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

合集下载

第44讲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44讲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前双基巩固
课堂考点探究
第44讲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作业手册
1.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2.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3.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课标要求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前双基巩固
◈ 知识预习 ◈
k1·k2=-1
(0,4)
(2)直线x-2y-3=0关于定点M(-2,1)对称的直线的方程是 .
课堂考点探究
[解析] (2)方法一:设所求直线上一点的坐标为(x,y),则其关于点M(-2,1)对称的点的坐标为(-4-x,2-y).因为点(-4-x,2-y)在直线x-2y-3=0上,所以(-4-x)-2(2-y)-3=0,即x-2y+11=0.方法二:因为点M不在直线x-2y-3=0上,所以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因此可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2y+λ=0(λ≠-3),则点M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即=,解得λ=11或λ=-3(舍去),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2y+11=0.
[解析]连接PQ,当PQ与l1,l2垂直时,|PQ|为l1,l2间距离的最大值,又|PQ|==,∴l1,l2间距离的取值范围是(0,].故选D.
D
[总结反思]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时,应注意观察直线是否过定点,若过定点,则可将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问题.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需注意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运用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时,两直线方程中x,y的系数需要对应相等.
3. [教材改编]已知直线l1:x-2y-2=0,l2:x-2y-1=0,则直线l1,l2之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件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件

