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舍的幽默风格

合集下载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名词解释 老舍的幽默

名词解释 老舍的幽默

名词解释老舍的幽默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京津地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舍以其独特幽默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角而闻名于世。

一、老舍的幽默风格老舍的幽默风格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凭借着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以妙语和巧思揭示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幽默不仅仅是为了博人一笑,更是在调侃中对社会现象进行着无声的批判。

二、幽默中的社会批判老舍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犀利批判。

在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他以细腻而又逼真的描写,展现了祥子这个社会底层人物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坚持。

通过幽默的对话和情节安排,老舍揭示了贫富差距、社会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幽默中的人性探索在老舍的作品中,幽默并不仅仅停留在社会现象的表面,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他以幽默的方式刻画了各色人物的特点,并通过细腻且动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思索。

例如,在《茶馆》中,通过幽默的对话和人物关系的设置,老舍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善恶及其在残酷现实面前的选择。

四、幽默中的人情温暖老舍的幽默并不单纯是黑色幽默,他以一种亲切温暖的口吻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欢乐与安慰。

他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往往充满乐观和希望,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着幽默与坚韧。

这种幽默所带来的治愈力量,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和温暖的感受。

五、幽默的人生态度老舍的幽默并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以幽默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困境,将困境化为幽默的资源,通过幽默来化解痛苦和不快。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挑战和勇气,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总之,老舍的幽默是一种综合了社会批判、人性探索、人情温暖和人生态度的文学风格。

他以独特的笔触和犀利的眼光,使幽默成为了他作品的精髓和特色。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体味到幽默的魅力和力量,也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和人性的更深入的认识。

浅析老舍语言幽默特质及原因【开题报告】

浅析老舍语言幽默特质及原因【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浅析老舍语言幽默特质及原因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与他创作幽默风格的形成。

1924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的生活,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他大量阅读了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狄更斯的作品对他影响最大。

在英国生活的这五年,帮老舍打开了他的眼界,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的兴趣。

1926年写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创作了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年)与《二马》(1929年),作品中幽默俏皮的语言一下收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到30年代中期,其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期间最出色的作品《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此外,还贡献了《猫城记》(1932年)、《离婚》(1933年)、《牛天赐传》(1936年)等长篇巨制,《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以及《断魂枪》、《月牙儿》等短篇小说。

老舍是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

纵观老舍的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一贯的幽默风格始终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用曹禺的话说就是“他的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

美国的马克·吐温以其‘幽默’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那么崇高的地位,那么我们的老舍先生也是可以与之媲美的。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特别是他的幽默特质,在现代作家中别具一格。

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风格:京味十足,幽默诙谐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还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使得他的文字既接地气又充满魅力。

本文将从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以及个性化对话五个方面,详细剖析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地道京腔,展现老北京风情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他善于运用北京市民的俗白浅显话语,充分展现了老北京人的个性特征。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使用儿化词和北京方言,如“老梆子”(老家伙)、“嚼谷”(食物)等,这些词汇不仅让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这种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京味文学的代表。

老舍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方言使用,而是通过这些语言细节,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

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通过这些语言,老舍成功地将北京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市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研究北京文化的重要文本。

通俗明白:大白话讲述深刻道理老舍的通俗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更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生活。

他通过这种语言风格,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度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这种语言风格也使得老舍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不同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幽默诙谐:俏皮语言,深刻讽刺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用俏皮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的悲哀。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浅论老舍小说中“幽默”的界定

