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试题分析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 试题分析

自然地理学 试题分析

自然地理学试题考试类别(闭卷或开卷):闭卷考试时量:120 分钟试卷类型:A第 1 页第 2 页第3 页标准答案及平分细则:一、地表或大气物质吸收太阳辐射升温而产生的辐射;2 沉积岩由于颜色、矿物组成、碎屑颗粒的粒度、以及岩石结构构造所呈现的成层性特征;3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而命名。

二、1 T,2 T,3 F,4 F,5 T,6 T,7 F,8 F,9 T,10 T 三、1C,2 C,3 B,4 D,5 A,6 A,7 A,8 B,9 C,10 D 四1 AC,2 BC,3 AC,4 BC,5 A B C D,6 AC,7 BC,8 ABC,9 BC,10 AC五、1简述风化作用的概念(1分),风化作用与地貌发育(2.5分),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2.5分);2沉积岩类型(2分),矿物组成特征(2分),结构(碎屑结构)构造(层理构造)特征(2分);3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逸散层及其高度范围(2分),温度变化特征(2分)、大气运动特征(2分)4教材P250-251。

母质因素:继承母质特征、影响次生矿物、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质地等各1分。

气候因素:水热状况、成土速度、有机质积累和分解、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等各1分。

六1增强城市反射率,增强长波辐射、阻隔地气物质和能量循环、影响微生物发育(各2分,共6分);引起城市热岛、加快城市沙化、加重城市大气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3分);2破坏生态平衡、体现在(1)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2)摧残大树;(3)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如带来病虫害等。

这样违背生物多样性原理,对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都产生不良影响。

(6分)七水循环特征(3分);地圈与水圈作用(3分),水圈与大气圈作用(3分);地圈与大气圈作用(3分);地圈-水圈-大气圈作用(3分)。

该题没有标准答案,根据情况可酌情给分。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要点)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要点)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要点)自然地理学试题(一)(附参考答案要点)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1、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

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

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

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

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

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 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臵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

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

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

高中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久?A. 24小时B. 12小时C. 1年D. 365天答案:A分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其周期为24小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 下列哪个是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A. 大陆的轮廓B. 地壳的构造C. 古生物的分布D. 气候的变化答案:C分析: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漂浮在地幔上的,而古生物的分布是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之一,因为某些古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大陆上都有发现,这表明这些大陆在古代是连接在一起的。

二、填空题3.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答案:生物圈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4. 纬度每增加1度,距离大约增加_______公里。

答案:111分析:地球是一个近似的球体,纬度每增加1度,距离大约增加111公里,这是根据地球的周长和纬度的度数计算得出的。

三、简答题5. 简述季风气候的特点。

答案: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其特点包括:- 夏季受海洋影响,湿润多雨;- 冬季受陆地影响,干燥少雨;- 季节性明显,温差和降水量变化较大。

分析: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理位置和海陆分布有关,夏季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带来大量降水,而冬季陆地上的冷空气则导致降水减少。

四、论述题6.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改变,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

- 水资源: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水频发。

-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

- 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可能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

- 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影响人类健康。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自然和人类活动多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剖析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剖析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一试卷一一、名词解说(每题2分,合计20分)1、回归线2、分水岭3、石环4、山谷风5、副热带6、食品网7、气旋、反气旋8、土壤腐殖质层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每题5分,合计40分)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散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体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绘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散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三、剖析题(每题8分,合计24分)1、试剖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2、若是太平洋消逝,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若是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分,合计16分)1、全世界的大海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世界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

假如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世界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均衡、大海水量均衡和全世界水量均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

假定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起码要吃350千克肉,而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依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卷1套答案重点一、名词解说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限。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结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因为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许砾石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因为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一样,而产生的白日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天气干燥的地带。

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总结

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总结前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它关注的是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学内容广泛,包括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地理技术等。

地理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理解和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

通过对地理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一、试卷分析:本次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两个部分。

选择题部分分为单项选择和判断题,主观题部分主要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

试卷整体难度适中,题目覆盖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1. 单项选择单项选择题是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基础掌握和理解能力。

例如,选择题中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问题,这是地理学中的基础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成的影响。

此外,还有地理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学概念的理解。

2. 判断题判断题是考察学生对地理学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判断题中涉及到地球上大部分水域位于南半球,这需要学生对地理中的南半球和水域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3. 简答题简答题是考察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例如,简答题中涉及到地球的四季变化原理,要求学生能够较详细地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论述题论述题是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论述题中要求学生分析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涉及到学生对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运用。

总体来说,试卷内容涵盖了地理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既考察了学生的地理记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考试策略:1. 夯实基础知识:地理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的,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决定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成绩。

所以,要想在地理学习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

2. 注重实践应用:地理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应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地理学习的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知识面试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面试试题分析

地理知识面试试题分析地理知识是在地理学中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区域和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理解的基础。

在地理知识面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试题,用于考察面试者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分析一些常见的地理知识面试试题,并提供答案和解析。