CHAPTER 04
两直线的关系应用
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01
解析几何是研究图形与坐标之间的关系,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
何问题。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
直线的方程
02
在二维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用一个或两个方程来表示。例如,
通过两点式、点斜式、截距式等可以求出直线的方程。
两直线的交点
两直线的斜率与截距
斜率的定义与计算
总结词
斜率是直线在平面上的一个重要属性,它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 的倾斜程度。
详细描述
斜率是直线方程y=kx+b中k的值,它表示直线在y轴上的单 位长度内,x轴的变化量。如果k为正数,则直线向右上方倾 斜;如果k为负数,则直线向右下方倾斜。
截距的定义与计算
总结词
截距是直线与y轴和x轴相交的点,表示直线在坐标轴上的位置。
判断方法
斜率法
若两直线斜率相等且截距不等,则两 直线平行;若斜率不存在且截距相等 ,则两直线平行。
交点法
若两直线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或 重合;若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则两直线相交;若两直线有无数个 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
平行与垂直的性质
平行性质
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且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或斜率有关。
03
两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是两直线的交点。求两直线的交点
可以通过联立两直线的方程来求解。
三角函数图象中的应用
0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角函数(如正弦、余弦、正切等)的图象是周期性的,这些图象在某
些部分表现出直线性。
02
三角函数与直线的交点
在三角函数的图象中,求直线与三角函数的交点可以通过将直线的方程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x0 y0 x 2 y 0 0
1 37 , 9 18
联立方程
x 0 3, 去 1 ( 舍 ). y0 , 2
11
联立方程
∴假设成立,P
1 x0 , 0, 9 解 得 6 y 37 , 4 0, 0 18 即为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点.
k1²k2=-1,当一条直线斜率为零,另一条直线斜 率不存在时,两直线垂直. 2.两直线相交 交点:直线l1:A1x+B1y+C1=0和l2:A2x+B2y+C2=0的 公共点的坐标与方程组 的解一一对应.
A1 x B1 y C 1 0 A2 x B 2 y C 2 0
11 x , 1 3 y 16 . 1 3
解这个方程组,得
∴点A的坐标为
11 16 , , 3 3
由两点式可得l的方程为8x-y-24=0.
题型三
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3】已知点P(2,-1).
(1)求过P点且与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l的方程;
(2)求过P点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l的方程, 最大距离是多少?
2 2 x 2 2 x
(x≠2),kNP=
2
2 x5
(x≠5),
x5
=-1,解得x=1或x=6,
即P(1,0)或(6,0).
探究提高 (1)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 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 的两条直线l1和l2,l1l2 k1k2,l1l2 k 2 1²k
2 x0 y0 3 5 2 5 x0 y0 1 2 ,
即|2x0-y0+3|=|x0+y0-1|, ∴x0-2y0+4=0或3x0+2=0;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高)__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高)知识讲解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高)__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高)知识讲解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高)知识讲解撰稿:孙景艳审稿:吴婷婷【学习目标】1. 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2.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理解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掌握垂直的定义及性质;4.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要点梳理】要点一、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要点诠释:(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直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如下图,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CD或a∥b.(2)互相重合的直线通常看做一条直线,两条线段或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3)相交线: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这个公共点叫做交点.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要点二、对顶角、补角、余角1.余角与补角(1)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2)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要点诠释:(1)互余互补指的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2)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2.对顶角(1)定义: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相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要点诠释:(1)对顶角满足的条件:①相等的两个角;②有公共顶点且一角的两边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产生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时,除了产生对顶角外,还会产生邻补角,邻补角满足的条件:①有公共顶点;②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邻补角一定互为补角,但互为补角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2)性质:对顶角相等.要点三、垂线1.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如下图.要点诠释:(1)记法:直线a 与b 垂直,记作:;a b ⊥ 直线AB 和CD 垂直于点O ,记作:AB⊥CD 于点O.(2) 垂直的定义具有二重性,既可以作垂直的判定,又可以作垂直的性质,即有:CD ⊥AB .90AOC ∠=°A A A AA A A A AA 判定性质2.垂线的画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通过直角三角板来画,具体方法是使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所画直线就为已知直线的垂线(如图所示).要点诠释:(1)如果过一点画已知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时,指的是它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可能在射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也可能在线段的延长线上.(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为垂线段.3.垂线的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要点诠释:(1)性质(1)成立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有且只有”说明了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2)性质(2)是“垂线段最短.”实际上,连接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线段有无数条,但只有一条最短,即垂线段最短.在实际问题中经常应用其“最短性”解决问题.4.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要点诠释:(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不能说垂线段是距离;(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要从已知条件中找出垂线段或画出垂线段,然后计算或度量垂线段的长度.【典型例题】类型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平面上有10条直线,其中4条直线交于一点,另有4条直线互相平行,这10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答案与解析】解:如图,图中共有34个交点.【总结升华】10条直线中有八条直线的位置已经确定,要使10条直线的交点最多,就要使剩下的两条直线与前八条直线均相交.举一反三:【变式】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 ).A .平行或垂直B .平行或相交C .不相交或相交D .平行、垂直或相交【答案】C 类型二、对顶角、补角、余角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BOD ,OF 平分∠COE ,∠2:∠1=4:l ,求.AOF ∠【思路点拨】涉及有比值的题设条件,如a :b =m :n ,在解题时设,,这是a mx =b nx =常用的用方程思想解题的方法.【答案与解析】解:设∠1=x ,则∠2=4x .∵ OE 平分∠BOD ,∴ ∠BOD =2∠1=2x .∵ ∠2+∠BOD =180°,即4x+2x =180°,∴ x =30°.∵ ∠DOE+∠COE =180°,∴∠COE =150°.又∵ OF 平分∠COE ,∴ ∠COF =∠COE =75°.12∵ ∠AOC =∠BOD =60°,∴∠AOF=∠AOC+∠COF=60°+75°=135°.【总结升华】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只要已知其中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三角.类型三、垂线3.下列语句:①两条直线相交,若其中一个交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②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③空间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思路点拨】解此题必须严格按照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及垂线的性质“过平面内任意一点,即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任意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来作判断.【答案】①②【解析】①正确;②正确,过任意一点都可以作;对于③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成立,因为空间内,当这点在直线上时,过这点并非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③错误;④错误,必须是两个邻角相等,如下图:【总结升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成立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若改为在“空间”,则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以后学到).举一反三:【变式】在铁路旁有一城镇,现打算从城镇修一条和铁路垂直的道路,这种方案是唯一的,是因为()A.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B.两点之问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C.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同时垂直同一条直线,则这两直线也互相垂直.D.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答案】D 提示:注意区分直线性质与垂线性质4. 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CD,OF⊥AB,∠DOF=65°,求∠BOE与∠AOC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OF⊥AB,OE⊥CD(已知)∴∠BOF=∠DOE=90°(垂直定义)∴∠BOD=∠BOF-∠DOF=90°-65°=25°∴∠BOE=∠DOE-∠BOD=90°-25°=65°.∴∠AOC=∠AOB-∠BOE-∠COE=180°-65°-90°=25°.【总结升华】利用垂直的定义,及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组成一个平角可以帮助我们求解图中某些角的大小.【高清课堂:相交线403101 例4变式(1)】举一反三:【变式】如图,若OM平分∠AOB,且OM ⊥ON,求证:ON平分∠BOC.【答案】证明:如图,∵OM平分∠AOB∴∠1=∠2又∵OM⊥ON∴∠3=90°-∠2由图可得:∠4=180°-2∠2-∠3=180°-2∠2-(90°-∠2)=90°-∠2∴∠3=∠4∴ ON平分∠BOC5.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1)设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的公路AB上分别画出点P和点Q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2)当汽车从A出发向B行驶时,在公路AB的哪一段路上距离M、N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哪一段路上距离村庄N越来越近,而离村庄M越来越远?(分别用文字表述你的结论,不必说明)【答案与解析】解:(1)过点M作MP⊥AB,垂足为P,过点N作NQ⊥AB,垂足为Q,点P、Q就是要画的两点,如图所示.(2)当汽车从A向B行驶时,在AP这段路上,离两个村庄越来越近;在PQ这段路上,离村庄M越来越远,离村庄N越来越近.【总结升华】利用垂线段最短解决实际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举一反三:l l【变式】点P为直线外一点:点A、B、C为直线上三点,PA=4 cm,PB=5 cm,PCl=2 cm,则点P到直线的距离是().A.2 cm B.4 cm C.5 cm D.不超过2 cm【答案】D。

