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36张ppt)

中央集权制度得影响(社会作用)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2)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 流、防止分裂割据。 (3)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4)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1)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 伍,致使政治黑暗、腐败。 (2)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 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北宋
1.中央:二府三司。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盐铁、度支、户 部)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和财权。(以文制武)
2.地方:收兵权。主要将领兵 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 充实中央禁军;收政权。派文官 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收 财权。地方财政除留一小部分作 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设 转运使)
清
清朝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 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 机处。
2.职权:由军事扩大到政务,军机 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 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 策封闭)。
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 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 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 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
知识清单二: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内容,主要是指地方受 制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实行的原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理论 现实因素: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巩固国家统一,实现天下一统 的需要。 三、两对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 四、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相权(明 太祖);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五、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的选 拔与监督制度等。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7-2民主政治的扩展 55张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考点2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19世纪中期,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况,严重阻碍资 本主义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________领导下,普鲁士 通过三次________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也把普鲁士 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1.法国近代的共和制与当代的共和制有所不同,法 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而从法兰 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建立)开始,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 举产生。 2.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 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是相互制 约。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前后事件的分析判断 能力。首先明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时段(1792年9月至 1804年12月),立法议会成立于1791年,《人权宣言》发 布于1789年,由此可排除①②。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例5】
(2010· 四川文综,19)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宪法规定:________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 众议院组成;________院有权否决________院的决议案。 国家的________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________和 ________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 约、实行特赦;经________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____ ____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联 席会议选出。
必修一 专题7
第2讲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由二级到多级制,这些变化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故选B项。
答案: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2022·湛江一模)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重用汉人,尤其重视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儒学 ( ) A.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B.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有利于维护君权和巩固统治 D.是不可撼动的文化主流 解析:据材料“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尤其重视儒学”并结合 所学儒家思想的作用可知,少数民族汉化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故选C项。 答案:C
3.(2022·威海高三第一次联考)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
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交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 现的原因。
提示: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 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农业、 经济上 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大
运河的开掘,也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交通和水利条件
续表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欢迎参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历史复习的重要性、复 习方法、复习技巧以及学科知识的复习。请留意每个环节的重点和实用技巧。
历史复习的重点
1 把握重点
了解历史复习涉及的重点知识,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内容,。
2 制定计划
建立复习计划和时间表,有序进行复习,确保全面而高效的复习过程。
资源利用
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如互联 网、教师、同学等,获取丰 富的信息和帮助,拓宽复习 视野。
学科知识的复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等。
复习方法
1
多样运用
2
灵活使用不同复习方法,如阅读、写作、
解题、讨论等,提高复习效果和兴趣。
3
选取资料
选择适合自己理解和复习的资料,如教 材、课堂笔记、参考书籍等。
设定目标
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明确知识 点和技能的提升需求。
复习技巧
记忆技巧
运用记忆法和技巧,如联想、 编曲、故事化等,提高记忆效 率和准确性。
拓展与巩固
掌握有效的拓展和巩固技巧, 如练习题、总结归纳、查找资 料等,提升记忆的持久性和应 用能力。
思维导图与笔记
使用思维导图和笔记整理知识, 帮助理清脉络、加深印象,便 于复习和回顾。
复习时的注意事项
专注与环境
选择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集中注意力,避免干扰,提 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合理休息
合理控制学习时间,制定休 息计划,充分放松身心,避 免疲劳影响记忆和理解。
欢迎参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历史复习的重要性、复 习方法、复习技巧以及学科知识的复习。请留意每个环节的重点和实用技巧。
历史复习的重点
1 把握重点
了解历史复习涉及的重点知识,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内容,。
2 制定计划
建立复习计划和时间表,有序进行复习,确保全面而高效的复习过程。
资源利用
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如互联 网、教师、同学等,获取丰 富的信息和帮助,拓宽复习 视野。
学科知识的复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等。
复习方法
1
多样运用
2
灵活使用不同复习方法,如阅读、写作、
解题、讨论等,提高复习效果和兴趣。
3
选取资料
选择适合自己理解和复习的资料,如教 材、课堂笔记、参考书籍等。
设定目标
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明确知识 点和技能的提升需求。
复习技巧
记忆技巧
运用记忆法和技巧,如联想、 编曲、故事化等,提高记忆效 率和准确性。
拓展与巩固
掌握有效的拓展和巩固技巧, 如练习题、总结归纳、查找资 料等,提升记忆的持久性和应 用能力。
思维导图与笔记
使用思维导图和笔记整理知识, 帮助理清脉络、加深印象,便 于复习和回顾。
复习时的注意事项
专注与环境
选择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集中注意力,避免干扰,提 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合理休息
合理控制学习时间,制定休 息计划,充分放松身心,避 免疲劳影响记忆和理解。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1课件:1-6-2罗马人的法律 44张

专题6 第2讲
2.(2)资产阶级法学
必修一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1.中国古代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基本手段是加强中央集 权,而罗马的统治者则是完善法律制度,历代皇帝的最主要的 政绩也体现在对法律发展的贡献上。 2.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 立的。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统治领域扩大,境内民族复 杂。 (2)内容:注重________及财产等经济和________。 (3)特点:________且实用有效。 (4)意义: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解析】材料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程度,有利于调节债务 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A、B、C三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信息 中得出。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5.(2007· 广东· 16)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因为它( )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例2】
