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四世同堂》的幽默风格
《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

《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老舍的《四世同堂》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1)老舍在作品中对市民形象的塑造,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全部市民世界。
老舍独特的风格,更是得到充分的发挥,《四世同堂》也就突出地表现了鲜明的浓厚的“京昧”,成为地道的“京味小说”。
《四世同堂》全书包括《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是我国抗战文艺中一部颇具独创性的史诗性作品。
小说以抗战时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通过住在西城一条偏僻小胡同中的一些普通市民家庭的不幸遭遇和沉浮兴衰,描绘了北平人民痛苦、屈辱、悲惨的生活情景,歌颂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敢抗争精神,同时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
《四世同堂》详尽描写了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市民知识分子,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的人。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精致的美进行不由自主的欣赏,也有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
(2)《四世同堂》的人物众多、情节纵横交替。
表现在:第一,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更加完整,《四世同堂》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完整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第二,在艺术结构上,《四世同堂》打破了老舍以往主要的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而是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祁家老太爷是北平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平市民文化的“精髓”。
祁老太爷因要维持四世同堂局面而不断妥协和过于谨慎,虽然自己不过是平头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成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四世同堂》读后感及启发

《四世同堂》读后感及启发四世同堂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发生的故事。
主人翁是一户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家和他的邻居们。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胡同,但那里面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及启发,欢迎阅读!《四世同堂》读后感及启发1四世同堂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小羊圈胡同百姓那些家长里短的事,保守固执善良的祁老太爷、隐忍睿智的瑞宣、铮铮铁骨的钱先生、汉奸冠晓荷大赤包夫妇日常生活,随着抗战的到来,各自反应不同,性格特点越发鲜活起来。
如果让我们在汉奸与革命者中选一种人去做,毫不犹豫我们会选择革命者。
但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把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革命写的淋漓尽致,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原因基本上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忧国忧民意识,例如瑞宣,瑞全;二是无法受日本人统治压迫而改变原有思想的人们,例如:祁老先生,韵梅;三是遭遇挫折,有更高精神层次的人,例如:钱老先生。
从中我要细说第二种人,这种人经过了原有思想的蜕变,经过了多次思想斗争,摆脱了老思想的枷锁,投身于革命中。
然而其中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回味,从保小家舍大家,追求和平的老思想再到保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
每次看到汉奸们巴结日本人的嘴脸,心里很是愤怒,之后是悲凉,这些人不是愚昧无知,是为了个人利益、权钱利益,丢掉了爱国之心或者是糊涂的被人利用。
日本人打着“亲善”的旗号欺压中国人,汉奸们帮助日本人宣传,这些人不知道亡国的后果,不知道当亡国奴的下场,他们做事就没有什么后果可言,只顾眼前但没有考虑未来。
在那个特定环境下如何挣脱日本人枷锁,不让他们的花言巧语与精神诱惑控制自己,不让自己成为日本人的棋子?第一要端正自我态度,不迷恋任何东西,以防抓住把柄。
第二不要太空虚,让自己的心灵生活饱满,想得开。
第三是处事要得体,不与日本人斤斤计较,为抗战出谋划策,群众们一定要正确意识形势,不要太消极,不要传播反动言论。
第四是要对未来抱有希望而不是幻想。
所以对于那些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人们,这也许是好建议!同时我也想了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像大赤包这样的人与你做搭档(工作所需,无法调动,你与她要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老板发奖金时她与你发生争执,她硬说你的贡献比她少,而老板又举棋不定,这时你会怎么办,是与她争执还是握手求和还是让她三分?最后我想说:人活着,必然要有尊严。
人民艺术家的幽默

人民艺术家的幽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堪称语言艺术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幽默大师。
他的著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茶馆》等等其中语言文字的幽默、俏皮、辛辣、精警、含蓄的个性色彩,具有"含泪苦笑"的老舍式幽默风格。
老舍的幽默在语言里,老舍的语言里有幽默。
没有了幽默的语言,肯定不是老舍的语言。
《四世同堂》中他这样形容冠太太:冠太太是个大个子,已经快五十岁了还专爱穿大红衣服,所以外号叫作大赤包儿。
赤包儿是一种小瓜,红了以后,北平的儿童拿着它玩。
这个外号起得相当的恰当,因为赤包儿经儿童揉弄以后,皮儿便皱起来,露出里面的黑种子。
冠太太的脸上也有不少的皱纹,而且鼻子上有许多雀斑,尽管她还擦粉抹红,也掩饰不了脸上的折子与黑点。
她比她的丈夫的气派更大,一举一动都颇象西太后。
她比冠先生更喜欢,也更会交际;能一气打两整天整夜的麻雀牌,而还保持着西太后的尊傲气度。
这段描述多么的形象,多么犀利,多么幽默!《骆驼祥子》中他这样描述刘家父女“刘四爷是虎相。
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
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象个老虎。
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
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
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
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形象生动。
《离婚》中“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
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
” “大叔和大哥最适宜做媒人。
张大哥与媒人是同一意义。
”这样的幽默能让人回味无穷。
通俗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老舍的《四世同堂》解读

