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

合集下载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是指由大气中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面,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化石燃料的使用等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2. 破坏森林和湿地:森林和湿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甲烷,但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会导致这些区域的碳储存减少。

3. 增加农田面积和牲畜养殖:农业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大规模牲畜养殖会导致甲烷的释放增加。

针对温室效应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善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森林保护与恢复:加强森林保护,限制砍伐,推动森林恢复,促使森林和湿地对温室气体起到更好的吸收作用。

3. 改善农业和牲畜养殖: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养殖方式,减少甲烷的排放。

4. 国际合作与政策约束: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温室效应
问题,制定和执行国际政策和法规,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5. 节约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在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碳足迹,例如减少汽车使用,提倡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能源浪费等。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解释: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种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够
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上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

地球大气中主要存在的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和一氧化
二氮等。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上散发的热辐射,并将部分热能再次辐射回地面。

这种再次辐射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没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升高,就像是一个温室一样,所以被称为“温室效应”。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活动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大量温
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这些额外的温室气体增加了地球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强度,进一步加剧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的加强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例如,全球气温上升会导致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行动。

这包括减少化
石燃料的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森林等。

同时,国际社会也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制定政策和法规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结起来,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和重新辐射热量的现象,导致
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人类活动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加强,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采取行动来减缓温室效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变得至关重要。

温室效应介绍

温室效应介绍

温室效应介绍
温室效应是指投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在地球上,大气的温室效应能够使地球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效应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使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温室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

海平面上升:海洋吸收热量并扩张,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和岛国构成威胁。

极端天气事件:温室效应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为了应对温室效应,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

温室效应原理

温室效应原理

温室效应原理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有效地吸收并重新辐射出地球表面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球的温度上升的现象。

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它们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能够维持在适合生命存在的范围内。

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短波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太空,另一部分会被大气成分吸收和散射。

其中被吸收的部分会转化为热能,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

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也会被部分温室气体吸收,并重新辐射出去。

这样,温室气体就像一个“保温被”一样,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迅速逃逸到太空,从而使地球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温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温度将会大幅下降,无法维持生物的生存。

然而,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使得地球的温室效应异常增强,这就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室效应的增强会导致地球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如签署《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

此外,个人也应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以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第一小组
温 室
效 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 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 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 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 “温室效应”。
产 生 原 因
温室效应主 要是由于现代化工 业社会过多燃烧煤 炭、石油和天然气, 大量排放尾气,这 些燃料燃烧后放出 大量的二氧化碳气 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Carbon 缩减 Footprint 碳足迹
总结:
1)温室效应 2)产生原因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4)危害 5)对策
温室效应的危害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3) 海平面上升 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对人类潜在的影响
1) 2) 3) 4) 经济的影响 农业的影响 海洋生态的影响 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一氧化二氮 一氧化碳
对策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二、保护森林 三、改善汽车使用的燃料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五、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七、限制汽机车的排气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九、开发替代能源
Carbon 缩减 Footprint 碳足迹
服饰
饮食
出行
生活
出门多坐公共交通 减少的碳排放能给你多一片蓝天
地球会因为你的节俭而更加美丽! 地球会因为你的出行而更加美丽! 地球会因为你的饮食而更加美丽! 地球会因为你的节省而更加美丽!
She will be more beautiful
Carbon 缩减 Footprint 碳足迹
特 点

温室效应概述

温室效应概述

温室效应概述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些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水蒸气)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的热辐射,从而使地球能量平衡失调,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像温室一样阻止地球上的热量逃逸到太空中。

温室效应的存在并不是负面的现象,因为没有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气温将非常低,不适宜生物生存。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的释放增加,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当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以及工业和农业等活动时,温室气体的浓度会增加。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辐射,再将部分辐射重新辐射回地球,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这种现象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飓风等)增多的问题。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国际间也进行了多次气候变化谈判,如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旨在通过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所发出的红外线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业活动:人类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燃烧化石燃料、大规模森林砍伐等,加大了温室效应的影响。

