠稻田根茬残留作为有机物料的补充来源,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最终分别下降至22.5 g/kg和16.0 g/kg。
维持无肥区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物年需要量3~5t/hm2。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利用Jenny数学模型进行土壤有机物积累与平衡预测。
王兆荣研究指出,若想20年后使哈尔滨黑土有机质由现在的3%左右提高到4%以上,那么每年应施入6250kg/hm2干麦秸。
伊藤滋吉也曾研究探讨了农耕地有机肥施用标准[3]。
张英利用该公式运用于武汉地区土壤有机质平衡预测[4]。
认为该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欲达11.4g/kg,必须每年施玉米秸7500kg/hm2。
当地施用有机物料可基本保持土壤有机质在10.3g/kg的水平。
2、土壤有机质平衡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随有机质含量提高而增加,但是土壤有机质并不是愈多愈好,当超过一定范围,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均不利,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非可以无限提高,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
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于年生成量(腐殖化系数)和年矿化量(矿化率)的大小。
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坚持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使既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以适当的分解速度向作物提供养分。
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增加有机质的来源;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过程。
1)、增加有机质的来源种植绿肥:种植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休闲绿肥、套作绿肥;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施用有机肥: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秸秆还田: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主要是采取这些措施增加有机质的来源。
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通过微生物活动来进行的。
为了充分发挥有机质的有益作用,就必须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能及时分解,即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
分解太慢,释放出的养分少,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而分解太快,不但会使土壤有机质产生无益消耗,还会造成养分的流失及作物的猛长。
此外,土壤有机质过快的消耗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劣,耕性恶化。
因此采用正确的调节措施,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使之适应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成为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来达到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目的。
这些因素包括: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控制有机质的转化;合理的耕作和轮作;调节碳氮比和土壤酸碱度。
二、土壤有机质与地球温室效应1中国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约1.33百万平方公里的农田。
这些田地的种植、翻耕、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不仅长期改变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循环,而且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3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大气界面的交换而实现的。
根据1990年的气象及农业种植条件,使用DNDC模型对中国2 483个县的1.33百万平方公里农田进行了CO2,CH4和N2O排放量的模拟计算。
中国农田在1990年的GWP值约为344~2 102百万吨CO2当量,其中值为1 222.55百万吨CO2当量。
在3种温室气体中,N2O排放对中国农田的GWP值贡献最大,次,占29%;CH4排放贡献最小,仅占21%。
对全国GWP贡献最大的10个省份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四川、江苏、辽宁、江西、安徽、新疆和广西。
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很大的影响。
2、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全球约有1. 5×1015kgC以土壤有机质形式存在,总量是大气中的两倍[6-7],分解产生的CO2在全球CO2排放总量中占有相当比重[8].土壤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土壤原有有机质和外源有机质(如植物的凋落物、根茬及人为的有机质的投入)的分解过程.在外源有机质中,有机物料的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影响很大,实际生产中希望施用的有机物料尽可能的少分解为CO2,多积累为土壤有机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广大农村,秸秆已不在作为主要燃料来源,而是被大量的焚烧,焚烧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及大量烟尘,不仅浪费农业资源,而且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有利于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秸秆还田后,一部分作为土壤有机碳的来源被土壤固定下来,另一部分被固定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周转,又被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三、总结:土壤有机质对于土壤的作用非常重要。
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稳定增长是土地生产力持续利用的基础,努力增加及多途径归还土壤有机质是维持与改善土壤肥力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有机质的积累,并保持其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
但是在有机质积累的过程中,不少的碳源并没有转换成有机碳,而是转化成了CO2,再次排放到空气中。
并且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越高、有机物料施用量越多,其CO2排放速率相对值越高,排放总量越大[9].所以我们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其量不能过多。
不然也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另外,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增加有机物积累,减少温室气体转化。
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1]SHIMEL D S.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the carbon cycle[J].GlobalChange Newsletter,1999,37:2-3.[2] 陈义; 王胜佳; 吴春艳; 王钟祥; 张连佳; 张琳玲; 赵秉强; 张夫道; 稻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其数学模拟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2004,01.[3]伊藤滋吉.农农耕地有机肥施用标准及土壤有机物变动预测和有机物施用标准策定.农村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研究成果,1985,166:72一75[4]张英利.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平衡研究.土壤通报,1994,25(1):19一21[5]ROBERTREINHARDT.FlashMX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39-550.[6]ESW ARANH,V AN DEN BERG E, REICH P. Organic carbon in soil of the world[ J].Soil Sci Soc AmerJ,1993, 57:192-194.[7] WATSON R T,RODHEH,OESCHGERH, eta.l Greenhouse gases and aerosols[A].HoughtonJT, JenkinsGJ,Ephraums JJ eds.Climate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0. 1-40.[8]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06-108.[9] 严红;张雷;夏国芳;戴先锋;王帆;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J]. 大连大学学报. 2005.8.26.[10]田光明,何云峰,李勇先.水肥管理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土壤与环境,2002,11(3):29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