通俗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老舍的《四世同堂》解读作者:李灵枝李纶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8期⊙李灵枝李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093]摘要:老舍广泛接触民众阶层,非常善于用语言文字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
他在《四世同堂》中用简练和满是京味儿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小羊圈胡同在战争中的各色人物形象完整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来探寻中国未来的出路。
本文通过分析《四世同堂》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
关键词:《四世同堂》风格影响■一、《四世同堂》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长篇小说名作,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陷北平的悲惨现状以及沦陷区人民的觉醒及反抗的过程。
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老舍非常熟悉北京贫民的生活环境,他自己就出生在北京小羊圈的一条普通胡同里。
《四世同堂》就是以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创作背景的,表现了市民阶层在战争中的生活态度、心灵的挣扎与反思。
二、《四世同堂》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了很多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里面涉及的人物有一百多个,有普通大众、警察、地痞流氓、教师、学生、官员等,在思想方面也有积极抗日、消极抗日、卖国求荣的人。
小说通过描绘这些复杂的人物,目的是揭露民族弱点,进而唤起国民思想的改造和民族的崛起。
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在塑造独特的国人形象上独具一格,还在促进民族意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男性形象老舍刻画最细致的人物是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长孙祁瑞宣,祁瑞宣深受传统文化中家族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在日军侵略北平时,他虽然选择了忍辱偷生,但也坚持了底线,没有为日本人做事;在见证了许多身边人悲惨的遭遇之后他逐渐觉醒,一步步加入到“抗战”行列。
钱默吟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传统文人,他性格内敛,专心研究学术,平时喜欢养花、绘画、作诗。
[整理]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整理]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357f0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3.png)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
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
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
”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
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
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
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
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
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
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
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
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
《四世同堂》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

《四世同堂》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摘要:《四世同堂》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了当代社会环境,本文通过创作意图、内容简介,两个方面进行了《四世同堂》分析,并从幽默讽刺性、词语的运用、京味儿语言,三个方面对《四世同堂》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进行了总结,希望为关注个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世同堂》;人物对话;语用学引言:老舍先生为文学界著名的语言大师,其作品具有较深的研究价值,其在创作时,能够活用语言,构建出良好的语境,进而在对《四世同堂》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分析有效性,需要将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语言特点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四世同堂》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感受《四世同堂》创作背景。
一、《四世同堂》分析(一)创作意图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四世同堂》作品,需要从创作意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第一,老舍先生自幼家境贫困,得到刘寿绵先生资助后才能接受教育,在毕业之后,老舍先生受到生活所迫,开始撰写小说获取生活资金,其小说在发行之后获得了评论界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将戏剧、京腔等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促进了文学语体发展。
在七七事变之后,老舍与家人分别六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受到福克纳作品的影响,在《四世同堂》中融入了“心态史”的描写手法,丰富人物真情实感。
第二,《四世同堂》这一作品为老舍先生作品中结构最复杂、人物最多的小说,融入了民族思想、文化批判等内容,成为新古典主义小说中的经典作品。
(二)内容简介在对《四世同堂》这一作品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内容简介这一部分进行总结,《四世同堂》作品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小羊圈》故事中,描绘了日军下的北平,刻画了人们面对日军的各种面貌,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这一年代人们混乱的心理。
《偷生》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汉奸冠晓荷的生活,从有声有色的生活到各被日本人抄家的全过程进行了描写,展示了偷生的耻辱感。
四世同堂