空间几何的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几何的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几何的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空间几何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点、线、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直线是空间几何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位置关系也是空间几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平行、相交和重合三种情况。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直线的平行关系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在平面上,永远不会相交,它们的方向相同或者垂直于同一个平面。

在空间几何中,我们可以通过判断直线的斜率或者利用向量的方法来确定直线是否平行。

如果直线的斜率相等或者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则它们是平行的。

例如,在坐标系中,直线y = 2x + 1和直线y = 2x + 3的斜率相等,因此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二、直线的相交关系相交是指两条直线在平面上有一个交点,它们的方向不同且不互相垂直。

判断直线相交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利用点斜式或者利用向量的方法。

如果两条直线的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例如,在坐标系中,直线y = 2x + 1和直线y = -2x + 3的方程组有唯一的解(x, y),因此这两条直线相交。

三、直线的重合关系重合是指两条直线完全重合,它们的方向相同、位置重合。

在空间几何中,判断直线是否重合可以通过判断它们的方向是否相同和通过确定直线上两个不同的点,然后判断这两个点是否在另一条直线上。

如果两条直线的方向相同且在同一直线上有两个不同的点,则这两条直线是重合的。

例如,在坐标系中,直线y = 2x + 1和直线2y = 4x + 2的方向相同且在同一直线上有点(1, 3)和(2, 4),因此这两条直线是重合的。

总结:空间几何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平行、相交和重合三种情况。

通过判断直线的斜率、方向向量以及求解方程组等方法,可以准确判断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些位置关系在实际问题的求解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我们理解空间中的几何性质和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距离公式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距离公式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两直线平行与重合的判定
两直线垂直的判定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通过比较两直线的斜率,可以 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重合。 若两直线斜率相等且不重合, 则两直线平行;若两直线斜率 相等且重合,则两直线重合。
两直线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即, 若一直线的斜率为m,另一直线 的斜率为-1/m,则这两直线垂 直。
通过比较两直线的斜率,若斜率 相等且截距不等,则两直线平行。
相交关系
定义
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斜率不相等,则称两直线相 交。
性质
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且相交形成的角的大小 与两直线的斜率有关。
判定方法
通过比较两直线的斜率,若斜率不相等,则两直线相 交。
重合关系
定义
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斜率和截距都相等,则称两直线重合。
THANKS
感谢观看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 置关系有平行、相交和重合三 种。
直线的倾斜角是直线与x轴正方 向之间的夹角,取值范围是[0,π)。
直线的方程形式
一般式
Ax + By + C = 0(A、B不 同时为0)。
斜截式
y = kx + b(k是斜率,b是 截距)。
点斜式
两点式
y - y1 = k(x - x1)(k是斜率, (x1, y1)三个顶点分别为$A(1, 2)$,$B(-3, -2)$, $C(5, 6)$,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析
首先求出三角形ABC的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然后利用点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三角形的高,最后利用底和高求出 三角形的面积。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①两条直线平行:(ⅰ)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若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 (ⅱ)当直线l 1、l 2不重合且斜率都不存在时,l 1∥l 2. ②两条直线垂直:(ⅰ)如果两条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设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1. (ⅱ)当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而另一条的斜率为0时,l 1⊥l 2. (2)两条直线的交点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与l 2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2.几种距离(1)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之间的距离|P 1P 2|=x 2-x 12+y 2-y 12. (2)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0+By 0+C |A 2+B 2.(3)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其中C 1≠C 2)间的距离d =|C 1-C 2|A 2+B2.选择题: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充分性:当a =1时,直线l 1:x +2y -1=0与直线l 2:x +2y +4=0平行; 必要性:当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时有a =-2或1; 所以“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已知点(a,2)(a >0)到直线l :x -y +3=0的距离为1,则a 等于( ) B .2- 2 -1 +1解析 依题意得|a -2+3|1+1=1,解得a =-1+2或a =-1-2,∵a >0,∴a =-1+ 2.