(2010· 福建文综,19)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 )
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பைடு நூலகம்
2.(2)资产阶级法学
必修一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易错易混提示 1.中国古代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基本手段是加强中央集 权,而罗马的统治者则是完善法律制度,历代皇帝的最主要的 政绩也体现在对法律发展的贡献上。 2.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 立的。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统治领域扩大,境内民族复 杂。 (2)内容:注重________及财产等经济和________。 (3)特点:________且实用有效。 (4)意义: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解析】材料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程度,有利于调节债务 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A、B、C三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信息 中得出。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5.(2007· 广东· 16)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因为它( )
【答案】D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例2】
(2010· 福建文综,19)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 )
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6 第2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பைடு நூலகம்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返回
2.亚历山大帝国 (1)扩张:公元前 4 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建立。 (2)统治 ①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 ②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1)扩张:先征服意大利,后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 包括法国和英格兰。 (2)繁荣:帝国在 1~2 世纪空前繁荣。 (3)基督教:1 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4 世纪末成为帝国国教。 (4)分裂与灭亡:4 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 亡。
返回
4.古代希腊文明
(1)自然环境:爱琴海和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 (2)政治:公元前 8~前 6 世纪,小国寡民 的城邦兴起。
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由少数人掌握政权
多数公民掌权,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
雅典的民主 政治 奴隶制下的民主,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 ,妇女、
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丝绸之路促进了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目录
夯 提培 实 升育 必 关学 备 键科 知 能素 识 力养
返回
夯 必备知识
实
主干知识要记牢
自主盘点
返回
知识点 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耕畜牧 产生与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 产生。 3.阶级、国家、 文字出现,文明产生。
返回
罗马帝国的兴衰
返回
三、文明的交流 1.西亚文明的传播 (1)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 (2)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 (3)文化 ①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②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亚的 腓尼基 ,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 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 希腊字母,再 演化出拉丁字母。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背景 ②有利条件:安定社会环境的创造,社会生产的发展,为_民__族__交__融__ 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迁都洛阳,改籍贯
改革 措施
①服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移风 ②语言: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__汉__语___。 易俗 ③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建构知识体系]
[熟记关键语句] (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两晋短暂统一。 (2)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3)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
条件。 (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
(7)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出现。
主题整合(一) 三国与西晋
由教材理清史实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的建立 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_洛__阳__,国号魏 蜀国的建立 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国的建立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创造了条件
3.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 含义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特点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
缩小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___前__秦__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但在 演变 __淝__水__之__战__中被击败,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 出现打下了基础。
迁都洛阳,改籍贯
改革 措施
①服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移风 ②语言: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__汉__语___。 易俗 ③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建构知识体系]
[熟记关键语句] (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两晋短暂统一。 (2)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3)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
条件。 (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
(7)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出现。
主题整合(一) 三国与西晋
由教材理清史实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的建立 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_洛__阳__,国号魏 蜀国的建立 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国的建立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创造了条件
3.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 含义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特点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
缩小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___前__秦__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晋,但在 演变 __淝__水__之__战__中被击败,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 出现打下了基础。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 国民革命时期
关税自主的主张
时间
概况
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国民政府
时期
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
2.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1)国内关税: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 关 税 并 立 的 现 象 。 中 国 直 到 1937 年 才 正 式 宣 布 废 除 国 内 关 税 , 实 行 统 一 的 __国__境__关__税__。
(2)国境关税
时间 鸦片战争以前
概况 中国享有完全的_关__税__自__主__权__
租庸调制、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比较
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土地 政府对民授田,土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
产权 地不可买卖
由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
征税 税额固定,人们较 原则 有预算
税粮外又有“科差”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 明朝 送赴北京,称“_金__花__银__”
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一__条__鞭__法__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摊__丁__入__亩__”
清朝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 束缚进一步减弱
一 课标深意解读 二 核心内容把握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建构知识体系]
[熟记关键语句] (1)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 亩,赋役征收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废除。 (2)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 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 度。 (3)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中 国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得以强化和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 要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分)
小结
