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向文明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反思:在《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在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课外组织“身边科学的利与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生活材料和辩论生活话题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认识,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根据城乡特点,由学生民主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如:电脑的利与弊、化肥的功和过等等;然后发动学生分正反两组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研讨辩论方案的技巧;再在让学生充分阐述观点、呈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和利用;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利用科学”发表见解。

通过在实践中搜集和拓展生活材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懂得趋利避害,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生活材料进课堂,是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益的终南捷径。

但是,引用材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于借助材料阐明事理,冶情励志,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引用材料,如何用好材料,对品德课的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探索、值得参与实践的问题。

2 社会文明大家谈谈到“社会文明”四个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些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素质问题,一个人的素质应当从小培养,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如:尊老爱幼、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

但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活动一:社会小调查活动二:小事中的文明活动三:“一米线”告诉我活动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活动五:我眼中的社会文明在活动一中,我把小调查直接改成了交流,因为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出例子,然后再统计一下“自己最讨厌的行为”,并说出原因。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讲述了日本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历了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到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历史阶段。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日本的历史,他们可能知道一些皮毛,但对于日本历史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日本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等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于分析教材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掌握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古代日本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影响;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和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运用板书、讲解等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排序。

部编版九年级 历史上册 《 古代日本》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 历史上册 《 古代日本》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意义;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日本人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理性第认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化改新;日本幕府统治的概况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中写到:”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二)、讲授新课一、6世纪前的日本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是4~7世纪日本古代奴隶制国家,又称倭国、大倭国。

晚于邪马台国,大化改新后君主改称天皇,国号由大和改成日本。

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国家形成初期,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

君主被称为大王。

3、大和政权组织: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材料一: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部民制发生危机。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历史部编人教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历史部编人教版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积极:
1、运用了新颖的线索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本课以梦为核心,分恶梦、迷梦、圆梦、评梦、比梦、悟梦,六个环节进行学习,以“梦”为线索,突出梦的实现的要素,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最后上升到追梦,追中国梦,对学生进行了理想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基本上达到了目标。

2、教会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些记忆技巧,如悟梦环节的“改创学、引培符”,复杂的知识简单记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悟梦的环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了比较法教学,如把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作比较,使学生明白怎么样去对比学习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4、对小组全作学习回答问题进行了当堂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学习及思考问题的参与度上大提高。

5、使用了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以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6、运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大大提高。

不足:
学生学习过程虽能积极参与,但往往忽视了有些历史小知识点,如有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重视,只把重难点突破了。

学生在归纳知识方面虽能找到一些点,但不够全面,并且很少能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归纳。

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宽,拓展应用方面有点逊色。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古代日本》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古代日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古代日本》问题。
2.能力层次: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方面表现较好,能够进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但部分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上仍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提升。
3.素质层次: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但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表现较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代日本》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代日本》内容,强调《古代日本》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代日本》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学生们对于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而无法深入地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们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表现认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并提交。他们在作业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表现出对《古代日本》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七上日本教案

七上日本教案

七上日本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人口等基本情况,进一步增加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地理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日本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通过看地图了解日本在世界地理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周边国家和海洋。

2. 日本的文化特点- 学生通过教师介绍或课件展示,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茶道、武士道、和服、浮世绘等;- 通过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日本的人口和城市- 学生通过观看统计数据或课件中的图表,了解日本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的人口问题和城市化现象。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或图片展示开始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日本的位置吗?”。

2. 地理位置(15分钟)- 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课件或图片等教具,介绍日本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以及周边的国家和海洋。

3. 文化特点(25分钟)- 教师通过演示或展示一些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武士道、和服等,介绍日本的文化特点;- 学生可以就所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出日本文化的共同特征。

4. 人口和城市(2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统计数据或图表,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人口数量和城市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就所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日本的人口问题和城市化现象。

5. 小结与延伸(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强化;-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日本的文化、地理与人口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教师提出一些与日本文化、地理和人口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组长代表小组进行汇报;3.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与日本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日本文化的小论文。

关于《日本》教学反思(通用5篇)

关于《日本》教学反思(通用5篇)

关于《日本》教学反思(通用5篇)关于《日本》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日本》教学反思1昨天,我在我们综合组就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学法指导上了一节研讨课,通过我们组成员的评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谈一谈:一、成功之处:1、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性比较好,回答问题积极,每位同学都想急着回答问题,能给他们组加分。

充分体现了小组评价的制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都的兴趣和信心。

2、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地图,直观且一目了然,能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中,尤其表现在后面对知识巩固的环节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课外知识在课堂中补充很好,如:日本的河流、日本火山、地震发生的原因、还有日本的国徽等内容。

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能够借助日本樱花开谢的推进过程和时间早晚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南北气候的差异。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本节课拓展方面做得不够好,应该用日本的樱花、富士山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识加以拓展,达到情感教育。

2、个别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应该采取更好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3、课堂中可适当穿插一两句日语,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我没有去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增强自己的业务,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日本》教学反思2日本是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介绍的第一国家,内容比较重要。

因此,我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地理学习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安排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气候、地形、多火山地震几个知识点的学习。

由于内容不多,因此,结合介绍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识。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日本摆脱了封建束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崛起为世界强国。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了解停留在表面。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对明治维新与我国近代历史的联系有所认识,以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认识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明治维新与我国近代历史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难点: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与我国近代历史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明治维新与我国近代历史的联系。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阐述明治维新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教学反思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介绍的第一国家,内容比较重要。

因此,我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地理学习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安排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气候、地形、多火山地震几个知识点的学习。

由于内容不多,因此,结合介绍日本的防震措施,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识。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紧张,不能像平时一样很从容的教学,这一点我觉得随着做课次数的增多以及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克服。

其次,在培养学生用图探究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们如何有效、准确的读图。

在地图的应用上没有做好指导,比如在对比日本和英国两个国家跨经纬度多少的问题上,学生们只是看出了两幅图一样大,一样宽,并没有看出其本质特点。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学会看图说话。

第三,在教学难点上分析得太少,太粗略,没有带着学生仔细的去探究,突破难点的方法没有掌握的很好,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易懂易做的方法来攻破难点。

第四,师生没有互动起来,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最后十几分钟才稍有好转。

这是由于学生过于拘谨,主要是学生对于所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及时、准确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练习。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我觉得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备课上,尤其没有备好学生,自己觉得很简单很通俗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明白,不一定会做。

例如,动手让学生画日本版图,我在多媒体上已经显示出来,并且书上也有,就是让学生照着画,结果几乎一半的学生都画不出来,甚至个别学生趴在了桌子上,我在设计这一个环节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最后只能改变方法,让那些不会画的学生拿出纸把图拓下来,接着完成以下的教学步骤。

本节课的亮点
1、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很清楚看到学习一个国家,
都了解哪些方面,为以后的国家学习奠定了基础。

2、把文字转换成图片,比如在讲如果发生地震,在以下四个场景中(教室、家里、户外、超市)同学们该如何自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四幅自救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和接受。

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长处继续发扬。

2、要始终记得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合理的安排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3、学习地理最离不开的就是地图,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接触地图,根据地图学习、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