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分类: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地带性土壤1.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2.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3.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4.温带森林土壤—棕壤5.温带湿草原土壤—湿草原土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7.温带干草原土壤—栗钙土8.荒漠土壤—荒漠土9.寒带森林土壤—灰化土10.苔原土壤—冰沼土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显型退化:退化过程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隐型退化: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纷繁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即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因子:把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元素叫做生态因子。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锁一样,这种链锁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营养级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代谢功能的生态学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组分(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定律,即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1/1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矿物: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气温: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实质上是龙骑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4湿度:大气中水份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空气的干湿程度5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质水汽压之差,用d表示d=E-e 饱和差越大,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小6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用Td 表示,T-Td=0,在不饱和空气中:T-Td大于等于0T-Td差值越大,相对温度越小,反之相对温度越大,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备条件7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8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9水循环:水不断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返运动过程10水量平衡:任一地区在任一时间段内,其收入量等于支出水量的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11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性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作用或风化过程12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侵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流不断搬运用化碎屑而致山坡答题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14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多种地貌15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16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17土壤形态: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1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19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宜范围20种群: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21生物部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22生物适应: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3河床:平水期河水所占据的谷底部分24河慢滩: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水面25海水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26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所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1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2)地球表层(地球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征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子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并<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3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岩浆岩,岩浆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又会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变成岩浆岩4不同地质年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和生物发展特征(1)古生代:早古生代志留纪末,发生了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部分海槽褶皱上升形成山脉。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一、概念: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2、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3、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5、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例如:从东倒西、从北到南,植被存在明显差别)第二章大气大气的结构(图:P173)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厚度最薄,质量最大,水汽最多。
特点:⑴.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5℃)⑵.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⑶.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⑷.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⑸.纬度不同厚度变(低纬厚,高纬薄)2.平流层特点:⑴.气温初稳后升热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宜飞机飞行)3.中间层:上冷下热,高空对流特点:⑴.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⑵.大气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空气密度小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氧原子多的原故)5.外层:空气稀薄,质点之间距离很大特点: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而升高大气的组成水汽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百帕)e=ρRT (ρ是密度;T是绝对温度,T=237℃+t;R是水汽比气体常数)2.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气量所具有的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E=E0×10at/(β+t)(1)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大(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比实有水汽压变化迅速(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量,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大(4)冰面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小(5)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6)大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小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3.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变质岩2. 气温日较差3. 相对湿度4. 焚风5. 流量二、简答题1. 矿物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主要方式。
2. 简述主要的锋面天气类型。
3. 简述大气降温的四种过程。
4. 简述全球水量平衡的主要规律。
三、论述题1. 论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什么是气候?论述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一日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3.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即为相对湿度。
4.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形成降水,背风坡迅速升温形成的干热的风。
5.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
二、简答题1.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主要形成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作用。
2.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锋天气。
3. 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4.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三、论述题1.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4)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
2.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纵波也称推进波或P波。
P波在固态、液态及气态物质中均能传播,而且速度较快,在岩石中可达5.5-7km/s,它最先从震源到达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初始波。
横波也称剪切波或S波。
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速度较慢。
P波的传播比S波快约1.7倍,故S波比P波晚到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次波。
P波与S波穿透地球,合称体波。
面波又称L波,沿固—气、液—气的介面传播,质点的运动兼有P波和S波的特点,近乎做圆周运动,在垂直介面的方向上迅速衰减。
面波,波长长,振幅大,传播速度比横波小约1倍,但其振幅大能使地面建筑物遭强烈损坏。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有两个明显的波速突界面,这两个地球内部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
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 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
大陆地壳(上地壳)主要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主要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镁层,因其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其厚度约2850km。
平均密度为4.5g/cm3。
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需时27 d 5 h 0 min 35.8 s ,则称交点月。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称为朔望月,时间是29 d 12 h 44 min 3 s 。
✓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里,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连线在行星轨道面扫过的面积相等。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转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泛对称性: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
这是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二、简答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分别有哪些特点?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2、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哪几部分组成?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
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极大影响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1) 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
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2) 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命。
: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
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地球自转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日的概念太: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恒星日太阴日月球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日(一1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所说的昼夜)是指太阳日。
: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自转角速度15″。
15°,或每分15′,每秒为每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转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
°地方,地球自转的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
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车”。
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和半周年变化。
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
3.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产生了地方时。
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
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证据:恒星周年视差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
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的回归运动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4.四季更替5.五带分布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
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首先,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直射阳光其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有其纬度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有无极昼和极夜。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天文地带的界线,全球就分成五个纬度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
黄赤交角为0时:1. 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2. 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3. 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4. 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5. 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6. 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
赤道: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大圆,是纬线中唯一的大圆。
赤道分地球为南北两半球,是地理坐标系的横轴。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也必然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
所有经圈都是大圆,因而有同样的大小。
它们都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二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它度经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0是地理坐标系的纵轴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
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核。
地,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莱曼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
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
(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康拉德面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面。
层)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壳第二章地条痕:锐器割划: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克拉克值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萤4 方解石 2 石膏 3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1 滑石刚9 黄玉7 6 正长石石英8 石5 磷灰石小刀 2.5 :指甲相对硬度10 玉金刚石5.5: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
裂开面称解理解理面。
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
解理不完全,:断口则断口愈显著。
: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岩和超基性岩。
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生物化学岩粘土岩类,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类。
固态原岩因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
或者变质作用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化。
:温度、压力和化学因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素。
岩浆在地表以下;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在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侵入岩。
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
: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岩浆岩的结构关系等特征。
1. 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
2.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5--------2--------0.2mm 颗粒大小10细中粗粒 3. 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
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
玻璃质结构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或充填方式。
沉积岩的形成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新矿物的形成。
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形成的层状构造。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生明显滑动。
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断层移: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海侵(浸)层位海侵层“海侵”,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积相对扩大,称为“。
位”: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海侵层位特点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海退层位”“海退层位“海退”。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缩小,称为: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海退层位特点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或岩石圈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