浅论老舍小说中“幽默”的界定
的幽默 ,鲁迅 曾对之有经典 的评价 : ‘ “ 幽默’ 既 非国产, 中国人也不是长于 ‘ 幽默 ’ 的人 民, 而现在又实在是难 以幽默的 时候。于是虽幽默也就免不了改变样子 了, 非倾 于对社会 的讽刺 , 即堕 入传统的 ‘ 说笑话 ’ ‘ 和 讨便宜 …。 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论证“ 这 幽默” 的不 合时宜的论据 。 而幽默本属艺术风格。 这是在 当时 中国的危急的时代背 景下 , 鲁迅对部分借 用提倡 “ 幽默” 实则将“ 屠夫 的凶残化为一笑 ” 这类 文人的批 判。老舍 与林语 堂虽都 同属 幽默大师 ,但 是在本质上有着不 同。林语 堂是理论上 的幽默大师 , “ 把 幽默 ” 超脱 ” “ 灵” 与“ 、性 联系在一 起 , 图 超越 走 入虚 空 的“ 灵 ” 虽 然 林语 堂 强调 了 幽默 独 立 的 审 美 价 试 空 。 值, 但并没 有注入小说 的创 作 , 而是将幽默 与倡 导性灵 的小 品文相连 , 创 作 了 一 系 列 的 “ 摆 设 ” 小 。 老舍则把幽默与小说 的创作 紧密相 联。他指出 :幽默与小说关系 “ 怎样?帕格森说 , 幽默是不 能离开人的范围而存 在的 , 我们不笑山水树 木, 而笑人的动作。从 这一 点上看 , 要在音乐上与图画上表现幽默是极 难 的事 , 小说最适宜 于表 现优美 , 如人 是不会笑 的东西 , 假 自然幽默无 从说起 , 但是人是会笑的动物 , 而且是最愿意笑的 ……笑是有益于精神 的上 的, 谁也不能否认。” 这句话给 出了老舍从二十年代初试笔 墨以来 , 直对幽默情有独钟的原因。 他把 幽默 的“ 化为艺术的力量 。 笑” 林语堂 的幽默“ 只是一位 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 常泪 中带笑 , 中带泪” 老舍从 笑 ; 文学创作的角度指 出哭就大哭 , 笑就 狂笑 , 不但显 出一 种真挚的天性 , 就是在文学里也是很健康的 ,从而含蓄地批评 了林语堂把 幽默化 为文 人 的雅 趣 , 摆 设 。 小 三十年代 以来 ,随着革命文学思潮 的流行 ,幽默又被 简单认识 为 “ 嘻嘻哈哈” “ ,永远欠着点严重 , 不懂得什 么叫做 激起革命情 绪” 。建国 后文学创作更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 的指导下 ,走 上了社会 主义现实主 义的道路。 文艺创作逐步地归入了统一国家意识形态 的管辖 , 幽默的诗 学 价 值 内 涵基 本 无 人 问津 。直 到 8 O年 代 , 继有 学 者 提 出 给 幽 默 正 名 相 之说 , 茅盾在《 光辉工作二十年 的老舍先生》 中已经谈 到 “ ……在老舍先 生的嘻笑嗤骂的笔墨后边 , 我感 到了他对 生活的态度的严肃 , 他的正义 感和温暖的心 , 以及 对于祖 国的挚爱 和热望。” 当幽默逐渐返归其美学 身份的时候 , 在老舍 小说 中的幽默方有 了严肃对待的前 提。中国老一辈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3、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4、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
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挖
苦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
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
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挖苦,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
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局部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
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辞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
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
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试论老舍的幽默风格 论文摘要: 论文主要从了解老舍作品的幽默风格出发,查阅了相关资料,简要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的成因、体现以及人们对其的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不仅来自他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还有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从人物形象角度探索,幽默风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漫画化的旧派市民人物形象和旗人形象的塑造上;人们对老舍幽默风格的评价则主要体现在批评和赞美两个方面。然而,无论人们怎么评价,幽默确乎是老舍的特色。 关键词: 老舍 幽默 风格

引言:一个名作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主观因素外,时代、民族之因素十分重要。老舍之成为以幽默为手段表现其叙事主题之作家,大半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使然”也。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的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幽默是仁者之心的笑,却绝不是恶意的笑。智者爱讽刺,仁者好幽默,而后者显着难能,也就可贵。

一、老舍幽默风格的成因 老舍以写长篇小说见长,他在长篇小说中又以叙述作为传递美学的主要手段。老舍是讲故事的高手,其出色之处,就是他幽默的叙述。老舍把可笑的、自私落后的、荒诞愚昧的,但是在常人眼中却认为是常态的事物、人如实地叙述出来,便产生了幽默。① 应该说,老舍是中国最杰出的“幽默作家”之一。他的幽默才能来自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他从小就是一个外表沉静和内心奔放、富于幻想的人,他用穷苦人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世界,去看比较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感到有很大的隔膜。后来,他步入了社会,他说:“在我做事的时候,终日与些中年人在一处。”这样,他又有机会从青年人的角度,去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言谈举止。这样两种因素,都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许 2

