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室效应

浅谈温室效应
浅谈温室效应

浅谈温室效应

燕立立,叶晶晶

摘要:温室效应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基本含义,机理,阐述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及危害,并探索性的提出了部分控制对策。

关键词:温室效应;成因;危害;控制对策

0 引言

1988年“温室效应”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06年底-2007年初全球气温升高现象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温室效应增强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遭受严重的损害。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温室效应的简述

1.1 温室效应介绍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定义: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在大气中有些含量十分微小,却会对气候造成相当程度影响的气体,这些气体擅长吸收长波辐射但不吸收短波辐射,它们允许约50%太阳短波辐射能量穿过地球大气,这些能量会被地表吸收;地表在吸收这些能量后,本身会放出长波辐射,但这些由地表或大气放出的长波辐射却会被刚才提到的那些气体吸收,並且再將之放射出來,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溫度升高。在夜晚,这些气体继续放射长波辐射,地面就不会因为缺乏太阳的加热而变得太冷.因此我们称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影响则称为“温室效应”。

广义上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称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大气中的这些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3℃。有了温室效应,才使地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使生命世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不论地表和大气内的物理过程如何复杂,进入与离开大气中的辐射能量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它可以通过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来恢复平衡。可造成这种辐射平衡破坏的主要因子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由此而造成的地表温度的进一步增加被称为增强的温室效应。这种增强的温室效应实际上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附加在自然温室效应之上的一种温室效应,虽然其量值比自然温室效应小得多,但其增暖作用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1.2 温室气体种类及来源

普遍观点认为,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占大气层不足1% 。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气(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1)二氧化碳(CO2):由于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约六十亿吨的量增加中,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2)氟氯碳化合物(CFCs):目前以CFC-11,CFC-12,CFC-113 为主。使用于冷气机、电冰箱的冷媒、电子零件清洁剂、发泡剂,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平流层中O3的浓度3)甲烷(CH4):有机体发酵及物质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主要来源为天然湿地(沼泽、苔原等)、水稻田、反刍动物、煤炭开采、海洋湖泊和其他生物活动场所、CH4水合物的失稳分解等。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对流层中O3及OH的浓度,影响平流层中O3和H2O的浓度,产生CO2。

4)氮氧化合物(N2O):由燃烧石化燃料、微生物及化学肥料分解所排放。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5)臭氧(O3):来自汽机车等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气体。吸收紫外光及红外线辐射。

人类还有許多活动也产生了许多温室效应的气体,见表1-1;不同的气体对于温室效应增温效果见表1-2。

表1-1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Table 1-1 Greenhouse gases from human activity

人类活动产出气体

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烧二氧化碳(CO2)

农业活动甲烷(CH4)、氮氧化合物(N2O)

工业制成品氟氯碳化物(CFC)

物质燃烧氮氧化合物(N2O)

工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合物

臭氧(O3)

及碳水化合物经过光所合成

表1-2:不同的气体对于温室效应增温效果

Table 1-2 Temperature incensements of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es

气体增温效应(以二氧化碳作为基准)

二氧化碳(CO2) 1

甲烷(CH4)10

氮氧化合物(N2O)100

臭氧(O3)1000

氟氯碳化物(CFC)10000

注:另外水蒸气也具有部份的增温效应

除了以上几种温室气体以外,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2 温室效应的成因

2.1温室效应的成因

我们先来根据“温室效应”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一下:“温室效应”顾名思义那么就是——以为某种原因而造成了像温室一样的情况。

要产生温室效应那么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其1:需要存在有类似于“塑料薄膜”般的存在,而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是具备的——大气层的存在为地球温室效应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其2: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其内提供大量的能量。而相对于地球表面而言,为其提供热量来源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于太阳能2、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3、地球生物日常生活产生能量。其中,地球生物日常生活产生能量在本质上面其实应该是归结于太阳能。

太阳能:恒星内部核反应释放出巨量的能量,各种粒子携带高能量以极大的速度向外部空间扩散,而宇宙空间之中的各类天体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些粒子行进道路上面的无法跨越的屏障。这些粒子便通过与地球整体的碰撞,高能粒子的质量与地球整体质量毫无可比性。那么这些高能粒子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量将会大幅度地降低,最终表现形式便是减速、降温,其中大量的能量衰减非常严重的便唯有停下脚步,留在地球上面,而其余的得以幸免的则是继续他们旅行的脚步,虽然速度稍微慢了很多。其实,这就是短波与长

波的形成及转变。

短波:短波是指频率为3~30MHz的无线电波。短波的波长短,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波绕射能力差,传播的有效距离短。短波以天波形式传播时,在电离层中所受到的吸收作用小,有利于电离层的反射。经过一次反射可以得到100~4000km的跳跃距离。经过电离层和大地的几次连续反射,传播的距离更远。

那么为什么短波在地球表面的传播能力如此之差呢?

