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文献综述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成因及对策研究综述
温室效应是指由大气中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
现象和过程。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气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随着人
类活动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导致了地球气候的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加剧。
温室效应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
排放的增加,同时也包括了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和森林采伐等。
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能量
平衡、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影响人类健康等方式对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的对策。
这些对策包括了使用低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效率、增强碳汇能力、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绿色交通和建筑等。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防止全球变暖的
影响继续加剧,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实施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温室效应产生与影响的成果简介

温室效应产生与影响的成果简介温室效应是一种现代大气科学中比较常见的概念,其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将一部分的辐射能量吸收到大气层内部,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
长期以来,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变化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而这些气体不仅存在于大气层中,还与其他气体混合在一起,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温室效应相关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 温室效应的起源与机理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大气层中各种气体的特性,他们发现某些气体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
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基本机理。
2. 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变化趋势通过对大气层中各种气体的监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活动过程,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
而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会不断地累积在大气层中,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对温室气体的释放产生影响,这是人们也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3.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等,这些都会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
关于温室效应的新闻报道 概述及报道稿范文模板

关于温室效应的新闻报道概述及报道稿范文模板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本文旨在就温室效应这一全球性问题展开报道与分析。
温室效应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地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将从温室效应的背景知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与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增加读者对此问题的了解,并呼吁个人和整个社会共同行动起来。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其次是温室效应的背景知识,概括了温室效应的定义和原理以及温室气体的种类和来源,同时也探讨了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近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分析,包括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趋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与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部分是可持续发展与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重点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在减缓温室效应中的作用、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社会合作与减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联性。
最后,本文将总结并提出对未来挑战与希望的展望。
1.3 目的:文章旨在加强对温室效应问题的认识,揭示其严重性与必要性,并强调个人责任与行动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探讨相关政策措施,我们希望唤起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并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有效的参考。
最终期待全球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减缓温室效应,保护地球家园。
2. 温室效应的背景知识2.1 温室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内一种天然的现象,类似于一个温室,能够使地球表面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
这主要是因为地球大气中存在各种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它们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返回地表的红外辐射。
这种过程导致地球表面得到了一定数量的能量,并阻止部分该能量再次逃逸至外太空。
2.2 温室气体的种类和来源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臭氧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且最具影响力的温室气体,其排放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包括燃煤、燃油及森林采伐等。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对策研究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对策研究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太阳辐射后再向地球表面释放热能,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气候变化则是指地球长期气候特征的改变,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方面的变化。
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
首先,温室气体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升温。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人类活动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使温室效应加大。
其次,温室效应还引起了气候系统的扰动。
地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温室效应的增强会改变气候系统的平衡,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干旱、洪涝等。
最后,温室效应对海平面的上升也产生了影响。
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冰川融化,进而使海平面上升,给低洼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面对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最核心的对策之一。
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环保政策,对高排放行业进行限制或监管,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方法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其次,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能力的建设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这包括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等方面。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应对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还可以加强减贫和提高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然而,在实施对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国际合作的不足。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其次,各国政策的协调和整合也是一个难点。
不同国家的政策和利益不一致,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应对措施存在困难。
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1)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扩展资料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温室效应及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何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气候由太阳辐射决定,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与地球和大气层向外释放的辐射能量相平衡,地球的温度才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地球上的外释能量的一部份由辐射性的大气层气体(即温室气体)吸收并再反射回地球,进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这就是温室效应。
自然界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水蒸汽、甲烷、一氧化氮和臭氧。
3、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在更加频繁、强烈的极端天气下,作物生产受到威胁。
作物易受这些变化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单产下降。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探讨了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们首先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定义和原理,然后讨论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增温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分析了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
最后,我们讨论了应对温室效应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引言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阻止部分地球表面辐射逃逸到外太空,从而导致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推动下逐渐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的程度。
2. 温室气体排放与增温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工业生产、能源生产和运输等过程中使用的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甲烷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此外,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也导致了温室气体的释放。
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3.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暖是温室效应的最明显体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持续上升。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飓风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
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应对温室效应的挑战应对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首先,意识到温室效应的严重性和紧急性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许多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较为模糊,缺乏足够的行动意愿。
其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协调。
国际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此外,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方面。
5. 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和风能。
这些能源来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
其次,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
通过使用更高效的设备和技术,可以降低能源需求。
此外,改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甲烷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全球变暖文献综述范文

全球变暖方面的综述性论文求一篇综述论文!要有文献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
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
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
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
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
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
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钟和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
温室效应问题研究综述