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东西方不同的国情决 定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文明 的多样性,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来看,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趋势从 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4、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1)内容: 监察:监察百官。秦:御史大夫;汉:刺史; 宋:通判;明清:科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 中),按察使司 谏议:对皇帝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唐代:门 下省。宋代:谏院。 (2)评价: 在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 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杜绝官 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二)常考的历史概念
3.材料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 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 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 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 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 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 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观点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 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 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 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 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演变:主要有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 期的军功授爵制;两汉的察举制、征辟制;魏 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2)选官标准的变化:世袭——军功——品 行——门第——考试成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体现 了人才选拔制度化,体现了公平公开客观的原 则。
4.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 (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 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 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答案: C 5.(2012山东高考T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 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 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B
二、横向联系(一)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
时 期 西周
先 秦
政
治
经
井田制
济
思 思 想
想
文
化 文
诗经
化
宗法分封制
春国 战国
①社会大变革 ②宗法分封制破坏; 诸侯争霸兼并 战争
①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①百家争鸣; ②各国税制改革和变法推动 ②以孔子、孟子、荀子为 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 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确立, 如齐鲁改革、商鞅变法;③ 自耕农经济产生;④私营工 商业兴起 ①秦统一货币、度量衡;②汉经 济恢复发展,外贸发展获得 “丝”国称号 ①封建经济繁荣,②商业、城市 和对外贸易兴盛,丝绸和陶 瓷之路发达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上 贸易发达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 儒学发展受到佛道冲击, 三教合一潮流 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明初确立了统治 地位 ①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②社会上出现了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批判君主 专制等思想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菏泽一中
赵爱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奴隶社会)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约BC2070年— BC476年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
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BC221年 —AD1912年
秦朝 积极作用
发展 完善
汉至元
【边学边练】
1.材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 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 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 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 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 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分析材料,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6分) 参考答案: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 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重难点突破】 一、纵向归纳 (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 变。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的贵族世袭制到官僚政治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发展。 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 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2.阅读下列图片
根据上图,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 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 参考答案: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对地方进 行直接的管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1.早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主要从分封的对象、内容、影响等角度来命题) (2)宗法制度(内涵、核心及对后世的影响,命题有三类:一是 祭祖、家族牌匾、家谱;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 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 【边学边练】 1.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 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 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答案: B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 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 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 纯正 答案:C
7.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 D 8.“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 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 机构设置表明 ( )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 C.中央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答案: D
诗经、楚辞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①国家统一,②中央 集权确立和加 强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 明稳定②确立 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强化:宋太 祖从权、钱、 兵三方面加强, 元实行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 阁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 化:宋词元曲是主要的文学形 式; ②反映市民阶层需要的话本 流行,元杂剧出现, ③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 ①反映现实的小说大量创作 ②民间风情的版画年画
【边学边练】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答案: B 2.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答案: B 3.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 止。”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 ) A.分封制 B.推恩令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B
明 清
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耕经 济高度繁荣;②商品经济发 展城市繁荣,产生资本主义 萌芽;③政府固守重农抑商 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 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秦王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 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谙大臣皆受成事, 倚办于上。……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 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 全体人民掌握。”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依据材料,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2分)你怎 么看待这种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2分) 答案:(1)不同特点:东方:国家的主权在君;西方:国家的 主权在民。(2分)看待:是东西方不同社会状况造成的,都对
消极影响
强化
明清
线索梳理 1.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2. 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3.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4. 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演变。
【线索梳理】
秦 中枢 权力 机构 的演 变 三公九卿制 汉 中朝与外朝 尚书台 唐 三省 六部制 宋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元 一省二院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 明清 明朝:废除丞 权分六部 设殿大学 士;设内 阁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 议;军机 处
小结