众所周知,地球大气稀薄程度视其距地面高度而定,由内向外、从低到高呈递减形式。地球近地面的空气中各种粒子密度较高,单位空间内存在着大量的物质。如果,我们将高速高能粒子放进这样的空间里面,其结果将会视空间大小以及密闭程度存在极大的差异:空间太大,那么投进去的高能粒子就仿佛是掉进大海里面的一粒大米,终将为海浪所吞没;空间太小密闭程度差,那么,我们投进去的粒子将会通过不断地碰撞,一路过关斩将终将会杀出重围,然此乃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举,终不能与其初出茅庐之时相提并论;如果是在绝对密闭任何形式的能量均不能逃逸的环境下,那么,该粒子所携带的能量将会不断地被平衡下去,最终导致该密闭空间内所有粒子能量的提高。

能量减少,速度降低的粒子此时已不能够称之为短波,而相对与其便出现了中波以及长波。

2.2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除二氧化碳以外,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

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3 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

3.1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3.1.1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3.1.2 海平面升高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海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按最新预测研究结果,到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

面上升幅度介乎0.15~0.95米。海水将淹没生产的土地,盐水入侵将污染淡水资源,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泛和风暴潮灾害增多,改变海岸线和海岸生态系统,直接威胁沿海地区以及广大岛屿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3.1.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3.1 对温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扩展。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许多物种似乎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3.1.3.2 对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湿地和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然而它们也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温度升高会使高山冰川融化和南极冰层收缩。在未来的50~100年中,海平面将升高0.15~0.95米,甚至更高。海平面的升高会淹没沿海地区的湿地群落。海水温度升高同样会对珊瑚产生极大危害。由此将导致大量的珊瑚沉没以致死亡。

3.1.3.3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3,1,4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3.2 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3.2.1 经济的影响

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着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3.2.2政治的影响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2.3 农业的影响

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变暖”会影响大气环流,继而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了解“全球变暖”对各地区性气候的影响,以致对植物生态所产生的转变亦未能确定。

3.2.4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区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此外,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带来压力。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3.2.5人类健康的影响

研究认为,气温与人的死亡率之间呈U型关系,在过冷和过热条件下的死亡率都将增加,最低死亡率处于16~25℃的温度范围内,人类为适应预测的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付出重大代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3.2.6对男女比例平衡的影响

高温环境容易创造男宝宝,低温环境容易创造女宝宝。研究人员比较担心的是,在全球温度日益增高的温室效应下,男宝宝出生的机率会越来越高,可能会造成男女比例的失衡。

4. 应对温室效应加剧的控制对策

毋庸置疑,温室效应的恶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将构成强大冲击。控制温室效应,保护湿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3.1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

3.1.1 法律上

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如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和环境大会的“气候公约”,要求占全球CO2排放总量80%的发达国家到2000年将其CO2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水平。其次采用经济手段,提高易排放CO2能源价格和对超标排放课税等。

3.1.2 技术上

A、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采取措施促进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及普及,扩大新能源利用的可能性,推进物资再循环、延长产品寿命、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等。

B、改善能源结构主要措施是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使用比例,开发煤层气资源,既可以减少甲烷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又可以替代煤炭等高含碳燃料,减少碳排放。

C、鼓励迅速发展和使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高效价廉、适用的脱硫、除尘、洁净煤技术,同时也需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水利、风力、太阳能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

D、停止大部分氟氯化碳(CFCs )的生产并开发回收已投入使用的CFCs,允许冰箱生产厂根据现有的技术、工艺、装备以及产供销渠道、国际合作背景等条件,选择不同替代方案。

E、降低森林砍伐、植树造林和改良农业生产方法,森林是生态环境的根本,吸收CO2能力很强。加速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