已知直线l 1:(3+m )x +4y =5-3m ,l 2:2x +(5+m )y =8平行,则实数m 的值为( ) A .-7 B .-1 C .-1或-7解析 l 1的斜率为-3+m 4,在y 轴上的截距为5-3m 4,l 2的斜率为-25+m ,在y 轴上的截距为85+m .又∵l 1∥l 2,由-3+m 4=-25+m得,m 2+8m +7=0,得m =-1或-7.m =-1时,5-3m 4=85+m =2,l 1与l 2重合,故不符合题意;m =-7时,5-3m 4=132≠85+m =-4,符合题意已知两条直线l 1:(a -1)·x +2y +1=0,l 2:x +ay +3=0平行,则a 等于( ) A .-1 B .2 C .0或-2 D .-1或2解析 若a =0,两直线方程为-x +2y +1=0和x =-3,此时两直线相交,不平行,所以a ≠0.当a ≠0时,若两直线平行,则有a -11=2a ≠13,解得a =-1或a =2,选D.已知点O (0,0),A (0,b ),B (a ,a 3).若△OAB 为直角三角形,则必有( ) A .b =a 3 B .b =a 3+1aC .(b -a 3)⎝ ⎛⎭⎪⎫b -a 3-1a =0D .|b -a 3|+⎪⎪⎪⎪⎪⎪b -a 3-1a =0解析 若以O 为直角顶点,则B 在x 轴上,则a 必为0,此时O ,B 重合,不符合题意;若∠A =π2,则b =a 3≠0,若∠B =π2,根据垂直关系可知a 2·a 3-b a =-1,所以a (a 3-b )=-1,即b -a 3-1a =0,以上两种情况皆有可能,故只有C 满足条件.已知过点A (m +1,0),B (-5,m )的直线与过点C (-4,3),D (0,5)的直线平行,则m 的值为( ) A .-1 B .-2 C .2 D .1 解析 由题意得:k AB =m -0-5-m +1=m -6-m ,k CD =5-30--4=12.由于AB ∥CD ,即k AB =k CD ,所以m-6-m =12,所以m =-2当0<k <12时,直线l 1:kx -y =k -1与直线l 2:ky -x =2k 的交点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解析 解方程组⎩⎨⎧kx -y =k -1,ky -x =2k 得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k k -1,2k -1k -1,因为0<k <12,所以k k -1<0,2k -1k -1>0,故交点在第二象限.若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则直线l 2经过定点( )A .(0,4)B .(0,2)C .(-2,4)D .(4,-2)解析 直线l 1:y =k (x -4)经过定点(4,0),其关于点(2,1)对称的点为(0,2),又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故直线l 2经过定点(0,2).从点(2,3)射出的光线沿与向量a =(8,4)平行的直线射到y 轴上,则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A .x +2y -4=0B .2x +y -1=0C .x +6y -16=0D .6x +y -8=0 解析 由直线与向量a =(8,4)平行知:过点(2,3)的直线的斜率k =12,所以直线的方程为y -3=12(x -2),其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2),又点(2,3)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2,3),所以反射光线过点(-2,3)与(0,2),由两点式知A 正确.填空题:已知a ,b 为正数,且直线ax +by -6=0与直线2x +(b -3)y +5=0互相平行,则2a +3b 的最小值为_____解析 由于直线ax +by -6=0与直线2x +(b -3)y +5=0互相平行,所以a (b -3)=2b ,即2a +3b=1(a ,b 均为正数),所以2a +3b =(2a +3b )⎝ ⎛⎭⎪⎫2a +3b =13+6⎝ ⎛⎭⎪⎫b a +a b ≥13+6×2b a ·a b =25(当且仅当ba=ab ,即a =b =5时取等号)若直线(3a +2)x +(1-4a )y +8=0与(5a -2)x +(a +4)y -7=0垂直,则a =________ 解析 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3a +2)(5a -2)+(1-4a )(a +4)=0,解得a =0或a =1.已知两直线方程分别为l 1:x +y =1,l 2:ax +2y =0,若l 1⊥l 2,则a =________. 解析 ∵l 1⊥l 2,∴k 1k 2=-1,即a2=-1,解得a =-2.已知直线y =kx +2k +1与直线y =-12x +2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方程组⎩⎨⎧y =kx +2k +1,y =-12x +2,解得⎩⎪⎨⎪⎧x =2-4k2k +1,y =6k +12k +1.(若2k +1=0,即k =-12,则两直线平行),∴交点坐标为⎝⎛⎭⎪⎫2-4k 2k +1,6k +12k +1, 又∵交点位于第一象限,∴⎩⎪⎨⎪⎧2-4k 2k +1>0,6k +12k +1>0,解得-16<k <12.直线l 过点P (-1,2)且到点A (2,3)和点B (-4,5)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 解析 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2=k (x +1),即kx -y +k +2=0. 由题意知|2k -3+k +2|k 2+1=|-4k -5+k +2|k 2+1,即|3k -1|=|-3k -3|,∴k =-13.∴直线l 的方程为y -2=-13(x +1),即x +3y -5=0.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1,也符合题意.过点P (0,1)作直线l ,使它被直线l 1:2x +y -8=0和l 2:x -3y +10=0截得的线段被点P 平分,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 设l 1与l 的交点为A (a,8-2a ),则由题意知,点A 关于点P 的对称点B (-a,2a -6)在l 2上,代入l 2的方程得-a -3(2a -6)+10=0,解得a =4,即点A (4,0)在直线l 上,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4y -4=0与直线l 1:3x +2y -6=0和直线l 2:6x +4y -3=0等距离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解析 l 2:6x +4y -3=0化为3x +2y -32=0,所以l 1与l 2平行,设与l 1,l 2等距离的直线l 的方程为3x +2y +c =0,则:|c +6|=|c +32|,解得c =-154,所以l 的方程为12x +8y -15=0.已知两直线l 1:ax -by +4=0和l 2:(a -1)x +y +b =0,若l 1∥l 2,且坐标原点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则a +b =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a +ba -1=0,4a 2+-b 2=|b |a -12+1.