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语言风格探幽

16老舍语言风格探幽尹 航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摘要:老舍文学作品中幽默的外溢,是一种近乎俄国式“含泪的笑”,机智滑稽又辛辣讽刺,还透着一种精雅的“京味”,这是由悠久的历史与五千年文明所孕育出来的属于我们民族的幽默。
从早期的刻意为之到后期的自然散发,老舍的幽默经历了对自身说笑话、讨便宜的反省,经历了以“笑”代“愤”的深层思考,最终成为幽默大师。
关键词:老舍;语言风格;幽默京味作家一、老舍出生时的时代背景1899年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下层旗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阵亡;父亲战死后,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母亲为人做活洗衣裳所赚取的微薄生活费,因此生活贫苦。
九岁时,老舍受人资助得以在私塾学习,五年后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成人后在天津、北京工作,并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学习英文。
二十年代,中国的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热潮,不少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去国外游学,老舍也是其中一位。
1924年,老舍踏上了英国的土地,这段经历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这趟英伦之行,也许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不会有老舍的名字。
二、老舍的英伦之行初到英国时,老舍开始阅读大量作家的作品,但并不是有意识地为了搞创作做铺垫,而是为了学习英语。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使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基础之上又复合了西方文学素养。
他所阅读的大量作品使他受到许多欧洲作家和流派的影响,其中康拉德任意切入的叙述方式、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狄更斯幽默诙谐讽刺的语言风格、近代俄国作家细腻精致的心理描写,都被老舍借鉴和运用过。
“他成熟期幽默的外溢,是一种迹近俄国式的‘含泪的笑’:有果戈理的锋芒,带着契诃夫的机智;稍不及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那样辛辣,又熔化了狄更斯的滑稽。
”老舍很好地将欧洲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手法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从而为作品的主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内涵,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

【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正文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
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
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
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
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
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
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
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
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
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老舍的京味十足

老舍的京味十足先生对于“京味”有三大功劳:第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有开创之功。
在他之前,中国虽有写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却没有显示多少京味特色,比较突出的倒是京派的“官气”。
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说”,但那与“京味”也完全不相干。
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看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二,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
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
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
老舍笔下的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
在这些人物身上,“京味”所包含的“市井味”、“乡土味”,乃至“传统味”表现得最为集中、鲜明。
老舍刻画小人物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那深切的情感倾向和客观的.审美视角。
老舍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
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
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
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
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老舍的“京味小说”有正宗之美。
老舍作品的京味一不靠描写新异的民风民俗取胜;二不靠传奇性的情节引人;更不靠猎奇搜异的野趣去逗人。
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
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
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
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0303俗白而京味儿十足语言艺术大师老舍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1.小说开头写“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
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
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例2、“不这么奔,几儿能买上车呢?”《骆驼祥子》
例3、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 推荐说法:有人说“京味儿”表现在对北京民风的描绘
1、老舍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 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 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中”。
2 “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起这两个字就立刻有几百尺‘都 景象’在心中开映”。
子永远是一个子!” 门脸儿、赶明儿、抠门儿、兜儿
方法1、北 京儿化词
热心肠儿、随手儿……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3、天极冷,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的严严的,……饶是这么
样,窗上还冻着一层冰花。《骆驼祥子》 例4、多咱钱到多咱搬铺盖《牛天赐传》
方法2-口 语化词汇
你念我听,多咱我听明白了,多咱往下念 《二马》
二爷的收入将将够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 时候。《四世同堂》
例5、“说翻了,过去就是一把,抓住他们五六十块钱一身 的洋服绸子,至少给他们印个大黑手印!”
【析】这里通过俗白的口语“大黑手印”,写出了他对那些 “强横吝啬”座儿的憎恶心理。
◆老舍作品语言特点1 俗白京味口语化
例1、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怀化学校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
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
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
4.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
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5.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
”
6、浓郁的民族色彩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
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
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舍作品《猫》读后感

