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塾》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闺塾》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请同学简介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

二、研习新课: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点读精彩片段。

(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5.给出讨论题:(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了解古代女性教育——学习《闺塾》教案

了解古代女性教育——学习《闺塾》教案

古代女性,被社会传统和思想束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受教育机会少,生活和工作以家为中心,传统观念重男轻女,家庭教育以教好做妇女、好嫁为重点,女性教育的范围和内涵相对较窄。

在这种祖范、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闺塾因其为女性开展教育而闻名于世。

一、闺塾的历史起源闺塾是一种中国的女子私塾,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由遂宁孙氏兄弟创立。

孙氏兄弟是清朝初年,出生于贵族家庭,两个人都是一名优秀的学子。

但是,当时汉族的女子教育局限很大,难以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

孙氏兄弟开始启蒙女性,并创立了妇女的私塾,让更多的女性获得教育的机会。

自此以后,闺塾逐渐地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成为了古代女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闺塾教育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闺塾的教育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文化类和艺术类两类。

文化类的主要教育内容包含:文言文、诗词、楹联、古代历史等;艺术类的主要教育包括:剪纸、绣花、歌舞等。

而其它的教科书、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则非常罕见。

2.特点闺塾教育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独立闺塾教育主张以琴棋书画华堂之教,强调传统文化和礼仪等,使女人具有国内的素质和动物精神性,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教育子女。

闺塾塾主不仅注重女性的思想独立,而且也努力赋予她们一定的社会知觉。

(2) 实战相连闺塾教育中的文化和艺术都是有一定实用价值的。

文化类的教育是可以让女性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如文言文、经典、史学等。

艺术类的教育中让女性学习的技能往往也是非常实用的艺术以剪贴、绣花、能歌善舞渐趋兴盛,成为了闺塾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3) 生动有趣相比男性的文化教育,闺塾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闺塾教育善于传授文化教育的概念,让女学生心甘情愿接受并很快上手,在闲暇之余,也能够更加愉悦地度过时光。

3.师资闺塾的教师都是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文化精英,对文学、史学、书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

三、闺塾绝唱闺塾有两篇著名的教案,分别是清朝乾隆年间,李蕙(号又旋)撰写的《女能制经论》和内阁女学士王韬所著的《实用女学》。

《闺塾》教学设计示例(二)

《闺塾》教学设计示例(二)

闺塾教学设计示例(二)1. 班级概况•班级名称:高一(15)班•性质:女子寄宿制班级•学生人数:30人•平均年龄:16岁•学生背景:来自全国各地,寄宿制班级,绝大部分为重点中学学生。

2.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并掌握神秘主义诗歌的各种表现形式与意义。

•能够创作出富有神秘主义气息的诗歌作品。

•能够分析、评论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格调、修养与文学素养。

3. 教学内容3.1 神秘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基础•介绍神秘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描绘神秘主义的文学特点和主题。

•分析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阐述神秘主义文学中的象征手法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给学生介绍关于神秘主义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

3.2 神秘主义诗歌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对于神秘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度剖析,同时推介该领域的主流作家和诗歌理论家。

•阐述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并配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创作技巧。

3.3 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纵横线,从作品整体和构造角度来考察其意义。

•批判分析现代神秘主义文学作品的缺点,并剖析其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3.4 诗歌沙龙•开设诗歌创作工作坊,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神秘主义诗歌创作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读《闺秀之书》等诗歌作品朗诵或演讲,提升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

在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一个热烈活跃的朗诵和吟诵交流氛围。

4.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现场演讲•朗诵式表演5. 教学成果•全部学生都熟悉了神秘主义文学的发展、核心概念和朝代荣辱。

•多数学生掌握了神秘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并初步完成了一些作品。

•多数学生钻研了神秘主义文学的现代版本,鉴赏和评价了该文学流派的长处和短处。

•学生们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多数学生得到了校内和学外的语文竞赛奖项或报刊发表机会。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闺塾的定义和特点;(2)学生能够掌握闺塾中女子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学生能够了解闺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闺塾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体验闺塾中的教育过程;(3)学生通过比较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探讨闺塾的优缺点及其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尊重传统文化,理解闺塾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2)学生能够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反思传统教育对女性地位的影响;(3)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对传统文化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闺塾的定义和特点(1)介绍闺塾的概念;(2)分析闺塾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3)讲解闺塾的特点。

2. 闺塾的起源和发展(1)讲述闺塾的起源;(2)介绍闺塾的发展历程;(3)分析闺塾兴衰的原因。

3. 闺塾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1)阐述闺塾的教育内容;(2)讲解闺塾的教育方法;(3)分析闺塾教育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4. 闺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探讨闺塾对女性地位的影响;(2)分析闺塾对家族传承的作用;(3)评价闺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价值。

