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风化成土·土壤过程·土壤地理系统)【圣才出品】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风化成土·土壤过程·土壤地理系统)【圣才出品】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5部分风化成土·土壤过程·土壤地理系统一、名词解释1.土壤答: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土壤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2.土壤肥力答: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称为四大肥力要素。
3.土壤圈答: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4.土壤形态答: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5.土壤质地答:土壤质地(机械组成)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6.土壤结构答: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7.土壤新生体答: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集的生成物。
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以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8.土壤矿物质答: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基本上来自成土母质,母质又来自于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9.原生矿物答:原生矿物是指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10.次生矿物答:次生矿物是指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自然地理学(二) 练习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二)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潜水: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3.径流模数: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
对Q赋予的意义不同,如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4.硅铝铁率:土体或粘粒部分的SiO2/R2O3分子比值,5.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上吸附离子可以与液相介质中带有同种电荷的离子进行交换的作用,称为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盆有( C 风成湖)。
2、蓄满产流主要决定于(D降雨量)大小。
3、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是按照( A 洋流流经的地理位置)特征分类的。
4、毛管水属于地下水中的( D 包气带水)。
5、在水库正常运用情况下,当发生设计洪水时,水库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与防洪库容),称为( B 正常高水位)。
6、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的关系是( C盐度高密度大 )。
7、砂质土温度易变的原因之一是( C热容量小)。
8、pH(KCl)表示的酸度是( C代换性酸度)。
9、卡庆斯基把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的分界定为( B、0.01 )毫米。
10、在农业土壤中,最好的耕层土壤结构是( C团粒状结构)。
11、被土壤固体颗粒表面的分子引力所吸持的水分称为( C吸湿水)。
12、由土壤胶体借表面能从溶液中吸附和保持离子态物质的作用称为( D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13、依据气候特征,荒漠土壤中的次生粘土矿物应该以( C水化云母)为主。
14、土壤溶液中含有( C Na2CO3)时,最容易使土壤碱化。
15、土壤中发生硝化作用的条件是( B通气良好)。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水循环的实质是什么?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自然环境和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考研自然地理学真题是考生备考的重要素材,今天我们将通过分析一道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来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真题题目: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何谓碳循环?请简要描述碳循环的过程。
在答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碳循环的概念。
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大气、水体、岩石和生物之间不断转移和流动的过程。
碳循环的过程如下: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碳元素进入植物体内,并在光合作用中以光能为驱动力与水合成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
其次,通过食物链,有机物质被传递到动物体内,碳元素进入动物体。
然后,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其体内的碳元素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呼吸作用。
此外,一部分碳元素也会被埋藏在地下,形成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
最后,当这些化石燃料燃烧时,碳元素再次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称为燃烧作用。
通过上述过程,碳元素在大气、生物和地球内部持续转移和流动,形成了碳循环。
2. 碳循环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怎样的?碳循环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向大气的热辐射。
碳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温室效应会变得更为显著,导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表现为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干旱、台风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升。
此外,碳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还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海洋食物链的稳定。
碳循环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了解和掌握碳循环过程对于研究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如何应对碳循环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地球·地球环境·地球系统)【圣才出品】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部分地球·地球环境·地球系统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科学。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学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它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4.自然地理环境答: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5.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有些学者认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就是自然地理学,即不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狭义自然地理学;也有人将综合自然地理学称为景观地理学。
6.LUCC答:LUCC是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确立的共同核心计划,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土地覆盖与全球环境”、“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可能驱动力”等。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地球·地球环境·地球系统)【圣才出品】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第1部分地球·地球环境·地球系统一、名词解释1.地轴[中科院2015年研]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
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
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目前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3.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年研]答:(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周期是一日。
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南极点相反。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或区时及地转偏向力。
(2)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绕太阳的转动,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期变化。
4.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
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5.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
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
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6.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
在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
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着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海陆起伏曲线答:海陆起伏曲线是指为形象地表示地球上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所绘出的曲线。
2.岩浆岩答: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3.大气环流答: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千米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等。
4.河网密度答:河网密度是指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km/km2。
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
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5.土壤质量答: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土壤质量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
6.林德曼效率答:林德曼效率是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的流动规律。
7.风化作用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8.循环经济答:循环经济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生物·生态·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6部分生物·生态·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答:生物圈是在地球上存在生命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
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km。
2.基因库答:基因库是一种生物群体全部遗传基因的集合。
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自然选择作用下群体水平的进化反映了生物基因库的变化。