解得⎩⎨⎧a =2,b =-2或⎩⎨⎧a =23,b =2经检验,两种情况均符合题意,∴a +b 的值为0或83已知直线l 1:ax +y -1=0,直线l 2:x -y -3=0,若直线l 1的倾斜角为π4,则a =______;若l 1⊥l 2,则a =________;若l 1∥l 2,则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_______ 解析 若直线l 1的倾斜角为π4,则-a =k =tan45°=1,故a =-1;若l 1⊥l 2,则a ×1+1×(-1)=0,故a =1;若l 1∥l 2,则a =-1,l 1:x -y +1=0,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d =|1--3|1+1=2 2.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则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 设A ′(x ,y ),由已知得⎩⎪⎨⎪⎧y +2x +1×23=-1,2×x -12-3×y -22+1=0,解得⎩⎪⎨⎪⎧x =-3313,y =413,故A ′⎝⎛⎭⎪⎫-3313,413.解答题:已知两直线l 1:x +y sin α-1=0和l 2:2x ·sin α+y +1=0,求α的值,使得: (1)l 1∥l 2; (2)l 1⊥l 2.解 (1)当sin α=0时,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l 2的斜率为0,显然l 1不平行于l 2. 当sin α≠0时,k 1=-1sin α,k 2=-2sin α,要使l 1∥l 2,需-1sin α=-2sin α,即sin α=±22. 所以α=k π±π4,k ∈Z ,此时两直线的斜率相等.故当α=k π±π4,k ∈Z 时,l 1∥l 2.(2)因为A 1A 2+B 1B 2=0是l 1⊥l 2的充要条件,所以2sin α+sin α=0,即sin α=0,所以α=k π,k ∈Z .故当α=k π,k ∈Z 时,l 1⊥l 2.如图,设一直线过点(-1,1),它被两平行直线l 1:x +2y -1=0,l 2:x +2y -3=0所截的线段的中点在直线l 3:x -y -1=0上,求其方程.解 与l 1、l 2平行且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为x +2y -2=0.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2)+λ(x -y -1)=0,即(1+λ)x +(2-λ)y -2-λ=0.又直线过(-1,1),∴(1+λ)(-1)+(2-λ)·1-2-λ=0,解得λ=-13.∴所求直线方程为2x +7y -5=0.正方形的中心为点C (-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 +3y -5=0,求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解 点C 到直线x +3y -5=0的距离d =|-1-5|1+9=3105.设与x +3y -5=0平行的一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x +3y +m =0(m ≠-5),则点C 到直线x +3y +m =0的距离d =|-1+m |1+9=3105,解得m =-5(舍去)或m =7,所以与x +3y -5=0平行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x +3y +7=0. 设与x +3y -5=0垂直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3x -y +n =0,则点C 到直线3x -y +n =0的距离d =|-3+n |1+9=3105,解得n =-3或n =9,所以与x +3y -5=0垂直的两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是3x -y -3=0和3x -y +9=0.已知直线l :2x -3y +1=0,求直线m :3x -2y -6=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m ′的方程 解 在直线m 上任取一点,如M (2,0),则M (2,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M ′必在直线m ′上.设对称点M ′(a ,b ),则⎩⎪⎨⎪⎧2×⎝ ⎛⎭⎪⎫a +22-3×⎝ ⎛⎭⎪⎫b +02+1=0,b -0a -2×23=-1,解得⎩⎪⎨⎪⎧a =613,b =3013,∴M ′⎝ ⎛⎭⎪⎫613,3013.设直线m 与直线l 的交点为N ,则由⎩⎨⎧2x -3y +1=0,3x -2y -6=0,得N (4,3).又∵m ′经过点N (4,3).∴由两点式得直线m ′的方程为9x -46y +102=0.求与直线3x +4y +1=0平行且过点(1,2)的直线l 的方程. 解 依题意,设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c =0 (c ≠1), 又因为直线过点(1,2),所以3×1+4×2+c =0,解得c =-11. 因此,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11=0.求经过两直线l 1:x -2y +4=0和l 2:x +y -2=0的交点P ,且与直线l 3:3x -4y +5=0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解 解方程组⎩⎨⎧x -2y +4=0,x +y -2=0,得P (0,2).因为l 3的斜率为34,且l ⊥l 3,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43,由斜截式可知l 的方程为y =-43x +2,即4x +3y -6=0.已知△ABC 的顶点A (5,1),AB 边上的中线CM 所在直线方程为2x -y -5=0,AC 边上的高BH 所在直线方程为x -2y -5=0,求直线BC 的方程.解 依题意知:k AC =-2,A (5,1),∴l AC 为2x +y -11=0, 联立l AC 、l CM 得⎩⎨⎧2x +y -11=0,2x -y -5=0,∴C (4,3).设B (x 0,y 0),AB 的中点M 为(x 0+52,y 0+12),代入2x -y -5=0,得2x 0-y 0-1=0,∴⎩⎨⎧2x 0-y 0-1=0,x 0-2y 0-5=0,∴B (-1,-3),∴k BC =65,∴直线BC 的方程为y -3=65(x -4),即6x -5y -9=0.已知直线l 经过直线l 1:2x +y -5=0与l 2:x -2y =0的交点. (1)若点A (5,0)到l 的距离为3,求l 的方程; (2)求点A (5,0)到l 的距离的最大值.解 (1)易知l 不可能为l 2,可设经过两已知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2x +y -5)+λ(x -2y )=0,即(2+λ)x +(1-2λ)y -5=0,∵点A (5,0)到l 的距离为3,∴|10+5λ-5|2+λ2+1-2λ2=3,即2λ2-5λ+2=0,∴λ=2,或λ=12,∴l 的方程为x =2或4x -3y -5=0.(2)由⎩⎨⎧2x +y -5=0,x -2y =0,解得交点P (2,1),如图,过P 作任一直线l ,设d 为点A 到l 的距离,则d ≤PA (当l ⊥PA 时等号成立).∴d max =PA =5-22+0-12=10.专项能力提升若点(m ,n )在直线4x +3y -10=0上,则m 2+n 2的最小值是 ( ) A .2 B .2 2 C .4 D .23 解析 因为点(m ,n )在直线4x +3y -10=0上,所以4m +3n -10=0.欲求m 2+n 2的最小值可先求m -02+n -02的最小值,而m -02+n -02表示4m +3n -10=0上的点(m ,n )到原点的距离,如图.当过原点的直线与直线4m +3n -10=0垂直时,原点到点(m ,n )的距离最小为2.所以m 2+n 2的最小值为4.已知直线l :y =12x -1,(1)求点P (3,4)关于l 对称的点Q ; (2)求l 关于点(2,3)对称的直线方程.解 (1)设Q (x 0,y 0),由于PQ ⊥l ,且PQ 中点在l上,有⎩⎪⎨⎪⎧y 0-4x 0-3=-2,y 0+42=12·x 0+32-1,解得⎩⎪⎨⎪⎧x 0=295,y 0=-85,∴Q ⎝ ⎛⎭⎪⎫295,-85.(2)在l 上任取一点,如M (0,-1),则M 关于点(2,3)对称的点为N (4,7).∵当对称点不在直线上时,关于点对称的两直线必平行,∴所求直线过点N 且与l 平行, ∴所求方程为y -7=12(x -4),即为x -2y +10=0.。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复习: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若∠ACB=900, CD⊥AB,则
