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电子版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PPT课件
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圈的组成 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生态系统 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体连同与
这些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不是独立于地球其他圈层外的,单 纯由某一形态物质所组成的圈层,它是由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交集”。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 部,厚度约为20km。实际上生物的大部分 个体集中在地表上下约100m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
以用一个简化的图 式来表示生物圈的 垂直结构。从整体 上看,类似正态分 布,可以称为准正 态分布模式。因此 生物圈的垂直结构 可以叫做垂直准正 态分布式结构
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生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连续 性和不均匀性。 连续性:是指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 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连续的。 不均匀性:尽管极端干旱的沙漠和在极端寒冷 的极地地区,生物稀少,但仍然有生物的存在。 可以说,生物圈是个连续的圈层。当然,这个 圈层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 布是不均匀的。
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形构造与进化程度差异 极大,因此也被划分出许多门类。如: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等。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不仅占有广阔的水平空 间,而且还在垂直方向上有着一定的延伸,因此 生物圈是个立体的圈层。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从生物圈的垂直结构来看,具有垂直准正态分 布式结构的特征。所谓垂直准正态分布,是指在垂 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 都逐渐减小。
鉴于生物的地表的水平分布具有连续性和
不均匀性的特点,可以认为生物圈具有水 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第九节 冰川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海洋:96.5%(咸水) 冰川:1.7% (固体淡水) 地下水:1.7%(包括淡水0.8%和咸水0.9%)
湖泊水:0.013%(淡水和咸水基本各半)
河川水:0.0002%
能直接取用的河、湖、浅层地下淡水(水资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陆架制度确立了沿海国家在其大陆架上的主权地位。 沿海国家在其大陆架上行使的主权既不同于领土主权,也非 单纯的管辖权,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对其大陆架的上自然资 源的所有权以及勘探开发这些资源的专属权。 重新确立的大陆架制度自然衔接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制度。《公约》正式提出并肯定了专属经济区制度,对其宽 度、法律地位等做出详细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 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受国际海洋法规定的特定法律制度酌限 制,其宽度不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既非公海,也非领 海,其地位自成一类。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主要是经 济性的。沿海国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 源享有所有权,行使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权;对其内的设 施、人员和活动也享有一定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 区内享有航行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毛细血管每分钟润滑你的眼睛25次。没有水,人不可能看见东西, 也不能哭泣。 人的一生中,喝下大约80吨水。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 河流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第八节 地下水
与能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1.河流上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上游河床坡度大,流速快,搬运力强,以下
蚀作用为主。常形成急流、浅滩、瀑布和V形谷。
下蚀作用的结果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称为向
源侵蚀。
侵蚀基准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海平面是河流的
最终侵蚀基准面,湖泊和主河道是上游或支流的 暂时性侵蚀基准面。
上 游 的 形 谷 与 瀑 布
河流侧蚀作用影响
1965年1月的河岸
1975年1月的河岸
3.河流下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下游坡度极缓,流速很慢,动能明显减弱,河流 几乎不具备侵蚀能力,也很难携带搬运大量的碎屑物,以 沉积作用为主。形成蛇曲和牛轭湖以及大量沉积地形。
牛轭湖
航空照片显示的蛇曲型河流
(二)水系
一条河流的干支流构成了脉络相通的水 道系统,这个水道系统便称为水系或河系。 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河 流的弯曲系数。
其中,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 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值。河长是从河
口到河源沿河道的轴线所量得的长度。
四、河流的补给(河流分类)
(一)河流补给的形式 降落在地表的雨水,除部分被植物截留、下渗 和蒸发以外,其余的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网,补 给河流。冰川、积雪、地下水、湖泊和沼泽,也都 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 根据降水形式及其向河流运动的路径的不同,河 流补给可分为(中国河流补给类型)
①降水补给
②融水补给 ③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④地下水补给
(二)各种补给的特点
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 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 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 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据估计,我国河 流的年径流量中,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 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 减的趋势;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 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温随高度减小。
增强温室效应
特指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 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迅速增加,从 而大大强化了原有的自然温室效应。
45万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目前的CO2浓度是42万年的最大值
大气中其他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变化
↑过去400年大气气溶胶浓度变化
过去1000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
中高纬度陆地变暖最明显
近百年全球温度变化速率(1901 - 2000年)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
增温速率(℃/10年)
1976-2000年全球冬季温度明显上升
冬季温度变化趋势(1976-2000年)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
气 候 变 化
好莱坞电影《后天》
2004年5月28日,《后天》在 全美及中国内地各大影院同时 首轮上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好莱坞电影《2012》
2009年11月13日,《2012》在 中国内地各大影院同时首轮上 映。
气候变化
1.事实 2.预测
3.影响
4.经济和政治 5.对策和方法 6.哲学
1. 气候变化的事实
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岸带
Source: CIESIN
全球50%-70%的人口分布在海岸带,60%的中国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线60 km的 范围内。目前,全球受风暴潮影响的人口有4600万。海平面上升50 cm将使受灾(淹 没和风暴潮)人口增加到9200万;上升100cm,受灾人口将达到11800万(没有考虑人 口增长的因素)。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发达国家义务:在2008-2012年内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自然地理学课件