F、人工吸收CO2在一些工业过程中,用人工方法吸收CO2。例如日本学者提出在吸收剂中使用沸石对火山发电中排出的CO2做物理式吸收,或者使用胺化学溶剂进行化学吸收。

G、向海中施铁美国学者提出向海中施铁,可使海生植物大量繁殖,从而达到大量吸收的CO2的目的。

3.2加强湿地保护,减缓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势必会淹没沿海地区的湿地群落。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泥沙瘀积等等,使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将势必导致吸收环境中CO2的能力减弱。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A、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B、完善湿地法制体系,把湿地保护与利用纳入法治轨道。

C、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间协调与合作。

D、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E、加强湿地科研,为湿地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持。

F、加强湿地环境监测,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4 小结

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以保护湿地,调节气候;我们还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但即使如此,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变暖效应将长期存在,在未来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中,气温还将上升,人类防止全球变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裴克毅,孙绍增,黄丽坤.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节能技术.2005,23(3):239~243.

[2] 马一太,魏东,吕灿仁.温室气体减排与CO2资源化宏观研究与探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41(S1):9~14.

[3] 王明星,郑循华.温室气体的源与汇,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01):75~79.

[4] 庄林.减缓温室效应不妨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3):54~57.

[5] 刘强,刘嘉麟.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0,15(4):453~460.

[6] 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环境.2002,(6):11~14.

[7] 王朝科.湿地生态安全评价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06):119~120.

顾夏声,黄明荣,王占生等.温室气体处理工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

许保玖,龙腾跃. 当代废气处理原理.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张希衡主编.二氧化碳排放治理工程.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高耀辉主编.温室气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张忠祥,钱易主编.治理大气新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Howard S.Peavy,et 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new york :mcgraw-hill,inc.,1985

John W.clark,et al .water supply and pollution control.newyork:thomas Y.crowell compony inc.1977

8.胡以高,刘学文,张永爱。温室气体危害及其控制预防.,2003,(1):31~32

9.[5]贾宏字,孙铁珩,李培军,等.大气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M】_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2(1):62—65.

10.[6]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题目: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基础》 作者:张茜茜 系别:物理系物本1102班 学号: 评阅成绩:____ 摘要: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以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使大气组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大量温室气体正在大气下层集聚,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关键词: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温室气体影响 引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日益变暖,如今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着的国家之一,科学家预计,未来20年到100年我

国气温还将继续升高。根据我国百余位科学家共同编制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报告,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气温升高了 0.5-0.8摄氏度,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相近,并且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暖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及80年代以后。1950年以来,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冬季气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特别是2006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9.92摄氏度,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 一、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 温室效应是指透光覆盖物对保护小气候的增温保暖作用。其增温原理是: ①少量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但大量阻挡地面向上散发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使保护地辐射收支更倾向于收入大于支出。 ②覆盖物能阻断地面向上(昼间)的乱流热输入,使保护地增温。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与上述原理相似,即随着大气中CO 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 2 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差,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晌,就是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因此,减少大气增温物质的排放量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义务。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二节海水的淡化复习进程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的淡 化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二)海水淡化 班级姓名 海水淡化的意义主要是提供了淡水资源的的不足问题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 2.了解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原理。 二、重点:了解膜法淡化海水的原理。 三、自学及练习 阅读课本P33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问题: 1.为什么要海水(咸水)淡化? 因为地球上的水97%以上是海洋里的咸水,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 %。淡水资源的短缺已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常用方法:法 蒸馏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它是靠达到“沸点”而蒸发出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变为液体,其过程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过程。 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填空: (1)除去海水中的盐而得到淡水,最常用的方法是法。 (2)加热时,试管中的海水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给海 水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3)往得到的冷凝水中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冷凝水纯水(填“是”或“不是”)。 (4)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举一例)。 完成课本上的实验并思考: (1)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进一步延长水蒸气在导管中的滞留时间(如适当延长) ②可以使用冷凝剂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如在导管外壁包) ③可将收集水的试管放入盛有的烧杯中 ④可使用冷凝管 (2)怎样检验小试管中得到的冷凝水是否是淡水? 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溶液,如果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是淡水。 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规模化、产业化的方法: 阅读课本P33最后一段至P34的“多识一点”的介绍,完成以下题目 第一种方法:膜法。也称 如图,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填写“增加”、“不变”或“减少”) 第二种方法:热法 1. 较为常用的方法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浅谈全球变暖问题