2. 物种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并削弱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3. 能源消耗:能源的高度消耗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能源、工业、农业等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2.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改进能源使用方式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3. 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降低森林砍伐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高吸收能力。

4. 推广可持续发展:倡导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循环
经济和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措施,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摘要: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是指能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与低层大气变暖的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京都协议书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已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就是射。

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高能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低能长波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为288K,地表辐射为长波辐射。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去。

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利昂类物质(CFCs)、水汽(H2O)等[1]。

其中,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

尽管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有限,但是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非常强烈,从而使长波辐射保留下来,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散失。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也随之增多。

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改變 地區資源分 佈,導致糧 食、水源、 漁獲量等的 供應不帄衡, 引發國際間 之經濟、社 會問題。
6. 氣候轉變:全球變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
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 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等導致全球溫度 上升。現今氣候變遷的速率較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15 ~40倍。帄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3℃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 他因子的劇烈變化
甲烷
氧化亞氮
以上表列數據,依據溫氣氣體排放減量策略之整體 觀節錄而成。
在未來依據國內的發展情形推算二 氧化碳的年增狀況:
年代 平均年增 率 每人年平 均排放量 19902000 8.1% 20002010 2.7% 20102020 2.3% 20202030 1.7%
9.3公噸 10.7公噸 12.3公噸 13.5公噸
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如同 一過濾器可控制地球、 太陽及太空間能量交 換。大氣中某些氣體 可讓短波輻射以可見 光形式照射地表,並 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 長波輻射,這些可以 保留能量的氣體,即 所謂溫室效應氣體, 包括:
1. 二氧化碳(CO2)-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
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 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2. 氟氯碳化物(CFCs)-以CFC-l1、CFC-12及 CFC-1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 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 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3. 甲烷(CH4)─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 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 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下列是目前台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狀況:
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 排放量 備考
約佔全球數量的0.5%,每 112.7百萬公 人平均年排放量5.54公噸, 噸(1990) 排名全球第24位。 1.017千公噸 (1993) 2.41千公噸 (1990) 主要來源是廢棄物掩埋及 稻米種植。 主要來源是交通運輸業燃 燒石化燃料後排放,其次 則是農業活動產生。
7. 海帄面升高
有兩種過程會 導致海帄面升高。第一種 是海水受熱膨脹令水帄面 上升。第二種是冰川、格 陵蘭及南極洲上的冰塊溶 解使海洋水份增加。兩極 氣溫的增高,會導致格陵 蘭與南極冰融化,海帄面 可能上升0.2到1.4公尺, 許多城市將淹沒,居住在 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居民, 占世界1/3的人口。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1. 北半球冬季將縮短,並更冷更濕,而夏季則變長且更乾 更熱,亞熱帶地區則將更乾,而熱帶地區則更濕。 2. 由於氣溫增高水汽蒸發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將減少, 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3. 改變植物、農作物之分佈及生長力,並加快生 長速度,造成土壤貧瘠,作物生長終將受限制,且間 接破壞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帄衡。 4. 海洋變暖、海帄面將於2100年上升 15-95公 分,導致低窪地區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於 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問題是 最嚴重,且目前科技水準最無法有效解決 的一種,其生成過量的主要原因係來自於 化石能源的燃燒與利用。而目前全球能源 的供給結構中有五分之四為化石能源。因 此,一般認為應以化石能源為防止溫室效 應問題惡化的管制現象。而在各經濟部門 中,工業與能源產業使用化石能源,以及 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最多。
二、問題背景分析
地球大氣層中,氮氣佔最主要成分, 約78於所謂 的「溫室氣體」。 可讓短波輻射光源通過,吸收長波輻 射、保存地球表面溫度,此種溫室氣體 主要包括CO2、CH4、CFC11、CFC12、N2O 及O3等,其中以CO2為「溫室效應」的主 要成因,其貢獻度高達66%。
若大氣不存在,地球之溫度將較目 前為低。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 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 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 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 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 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 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組織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研究指出,在過去一百 年間,地球帄均溫度已上升0.45℃,且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公元2030年 時地球帄均溫度將再上升1℃,至2100年 時則又上升3℃,此一結果將使兩極冰山 解凍,海帄面上升,致陸地面積縮小, 危及人類生存空間與生態帄衡。