老舍作品《猫》读后感老舍通过细节描写,用京味十足、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刻画了他家猫的性格。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老舍作品《猫》读后感,希望您喜欢!老舍作品《猫》读后感一《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
作者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的魅力。
他生动细致,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特别是写猫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对比的方法,充分表现了猫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
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语言通俗晓畅。
课文先讲大猫的古怪性格,很有特色。
文中写道,它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都不搭理。
既什么都怕,又十分勇猛。
这一部分,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
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又具体分了三个方面,举出实例,来具体讲猫性格的古怪。
讲其性格的每一个特点,作者总是能够举出一些猫生活中的实例来,使人觉得描写真实可信。
说猫“老实”,文章中用了“的确有时候很乖。
”一方面,肯定了猫的老实,另一方面又点出它“有时候”很乖,为下文讲猫“古怪”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儿也不过问”,勾勒出了一个乖乖猫的形象,但是,作者笔锋一转,讲到猫“贪玩”时,“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等语句,又把猫描述的过分的贪玩。
如此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作者笔锋的转换,我们有了解到了猫的另一层性格,虽然贪玩,但是,它确是一直很尽职的猫。
“屏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些语句,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尽职的猫。
作者三转笔锋,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看似矛盾的三种性格,在猫的身上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舍⼩说的幽默风格浅谈⽼舍⼩说的幽默风格 ⽼舍的作品,语⾔⽣动幽默,风格独特,极具艺术魅⼒,也很有世界影响。
⽇本作家武⽥泰淳说:“⽼舍具有契可夫的微笑和⾼尔基的苦涩” 。
⽼舍善于运⽤语⾔变异创造幽默,下⾯是⼩编整理的浅谈⽼舍⼩说的幽默风格,欢迎阅览。
⽼舍是杰出的语⾔⼤师。
“在运⽤鲜活的、纯净的北京语进⾏⽂学创作和话剧创作⽅⾯,⽼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屈⼀指的。
他不但是五四以来的⽩话⽂学的先驱者之⼀,⽽且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学语⾔的独⼀⽆⼆的作家。
” ⼀、质朴简练的语⾔ 作为语⾔巨匠,⽼舍堪称⽤最好的语⾔把最好的思想传达出来的作家。
他⽤质朴简练的语⾔摹写⼈⽣,勾画情节,表现内涵,传达思想。
质朴简练是⽼舍语⾔艺术晟重要的特⾊。
⼩说《骆驼样⼦》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描写城市贫民⽣活的⼀部著作,⽼舍⽤质朴的叙述形式写就。
⽽且,⼩说叙述语⾔不仅融合了描绘⽂字,还⼤量把⼈物的内⼼独⾃,甚⾄把⼈物对话也融合、镶嵌了进去,简化情节结构,⼤⼤紧缩篇幅。
这样,只⽤了1O万余⾔,2000多个常⽤字,写就这部内涵⼗分深刻丰富的现实主义杰作。
⼆、⽣动形象的语⾔ ⽼舍先⽣是⼀位著名的语⾔⼤师,对⽂学语⾔的形象⽣动,⾃然是⼗分重视的。
他在《语⾔与风格》中说:“⼩说是要绘声绘⾊地写出来,故必须⽣动。
”他在语⾔形象性⽅⾯,所运⽤的⼿法很多。
主要有三⽅⾯:⼀是善于描摹⽣活景象丰富多彩,事物的情状复杂万变。
⽂章写得好,就应该把⽣活景象的⾊彩、声⾳如实地反映出来,做到有声有⾊。
⽼舍先⽣运⽤语⾔描摹了⼈⽣,描摹了景观,描摹⼼态,调动了⼀切语⾔⼿段,竭⼒达到绘声绘⾊,穷形尽态,惟妙惟肖。
⼆是善选动词。
⽼舍先⽣很善于准确妥贴地选⽤动词,通过动词的合理选⽤,使被描写的对象富有活⼒,神采飞扬,形象逼真,使动词在句中起到传神和画龙点睛的作⽤。
三是善⽤⽐喻。
⽐喻是增强语⾔形象性的⼀个重要的因素,是⼀种具有特效的形象化⼿段。
⽼舍先⽣运⽤⽐喻有⾃⼰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里放出来更得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梁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
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
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绘的统一。
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
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说得严重一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嘴”)——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老舍曾为此而深深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
逐渐克服了原有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读其小说使人往往忍俊不禁,又会掩卷深思。
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
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