浅谈全球变暖问题 【摘要】:全球变暖是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它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及我们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关时刻关注全球变暖问题,从它的概念、现在、影响因素、影响、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剖析全球变暖。 【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因素治理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它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对地球进行保护,那它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且对于我们的后代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我们的家园,时刻保护家园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是当前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治理,那么我们将会面对更大的生态问题。 一、全球变暖的概念及现状 全球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为公地悲剧之一,而这里的温度上升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在大量焚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因此,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其中,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生活在重庆的同学应该大多都发现了这样的事,有“雾都”之称的重庆,目前,大雾天气越来越少,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征兆。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在1000年前,世界人口约6000万,到1900年,世界人口达16.5亿,现在,世界人口约六十六亿,且以每年78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剧增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六十六亿的人口,每年仅自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是一惊人的数字,且人口的继续增加将直接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飞速增长,这样温室效应将更加明显。 2、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海平面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不采取有关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而且,工厂等陆地活动场所大量向海洋与大气排入有毒气体、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大气污染和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洋生态环境与大

2021年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严重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球变暖将是我们今后很大的威胁,如何应对全球变暖这将是人类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 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文献综述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3 年10 月31 日

摘要 由于人类不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它使阳光透过却阻挡了热量向太空辐射, 从而使大气层增温, 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变暖将给人类造成极严重的社会经常问题,所以必须及早采取切实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改变,环境影响,预防措施,防止对策

ABSTRACT Due to human emissions of the excesses, the atmosphere, it makes the sun through blocking the heat radiation into space, thus make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English: Greenhouse effect), also known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also known as atmospheric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into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strong sex of heat-trapping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also increases,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often to human being, so must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Preventive measures, Prevent countermeasures

2020年研究实验报告三篇

研究实验报告三篇 篇一:化学实验研究报告 我们初三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化学,从中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初步学会了用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对化学有了不少感性认识。初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理论虽然还很肤浅,但是它为我们了解化学、建立初步的化学观念打下了基础。下面是我做的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 实验名称:对二氧化碳的探究 实验地点:家里 实验时间:xx年4月27日 实验目的: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实验步骤: ⒈准备实验用品: 玻璃杯、充足的二氧化碳、小蜡烛、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充足的水 ⒉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靠近鼻子,用手轻轻扇动。 ⑵将小蜡烛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 ⑶将适量的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盖上瓶盖,摇晃矿泉水瓶。⒊观察现象: ⑴吸入二氧化碳后,鼻子感到没有气味;吸入过多会稍有不适。

⑵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的小蜡烛熄灭。 ⑶摇晃水瓶后,发现水瓶有明显的变扁现象。 ⒋得出结论: ⑴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供给呼吸,但可用于植 物的光合作用。此外它还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⑵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用于灭火。 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简单的实验,使我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有了 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更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化学产品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当中。只有正确认识存在于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就能在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贡献,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加社会责任感,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地质中学C0909班xxxx 篇二: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课程:实验名称:实验地点: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的探讨

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的探讨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温室效应认识及措施

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环境学概论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20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 姓名:重庆小子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 摘要:现在人类对经济越来越重视,忽略了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提出温室效应对对地球的危害,以及我们个人应该要如何去防治温室效应。 引言: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达成的全球减排协议是涉及全人类的最大全球性公共产品,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温室效应的概论、原因及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方面。我们生活中还可以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也是典型的温室,提高室内温度有利于植物生长,也是一种温室效应。

下面就主要说说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 其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其中由于大量森林植被的破坏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只是温室气体中的一种,联合国在清洁发展机制中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CO2 、CH4、N2O、HFCs、PFCs、SF6。在所有的温室气体当中,只有氟利昂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纯粹是人类在工业上制造出来的。人类利用氟利昂来制造冰箱里的制冷剂、工业上的喷雾剂、农田里的杀虫剂和化工行业中的泡沫剂和清洗剂,其实人类同时也制造了“臭氧杀手”和“温室效应的导致剂”。 二、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和海洋温度均在增加,大范围的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升高。在大陆、区域和海盆尺度上,已经观察到了