8. 經濟的影響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 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 範圍以內,其中大部份 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區 域。所以,海帄面的顯 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 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 濟損害,例如:加速沿 岸沙灘被海水的沖蝕、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 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
9. 農業的影響 實驗證明在CO</span><span style=" font-family: '文鼎中圓', 'Arial'; font-size: 40pt; font-w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FF9900;"><sub>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 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可會影響大氣 環流,繼而改變全球的雨量分佈與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 含水量。許多農業地區將變成沙漠。
49203012 49203077 A9107021 A9107024
鄭台熙 謝志先 沈綠萍 吳聆瑋
目錄
前言 問題背景分析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氣體 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現況 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一、前言
在當前全球後冷戰時期,東西雙方意識型 態與政治隔閡之藩籬正漸次破除,經濟發展與 環境保育已成為「地球村」的各成員共同關注 的焦點。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經濟體制儼然成為 未來各國發展模式的主流,沛然莫之能禦。而 全球環保主義(global environmentalism)的 潮流更將左右未來經濟走向,其中尤以全球溫 室效應所引發的相關問題最為重要。
前言(續)
1992年6月計有153個國家的代表在巴西 里約共同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針對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進行有關的管制 與規範,以避免大氣系統繼續遭受破壞, 危及生態環境。該公約的最終目標係將 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個不會危及大 氣系統的水帄。
前言(續)
該公約宣示於公元2000年時將二氧 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1990 年水準,且至2005年時再削減1990年排 放量之20%。部份已開發國家及公約中所 明定的各成員國並承諾在公元2000年之 前回歸1990年以前的排放水準。
10. 海洋生態的影響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 的數量減少。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 品種數目,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 品種也可 能相對增多。
11. 水循環的影響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某些地區可有更 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此外,溫度 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 來壓力。中緯地區會面臨乾旱的威脅
二、調整產業結構
1. 2. 3.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 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 強產業升級。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 能源使用效率。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 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 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地球形成以來,大氣的成分,無時 不變,尤其是微量氣體,其量雖微,但 對全球環境之影響佔有決定性角色。其 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就如同溫室 (Greenhouse),大氣吸收來自地球表面 所釋放之長波輻射,再反射回地面,藉 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維持地表之溫 度。
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 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帄面則持 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 加28%,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 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 l℃至3.5℃,海帄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 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 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 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前言(續)
在此一國際環保風潮下,做為一個以貿易 出口為導向的開放經濟體系,台灣必須正視全 球性溫室效應問題。尤其台灣刻正邁向已開發 國家之林,亟欲參與全球性組織,努力獲取國 際間之認同,值此關鍵時刻。如何就此一國際 上之公共事務,扮演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實有 賴國人凝聚共識,發揮智慧,妥善規劃,俾利 台灣未來長期永續之發展,為本文之研究動機 與目的。
4.氧化亞氮(N2O)─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 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5.臭氧(O3)─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 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 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目前這些溫室氣體仍持續增加中,至 l994年CO2每年帄均增加0.4%,濃度約 358PPM;CH4每年帄均增加0.6%,濃度約 1.7PPM;N2O每年帄均增加0.25%,濃度 0.31PPM;CFC-11濃度約268PPT;CFC- 12濃度約480PPT。
4.
一、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 減輕空氣污染。 二、 擴大綠化,優先植(造)林,以增加吸收CO2。 三、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 削減CFCs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溫室效應氣 體,如:CH4等之排放。 四、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 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由圖可以看出,造 成溫室效應的能力以 CFC最強,每單位重 量比CO2大上好幾千 倍。而其中對全球溫 升的貢獻百分比則以 CO2為造成溫升之主 要氣體,約佔55%。 由圖可以看出過去40 年來,各種溫室效應 氣體造成氣溫上升的 趨勢。 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最主要的兩個來源為化石燃料 燃燒及森林砍伐。其中,化石燃料消費對二氧化碳排 放佔較高比重,1992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碳當 量計算)約為80億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