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农业布局的方法,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国情,加深对第一产业—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三、教学难点农业的耕作制度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有关农业的问题。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点1、展示投影片:三江平原麦田、南方水田、青藏高原羊群、水产养殖、海南岛的芒果生产,请学生说出他们分属什么类别?并概括出共性的内容: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地域性(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季节性和周期性为何农业有这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读“中国温度带”回答,中国有几个温度带,不同的温度带热量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熟制的不同。

2、填表究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填出下表。

3、读图表“主要作物生理行动的基本温度范围”,了解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不同温度条件。

4、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图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形成了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或种植业。

总结:气候因素中的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条件,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不同的动植物生长也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5、出示投影片“主要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理解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3)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3)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定原因:农业区位因素既是第二学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地理原理。

教学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设定原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常识、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对某一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该学时知识内容较为浅显,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案例分析法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相互补充。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二、教学重点说明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对不同地域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即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混合农业的耕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的特点观察、阅读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分布图、结构图,感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归纳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能力(地理技能的常规训练)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对前一节内容的支持)通过列表比较,提高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体会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人地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追求人地间和谐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探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探究本地农业地域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片和资料,学生经过思考,寻找答案在探究中寻求解决方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理解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及努力措施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归纳、整理、总结资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水稻分布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根廷的牧牛业。

教学难点: 比较分析法的运用,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式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手段: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为力期末取得好成绩这一课我们来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了解了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从而使世界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地域类型。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复习)1、农业的概念(复习2、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中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我们正是通过一个地区农业自然条件的分析,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及时补充:古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而甘蔗喜湿热,因此,古巴发展甘蔗具有优越的¬——条件。

2、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非常干旱,降水少,这说明该地区水资源宝贵,另外晴天多,光照强。

所以影响主要因素是光照和水源。

3、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天山地区的牧场是这样的,夏季在山腰,冬季在山脚。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的同学分析非常准确,学的很快很快,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社会经济因素中又包括哪些因素呢?学生思考:板书: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答: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教师:(激励)回答得非常好,那请大家讨论一下,举出一些有关市场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例子。

(转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来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那么农业科学技术又包括了哪些因素呢?教师分析:1、劳动力:2、技术装备:(看图)机械化3、生产技术:指的是哪些方面呢?请大家一起看以下一段资料,从资料中我们感受农业感受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人教版 必修二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必修二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能说出本地几种主要农产品吗?它们属于哪一种农业类型?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农业生产是直接从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板书)(1)热量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农业生产中有两个与热量相关的概念,一是积温,一是复种指数。

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热量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2)光照光照为植物的光和作用提供能量。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方法,对同学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同学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猎取相关学问的爱好。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叙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同学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同学学会详细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同学把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同学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我校高一同学经过学校和学校的课改,共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盼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力量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力量,但学校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力量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同学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同学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三、教学难点:认识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法讲授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师对。

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种类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所造成的。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推进新课师(承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思考这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回答)农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的制约。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完整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完整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能说出本地几种主要农产品吗?它们属于哪一种农业类型?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节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农业生产是直接从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板书)(1)热量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农业生产中有两个与热量相关的概念,一是积温,一是复种指数。

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热量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2)光照光照为植物的光和作用提供能量。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图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中国有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主学习:展示农业五种类型的图片,由学生判断那幅图片能代表农业,并明确农业的定义。

观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图片,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 地形
过渡:由第一幅图片的农业生产类型,引出我国“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

探究一上:给出学生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并结合学案材料上的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及中国温度带图以及水稻、小麦的习性,分析两种作物生长适宜的气候条件。

材料一: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温度带
材料二:小麦生长习性:温带性作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水稻生长习性:喜温喜湿,生长在热量充足、雨量较多的区域。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影响小麦、水稻种植生长的气候条件?
学生自主讨论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气候因素——热量和降水,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我国作物熟制。

探究一下:我们来看到学案合作探究的活动一,认真阅读材料三,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四周又有高山环绕,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所以雨量很少,气候干燥。

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

这里的气温日夜变化很大,尤其是夏季,白天烈日炙烤,气温很高,一到夜晚又急剧下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糖分的积累。

这里出产的瓜果色鲜、果香、味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更是果中佳品。

据材料分析新疆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 光照
由新疆瓜果产业布局地点(绿洲、河流沿岸)引出水源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探究二: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原因是什么?----- 土壤
学习活动二:
材料一:
材料二:茶树越冬不耐低温,生长在亚热带、热带,生长期内要求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云雾的地区。

适应于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不能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练习: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2、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但三江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青藏高原发展畜牧业。

4、黑龙江的大豆产量高,质量好。

探究三: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
(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材料一:
沙窝萝卜产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因此得名。

沙窝村的土质上沙下黏,特别适合萝卜的生长。

沙窝萝卜既是蔬菜,又是水果,有“沙窝萝卜赛鸭梨”的美誉,入口酥脆,甜辣适中且营养丰富。

以前,沙窝萝卜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只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

到了上世纪80 年代,沙窝萝卜经外贸部门牵线,出口到香港、台湾等地。

如今,辛口镇沙
窝萝卜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

材料二:
沙窝萝卜是天津青萝卜的代表,被天津市评为农业名牌产品,常年出口港、澳、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区。

小包装带缨的沙窝萝卜作为人们馈赠亲朋的礼品,格外受到欢迎。

春节期间上市的沙窝萝卜价格达到每千克5元以上,高于同期西瓜的价格。

如今,辛口镇的沙窝萝卜种植面积已经达
到了3000 多亩,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

材料三:
辛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品种技术革新,研究提纯复壮,对青萝卜籽种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利用人工有机封闭式繁育籽种,提高精纯度。

通过反季节种植,利用保护地棚室延长生长周期,同时,采取无公害的种植方法,灌井水,长年施农家肥,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使收获的带缨萝卜表皮光滑,味甜、肉细、多汁、无渣。

辛口镇为进一步延长沙窝萝卜的食用期,通过科研人员的反复试验,研究出了沙窝萝卜保鲜方法,并建起了保鲜库。

1. 分析材料一,说明影响沙窝萝卜种植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除
自然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农业区位?
2. 仔细阅读材料一、二、三,分别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技术、低价)
练习:填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1)佳宝乳业乳牛养殖场位于济南长清区
(2)冬季,南方四川等省区的蔬菜供应到东北三省
(3)我国大部分省区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4)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某城镇(如下图)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小组展示布局方案,教师点拨:
A:小麦;平地,面积大,也有水灌溉,距城镇远,地价低。

B:乳牛;因鲜牛奶易变质,应选择在距城镇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地方C:花卉;要保鲜且其生长需大量的水,在有水源且离城镇近的地方合理D:养鱼;
有水库
E:果园;丘陵山区,适宜发展经济林业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检验本课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给学生探究材料,课下完成。

下节课展示。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