温室效应及其影响研究

浅析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摘要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温室效应的机理和温室气体的来源,分析了温室效应的主要生态影响,并探讨了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温室效应的控制除了要提高能效、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植被面积、减少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国际合作之外,还要推广应用燃料电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研究开发二氧化碳的新应用技术,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关键词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控制对策 导言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几乎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气候变暖问题是显著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对于水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和土壤污染,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缓慢的,不易明显察觉的,但是它将对世界社会政治稳定及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气候学者向近日聚会海牙的世界各国政要、科学家、工业家和环保主义者发出警告:在未来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1.5—6屯,海平面将升高15~95em,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恶劣,厄尔尼诺现象将更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1温室效应概念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辐射能量,通常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允许太阳辐射的短波部分通过,但是却阻挡地面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和地表组成的这一系统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我们将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存在保存了地球的热量,使地球温度适宜人类生活。人

(完整版)初三化学图像专题训练

\图像专题训练 1某科技小组的同学利用天然资源获得了红褐色的铜粉(含杂质炭),为了测定该铜粉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百分含量),取W g铜粉样品,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仪器②、⑤的名称是:②、⑤。 (2)①、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④。 (3)装置③中的实验现象是。 (4)结束实验时,先熄灭两个酒精灯,在冷却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5)利用上述装置,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④的质量,得到CO2的质量,进而求出铜的质量分数(实验过程中忽略水蒸气的影响)。为了确保测得的CO2质量准确可靠,在保证装置不漏气、称量准确、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你认为还需要的条件是 。 26.(10分)实验室有一保管不当的试剂瓶,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字样。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无机试剂。小宏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关内容见下表: 猜想设计的实验步骤可能的现象与结论 猜想一: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入两 滴酚酞试液。 若酚酞试液变为红色,则猜想成立。 若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则猜想不成 立。 猜想二:?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先滴入 适量的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 然后滴入硝酸银溶液。 若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 沉淀,则猜想成立。若与上述现象不 同,则猜想不成立。 猜想三:?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先加入 适量盐酸酸化,然后滴入氯化钡溶 液。 若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 沉淀,则猜想成立。若与上述现象不 同,则猜想不成立。 请你参与这一探究活动,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小宏的猜想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猜想成立,则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宏的猜想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猜想成立,则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宏同学对猜想一所描述的实验现象和作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了小宏的三种猜想,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模仿上述过程,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验

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理论研究

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理论研究 尹能文和郑棉海 2012-4-3 关于研究全球变暖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对可以控制的几个主要因素的假设而得到一个基础模型,如下: 1、全球气温变暖的模型 全球气温主要研究的是对流层,也是CO2等温室气体集中的地方,假设全球大气圈对流层体积不变。 全球气温升高,是一个平均值,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假设某一年(设为0年),全球CO2浓度是B,全球气温是正常的(设为S℃),即全球高中低维度环流和温度增加呈现一个平衡。 实际上,当CO2浓度不变、环境吸收量不变的情况下,即总排放量不变,CO2吸收和储存温度的量是一定的,假设吸收量为X℃。 极地和高原冰川的融化是有一个临界温度的,假设为A℃。 每一次极地和中低纬度洋流和大气循环都会导致热量等量消耗,消耗量为G℃。 第一年,假设全球总CO2浓度为B+Y,全球平均增加X℃,假设每个角落均是增加X℃,那么极低冰川将会融化,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融化的冰川水将往低纬度地区流动;导致极低温度降低,冷气团压力增大,从而吹向低纬度地区;而低纬度地区暖空气则必须向极地移动,从而导致一年内极地温度再次升高(高于冰川融化的临界温度),从而极地冰川再次融化,又向低纬度环流,一直延续,直到因环流和散发消耗掉温度(姑且命名为“温度代谢”)之后,增高的温度达到冰川融化的临界温度,为止,此时有效环流次数为W次、全球气温变为S+A℃。 第二年,假设CO2浓度仍突然为B+Y,那么温度增加量仍然为X℃,即此时总温度为S+A+X℃,环流相同次数后,温度减少X—A℃,那么剩余温度为S+A+X+X—A℃,比第一年升高2X-A℃。但是实际上,一年内有效环流数量在上升,即极低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假设增加了J个环流),比第一年温度升高量将低于2X-A℃。 第三年、第四年。。。。第N年,如此循环下去,环流量逐渐增多,但增加量的加速度会减慢,终于达到环流临界点,此时温度将增加到新的平衡点(D℃),散失的热量等于D℃- A℃,那么全球气温不在增加,但极低冰川融化速度已经极大。 那么理想状态下将出现以下趋势图: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硫的转化练习详解