C
CD2=AD×DB
A D B
设直线l1:y=k1x,过原点作与l1垂直的直线l2,
求直线l2的斜率
DT1=k1, DT2=k2(<0) l2 OD2=DT1 ×DT2 K1(-k2)=1 K2=-1/k1即k1k2=-1
y T1(1,k1) D O x
问题:平面几何中,我们重点研究了
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在解析 几何中,怎样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系呢? 研究方法:利用直线的方程中的系 数特征来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两条直线平行 1、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 设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l1:y=k1x+b1和 l2:y=k2x+b2(b1≠ b2) 若l1//l2,则k1=k2;反之,若k1=k2 ,则l1//l2 l1//l2k1=k2 (b1≠ b2) 2、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则它 们平行
1、y=4x+2与x+4y-20=0; 2、5x+3y=6与3x-5y=5; 3、y=5与x=8.
例2:求过点A(3,2)且垂直于直线4x+5y8=0的直线方程
练2:课本P70 题1、2 练3:已知A(1,3),B(-1,-1),C(2,1),求边BC 3x+2y-9=0 上的高线所在直线的方程是______ 练4:过点B(-1,1)的所有直线中,与点 3x-2y+5=0 A(2,-1)距离最远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 B(-1,1)
A(2,-1)
小结:
平行时的斜率关系、截距关系;
垂直时的斜率关系
至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条直线无斜率时怎样判断 直线位置关系
作业:P77A组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小节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两条直线的交点、位置关系;二是两条直线的夹角.预计需要三课时:第一课时, 两条直线的交点和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两条直线的夹角; 第三课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夹角公式的应用.在初中平面几何中研究过两条直线的关系.在本小节的教学中,我们用代数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怎样用直线的方程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解析几何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基本思想.本小节的重点是由直线方程求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以及根据直线方程求两条直线夹角的方法.在认识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形与数”的对应,理解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求它们的方程的公共解,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个数问题,由此得出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对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有唯一解、无解、无数多个解.然后对两直线相交的情况作定量的研究,规定两条相交直线所交成的锐角或直角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通过分析两条相交直线的图形的几何性质,联想两条直线的夹角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的关系,推导出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本小节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转化为考查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问题,以及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的推导.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形与数”之间的联系,以及利用数量关系处理几何关系的方法.对直线方程的系数中含有未知数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讨论是本小节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二、教学目标设计理解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它们所对应的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掌握根据方程组解的情况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相交或重合的方法;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它们的方向向量及其法向量的关系上的反映,理解“形”与“数”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两直线位置关系的讨论,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求两条直线的交点,掌握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相应的方程组的解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四、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用大屏幕打出直角坐标系中的两条直线,移动两条直线,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有什么几何特征?