5. 案例分析:名门闺秀的成长故事(1)介绍典型案例;(2)分析案例中女性在闺塾中的成长经历;(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闺塾的定义、起源、发展、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知识;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闺塾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名门闺秀的成长故事,从中汲取启示;4.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闺塾中的角色,体验教育过程,增强感知;5. 比较研究法:引导学生比较闺塾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异同,提高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闺塾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名门闺秀成长故事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观点阐述;4.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评价闺塾作用和影响时的客观性、理性程度。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闺塾》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分析《闺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与情感表达。

o鉴赏剧本中的戏剧语言、戏剧冲突与情感氛围。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剧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理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对自由、平等、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闺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表达,理解剧本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戏剧语言与戏剧冲突,理解汤显祖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闺塾》剧本、汤显祖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闺塾》剧本,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汤显祖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汤显祖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中的选段《闺塾》。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汤显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闺塾》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戏剧冲突。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闺塾》1.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分析o学生分析陈最良、杜丽娘、春香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陈最良为何对杜丽娘如此严格?杜丽娘与春香的关系如何?她们对封建礼教有何态度?2.戏剧语言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语言,如唱词、念白等,感受其独特魅力。

《闺塾》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

《闺塾》教学设计《闺塾》是一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女性教育的纪录片,以讲述上海名媛闺蜜的闺塾(女子私塾)为主线,展现了她们在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本文将以《闺塾》为教材,设计一堂关于女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和自我修养的意识。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历史渊源和特点;2.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德的内涵;3.分析《闺塾》中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的过程;4.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自律自爱的品质;5.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过程1.开场(5分钟)引入纪录片《闺塾》的主题,简要介绍古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渊源和传统文化对女性修身的重要性。

2.观看纪录片(40分钟)播放《闺塾》片段,让学生通过影像感受古代女子教育的场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古代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修身齐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纪录片中展现的古代女性修身齐家的过程展开讨论。

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古代女性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塑造自己的品行和家庭观念。

4.展示讨论成果(15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和见解。

其他组可对其观点提出补充或质疑,形成全面的讨论。

5.总结课程(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女性修身齐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闺塾》片段,视觉效果直观感人;2.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形成不同见解;3.整合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4.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5.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整理和归纳思路,帮助理清脉络。

四、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思维逻辑、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2.讨论质量:评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

《闺塾》教案范文

《闺塾》教案范文

《闺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闺塾》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闺塾》全文2. 教学重点:(1)把握《闺塾》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

2. 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价值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闺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闺塾》,了解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4. 作品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闺塾》。

(2)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分析《闺塾》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阐述自己的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价值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选取《闺塾》中的典型情节,让学生分析、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体验美好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闺塾》教案范文

《闺塾》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闺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闺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闺塾》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b.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描述人物外貌、性格特点等。

c. 学生分享对人物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讨课文主题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作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a.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分析修辞手法a.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点评。

3. 创作练习a.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短文。

b.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等方面。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列表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及其特点。

2. 修辞手法举例:列举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配以具体例句。

五、课后作业2. 写一篇关于《闺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本与《闺塾》主题相关的书籍,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闺塾》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

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

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

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

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

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

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

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

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

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
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

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

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

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2.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

壮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

《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

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

《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

这是全剧的基础。

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

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2.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C)
A.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

B.得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C.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降纱。

D.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

3.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目下平头六十(现在)生受了(有劳)
B.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画小乌鸦)唐突了师父(冒犯)
C.杜衙设帐(教书)有甚光华(光彩)
D.洗净铅华(妇女画妆用的脂粉)应文科判衙(科举考试)
4.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论六经《诗经》最葩(指《诗》、《书》、《礼》、《中庸》、《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有风有化(风俗)
C.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吓煞(指教师)
D.伴诗云,陪子曰(诗歌)
四、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中问题化)
春香
《闺塾》的剧情较为简单。

只写了陈最良讲《诗经》、丽娘习字和春香受罚三件事。

春香无视封建礼教的威权,插科打诨,逗引说笑,显示了活泼、机智勇敢的性格。

就像《西厢记》莺莺身边少不得红娘一样,丽娘身边也少不得春香。

作者也借春香之口,剥下了程朱理学“假道学”的外衣,给予无情的嘲弄。

陈最良讲《关睢》时,她骗得陈学鸟叫,又故意曲解“在河之洲”的诗句;丽娘习字时,她竟取来画眉的笔墨。

因私自溜去花园玩耍,顶撞、戏耍塾师,眼看要挨荆条、受责罚,她仍不放在心上,顶撞、调笑不已。

这个活泼率真的少女,鲜活灵动,逗人喜爱。

杜丽娘
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距,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

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

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

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陈最良
陈最良在杜太守家设帐教书,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丽娘母亲对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过分苛责丽娘与青香。

但他视程朱理学为正宗学问,不遗余力的宣讲,显得迂腐至极。

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传授的诗经《关睢》及《汉广》、《桃夭》、《鸡鸣》诸篇,大多原是歌咏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他却偏要给予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最终仍是这些诗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

这不仅是对陈最良,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

五、品味语言特色——语言中的情趣。

学生精读春香对塾师讲解《诗经》的诘问与取文房四宝后的一段文字,体会妙趣横生的宾白语言。

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

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

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

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

六、创新练习:
1.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

(课内完成)
2.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外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