多破绽与矛盾,找到了许多可笑的材料,于是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幽默的种子。这幽默的种子,一遇到适当的土壤和气候,便自然地萌发了。他所接触的富有幽默气息的英国文学,对他也起过诱发作用。于是老舍的幽默才能,就像火山的熔岩找到了喷火口一样,一下子迸发了出来。② 一个名作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主观因素外,时代、民族之因素十分重要。老舍之成为以幽默为手段表现其叙事主题之作家,大半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使然”也。 老舍本人最先接受的自然是旧意识,当他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后,回头再看那旧意识,处处可笑,他决心以微笑向过去告别。他不像火烧毁旧“家”的巴金,也不像用匕首杀回马枪的鲁迅,他以拟人之笑,笑可笑之事、之人,促其改革,催其更新。 老舍对旧事、旧意识咂摸得透,他爱在“事与愿违”上做文章,因而有了《牛天赐传》;他爱在“有志者事竟不成”上做文章,因而有了《骆驼祥子》。《骆驼祥子》的幽默是真实的,而不带一点夸张的成分,味道纯正,耐人寻味。读《骆驼祥子》引人深思,在笑后或哭后。这便是幽默艺术的效果。如果仅停留在笑或哭的阶段,那只是幽默的一半。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的幽默是“想得深,说得俏”这一类美学理论开的花结的果。③ 二、老舍幽默风格的体现 主要从人物形象角度探索。 构成老舍所建造的形象王国中的一个庞大的形象系列,而又集中地体现着老舍小说的喜剧风格的,是那些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的市民人物,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他们无论是小商(《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是小职员(《离婚》中的张大哥),是旧式家庭妇女(那些张大嫂、牛太太、大姐、婆婆们),都可以看作“精神近亲”。这些在中国古旧城市中,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的旧派人物,其主要人物,不同于张天翼笔下的那些极力钻谋、巴结,被“向上爬”的欲望燃烧着,同时又被“不稳定” 3

的自我感觉折磨着的小市民,他们的生活目的,不在于取得没有得到的,而在于小心翼翼地保守住已有的;无论智愚、贤不肖,他们多半没有“非分之想”,不愿也不敢苟取苟得,他们聊以自慰的,是自己的知足,与世无争,是个本本分分的老百姓。 小职员张大哥(《离婚》中带有几分漫画化的喜剧形象)。这个人的“生活理想”,生动地包含在下面的这段描写中: 张大哥对于儿子的期望不大——北平人对儿子的希望都不大——只盼着他们成为 下得去的,有模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科长就稍嫌过了 点劲,中学的教职员又嫌低一点,局子里的科员,税关上的办事员,县衙门的收发主 任——最远是通县——恰好不高不低的正合适。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大学——毕业, 而后闹个科员,名利兼收,理想的儿子。做事不要太认真,交际可以广一些。家中有 个贤内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认识些个字,胖胖的会生白胖儿子。„„ 这正是张大哥所属的这一市民阶层中极具代表性的心理特征。这种“理想的儿子”,也正是模范市民的典范。为这种性格传神写照,《牛天赐传》关于牛老者的比喻也是普遍适用的:“假若他是条鱼,他永远不会去抢上水,而老在泥上溜着”。 这一形象类型,在老舍的形象世界中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独特经验,形象所体现的作者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态度外,还因为正是这类形象,最集中地体现着老舍小说的喜剧风格。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的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这种喜剧性的形态比较单纯,《离婚》及其后,由于 对旧派市民人物精神弱点的进一步认识和基于这一点的明确的批判主题的形成,喜剧中更融合了悲剧成分,——他看到了包藏在那些市民人物精神弱点中的深刻的悲剧性。同时从喜剧和悲剧两个方面观察与表现人物,丰富了老舍作品的色调,提高了老舍小说的美学境界。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平衡,喜剧和悲剧、幽默和冷峻直接的适度安排,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焊接点,把相互矛盾的艺术成分焊成风格统一体。可以说,最足作为老舍艺术个性 4