硫的转化练习详解 xx-9-23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酒精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黄B.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产生光化学烟雾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退色,体现了其漂白性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 2、CO、Cl2等气体2.有一关于实验操作的谜语:“我入水中较安全,水入我中真危险,我与水合多放热,实验牢记保平安。”这一实验操作是指( )A.将金属钠保存在水中 B.将盛有一粒白磷的一烧杯水加热至60℃C.用压强计测某一深度处的水压 D.稀释浓硫酸3.“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直径小于10-7m),不易沉降(可漂浮数小时甚至数年),它与空气中的SO 2、O2接触时,SO2会转化为SO3,使空气酸度增加。飘尘所起的主要作用与下列变化中硫酸的作用相同的是( )A.胆矾中加浓硫酸 B.浓硫酸与木炭共热C.乙酸乙酯与稀硫酸共热 D.浓硫酸与铜共热4.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C.CO

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5.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盐酸,再通过BaCl2溶液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D.先通过酸性KMnO4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6.以下每个选项中的两组物质都能反应,且能放出同一种气体的是( )A.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硫酸 B.铁与稀硫酸,铁与浓硫酸C.硫化钠与稀硫酸,亚硫酸钠与稀硫酸D.硫化钠与稀硫酸,硫化钠与稀盐酸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水用于消毒是因为氯水中含有氯分子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是因为二氧化硫能与部分有机色素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是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为强碱D.活性炭能使品红溶液退色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还原性8.下列有关SO2的性质的探究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9.硫黄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甲溶于水得溶液乙,向乙溶液中滴加溴水,溴水退色,乙变成丙。在丙里加入Na2S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得到沉淀戊。甲、乙、丙、丁、戊均含有硫元素,则它们正确的顺序是(

全球变暖问题分析(修改版)

全球公共产品分析之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分析 叶銘彬、刘懿婷、苗玮昱、彭丹霞 一、分析框架: 二、属性 2.1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各类矿物 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大尺度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增加了大气中CO2 等温室 气体的浓度,改变了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使大气趋于变暖①。 2.2全球公共产品 全球公共产品(Global Public Goods,简称GPG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全球化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考尔等人对全球公共产品进行了较为权威的界定:全球公共产品是其收益可以扩展到所有国家、所有人民和所有世代的产品。②这一定义对全球公共产品提出了三方面的规定性:(1)受益空间:全球公共产品的受益空间非常广泛,突破了国家、地区、集团等界限,例如保护臭氧层,受益者不仅仅是美国或欧盟等发达国家,而且也能够使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受益;(2)受益对象:受益者包括所有人,任何国家的国民从中得益时都是非竞争、非排他的,全球气候稳定不仅使某些国家的一部分人得益,而是所有入都能从中得益;(3)受益时间:全球公共产品不仅使当代人受益,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未来几代或数代人从中受益。例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二者联系 气候变暖是历史上迄今为止人类所遇到的最大环境危机和最大范围的公共问题,涉及世界各 ①.【殷永元,王桂新.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②.【《全球公共产品及其供应模式分析》】

国、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大气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大气也是全球公共产品的一种。为使自己的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各国、各企业会尽可能的扩大产量,从而必然导致排污量也随之增加。就气候变暖问题而言,大气环境对温室气体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使得大气的温室效应愈加明显,给整个地球的生态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而这些损害又由生活在大气环境中的全人类共同承担。因此,我们认为,气候变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大气这种作为污染排出通道的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坏,所带来的气候不稳定。反之而言,气候稳定在当今世界是一种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 三、产生 3.1 外部性概念和分类 简单的说,外部性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福利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换言之,社会中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因此,界定外部性主要基于两点:一、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彼此行为或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对他人存在“直接强加”效应;二、这种“直接强加”效应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 按其影响方向来划分,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当外部性发生时,如果带来这样的结果:社会收益>私人收益,或社会成本<私人成本,这种外部性就是正的外部性。反之,如果外部性带来的是这样的结果:社会收益<私人收益,或社会成本>私人成本,这种外部性就是负的外部性。 3,2 理论分析 以大气为例,大气是人类空气污染排出的唯一通道,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某些国家或地区对于这种空气污染排放通道的过度使用,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加剧,给其他国家利用该公共产品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就是一种负外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CO2 减排所带来的好处全世界都能享受到,而减排所产生的成本由该国自己负担。如图所示,供给曲线S 代表消费的私人成本,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MBP 高于MBS,社会的最优消费量为Q1,私人的最优消费量为Q2,Q2>Q1,即在负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私人倾向于消费更多的产品。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研究性报告