解答:两条直线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从几何特征上看:相交⇔有唯一的公共点;平行⇔没有公共点;重合⇔至少有两个公共点,进而有无数个公共点. [说明]通过教具演示,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发现两条直线的关系,由此引出新课,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铺垫.并指出,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2、在直角坐标系中,这三种位置关系在直线方程上是怎样体现的呢?[说明]通过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回顾,自然地提出此问题(暂不要学生回答),给出下面的引例,引导学生来到新知识的生成场景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学习新课关于两直线的交点、位置关系1、概念引入引例:解下列方程组:(1)⎩⎨⎧=++=-+0220243y x y x ;(2)⎪⎩⎪⎨⎧+==+-21310362x y y x ;(3)⎪⎩⎪⎨⎧+==-2131062x y y x . 然后,请你回答:上述方程组所表示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如果两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与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有何关系?解答:由直线方程的概念,我们知道方程组(1)有唯一的解⎩⎨⎧=-=22y x ,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为)2,2(-;方程组(2)有无数组解,两条直线有无数个公共点; 方程组(3)无解,两条直线无公共点.[说明] ①启发学生观察,并得出如下结论:方程组(1)~(3)的解的个数与其表示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是相同的;方程组(1)的解就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并根据上述实例,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方程组的解的关系.②在探索概念阶段, 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使得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2、概念形成一般地,设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1l :0111=++c y b x a (11,b a 不全为零)……①2l :0222=++c y b x a (22,b a 不全为零)……②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思考并回答:如何求直线1l 、2l 的交点?解答:由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若两条直线相交,由于交点同时在两条直线上,则交点的坐标一定是两个方程的唯一公共解,反之,若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公共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必是两条直线的交点.由此得出直线1l 、2l 交点的求法:联立1l 与2l 的方程:⎩⎨⎧=++=++002211c y b x a c y b x a ……(Ⅰ),此方程组的解,即为直线1l 、2l 交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方程组的解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思考并回答:由方程①②如何判断直线1l 、2l 的位置关系?解答:由引例分析、归纳出:直线1l 、2l 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对于直线1l 、2l 的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是:有唯一解、无解、无数多个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方程组的解的个数得出直线1l 、2l 的位置关系.联立1l 与2l 的方程,得方程组:⎩⎨⎧=++=++002211c y b x a c y b x a …(Ⅰ),此方程组的解的个数与直线1l 、2l 交点的个数一致.计算由方程的系数构成的行列式:2211b a b a D =,2211bc b c D x --=,2211c a c a D y --=.则 当02211≠=b a b a D 时,方程组(Ⅰ)有唯一的解为⎪⎪⎩⎪⎪⎨⎧==D D y D D x yx ,此时1l 、2l 相交于一点,交点坐标是⎪⎪⎭⎫ ⎝⎛D D D D y x ,. 当02211==b a b a D 且y x D D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时,方程组(Ⅰ)无解,此时1l 、2l 没有公共点,即直线1l 与2l 平行.当0===y x D D D 时,方程组(Ⅰ)有无穷多个解,此时1l 、2l 有无数多个公共点,即直线1l 与2l 重合.[说明]①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中心议题,应引导全班学生积极思维,让多一点学生发表意见,形成“高潮”;②指出:在平面几何中,我们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不考虑两条直线重合的情况,而在解析几何中,由于两个不同的方程可以表示同一条直线,我们把重合也作为两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来研究.⏹ 回到引例请学生用上述结论,判断引例中三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说明] ①与引例前后呼应.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通过计算由直线方程的系数构成的行列式D 、y x D D 、的值,判断两直线的平行、重合、相交. ②通过引例(2)(3)指出,前提条件是直线方程为一般形式.3、概念的辨析⏹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其方程的系数之间的关系: 1l 与2l 相交⇔方程组(Ⅰ)有唯一解⇔0≠D 即1221b a b a ≠; 1l 与2l 平行⇔方程组(Ⅰ)无解⇔0=D 且y x D D ,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1l 与2l 重合⇔方程组(Ⅰ)有无穷多解⇔0===y x D D D .⏹ 02211==b a b a D 时,1l 与2l 平行或重合,即02211==b a b a D 是1l 与2l 平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换言之,2112b a b a =1l ∥2l ;若两条直线不重合,则1221b a b a =⇔1l //2l .[说明] 引导学生得出: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系数构成的行列式得到;②对易出错的概念进行反思.4、例题分析例1已知直线1l :313--=x a y 与2l :01)1(2=+++y a x ,求实数a 的值,使直线1l 与2l 平行.