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室效应

合集下载

浅谈温室效应

浅谈温室效应

浅谈温室效应作者:周翠游婧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8期摘要: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利,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也是最引人注意的非温室效应莫属。

由于人们太过重视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进而产生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对人类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只有通过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以及广泛地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

关键词:温室效应;产生原因;主要影响;应对措施一、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人们对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近几十年来,人类工业发展迅速,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不仅使空气质量变差雾霾加重,更使温室效应急剧增强。

目前,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已成为全球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二、温室效应产生原因2.1温室效应产生原理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温室效应的存在一开始其实是有益且必需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反展的必要条件。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看作一层很厚的玻璃,地球看作需要被悉心呵护的喜温植物,这层“玻璃”和里面罩着的“植物”便形成了一座温室。

倘若将这层玻璃移开,失去庇护,地球表面温度将会下降至零下,这样的温度并不适宜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也就是说,正是温室效应的存在,地球才保持了相对稳定且适宜的气温,人类与其它生物才得以繁衍发展。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平衡点,一旦打破平衡,所有有益的事物都可能变成灾难,温室效应也是如此。

它通过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将地球表面温度控制在适宜温度内,但近年来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打破了平衡,使得地球表面温度提高。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是指由大气中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面,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化石燃料的使用等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2. 破坏森林和湿地:森林和湿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甲烷,但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会导致这些区域的碳储存减少。

3. 增加农田面积和牲畜养殖:农业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大规模牲畜养殖会导致甲烷的释放增加。

针对温室效应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善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森林保护与恢复:加强森林保护,限制砍伐,推动森林恢复,促使森林和湿地对温室气体起到更好的吸收作用。

3. 改善农业和牲畜养殖: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养殖方式,减少甲烷的排放。

4. 国际合作与政策约束: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温室效应
问题,制定和执行国际政策和法规,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5. 节约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在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碳足迹,例如减少汽车使用,提倡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能源浪费等。

温室效应成因及其影响

温室效应成因及其影响

浅谈温室效应成因及其影响温室效应是指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层内。

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反射的红外辐射从而阻挡地球热量的散失,它在大气中含量增多以后就如同温室花房的玻璃为地球罩上一层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可见温室效应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如果没有CO2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护,地球表面温度将很难适合人类生存,但是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却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影响。

有资料统计,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已经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实际上,由于人为的影响,局部区域的变暖已经出现。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每年都在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

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

通过对历史气温的分析可知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平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

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

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的原理与应用

温室效应的原理与应用

温室效应的原理与应用1. 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高于没有大气层的情况下会达到的温度。

温室效应是地球能够维持适宜生物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效应的原理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2.1 太阳辐射的进入地球表面接收到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其中包括可见光和紫外线。

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地球上的物体反射和散射,另一部分则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

2.2 大气层的特性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们具有吸收地球表面上的热辐射并将其重新辐射回地表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

2.3 温室气体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直接影响温室效应的强度。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3. 温室效应的应用温室效应不仅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还在农业和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1 温室农业温室农业利用人工温室的原理,创造适宜农作物生长环境。

温室内可以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提供农作物优良的生长条件。

温室农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解决季节性种植的难题。

3.2 能源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也可应用于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而导致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会使得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温度升高,从而提高电能的产生效率。

3.3 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废弃物中常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当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一种温室气体)可以被收集利用。

甲烷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燃料用于生产热能、发电或用作燃料电池的原料,从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 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4.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政府制定了减排目标,限制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简述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简述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简述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应用1. 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部分辐射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并再次辐射向地面,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理如下:1.1 温室气体的存在: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部分地球表面的短波辐射和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

1.2 光谱选择性吸收:温室气体对不同波长的辐射的吸收和发射具有选择性,即它们能够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却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1.3 辐射平衡:地球表面吸收到的辐射与向上辐射的能量之间的平衡,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能够维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因此,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是地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温室效应的应用温室效应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概念,它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下所示:2.1 农业生产增效:温室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为植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延长生长季节,提高产量和质量。

2.2 蔬菜和花卉栽培:在温室中,可以栽培一些在室外生长困难的蔬菜和花卉,如西红柿、黄瓜、玫瑰等,提供了全年可供应的产品。

2.3 精确控制环境条件:温室可以对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控制,适应不同作物的需求,使其生长更为稳定和高效。

2.4 花卉观赏、草坪、果树栽培:温室也可以用于盆栽花卉的观赏和草坪的养护,使得城市和居民区的绿化效果更好,同时可提供各类果树的栽培。

2.5 储存和保护植物种质资源:温室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用于储存和保护各种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

2.6 科学研究和实验:温室可以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一个重要的试验平台,研究植物生长规律、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温室效应的应用广泛,在农业、生态保护、科研和城市绿化等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语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温室效应的原理,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太阳辐射并重新散发出来,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它是地球上自然界中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地球上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了温室效应过度加剧,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温室效应是由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引起的。

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地表吸收,再以地表辐射的热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

然而,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热红外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中的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所吸收,使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

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和作用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得以维持在宜居的范围内。

二、对环境的影响1.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得地球整体气温上升。

气候变暖导致特殊天气频繁发生,例如干旱、洪涝、飓风等天气灾害,给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加快,导致海洋变暖和膨胀。

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沿海地区的淹没,严重威胁沿海城市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3. 生态平衡破坏温室气体的增加不仅对大气层造成影响,也会对地表水、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物种面临灭绝,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4. 经济损失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渔业、林业等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国家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三、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1.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关键措施之一。

2. 提倡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 推进能效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促进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交通运输节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所发出的红外线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业活动:人类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燃烧化石燃料、大规模森林砍伐等,加大了温室效应的影响。

2. 物种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并削弱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3. 能源消耗:能源的高度消耗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能源、工业、农业等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2.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改进能源使用方式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3. 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降低森林砍伐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高吸收能力。