百姓生活的抗战史----从《四世同堂》透视抗战烽火中的文学[内容摘要]《四世同堂》是一部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历史形成的抗战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以小羊圈胡同为中心的北平市民沦陷期生活的描写,叙写了一部百姓生活的抗战史。
本文以《四世同堂》为蓝本,立足于抗战文学的特点、抗战精神、作者写作准备以及硝烟中的悲欢,力图透视抗战烽火中的文学。
[关键词]四世同堂;抗战文学;老舍;抗战精神一、抗战文学的特点抗战文学,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或者说,狭义上的抗战文学,应该指的是1937—1945年间,反映抗战时期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所谓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固然包括反映中国军民直接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也应该包括反映间接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这种文学,又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品所写内容与抗战生活直接相关;另一类作品所写内容,是反映抗战时期人的生活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变化的,这类作品,所写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抗战生活不大相关,但这新的社会形态及这新的爱情故事,却是在抗战期间所发生的。
我们的“抗战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一个发展,既承袭了作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有其特殊时期的思想艺术表现。
承载着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内容并显示了抗战精神的抗战文学,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聆听历史遥远回声,其永存人民心中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悲壮之曲仍然使人荡气回肠。
二、《四世同堂》的创作准备1941年1月,《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同时发表了老舍的两篇重要文章《我怎样写通俗文艺》和《三年写作自述》以及老舍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的座谈会记录《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
这三篇互为联属的文章标志着老舍对抗战文学的看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正是鉴于这个明显的标志,笔者将老舍抗战前后期的分界点定为1941年前后。
正如老舍宣告的,“文学上的新形式,新风格,还正在创造的路上”。
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堂》导读与赏析

本书的引言部分对《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以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概 述,为读者提供了对作品的初步认识。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读者可以迅速了 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和赏析提供了基础。
该部分对《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和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老舍先 生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这部分内 容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还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世同堂》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和人文价值。本书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民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进 行了分析,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通过这些分析,读 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世同堂》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对作品的影响和地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了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评 价,进一步彰显了这部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说的是,《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堂》导读与赏析》这本书让我 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 了文学艺术的魅力,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本书 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目录分析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中外文化文学经典系列《四世同 堂》导读与赏析》这本书,则是对这部文学经典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的著作。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这句话描写了祁家第三代人祁瑞宣的心态。在抗战时期,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和困境。而当他突然得到一个机会时,他感到自己的出路终于找到了。这种心 态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四世同堂》的幽默风格
幽默是老舍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的艺术风格,它是老舍小说创作的标志性的艺术手法。
关于幽默,老舍说∶“幽默者的心态较为宽厚”,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
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
不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于是笑里带着同情。
”可见在老舍的心目中,幽默包括下面几层意思:善意的嘲讽、揭穿伤疤的批判、机智的、让人不尴尬的语气。
老舍独特的幽默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蕴涵辛酸的幽默;饱含同情的幽默;婉而多讽的幽默。
老舍的小说,有着丰富而机智的幽默特色,他不仅把幽默用于对人情世态的嘲讽,而且将它深化成一种哲学,在这种哲学里既显示出他对社会的深刻的洞见,又折射出他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试图分析他的长篇名作《四世同堂》的幽默风格。
一、对世态人情的嘲讽
嘲讽用幽默的方式更深刻,更让人警醒。
读了《四世同堂》,有太多太多的感触,太多太多的感动,也有太多太多的悲愤,太多太多的苦痛……还有很多很多我说不上来的感觉,它们压在我的心底,却又一齐涌上我的心头。
那无数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一笑一颦,一呼一吸,再次在我的脑中我的眼前不断地闪现,让我感到窒息,乃至热泪盈眶。
是的,我都记住了,无论是好人、坏人,大人、小人,奸人、鄙人,强人、弱人……我脑中闪过一个个脸庞,眼前晃过一张张表
情,耳边掠过一句句话语……它们有的很清晰,有的很模糊;有的很刺眼,有的很温和……
《四世同堂》之所以被称为老舍作品的集大成者,是因为它和以前的作品比起来,还有许多超越和突破。
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部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在抗战时期,在北平这个沦陷了的特定的时空下,它深刻地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地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其次,在艺术结构上,它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在人物塑造上,《四世同堂》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它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
二、对社会文化心态的嘲讽与批判
老舍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在这个时候,老舍对市民形象地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
《四世同堂》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部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在抗战时期,在北平这个沦陷了的特定的时空下,它深刻地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地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四世同堂》有一个鲜明的特色,这就是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第一,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
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第二,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性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同时,《四世同堂》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败类,也恨惶惑与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
三、语言上的机智与锐利
很多人也都知道,老舍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京味十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表现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背景的文化特征,最后表现为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的情感。
而《四世同堂》又是集老舍之大成的一部作品。
它把老舍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老舍把幽默看成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命的润滑剂,用以抒发此种心态下的人生观感。
他的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暖的同情,又有峻厉讽刺,视不同对象有所倚重。
大体说来,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如《二马》中的老马,《赵子曰》中的赵子曰,《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他的嬉笑唾骂的笔墨
后面,不无辛酸苦涩,有作者的正义感与温暖的心,有时甚至使人觉得沉重;而面对老张(《老张的哲学》),张大哥(《离婚》),冠晓荷,大赤包(《四世同堂》)这些市侩,蛆虫,无赖,汉奸,他的笔端喷出了无情的怒火,在笔声中充满快意。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持久不衰,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珍视他,学习他,研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