1. 请解释地球的四季变化原理。

地球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倾斜度所引起的。

地球的自转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倾斜了23.5度。

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了四季的交替。

具体来说,当地球公转到夏至时,北半球斜阳照射,而南半球则阳光直射,这时北半球经历夏季,南半球经历冬季。

当地球公转到冬至时,南半球斜阳照射,而北半球则阳光直射,这时南半球经历夏季,北半球经历冬季。

而春分和秋分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两点,此时地球两极距离太阳的距离相等,所以北半球和南半球都会经历昼夜平分的情况。

2. 请解释地壳运动的原理。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

地壳运动的主要原理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和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热对流、地热和地震活动等。

地球内部热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物质的热量传递和流动,导致地壳板块相对移动。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产生地球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发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震活动是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或滑动时产生的地壳震动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

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是指地球上的地壳分成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之间会发生相互碰撞、滑动和远离等运动。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碰撞(如构造边界)、边界滑动(如逆冲断层)和边界远离(如扩张性边界)。

这些相互作用产生的力量会使地壳板块相对移动,从而引发地壳运动。

3. 请解释地球上的地理经纬度。

地理经纬度是地球表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坐标表示方法。

地理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某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关系,用度(°)来表示。

本初子午线通常取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称为零度经线。

自然地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6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6分)1、节理:断裂变形,岩石虽然裂开但没有明显位移。

2、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

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b5E2RGbCAP3、相对湿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p1EanqFDPw4、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DXDiTa9E3d5、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水量。

单位升/秒•千M2,。

6、河漫滩:平水期不被淹没、洪水期可能被淹没的平坦的谷底部分。

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7、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RTCrpUDGiT8、生态平衡:当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和稳定阶段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与生物之间达到互相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之间出现持久、不明显的变动,生产、消费和分解之间,即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出之间接近于平衡,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和协调,信息的控制自如,且传递畅通,这种状况称作生态平衡。

5PCzVD7Hx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古登堡面2、石英玻璃光泽3、砂岩页岩石灰岩4、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5、吸引、散射和反射反射6、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凝结核7、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8、流域降雨、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9、海面的蒸发和降水10、回转流往复流11、自由波强制波12、石钟乳石笋石柱13、塬梁峁 14、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15、界、门、纲、目、科、属、种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30分)1.何谓大气逆辐射?其作用和产生的原因如何?答:大气吸收了来自地面和太阳的辐射之后,又依据本身温度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发射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整理版)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整理版)

名词解释: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

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9、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试题
考试类别(闭卷或开卷):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A
)。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包括(
① 土壤生物;② 降水;③ 岩石风化;④ 大气运动
9.以下关于全球水量平衡表述正确的有()。

① 陆地降水量主要来自陆地系统的蒸发量;② 海陆降水量之和与海陆蒸发量之和相
③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如海洋气团的作用;④地球两极区蒸发多降水少。

10.引起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因素常有()。

① 物质的反射率差异;② 太阳辐射;③ 地貌;④ 大气环流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五、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其中1、2、3任选
两题
作答,第4题必答。

空格不够写在答题纸上,共20分)
1简述风化作用及其地理意义?(6分)
2简述沉积岩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6分)
3简述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其特征。

(6分)
4简述母质因素和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8分)
标准答案及平分细则:
一、地表或大气物质吸收太阳辐射升温而产生的辐射;
2沉积岩由于颜色、矿物组成、碎屑颗粒的粒度、以及岩石结构构造所呈现的成层性特征;
3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而命名。

1 T,2T, 3 F,4 F,5 T,6 T,7F,8 F,9T,10 T

1 C,2
C

3 B,
4 D,
5 A,
6 A,7
A

8 B,9C,10 D
1 AC,
2 BC,
3 AC,
4 BC,
5 A B C D,
6 AC,
7 BC,
8 ABC,
9 BC,
10 AC
五、1简述风化作用的概念(1分),风化作用与地貌发育(2.5分),风化作用与
土壤形成( 2.5 分);
2 沉积岩类型(2 分),矿物组成特征(2 分),结构(碎屑结构)构造(层理
构造)特征( 2 分);
3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逸散层及其高度范围(2 分),温度变化特征
(2分)、大气运动特征( 2 分)
4教材P250-251。

母质因素:继承母质特征、影响次生矿物、土壤养分状况、土壤质地等各 1 分。

气候因素:水热状况、成土速度、有机质积累和分解、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等各 1 分。

1 增强城市反射率,增强长波辐射、阻隔地气物质和能量循环、影响微生物发育
(各 2 分,共 6 分);引起城市热岛、加快城市沙化、加重城市大气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3 分);
2 破坏生态平衡、体现在(1)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2)摧
残大树;(3)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如带来病虫害等。

这样违背生物多样性原
理,对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都产生不良影响。

(6 分)
七水循环特征( 3 分);地圈与水圈作用( 3 分),水圈与大气圈作用( 3 分);地圈与大气圈作用(3分);地圈-水圈-大气圈作用( 3 分)。

该题没有标准答案,根据情况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