表3 温室效应的影响层次
影响层 有关学 发生变 例1 例2 例3
次
科
化
0级: 气候学 温度、 温度变 云量变 降水格
气候参 气象学 降水、 化 化 局变化
数
辐射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级: 生态学 生态系 海平面 区域植 河川径
石油 6950 12113 13899 15142
天然气 524 1032 2235 3439
水泥 2852 5168 6297 7670
小计 57903 81436 108096 133558
CH4 稻田 1190 1190 1190 1190
反刍动物 532 782 935 1089
工业
11
14
表1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及变化趋势(据郑宝山等,1992)
二氧化碳 甲烷 CFC-
CFC- 氧化亚
大气中浓度 ╳10-6 单位
11 12 氮 ╳10-6 ╳10-9 ╳10-9 ╳10
1750—
280
0.8
0
0 288
1800(年)
1990(年) 353
1.72 280 484 310
目前年增长 1.8
1、 温室效应的成因
造成温室效应的起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剧增, 从 而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 二是森林资源乱砍滥伐, 使森林的光合作用量 减少, 影响了全球CO2的动态平衡。近几十年来,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强烈, 全球工业CO2成排放量不断增加, 1990年已达60亿吨, 致使大气层CO2浓度 每年增加2~4pp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文献综述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3 年10 月31 日
摘要
由于人类不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它使阳光透过却阻挡了热量向太空辐射, 从而使大气层增温, 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全球变暖将给人类造成极严重的社会经常问题,所以必须及早采取切实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改变,环境影响,预防措施,防止对策
ABSTRACT
Due to human emissions of the excesses, the atmosphere, it makes the sun through blocking the heat radiation into space, thus make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English: Greenhouse effect), also known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also known as atmospheric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into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strong sex of heat-trapping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also increases, has caused a series of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often to human being, so must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Preventive measures, Prevent countermeasures
1 温室效应的起因
造成温室效应的起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剧增, 从而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 二是劝森林资源乱砍滥伐, 使森林的光合作用量减少, 影响了全球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
近几十年来,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强烈, 全球工业二氧化碳成排放量不断增加, 然而全球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的热带雨林遭破坏, 人们将林地碎为农田、砍伐林木作薪柴。
2 温室效应的影响
2.1 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会加速极地冰盖、高山冰川的溶化, 导致海平面上升。
21世纪末将上升.工40-220cm。
王本泉和韩慕康[1]报道, 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 一些世界级大城市如纽约、悉尼、彼得堡等将面临浸没的浩劫[1]。
我国的夭津、秦皇岛、上海、广州和汕头将变成海下城市, 长江口有可能退至镇江段, 镇江则由内陆城市变为沿海城市,太湖将与东海联成一片,祟明岛完全消失, 下辽河平原南部连同营口等三个县市都将被淹没. 届时被淹没的面积可达125km,淹没区人口约有7000多万。
2.2 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一些研究报告指出, 温室效应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将更广泛、更深刻。
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将加剧环境污染。
温室效应使水分蒸发量增大, 进而威胁到水资源。
水量的减少会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 从而导致人口转迁, 还可能使人们涌向城市, 增加城市人口负载量。
世界上将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将居住在新的沿海地带,各国政府将不得不耗费巨资修筑新的大堤和其它保护海岸的工程设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1990年报告指出, 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疾病大流行。
3 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抑制地球变暖措施
3.1 植树造林
利用森林等陆地植物固定碳,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是减少大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承诺每年种植10亿棵树, 我国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一并规定
年满11岁的公民, 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棵。
若能在世界范围的宜林荒山荒地上大面积植树造林, 利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有效的抑制温室效应的发生。
3.2 控制工业排放量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美国制定了严格的清洁大气法, 并决定在20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水平。
欧共体纷纷对火电厂烟气实施二氧化碳回收, 并对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征收碳税。
我国许多城市禁烟花爆竹, 这就避免了大量的碳元素释放到空气中。
我国很多城市惯于将垃圾杂草焚烧处理, 实际上垃圾杂草应填埋处理, 使碳贮存在土壤中, 焚烧会释出放大量二氧化碳。
3.3 开发新能源
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等。
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属于清洁能源,国家应大力提倡督促开发新能源,煎炒二氧化碳的排放。
3.4 海洋固碳
利用海洋固定二氧化碳方法: 海洋施肥法、人工对流法、直接吸收法以及培育珊瑚和海藻法。
4 有关温室效应的其它论点
4.1 温室效应未必导致全球增温
美国学者斯潘塞和克里斯蒂合作进行卫星观测工作后指出: 根据卫星最新观测数据(1979-1988年), 在这十年中, 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并未升高。
斯潘塞认为, 地面温度记录受森林大火和火山爆发等的影响, 不能代表真正的全球温度而卫星测量数值综合了地面观测所达不到的所有低温区域的温度, 所以卫星测量数据能反映全球气温综合状态。
4.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维特平衡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奥格尔斯比使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大气中二氧化碳: 浓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结果发现,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100ppm 和200ppm时, 地球平均温度下降趋势很陡, 表明地球气候有较大变化, 这一变化甚至比二氧化
碳浓度从460ppm上升到1000ppm时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还大。
所以,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维持平衡。
5 结语
全球变暖间题将成为21 世纪全世界最严重的环境威胁, 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带来的“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性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建立在计算机模拟上的结果,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包括太阳黑子活动、海陆分布、地球运动轨道的变化、地极运动、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等。
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研究表明, 地球气候特点是冷暖时期交替出现, 所以温室效应不足为怪。
但是, 世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及海洋污染等对气候的危害应引起人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尹荣楼,王玮,尹斌,编著.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2】黄安年.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的思考[D].授予单位:同济大学,2009年7月16日.【3】张超.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上海环境科学.1990,9.19.
【4】王本泉.警惕沿海城市被海水淹没, 海洋世界.1994.9.23.
【5】韩慕康. 假如海平面上升1米, 地理知识.1993.
【6】吴衍秋“海蚀在中国”中国环境报.1996.2.
【7】察皇岛市志编委会.秦皇岛市支.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2.3.
【8】潭冠日·全球变暖对上海和广州人群死亡数的可能形响, 环境科学学报.19 94.1l.3. 【9】刘宏文,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控制对策.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2008年03期.
【10】庄正辉.程敏熙.董东秀.刘宋.郑晓宏双室比较型温室效应实验装置研制 [期刊论文]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5).
【11】夏秀芳.温室效应的影响与我国的应对措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2);20-21.
【12】黄家群;牟青松;勾华不同浓度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室效应实验探究尝试 2009(11) . 【1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 中国水运(理论版)- 2006, 4(6).
【14】刘悦. 碳税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的影响分析[D].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20100119.
【15】Infrared radiation and planetary temperature. By: Pierrehumbert, Raymond T. Physics Today. Jan2011, V ol. 64 Issue 1, p33-38. 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