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技术临床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人工肝技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了一种希望。
随着肝脏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传统的肝移植手术因为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大等问题,使得患者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而人工肝技术的出现,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人工肝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展望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人工肝技术的原理人工肝技术是通过一系列装置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暂时维持生命的一项治疗手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人工肝技术,一种是外植型人工肝,另一种是体外循环型人工肝。
外植型人工肝是将人工制造的肝组织植入患者体内,辅助患者恢复肝功能。
这种技术需要有足够的人工制造肝组织,并且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
而体外循环型人工肝则是通过体外装置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和合成等功能。
该装置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将患者的血液与人工制造的生物反应器进行交互,达到辅助肝脏功能的目的。
这种技术无需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且操作相对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
二、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肝技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随着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逐渐得到了实现。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开发出体外循环型人工肝装置,并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后,这项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人工肝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如日本的东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体外循环型人工肝系统,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该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三、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目前,人工肝技术主要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不全以及急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的治疗。
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人工肝装置可以暂时代替患者肝脏的功能,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并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机。
人工肝的实现及临床应用前景

人工肝的实现及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人工肝是指以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开发的一种人工器官,用于替代或辅助受损肝脏的功能,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人工肝的实现人工肝技术的实现离不开生物工程技术的支持。
一般来说,人工肝由两个部分组成:生物反应器和细胞。
其中,生物反应器通常采用中空纤维膜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有效分离和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轻肝脏的负担。
而细胞则是生物反应器的核心部分,它们能够产生各种肝功能相关的酶和代谢物,帮助病人代谢和排除有害物质。
目前研发出的人工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非生物组件的机械肝,另一种是基于人工细胞的生物肝。
机械肝通常采用大量的滤器和吸附树脂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废物,以起到辅助肝脏的作用;而生物肝则是通过将细胞种植在生物反应器上,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产生各种肝脏相关的物质,从而达到代谢和清除有害物质的目的。
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特别是在治疗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等领域,人工肝展示了出色的效果。
首先,人工肝能够有效地分离和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减轻肝脏的负担,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依托于新兴生物技术,人工肝对于细胞以及基因的使用也进行了研究,人工肝能够使被破坏受损的肝脏细胞恢复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这些技术对于肝细胞层面的研究,也为后续的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持。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在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将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人工肝将会更加精细,具有更强的功能。
例如,研发人员正在着手开展一些新的试验和技术,以改进人工肝的功能和使用效果。
近年来,人们在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组装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这种技术能够生产更大量更复杂的肝脏细胞,使得人工肝能够更好地模拟和替代人体肝脏,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补救已经接近衰竭的肝脏功能的可行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人工肝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工程学、医学、药学等,其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目前,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材料的优化改良目前人工肝的设计中使用材料多为自然或合成聚合物,使用降解型微孔材料或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来替代自然或合成聚合物的人工肝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材料可以更好地模拟肝脏生物微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秀的生物相互作用、可控的生物降解率和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
