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的资料

合集下载

_己未夕_庚申月有食_解_常玉芝

_己未夕_庚申月有食_解_常玉芝

“己未夕庚申月有食”解常玉芝 摘要 殷墟甲骨文两片典型宾组卜辞记录了商代发生的一次月食现象,学术界对这次月食发生的日期和月份素有争论。

通过认真分析两组卜辞,全面辨正以往学术观点,特别是对其中关键字“”的正确解释,从而得出了“己未夕庚申月有食”并非是发生在庚申日夜晚或己未日前半夜到后半夜即庚申日凌晨的月食,而是己未日夜晚并且是己未日下半夜开始到庚申日天明的月食。

根据卜辞记时规律,这次月食发生的正确月份是十二月,十三月说和一月说皆误。

关键词 月食 己未 庚申中图分类号 K221殷墟出土的两块牛胛骨上刻有典型宾组卜辞¹,上面分别有“己未夕庚申月有食”和“己未庚申月有食”的月食记录。

对这次月食发生的日期和月份,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正确解决月食发生的的时间问题。

这两块牛胛骨刻辞过去只有方法敛的摹本,现在已有拓本发表于《英国所藏甲骨集》º。

刻辞的全文分别是:(1)癸〔卯卜〕,贞:[旬]亡[祸]。

癸丑卜,贞:旬亡祸。

七日己未 庚申月有食。

二癸亥卜,贞:旬亡祸。

二癸酉卜,贞:旬亡祸。

二癸未卜,争贞:旬亡祸。

王占曰:有祟。

三日乙酉夕丙戌允有来入齿。

十三月。

二王占(曰):有祟。

《库》1595正反、《英藏》886正反、《合集》40610正反(2)〔癸丑卜〕,[贞]:[旬亡祸]。

[七日]己未夕 庚申月有食。

癸亥。

癸未。

十三月。

癸巳卜,贞:旬亡祸。

癸卯卜,贞:旬亡祸。

《金璋》594正反、《英藏》885正反、《合集》40204正反两骨的正反两面都有刻辞。

第(1)版即《库》1595的正面刻有五条卜旬辞(最下面的一条仅a收稿日期:96-10-18存“癸”、“贞”、“亡”三字),反面刻有“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和“王占(曰):有祟”的占辞»。

根据卜辞正反两面互相衔接的原则和“七日己未”的时间指称,知反面的月食刻辞是正面癸丑卜旬辞的验辞;第(2)版即《金璋》594的正面刻有四条卜旬辞(其中有两条只记干支日,省略了“贞旬亡祸”几字),反面刻“己未夕庚申月有食”(与第(1)版《库》1595对比,知此处残掉了日数“七日”)。

第一次看月全食

第一次看月全食

第一次看月全食
今天听妈妈说晚上有月全食,谭尹浩的爸爸会在一兆韦德后面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邀请班上的同学一起去观看月全食。

昨天晚上看《宇宙》这本书的时候,就看到了太阳系的组成,其中就有月球,今天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月球啦!
我和妈妈来到了一兆韦德,这时候还没有人过来呢,我们是第一个到的。

过了一会,谭尹浩和同学们都来了,谭尹浩爸爸开始架设天文望远镜。

同学们排好队,轮流观看月全食。

终于轮到我看啦,我真的看到了月球上面的环形山,中间是暗黑色的,外面一圈是亮的环形状,月球外表上有好多这样的环形山。

回到家以后,爸爸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月亮上面的环形山,我就在纸上画了个环形山的形状给他看。

今天谢谢谭尹浩和他的爸爸啦!
1。

《日食和月食》教案

《日食和月食》教案

《日食和月食》教案《日食和月食》教案一、教材简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太阳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教材上是以一副简单的日食发生过程图来告诉学生日食发生的特点,不过这样的导入似乎对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够,因此将其改为以古代战争故事和日食的故事为教学起点,引领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认识日食的特点,加上根据学生课前已对月食和日食有相关的资料收集或学生原有的对天体运动的了解,所以便展开有效的推测,在此过程中产生知识面上的冲突,经过严谨的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开展实验,最终得出科学的概念,学生在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背景: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它们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的植物种类。

过去他们也知道校园中有许多植物,但是,调查后的发现依然会让他们感到吃惊,校园中植物的种类,大大超过了他们所知道的范围。

那我们的家乡、国家、整个地球上会有多少种植物呢?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极大兴趣。

如果我们能将学生由调查校园植物引向调查家乡、全国乃至全球的植物种类,学生会更好地认识到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然而生物种类的庞杂、生活环境的多样,使得我们无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查。

关于月亮的资料

关于月亮的资料

关于月亮的资料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¼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

月球地形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

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

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

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

许多环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

月海有22个。

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500万平方千米。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

3.3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3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3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根据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本章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观察方法。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天文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天文观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通过学习日食和月食的原理,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1)日食的形成原因:日食是地球、月球和太阳在特定位置和时间排列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芒,使得地球上的部分地区出现日食现象。

(2)月食的形成原因:月食是地球、月球和太阳在特定位置和时间排列成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芒,使得月球上的部分地区出现月食现象。

(3)日食和月食的特点:日食分为全食、环食和偏食,月食分为全食、环食和偏食。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包括使用日食眼镜、投影法等。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观察。

具体来说,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从而难以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2)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学生可能难以区分日食和月食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的观察方法。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学生可能对如何使用日食眼镜、投影法等观察方法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实物模型、动画演示、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观察。

六年级下册科学关于月亮的资料汇总

六年级下册科学关于月亮的资料汇总

关于月亮的资料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

月球地形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

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

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

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

许多环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

月海有22个。

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500万平方千米。

月球的资料50字

月球的资料50字

月球的资料50字在46亿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当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没有诞生。

太阳系还处于混沌初开的太阳星云阶段。

在年轻太阳的周围,庞大的气体尘埃星云中,尘埃与块状岩石不断的凝聚、碰撞、吸积,星云中的部分物质开始生成为环绕太阳的行星和卫星系统。

[1]大约在44.5亿年前,最靠近太阳的第三颗较大的行星——地球,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一颗大小与火星相近的行星快速袭来,因为两颗行星的轨道形成交叉,将使一次巨大的撞击无可避免。

如果我们能够跳到银河系的视角来看待即将到来的相撞,首先需要以太阳为参照物,我们的太阳位于银河系第三内侧,它仅仅是银河系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个。

如此看来,发生在太阳周围的行星撞击,在银河系的视野之下是完全看不到的。

但是以太阳系为参照物,这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相撞。

撞击将两颗行星的地幔和地壳物质抛入到附近的空间,当残留的冲击行星改变轨道离去之后,在地球的附近留存了大量的行星撞击碎块。

随着时间的流逝,环绕在地球周围的物质逐渐聚合,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天体。

45亿年后,人类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出现在靠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上。

岁月早已抚平了地球的累累伤痕,而那次相撞形成的月球却周而复始的占据着夜空。

月球长成什么模样?它与地球有什么不同?它与地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而那宇宙中的偶然一击,又将为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未来?篇二:关于月亮的资料关于月亮的资料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食的资料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2.5倍。

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而如果月球始终只有部分为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

月球上并不会出现月环食。

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

太阳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

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
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

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极轻微减弱,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

一般情况下,由于较不易为人发现,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著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食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