(补充例题)解:先把直线1l 的方程化为一般形式1l :013=++y ax .21//l l Θ,由0=D ,∴(1)60a a +-=,解得3-=a 或2=a ,当时3-=a 两方程化为0133=++-y x 与0122=+-y x 显然平行; 当时,2=a 两方程化为0132=++y x 与0132=++y x 两直线重合.∴2=a 不符合,∴3a =-即为所求.[说明]①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将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设置在补充的例题练习中,以便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②强调0=D 是两直线平行的必要条件,求得的字母取值可能使两直线平行,也可能是重合,注意检验.例2 讨论直线下列各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本p17例2)(1)06:21=++y m x l 与023)2(:2=++-m my x m l ;(2) )3(1:11-=-x k y l 与)3(1:22+=-x k y l .[说明]①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表达是否简洁.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在解题步骤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以及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②小题(2)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需要先化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例3求经过原点且经过直线022:1=+-y x l 与直线022:2=--y x l 的交点的直线方程.解:解方程组:⎩⎨⎧=--=+-022022y x y x 得⎩⎨⎧==22y x ,∴1l 与2l 的交点是)2,2(, 设经过原点的直线方程为kx y =,把点)2,2(代入,得1=k , 所以,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 y =.[说明]例题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要求.例4 若三条直线1l :023=+-y x ,2l :032=++y x ,3l :0=+y mx ,当m 为何值时,三条直线不能构成三角形?(补充例题) 解:三条直线不能构成三角形⇔三条直线交于同一点或其中至少有两条直线平行.(1)若三条直线交于同一点时,解方程组⎩⎨⎧=++=+-032023y x y x , 得⎩⎨⎧-=-=11y x ,即1l 与2l 的交点是(1,1--),把点(1,1--)代入直线3l 的方程得1-=m .(2)若其中至少有两条直线平行时,由1l //2l 得:3-=m ; 由32//l l 得:2=m ,综上:当1-=m 或3-=m 或2=m 时三条直线不能构成三角形.[说明]①本例为直线位置关系的综合运用,涉及到求直线的交点及直线的平行或重合时,系数应满足的条件,因此,需要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②解决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的问题时,一般先求出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再根据此交点也在第三条直线上,列式求解.5.问题拓展⏹ 从向量的角度,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有怎样的体现呢?1l 与2l 的一个方向向量分别是1d =),(11a b -,2d =),(22a b -;一个法向量分别是1n =),(11b a ,2n =),(22b a .则1l 与2l 有如下关系:相交⇔1d 不平行2d ⇔1d 不垂直2n ⇔02112≠-b a b a ;平行⇒1d 平行2d ⇔1d 垂直2n ⇔02112=-b a b a ;重合⇒1d 平行2d ⇔1d 垂直2n ⇔02112=-b a b a .⏹ 三种位置关系可以用直线的斜率表示吗?由于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因此需要按“斜率存在、斜率不存在”分类讨论.若至少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设此直线方程为1x x =,通过图示观察,易知其关系.若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直线方程可以化为1l :11d x k y +=,2l :22d x k y +=,则有①1l //2l ⇔21k k =且21d d ≠;②1l 和2l 重合⇔21k k =且21d d =;③1l 和2l 相交⇔21k k ≠.[说明] 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并不唯一,可以从行列式、向量、斜率三个不同角度考虑,使用时要注意方法上的选择.一般情况,采用计算行列式的方法比较单纯,这种方法更具一般性,便于使用,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三、巩固练习练习11.3(1)[说明] 进一步强化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四、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应当注意什么?运用了那些思想方法?①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的方法.讨论了已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求字母系数值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注意区分两条直线平行与重合满足的条件. ② 数学思想方法: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说明]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反思、巩固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达到巩固知识,明确方法的目的.五、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习题11.3 ----2,3,4,5,6,7,8,92、思考题:设直线的方程为(21)(32)1850m x m y m ++--+=,求证:不论m 为何值,所给的直线经过一定点.解 方法一:取m=0,1得:⎩⎨⎧⎩⎨⎧==⇒=-+=+-430133052y x y x y x ,把交点坐标(3,4)代入原方程,可知对于任意m, 原方程均成立,即不论m 为何值,所给的直线经过一定点(3,4).方法二:对于任意实数m,关于y x ,的方程(21)(32)1850m x m y m ++--+=的解都相同0)52()1832(=+-+-+⇔y x m y x 对于任意实数m 恒成立,得:⎩⎨⎧⎩⎨⎧===-+=+-43,01832052y x y x y x 解得, 即不论m 为何值,所给的直线经过一定点(3,4).[说明]①作业布置1是课本习题,通过它来反馈知识掌握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②作业布置2设计成思考题,是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