同时,这种材料的多孔性结构可以提高人工肝的负载能力,增加人工肝与体内相关生物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吸附、转运和代谢能力,为增强人工肝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二、酶学技术的进步酶学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人工肝技术。
使用酶学技术制备的人工肝可以模拟体内一系列的生化环节,从而达到清除有毒物质的目的。
随着酶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工肝中所使用的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个细胞酶转变成了基于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多酶复合体系,如在人工肝中使用包括四种不同磷酸酯酶的复合酶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较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硝酸钠的清除,其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特性优于目前常用的凝血因子和清蛋白制剂。
三、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是人工肝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
利用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生产肝细胞,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搭载人工肝系统,这种新形式的人工肝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再生效果,在体内性能也更为接近自然肝脏。
同时,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肝脏移植手术难度和费用进一步降低。
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密切相关的人工肝技术也在此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
具备光孔光容的光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无损样本分析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

人工肝技术的报道范文人工肝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旨在为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临时性的生物支持。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合成蛋白质、代谢毒素和药物、产生胆汁等。
当肝脏遭受严重的损伤或功能衰竭时,患者的生命就面临着危险。
传统的肝移植手术虽然可以挽救一部分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但由于供体匮乏和排斥反应等问题,仍然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人工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解决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肝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外植入式人工肝,另一种是体外循环人工肝。
外植入式人工肝是指将人工肝设备植入患者的体内,利用特殊的生物材料模拟肝脏的功能,帮助患者代谢毒素和药物、合成蛋白质等。
体外循环人工肝则是将患者的血液通过人工肝设备进行处理,去除毒素和代谢产物,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血液输回患者体内,起到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肝技术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研究人员不断改进人工肝设备的设计和材料,使其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降低植入风险和提高功能效果。
体外循环人工肝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生物反应器和生物材料被引入使得体外循环人工肝处理效果更加理想。
在临床应用方面,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一些医疗机构,人工肝技术已经用于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些肝功能衰竭患者通过使用外植入式人工肝或体外循环人工肝技术,成功度过了肝移植手术排队期间的危险期,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等待时间。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人工肝技术在救治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过,人工肝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人工肝技术的设备制造和植入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普通医疗机构而言,这些技术和设备的门槛较高,造成了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人工肝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效果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数据支撑。
由于人工肝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长期应用效果和潜在风险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验证。
人工肝器官研究的新进展

人工肝器官研究的新进展人工肝器官是临床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它的出现可以颠覆传统肝移植的局限性,使肝功能衰竭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康复。
这项技术需要近年来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协同合作,研究人员们在精密的材料制作、生物工程和细胞培养、肝细胞再生和肝脏疾病模拟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生物支架与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人工肝需要具备良好的材料力学性能,满足肝脏的流体力学和代谢活动要求,以及适宜的生物相容性和氧分压梯度等因素。
近年来,生物支架材料制备和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工肝的研制也越来越成为可能。
生物支架是一种提供细胞培养和生长环境的三维结构材料体系。
其制备材料包括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蛋白质、生物陶瓷或复合纳米材料等,可以制成微球、针状、片状、膜状等形式。
生物支架的材料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孔隙度、孔径大小、内部结构等可以针对不同的细胞、组织类型和应用场合进行优化调整。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对于人工肝的研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制备出多种肝细胞系,包括人肝细胞系、小鼠肝细胞系等。
细胞培养环境中的生长因子、细胞凝集剂、蛋白质、载体等条件在细胞培养中也同样重要,这些因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功能表达等。
二、人工肝与异种移植技术传统肝移植技术有不可避免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感染风险,而且由于肝源短缺、排异反应等原因,这项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人工肝的研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