的标记的“含泪的笑”的幽默风格,主要是在这一部分形象的塑造中形成的,也只有联系这一部分形象,才能给以恰当的说明。④ 三、对老舍幽默的评价 大致有批判与赞成两种态度。 长之在论老舍的作品《离婚》时论老舍的幽默:“那不经意的错失,是有三种。第一是,他太喜欢用堂皇的字样了,便因讽刺太过而失味。如此一来,幽默中失掉了力量,会变成浅薄。第二是,他有时忘记了这种幽默是作者所有的,因而把书中人物的谈话,也演出同样的口吻,就容易失却书中人物的个性。原故在,这种幽默,是种风趣,太呆板的人不会有,太实际的人不会有;能专有的是作者老舍,他一不当心,便把书中的人物也老舍化了。第三是,常有些地方是不必的,令人觉得画蛇添足,有了,反而把趣味降低了。”⑤ 赵园也说道:“老舍小说艺术风格最突出之点是幽默,而最能败坏人们胃口的也恰是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真正的喜剧性是由描写对象本身的喜剧性和作者从喜剧方面看生活的主观态度的结合中产生的。当老舍真正把握了市民生活、市民人物性格中实际存在的喜剧性矛盾时,他的幽默是自然的。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当幽默不是从对性格的发掘中产生,不为情节所需要而是一种外加的‘作料’,‘为招笑而招笑’时,他的幽默就显得肤浅。这种情况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最为常见。更足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造成损害的,则是在这种场合:当他的讽刺遇到了如冠晓荷、蓝东阳一类对象的时候。‘温和’本身不足为病,病在要求无情鞭挞,要求火一样的憎恨时,他所表现的是温和,甚至宽容。这种温和、宽容仍然要归结为如下原因,即‘缺乏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深刻把握’。老舍的幽默风格的效果,也如契诃夫那样多种多样。它有时使可笑的见出可爱,使可悲的同时可悯,有时却使可憎的仅仅可憎,事实上缓和了读者的愤怒。对于后一种情况,仅仅从风格方面,就显得不够用了,这里才用得着作者那句严格坦白的自我批评:‘我的温情主义多于积极的斗争,我的幽默冲淡了正义感’⑥。”⑦ 5

毕树棠则对老舍的幽默另有看法:“老舍自开始作小说就好弄幽默,这一点老早就为读者所注意,一直到现在他这个风格没有改变。不同的是,玩弄的品级日见提高,便是已得幽默的旨趣。近年散文盛行,幽默成为其中要趣之一,然而当时实际上多半是讽刺,便是笑骂和嘲弄,心肠是冷酷的,态度是责备的,这是智者嫉俗的表现,在‘世事日非’的今日,这是不可免的事,然而不是幽默。幽默是仁者之心的笑,却绝不是恶意的笑。老舍最近在本刊上有一篇《谈幽默》的短文,说得很是明白:‘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褊狭,自是,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如入异国观光,事事有趣。他指出世人愚昧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古怪地点。世上最伟大的人,最有理想的人,也许正是最愚而可笑的人„„’这一段话正是作者对他自己作品的解释,老舍的幽默和时人的不同之处在此,他的可爱与可敬之处也在此。讽刺在文学上有重要的地位,文人讲率直,遇到不顺眼不顺心的事,就忍不住,得来点讽刺,甚至于得骂,他的笔就是武器,是有时带着杀气的,用不着给不合理的事留余地,这是对的。但在另一方面,幽默则体现着慈善可亲,心田落得平静些,亦自‘可人’。或者可以说,智者爱讽刺,仁者好幽默,而后者显着难能,也就可贵。老舍从前似乎是一半儿讽刺,一半儿幽默,近来却是‘死啃幽默’了。”⑧ 然而,无论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幽默的风格确乎是老舍创作的特色了。

注释: ①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199页。 ②佟家桓:《老舍小说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31页-132页。 ③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207页,231-232页。 ④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评者(节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