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东西方不同的国情决 定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文明 的多样性,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来看,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趋势从 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4、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1)内容: 监察:监察百官。秦:御史大夫;汉:刺史; 宋:通判;明清:科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 中),按察使司 谏议:对皇帝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唐代:门 下省。宋代:谏院。 (2)评价: 在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 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杜绝官 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二)常考的历史概念
3.材料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 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 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 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 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 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 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观点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 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 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 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 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演变:主要有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 期的军功授爵制;两汉的察举制、征辟制;魏 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2)选官标准的变化:世袭——军功——品 行——门第——考试成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体现 了人才选拔制度化,体现了公平公开客观的原 则。
4.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 (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 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 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答案: C 5.(2012山东高考T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 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6.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 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B
二、横向联系(一)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
时 期 西周
先 秦
政
治
经
井田制
济
思 思 想
想
文
化 文
诗经
化
宗法分封制
春国 战国
①社会大变革 ②宗法分封制破坏; 诸侯争霸兼并 战争
①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①百家争鸣; ②各国税制改革和变法推动 ②以孔子、孟子、荀子为 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 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确立, 如齐鲁改革、商鞅变法;③ 自耕农经济产生;④私营工 商业兴起 ①秦统一货币、度量衡;②汉经 济恢复发展,外贸发展获得 “丝”国称号 ①封建经济繁荣,②商业、城市 和对外贸易兴盛,丝绸和陶 瓷之路发达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上 贸易发达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 儒学发展受到佛道冲击, 三教合一潮流 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明初确立了统治 地位 ①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②社会上出现了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批判君主 专制等思想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菏泽一中
赵爱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奴隶社会)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约BC2070年— BC476年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度
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BC221年 —AD1912年
秦朝 积极作用
发展 完善
汉至元
【边学边练】
1.材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 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 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 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 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 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分析材料,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6分) 参考答案: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 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重难点突破】 一、纵向归纳 (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 变。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的贵族世袭制到官僚政治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发展。 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 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2.阅读下列图片
根据上图,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 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 参考答案: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对地方进 行直接的管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1.早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主要从分封的对象、内容、影响等角度来命题) (2)宗法制度(内涵、核心及对后世的影响,命题有三类:一是 祭祖、家族牌匾、家谱;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 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 【边学边练】 1.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 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 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答案: B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 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 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 纯正 答案:C
7.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 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 D 8.“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 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 机构设置表明 ( )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中央集权加强 C.中央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答案: D
诗经、楚辞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①国家统一,②中央 集权确立和加 强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 明稳定②确立 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强化:宋太 祖从权、钱、 兵三方面加强, 元实行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 阁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 化:宋词元曲是主要的文学形 式; ②反映市民阶层需要的话本 流行,元杂剧出现, ③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 ①反映现实的小说大量创作 ②民间风情的版画年画
【边学边练】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答案: B 2.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 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答案: B 3.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 止。”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 ) A.分封制 B.推恩令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B
明 清
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耕经 济高度繁荣;②商品经济发 展城市繁荣,产生资本主义 萌芽;③政府固守重农抑商 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 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 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秦王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 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谙大臣皆受成事, 倚办于上。……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 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 全体人民掌握。”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依据材料,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2分)你怎 么看待这种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2分) 答案:(1)不同特点:东方:国家的主权在君;西方:国家的 主权在民。(2分)看待:是东西方不同社会状况造成的,都对
消极影响
强化
明清
线索梳理 1.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2. 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3.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4. 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演变。
【线索梳理】
秦 中枢 权力 机构 的演 变 三公九卿制 汉 中朝与外朝 尚书台 唐 三省 六部制 宋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元 一省二院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 明清 明朝:废除丞 权分六部 设殿大学 士;设内 阁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 议;军机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