人工肝和异种移植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人工肝作为一种临时性肝替代治疗手段,可以在病人等待肝移植时,提供足够的肝功能,同时尽量避免术后感染和排异反应的风险。
异种移植技术可以利用猪、猴等动物的肝脏作为人工肝的来源,这种方式需要解决动物与人之间的免疫差异和传染病风险等问题。
三、人工肝与肝疾病治疗的关系人工肝不仅可以作为肝功能衰竭后的肝替代治疗方法,还可以在肝病的模拟及治疗研究中发挥更广泛的应用和作用。
人工肝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人工肝的开发及其应用前景展望人工肝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为肝功能受损、正在等待移植的患者提供一种替代治疗手段。
相关的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从材料工程到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人工肝开发的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一、人工肝的发展历程人工肝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在此过程中,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的是如何将生物反应器技术应用到肝脏工程学中。
然而,巨大的进展是在1990年代初取得的。
1994年,美国医学研究会在一项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同年,这种技术在法国阿维尼翁市的一家医院得到了临床试验。
一位病人接受了人工肝治疗并获得了成功的治疗效果。
此后,人工肝技术在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研究,并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人工肝的发展现状精密的微型和纳米加工技术正在被用于开发微型人工肝(BAL)。
BAL是由微生物细胞、肝细胞和基质所组成,并试图模仿人体内的肝脏。
细胞和基质之间的交互作用使BAL成为完整而可靠的肝模型。
长期以来,BAL一直存在的理化问题(如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代谢物的输送问题)已经被逐步解决。
加强生物反应器设备及程序管理,临床实践中序列治疗的效应越来越显着,成功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研究人员对于培养肝细胞和合成肝组织的方法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相互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所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研究人员已经制作出了材料多肽薄膜衍生的 micro-reactors。
这些 micro-reactors 与肝脏组织相连的内腔裂机构类似于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功能。
该技术被展望为人工肝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人工肝的应用前景展望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将可以在未来提供大量更好、更完整的细胞和组织类型。
这些肝细胞可以用于高通量为基础的药物代谢、中毒和肝病模型的评价以及已知的消耗肝脏功能的疾病的治疗等。
此外,人工肝技术的使用将减少因肝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死亡人数。
而前期实验是探索高效率组织工程的细胞和脏器定量移植影响的一个好的方向。
人工肝 行业报告

人工肝行业报告人工肝是一种用于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医疗设备,它可以暂时代替患者原有的肝脏功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
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对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人工肝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市场前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工肝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有新的产品和技术涌现。
人工肝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人工肝,二是内部人工肝。
外部人工肝是指通过机械装置或生物反应器来代替肝脏的功能,内部人工肝则是通过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等手段来修复患者的肝功能。
目前,外部人工肝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内部人工肝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
二、人工肝行业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肝功能衰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肝移植等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工肝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肝脏疾病的高发率和治疗水平的不足,人工肝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人工肝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人工肝技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人工肝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肝功能衰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外部人工肝设备更加智能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大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肝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人工肝行业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分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工肝技术有望为更多肝功能衰竭患者带来福音,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到人工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工肝的临床应用

补充肝脏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人工肝的临床应 用案例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年龄、性别、 病因等基本信息
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等诊断依据
治疗过程:人工肝治疗的具体 方案和实施步骤
治疗效果:治疗后的生理指标 和症状改善情况
慢性肝病的治疗
人工肝治疗过程:设备连接、 血液净化、监测指标
人工肝的技术前景展望
人工肝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将会有 更加高效、安全的技术出现。
人工肝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人工肝技术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将会更加广泛 地应用于各种肝病的治疗中。
人工肝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人工肝技术将会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提 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人工肝技术的社会影响: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医疗行业、社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总结与展望