面对当前世界上的一个严重问题————温室效应,我们对其产生和影响作出了研究。 产生: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3)海平面上升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4)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经济的影响 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ii) 农业的影响 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可会影响大气环流,继而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与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了解‘全球变暖’对各地区性气候的影响,以致对植物生态所产生的转变亦未能确定. iii) 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岸沼泽地区消失肯定会令鱼类,尤其是贝壳类的数量减少.河口水质变咸可会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相反该地区海洋鱼类的品种也可能相对增多.至于整体海洋生态所受的影响仍未能清楚知道. iv) 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区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此外,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带来压力.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 结论: 温室效应寂静发展成为全人类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甚至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温室效应已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实验报告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卢龙县中学王佳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吸烟好象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都渐渐开始“吞云吐雾”,不知吸烟对自己身体的危害有多大,而且还令身边的人被迫吸着“二手烟”。无意中的一次上网,发现吸烟竟有如此大的危害,在震惊的同时,我迫切的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了解这一切。于是我在班里发出号召,同学们很快积极响应起来。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二氧化碳主要影响环境,“造成温室效应”。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吸烟能够对口腔及喉部造成危害,烟的烟雾(特别是其中所含的焦油)是致癌物质————就是说,它能在它所接触到的组织中产生癌,因此,吸烟者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和咽喉)都有发生癌

的可能。同时吸烟也能对空气污染造成更大的危害,吸烟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雾” 2000毫升烟雾,其中支流烟雾所含烟草燃烧成分比主流烟雾更多。支流烟雾一氧化碳含量是主流烟雾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苯丙蓖是4倍,氨是46倍,亚硝胺是50倍。在通风不良而吸烟者又较多的地方,每一亳升烟雾里含有50亿个烟尘颗料,是平常空气中所含尘埃微粒的5万倍;一氧化碳的浓度超过工业允许阈值的840倍。大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使人精神疲惫,劳动效率降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上升到中等中毒程度。 我通过一下实验证明吸烟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实验一、模拟吸烟者的肺 实验器材:一个大的废弃饮料瓶模仿人肺轮廓(瓶底剪掉一个口),一团纱布模仿肺泡,在瓶口出连接一根橡皮管模仿人的气管,在橡皮管另一口接一支抽气筒模仿人吸烟者吸入烟雾的动作,在瓶底处放香烟。 实验方法:用火机点燃香烟,同时用抽气筒进行抽气,进行拍摄,观察现象 抽气三分钟,熄灭香烟观察现象,发现纱布被薰黄。 实验结论:通过类比得出结论,长期吸烟者的肺会受到熏蚀 实验说明:纱布与人体的肺相差甚远,吸烟者的肺也不是吸一次就如本次实验现象所示,我们使用20支香烟同时燃烧,目的是放大试验

浅谈全球变暖问题

浅谈全球变暖问题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且全球变暖涉及全球每个人乃至后代人的福利。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主要特征,对造成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进行讨论。探讨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对中国在面对全球变暖的对策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全球变暖成因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1主要特征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10年或 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因为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该定义特指的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 实际上,全球变暖的一系列原因以及以后未来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确定性。1979年2月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世界 气候大会宣言”、“关于召开世界各国部长级气候会议问题”和“关于气候影响社会的行动计划”等3个文件,并提出世界气候计划(WCP),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指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球温度的升高。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气温的升高。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而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中最热的。据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1月全球绝大部分陆地区域表面温度都高 出以往任何时期,是1880年有气象纪录以来全球陆地表面平均温度的该月最高点。除大气温度外,气候变暖的证据还包括海洋温度和钻孔温度的升高以及山岳冰川的融化等。 未来气候将继续变暖,气候系统模式可以估计这一趋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