自然地理学课件

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水资源的特性: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广泛性与不可替代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条件及对策: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天然水质相当好,但人为污染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机理: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个环节中;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重力作用,前提条件是水在常温常压下的三台转换,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则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水循环广及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水循环指的是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这一有序的庞大层次结构中,水圈居于主导地位,水圈中的水,通过川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他们耦合在一起;(1)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最分配是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04-PPT转PDF课件_3

自然地理学04-PPT转PDF课件_3
“环境”。 • 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
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
•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 原生自然环境。
• 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 次生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程度。
力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 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 人口、社会、国家、社会文化地 地
化环境 环境部分,及社会上人们对 民族、民俗、语言 理学(狭义 理
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等地域分布特征和 人文地理学) 学
的社会行为。
组合结构。
自然地理学 “三分科”
分科
定义
研究对象
细分科
举例
部门自然 地理学
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 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 理学的分支学科
自然环 由地表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 大气圈、水圈、岩 自然地理学
境 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 石圈、生物圈。

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

经济环 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人类社 境 会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主
工业、农业、交通、经济地理学 广
城镇居民点等各种


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 生产力实体。


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
区域自然 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 理环境某一组成要素 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 合特征
对区域的部门情况进行研究。 对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区域部门自 然地理学
区域综合自 然地理学
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地 貌、区域植被、区域动物、区 域土壤等
对某一具体区域进行综合自然 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pdf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pdf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和天体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

因为它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1)九大行星的分类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彗星、小行星三、地月系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

月球运动(1)月球的同步自转;(2)月球的绕地公转月相变化的周期及规律朔望月、月相变化及月球的出没规律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现象、日食和月食的种类、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日食和月食过程。

四、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地测量中的所谓地球形状,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三种(不同精度)描述: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与地球体积相同的正球体半径,6371km;地球椭球体--地球的半长轴(赤道半径,)、半短轴(极半径,)、扁率(1/;不规则的扁球体--"梨形体"2.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大小半径、体积、质量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规律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视太阳日或真太阳日)、平太阳日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两极外,到处都是每日360?,每小时15?。

线速度:赤道处最大,南、北纬60?处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1)昼夜更替;2)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周期1)地球公转的方向2)公转的轨道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4)公转的速度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3)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地心:地轴的中心称地心。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赤道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纬线:所有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所有的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赤道是最大的纬圈,由此向两极纬圈半径有规律地减小。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二、经线与经度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1度的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在两极交会。

本初经线或本初子午线的定义。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了它的熔点而以液态出现。

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

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

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在上述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

后来,原始生物出现了。

他们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1.地壳地壳crust由富含SI、AL、Mg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 33km,最厚70km;大洋6km,最薄5km双层结构,康拉德面将地壳分为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陆型地壳古老、变形;大洋型地壳年轻、未变形。

2.地幔地幔(mantle)以雷波第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厚2900km,上地幔由Fe、Mg含量很高的橄榄岩组成,50-250km处有古登堡低速层,其上为一个刚性的固体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为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层。

3.地核地核(core)的外核S波不能通过,为液态的Fe、Ni 厚1742km,过渡层已测得速度不大的S波,液态向固态过渡,厚515km;内核是固态的Fe、Ni ,厚1216km。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1.大气圈大气圈的组成。

地球大气圈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

2.水圈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3.生物圈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岩石圈表层。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2.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1.概念: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气态:天燃气液态:石油,汞固态:大部分2.矿物的形成方式:(1).气体升华。

(2).液体或熔融体结晶。

(3).胶体凝固。

(4).固体再结晶。

3.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单体形态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展型、三向等长延伸型。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a) 粒状b) 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c) 致密块状d) 晶簇e) 杏仁体和晶腺f) 结核和鲕状体g) 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h) 土状体i) 被膜4.光学性质.颜色矿物吸引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黄,绿,红)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对各种色光吸收均匀,即黑色或灰色;基本上都不吸收即白色。

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决定的,固定不变的,是重要鉴定标志。

但是,外来原因可使颜色不固定。

条痕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它对于基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如赤铁矿有赤红、铁黑或钢灰者,但其条痕则总为樱红色。

比较稳定。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近白色,无鉴定意义。

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强弱分:(1) 金属光泽(2) 半金属光泽(3) 非金属光泽,又可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脂肪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指显微镜下,薄片(3微米厚)的透光性。

一般地,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金属矿物不透明矿物,有些金属矿物为半透明矿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相对硬度)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 最完全解理(2) 完全解理(3) 中等解理(4) 不完全解理(5) 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弹性和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脆性和延展性矿物受力极易破碎,不能弯曲,称为脆性。

矿物受力发生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延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