人工肝的临床应用价值
人工肝在临床治 疗中的意义:人 工肝是一种辅助 治疗手段,能够 暂时替代肝脏功 能,为肝衰竭患 者提供支持,延
长生存时间。
人工肝的临床应 用范围:适用于 各种原因引起的 肝衰竭,如急性 重型肝炎、亚急 性重型肝炎、慢 性重型肝炎及爆 发性肝衰竭等。
拓展人工肝的应用范围,包括 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病的辅助 治疗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人工肝治疗前的准备:评估 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人工肝治疗后的效果:改善 肝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人工肝治疗的注意事项:严 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并发
症的预防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肝技术临床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时间: 2009-10-20 来源:未知作者:admin浏览次数: 37 次导读:人工肝正是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发展很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700家单位开展了人工肝治疗,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每年行各种人1 人工肝发展的基础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肝脏功能不全与肝脏衰竭临床十分常见。
肝炎病毒感染、大量或长期饮酒、应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一些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肿瘤、外科手术、严重感染等均可引起或加重肝脏损害,严重时则导致肝脏功能不全及肝脏衰竭。
重型肝炎及肝衰竭的病因在全球不同地区差别明显。
从临床类型看,东南亚、非洲及美洲部分地区,重型肝炎、肝衰竭病因和类型与我国相似,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临床多是慢性过程或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突然加重。
例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甚至无症状病毒携带基础上重叠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等噬肝病毒感染,劳累、酗酒、应用肝损害药物等都可能成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在欧美等国家,重型肝炎和肝衰竭类型以急性和亚急性为主,病因以药物、酗酒、手术创伤等多见。
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是重型肝炎及肝脏衰竭三种基本治疗方法。
近年来,发达国家肝脏移植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和普及,主要存在问题是供肝短缺、肝衰竭以急性为主而供肝在时间上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至少有30%以上适合肝移植的患者无法得到手术机会而在等待中死亡。
国内肝脏移植病例数近3年来几乎以倍数增长,但因为手术及术后用药价格昂贵、供肝短缺、传统观念及技术因素的限制,还远未普及。
我国2003年完成肝移植不到1 000例,而同期发生重型肝炎和肝衰竭的患者约8.2万例,死亡率70%以上。
由此可见,重型肝炎和肝衰竭仍然是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国内外肝病治疗面临的突出难题。
人工肝正是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发展很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700家单位开展了人工肝治疗,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每年行各种人工肝操作一万余人次。
开展人工肝治疗的科室有消化内科、肝病科、传染/感染科、肾内科、血液净化(透析)中心、肝胆外科、ICU等,专业人员包括了内科、外科、透析室、急救等各方面的医护人员及机器设备维护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2 人工肝技术的概念、分类与作用2.1人工肝的概念: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的方法。
人工肝与一般内科药物治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通过“功能替代”治疗疾病,后者主要通过“功能加强”治疗疾病。
由于人工肝以体外支持和功能替代为主,故又称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
2.2人工肝的分类:人工肝目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主要可分为三类:① 非生物型:又称物理型,主要通过物理或机械的方法和/或借助化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包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全血或血浆胆红素、氨及药物灌流吸附(Direct Hemoperfusion/Plasma Absorption,DHP/PA)(图1),血液滤过(HF)(图2)等均属此类。
②生物型:将生物部分如同种及异种肝细胞与合成材料相结合组成特定的装置,患者的血液或血浆通过该装置进行物质交换和解毒转化等。
③混合型:由生物与非生物部分结合组成的具有两者功能的人工肝支持系统。
也有人认为,像血浆置换等方法,在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补充了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成分,可单独归为一类,即中间型或过渡型人工肝,但三型分类法可能更简明,被普遍认可。
2.3人工肝的作用:人工肝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人工肝支持,为重型肝炎或肝衰竭时的肝细胞再生创造时间,使可逆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得到恢复,从而避免肝移植;②为肝移植创造条件,是重型肝炎肝移植的桥梁,还可协助治疗肝移植后的最初无功能状态;③作为辅助措施有助于行肝极量切除术,或作为肝脏特殊或应激情况下的辅助治疗手段。
人工肝的作用原理基于肝脏损伤的可逆性及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即通过人工肝辅助治疗,期望在内环境改善情况下肝脏能够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或为肝脏移植和其他特效治疗进行准备,因此肝脏病变情况和治疗时机特别重要。
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时常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毒性物质积聚,反过来促进肝脏损伤和抑制肝细胞再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良好的解毒功能是人工肝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作用。
由于自然肝脏具有合成、分泌、转化等多种作用,所以具有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的肝脏支持系统,从理论上都应称为人工肝脏技术。
把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吸附等血液净化技术归为人工肝支持技术,原因也在于此,只是其适应对象、适应证和适用范围不同而已。
我国不同地区的十余家单位从2003年1月开始,进行了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分子吸附等数种人工肝方法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