4. 推广可持续发展:倡导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循环
经济和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措施,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浅谈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因应对策

浅谈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因应对策

浅谈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因应对策●前言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对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具影响力,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原理、有关的气体和它的影响和预防对策,本组至图书馆查阅有关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升相关的书、期刊、报纸、百科全书,再将有用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

本文首先介绍温室效应,认识温室效应的定义、原理及温室效应得气体。

再进一步的探讨温室效应对人类各种生活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很大,近年来已有大陆被淹没。

最后是了解温室效应的因应对策,如何预防与节制温室气体排出,或是开发新的能源。

透过本次的小论文写伿,使本组更加了解温室效应的严重性,并懂得要节约能源,不污染生活环境,使得地球更健康。

●正文一、认识温室效应01. 温室效应的定义地球的温度,是取太阳日照的热量及地球本身向宇宙放出的热量两者间平衡的结果。

太阳热照几乎可由目测得知,太阳通过大气层后为地球表面所吸收,而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会加热放出红外线,再为大气吸收,产生所谓「温室效应气体」,完全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

大气中因「温室效应气体」所吸收来的热,一部分会向下反射回地球表面,另一部分则会向上放射至大气层上方。

反射回地球的热再加上热照的热量,地球表面就温度上升的现象,这种效果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

目前,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正受到人类活动改变的影响而逐渐提高,而随着「温室效应」的加速,地球表面的温度也逐渐提高。

(注一)02. 温室效应的原理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宇宙射线等都是电磁辐射,是电磁波,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波长和频率。

不同温度的物体,会辐射出不同波段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注二)浅探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因应对策3 / 8幅射出的电磁波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太阳是一座巨大的热核反应堆,表面温度达6000℃,它辐射的电磁波主要是在可见光波段。

(注三)玻璃有一种特性,它可让可见光通过,伽却不让红外线通过,温室效应主要便是基于这个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温室效应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年级2011 级学号222011326032036 姓名蔡蓉指导教师戴秀梅成绩2012年5月20日浅谈温室效应蔡蓉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5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而感到幸福。

只不过,在我们享受高科技、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时,却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我们再次回首,环境的被破坏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范围。

其中,温室效应便是环境问题中的一个大问题,而与它的形成、危害及应对方法有关的探讨和研究也在一直持续。

关键词:温室效应影响应对方法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据研究,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作用,比大气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制暖作用大3~4倍,因此,大气保温效应与温室效应意义并不相同,应加以区别。

在20世纪除期前,人们不知大气保温气体的作用,仅笼统地认为大气本身具有与温室(花房)玻璃相似的保温效应。

后来,人们发现大气保温气体,就把这类气体视为具有温室保温效应的气体,就简化称之为“温室气体”。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迄今为止已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①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

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这便使得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②其中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增加制造二氧化碳的途径和减少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增加制造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剧增和现代化工业迅猛发展造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表现在植被的破坏,单纯地从生物角度来看,温室效应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似乎对人们有利,其实不然,它造成的危害却远远大于其利处。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它对环境的影响。

③一方面,温室效应导致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使得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

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

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

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

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全球暖化即将导致南太小岛没顶,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

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④其次,温室效应也会导致气候反常,极端天气多。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热量不能发散到外太空,使地球变成一个保温瓶,而且还是不断加温的保温瓶。

全球温度升高,使得南北极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啸,台风,夏天非常热,冬天非常冷等反常天气情况。

⑤热带疾病肆虐,冰川融化,沿海城市被淹,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的温室效应会带来数不胜数的问题。

如果地球的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度持怀疑态度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5年曾经说过,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对世界经济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足以等同于二战带来的破坏。

⑥并且,除了我们能看见的之外,温室效应还对人类的生活存在着潜在影响。

首先是温室效应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其中大部分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

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公里的范围以内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另外,温室效应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是很严峻的。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

但是,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

某些地区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

此外,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带来压力。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⑦更甚至,温室效应对男女比例平衡也有影响。

⑧听起来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高温环境容易创造男宝宝,低温环境容易创造女宝宝。

研究人员比较担心的是,在全球温度日益增高的温室效应下,男宝宝出生的机率会越来越高,可能会造成男女比例的失衡。

过去的研究早就发现,小老鼠和小蝙蝠的性别、出生时间、与环境温度有相当密切的关连性。

为了找出人类宝宝的性别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德国研究人员则是针对1946-1995年间的出生记录进行追踪,并且对照当地的温度变化。

结果发现,当地的四月到六月是男宝宝出生最多的月份,十月则是男宝宝出生最少的月份。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受精卵结合前一个月的环境温度,也就是男生与女生在性行为发生前的一个月所处环境的温度,是影响宝宝性别的重要因素。

高温环境容易创造男宝宝,低温环境容易创造女宝宝。

温度之所以会影响宝宝性别,研究人员的假设是:高温会影响精子的X染色体,让女宝宝不容易出生;低温会影响精子的Y染色体,让男宝宝不容易出生。

另一个假设则是:温度越高、做爱的欲望越强。

高温的环境会刺激男女性行为频率的增加,也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孕。

其它的研究则是认为,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游得比较快;但是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比较强壮。

所以在性行为频繁的状况下,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比较容易与卵子结合,生出男宝宝。

但是在性行为减少的状况下,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比较容易等到与卵子结合的机会,更容易生出女宝宝。

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

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为今之计,我们应该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趋势。

目前各国的研究机构都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切可能,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的实用性。

第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⑨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第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

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

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

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第三,汽车燃料的改善。

⑩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

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

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第四,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

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第五,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

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

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

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

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

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

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

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

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5%的抑制效果。

鼓励使用天然瓦斯。

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

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

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

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

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