3.生境答:生境是生物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描述植物的生境常着眼于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如气候、土壤条件等),描述动物的生境则多侧重于植被类型。
4.生态幅度答:生态幅度是指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它可分为广生态幅和狭生态幅。
5.光周期现象答:光周期现象是指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生物适应答: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的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
7.寄生作用答:寄生作用是指一种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的现象。
8.种群答:种群是指生态学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
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象。
9.生态位答: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的总和。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10.建群种答: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覆盖面积大,占有最大空间,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11.植物层片答:植物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需求的物种所组成的机能群落。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部分-第6部分【圣才出品】

第4部分水·水文·水环境系统一、名词解释1.当量深度答:当量深度是指,各类水体铺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深度。
海洋水体的当量深度为2700~2800m,冰和雪为50m,地下水为15m,陆地上的河湖水为0.4~1.0m,大气水的当量深度为0.03m。
2.边缘海答:边缘海又称陆缘海,是指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如白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
边缘海可按其主轴方向分为纵边缘海和横边缘海。
3.海水盐度答: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常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4.潮汐答:潮汐是指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潮,反之称为落潮。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潮汐在海岸带的作用包括:扩大波浪作用的范围,搬运波浪作用形成的泥沙和侵蚀海底和海岸。
5.潮流答:潮流是指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流动的现象。
潮流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
6.波浪答: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这是由于水质点同时受到动力和复原力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四个要素。
7.洋流答: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还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8.河流答:河流是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
9.流域答: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从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达源《自然地理学》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
第5部分风化成土·土壤过程·土壤地理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砾石和砂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砾石是沉积物分类中的一种名称。
常以符号G表示。
指平均粒径大于1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
按平均粒径大小,又可把砾石细分为巨砾、粗砾和细砾三种:平均粒径1~10毫米的,称细砾;10~100毫米的,称粗砾;大于100毫米的,称巨砾。
砾石经胶结成岩后,称砾岩或角砾岩。
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质地的基本类别之一。
根据国际制的规定,砂土含砂粒可达85~100%,而细土粒仅占0~15%。
我国规定,砂粒(粒径1-0.05毫米)含量大于50%为砂土。
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养分含量少,土温变化较快,但通气透水性较好,并易于耕种。
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意选择耐旱品种,保证水源,及时灌溉,注意保墒,施肥时,应薄施勤施。
2.红壤和黄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
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
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3.黄土和黄壤[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黄土以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组成的混合物。
呈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
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
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4.土壤垂直带谱[西南大学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
答: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5.土壤质地[中科院2015年研][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它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它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6.土壤质量[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土壤质量是与土壤利用和土壤功能有关的土壤内在属性,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的能力。
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等。
7.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中国土壤分类包括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
土壤发生分类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
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代表目前世界土壤分类的新方向。
8.土壤肥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研]
答: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9.土壤潜在酸度[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潜在酸度,又称后备酸度。
是在天然水中是指包含在弱酸分子中的未电离的H+的数量以及由强酸弱碱未水解部分够成的酸度,常用mmol/100L表示;在土壤中是指胶体所吸附的H+和Al3+引起的酸度,常用mmol/100g土表示。
10.黄土[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
黄土颜色呈各种黄色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
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11.古土壤[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古土壤是指发育于过去景观条件下,全部特性与现代成土条件不相符的土壤。
可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时期以及第三纪末期。
它们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古土壤多数由于受地质物质(如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等)的覆盖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土过程中气候、地形、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泛滥平原和三角洲的迁移等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形成。
12.土壤有机质[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
包括糖类、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和含磷含硫化合物。
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13.构造土[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构造土,多年冻土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标志。
由疏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网格式地面。
根据组成成分,可分为泥质构造土和石质构造土。
石质构造土中最典型的是石环。
石环从平面上看它是一种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砾所围绕的圆形地貌。
14.土壤微域分布[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指在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如在黑钙土地带的高地上,相应地见到淋溶黑钙土、黑钙土和碳
酸盐黑钙土;在黑钙土地带低洼地上则出现盐化草甸土、盐渍土或盐化沼泽土。
15.冻土[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及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16.土地和土壤[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
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土壤受自然和人为因素施加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作用,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
土壤形成开始于有机体生长的地表岩石的风化层,其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17.黄土与黑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
黄土颜色呈各种黄色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
风成黄
土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
其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混交林。
18.淋溶土和新成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1)淋溶土是指土表至125cm范围内有黏化层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黄棕壤、棕壤和褐土。
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纬60°到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有分布。
我国自寒温带向南到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都有分布。
(2)新成土是具有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风沙土、冲积土、粗骨土、部分紫色土和黄绵土。
它不具有供鉴别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其存在与成土时间短、气候极端干旱、寒冷、抗风化作用强的石英含量高、土壤不间断地侵蚀和堆积、人工扰动有密切关系。
19.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2)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与组合形式。
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