研究的中期结果显示,对重型肝炎,无论是病毒性还是药物性,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配合人工肝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半年存活率可提高约17%,1年存活率至少提高11%以上。
如果配合肝脏移植,患者病死率还有较大幅度降低。
3 人工肝技术目前发展的概况与趋势目前国内有近700家单位开展了人工肝治疗,尚有数十家单位从事人工肝材料、设备、细胞及组织工程等基础研究。
人工肝技术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经呈现出如下特点:3.1治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工肝技术的应用范围从最初治疗暴发性肝衰竭( Acute Hepatic Failure),扩大到后来的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病、急性中毒的解毒以及肝极量切除术和肝移植前后的肝脏支持替代治疗等,对并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也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3.2从单一治疗模式向多种方法联合或序贯应用发展:多种方法联合包括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的联合应用和将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结合起来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联合首先是血浆置换与血液滤过的联合治疗,即在血浆置换完成后,再配合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这一联合的优点是:先行的血浆置换,可在短时间内去除较大量的血浆中各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溶解性的毒素,后续的血液净化治疗再去除部分条件性或选择性毒性物质以及炎性介质和中分子物质,这样可使毒素去除量更大,范围更广;血浆置换引起的水、电解质和酸碱改变可经后续的治疗予以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急剧变化及水钠储留等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可大幅度下降;血浆置换输入的较大量的抗凝剂可以予以清除;首先置换补充的凝血因子可减少后续治疗出血的风险。
此外,血浆置换+ 血浆灌流,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循环(MARS)等方法也被国内外众多学者采用。
可以预见,把不同非生物型血液净化技术结合构成的人工肝支持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愈加广泛。
在生物人工肝前加用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血液灌流等非生物人工肝方法,既可加强毒素的清除,又可减少毒素对生物反应器内肝细胞的损害。
目前国外多数新开发设计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在生物反应器前都带有非生物毒素清除系统,以加强毒素的清除,延长细胞的功能和寿命。
3.3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如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缓慢持续血浆置换、长时间的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等,强调长时间缓慢持续地清除毒性物质,较长时间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目前国外最新建立的混合生物人工肝系统,体外细胞数量可达400~450克,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连接后细胞活性可维持7~10天。
如此长时间的体外支持,必将对重型肝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的系统已经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若进展顺利,有望在2~3年后正式投入临床。
3.4对各种人工肝方法的选择、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时机、治疗间隔和预后判断的认识逐渐深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对可能出现的过敏、出血、血压下降已经能够做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的疗效高于晚期;同时配合强有力的内科治疗,预防人工肝治疗后的出血和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根据治疗后胆红素的反弹趋势通过计算机运算得出的“生存曲线”和“死亡曲线”可以进行预后判断。
4 人工肝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4.1人工肝治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尽管对肝衰竭与人工肝的认识不断深入,但由于人工肝治疗的方法较多,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许多方面尚需规范和标准化。
下面以血浆置换为例阐述。
血浆置换一次治疗的血浆置换量如果过少,将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过多,将造成无效置换,增加花费和治疗风险。
有学者通过高等数学推理及临床模拟,基本完成了血浆置换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
借助该系统,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成本效益比(E/C),更有利于国内外血浆置换治疗的标准化及技术交流。
血浆置换治疗的成本效益比例,呈不规则的抛物线形态,一次治疗血浆用量不足或过多,都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另外,运用该标准化管理系统,可在每次治疗前预测出治疗结束时的预期胆红素水平,其误差值<5%~7%。
近期,在北京市科委及国家科技部两个有关人工肝及重肝重大项目支持下,已在国内组织十余家单位进行多中心研究,将在未来3年内逐步建立及完善我国人工肝临床应用规范,将对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4.2肝素等抗凝剂的应用:重型肝炎患者本身已有凝血机制的障碍,人工肝体外循环治疗时肝素的使用必将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的紊乱。
目前国内人工肝治疗肝素用量大小不一,往往依据经验或参考血液透析的用量。
肾透析的患者大部分凝血功能正常,其所用肝素用量对肝病患者显然偏大。
肝素用量不足将导致管路凝血,影响治疗顺利进行;肝素用量过大将加重出血倾向,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重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凝血机制的障碍,肝素应用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更加敏感,小剂量肝素应用后即可引起APTT的显著变化。
对重型肝炎患者使用肝素剂量过大将导致APTT的显著延长,甚至大于100秒的检测上限,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PTT明显延长,使出血风险加大。
该风险有可能由于血浆置换时大量输入正常血浆而被掩盖,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通过监测APTT指导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的肝素用量,可保证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并且为人工肝体外循环抗凝剂的规范应用提供依据。
4.3持续性血液净化或联合治疗:持续性血液净化或联合治疗时间的延长,会增加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及人力消耗,对病房日常治疗及药物应用影响较大,应注意与一般治疗的合理衔接及患者身体的耐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