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精)

合集下载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感冒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痊愈。

中医认为,感冒发烧具有外感内邪、热邪犯肺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外感风寒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外感风寒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寒战、恶寒、头痛、咳嗽等,舌苔白薄,脉浮缓。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解表散寒:选用草决明、板蓝根等药物,具有祛除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可通过中药煎剂或者药物颗粒来服用。

2. 按摩风池、大椎、太阳穴等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缩短病程。

二、外感风热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外感风热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咳嗽、喉痛、鼻塞、发热等,舌苔黄腻,脉浮数。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清热解毒:使用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2. 茶饮:可以饮用菊花茶、薄荷茶等,这些茶饮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三、肺热痰火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肺热痰火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疼痛、痰多、烦躁等,舌苔黄腻厚,脉滑数。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清肺化痰:可使用枇杷叶、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2. 饮食调理: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梨汁、苹果泥等,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四、脾胃虚弱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脾胃虚弱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易疲劳等,舌苔白薄,脉缓弱。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补益脾胃:可选用党参、黄耆等药物,具有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 调理饮食:可以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煮熟的杂粮、蔬菜等,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

总之,针对儿童感冒发烧,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针对孩子不同的体质和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仅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不愈,仍需咨询医生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一、概述:1、发热的定义: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C以上时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C,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C,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C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X106/L,体温大于38.3C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二、发热的机制PGE'蜕其范]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加管运动中枢内讪件致妙昭if匚管收耶产热口.嗨卸刖,内皮用1肝1及"他I单核武活索引已.u广细胞激活闺7G4发热巨嗡和I胞内皮细胞楙巴细胞此他却I 胞4- 凌素壮反您毒爽拽■也热刖“小》断PC前列腺累PG3前列腺素耳三、发热的病因(原因):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高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高热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高热体温在39℃以上统称高热。

可由很多疾病引起,绝大多数急性高热为感染性发热,主要属于中医学外感实证发热的范畴,常见于温病的病程中。

多因外感六淫,尤其是温热火邪所引起。

由于病情的轻重不一及其演变发展,所以在病理阶段上表现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者的不同。

一般初起邪势轻浅者多见卫分证,继则传入气分,进一步表现热甚的现象,如再传入营分、血分,则可发生热极化火或热极生风的危重证候。

有的因邪热内闭,可以出现热传心包证。

至于具体情况则因病而异,必须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除针对高热采取紧急措施外,还当尽快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治疗。

必要时当中西医结合抢救。

【诊断】1.要注意起病的季节,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有无接触史,以往得过什么传染病,接受过哪些预防注射。

2.要了解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和演变经过,以协助分析高热原因。

大多数感染性发热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根据体温波动情况,不同疾病可出现不同热型。

例如:①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C左右,达数日或数周,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极期、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一天内体温差别达2℃以上),多见于化脓性感染、伤寒极期、败血症、急性血吸虫病等;③间歇热(体温呈规律性波动,突发寒战、高热、出汗,热退后正常,间歇1~2日复作),多见于良性疟;④回归热(突发高热,稽留数日后自退,隔周后再同样发作,可反复多次),为回归热病所特有;⑤波状热(与回归热不同之点为体温逐渐升高又逐渐下降,缓解数天至数周后再度发热,体温曲线呈波状起伏,可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⑥不规则热(体温波动无规律性),可见于风湿热、某些感染性发热的初期或经治疗后及肿瘤等。

但由于抗感染药物的及时应用,现临床上已少见上述典型热型。

3.了解伴随的不同系统和器官的症状,结合全面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分析高热的原因。

必要时当配合有关的化验、X线检查及B超检查等。

中医科诊疗常规

中医科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篇中医科疾病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概述】感冒是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邪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脉浮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脉浮。

(二)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四)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五)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六)本病应注意与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

(三)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四)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加减。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第二节急性发热【概述】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各种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精)

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精)

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均可引起。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所致,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组织损伤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变态反应与过敏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脑外伤等。

[诊断 ]1 体温在 37.3℃以上,可高达 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 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 X 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发热程度分级:口腔温度:低热 37.3~38℃(99.1~100.4F中等热 38.1~39℃ (100.6~102.2F高热 39.1~41℃ (102.4~105.8F超高热 41℃腋窝温度:低热 37.5℃~38℃中热型 38.1℃~39℃高热型 39.1℃~40℃超高热 41℃及以上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 40.6~41.4℃ (100.4~102.0F , 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 42℃以上 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

体温高达 43℃则很少存活。

[治疗 ]:一般治疗: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脑外伤者予以手术、脱水等相应治疗。

体温超过 38.5℃时酒精擦浴大血管分布的地方, 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等, 高热不退者配合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及冰毯冰帽降温。

发热中西医诊治

发热中西医诊治

发热中西医诊治发热(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作为临床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传染病和炎症性疾病。

也可由其他如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外伤手术及肿瘤等引起。

【诊断策略】1.问诊要点重点询问病史、既往史、伴随症状(包括流行病学史)。

(1)病史:应当问清患者发热的情况,起病缓急,发热时间和最高体温。

急性发热常常伴有感染。

在体温和感染程度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2)流行病学史:患者来自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季节、旅游史,接触感染史、预防接种史,尤其疑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家中与周围有无类似病例,如与麻疹患者接触史,最近有无外出史。

食物中毒性感染暴发性流行时,食物与水的细菌性检查极为重要。

(3)起病:判断起病的缓急,发热前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一般寒战常见于突然高热,为肺炎球菌肺炎、泌尿系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输血或输液反应等。

各种严重感染,由于细菌不断侵入血液,病程中可反复出现寒战。

应当指出,对发热患者滥用解热药可人为地引起大量出汗,甚至引起脱水、虚脱,年老患者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而晕厥。

(4)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可为诊断提供帮助,常见的热型有以下6种。

稽留热:多为高热,常持续在39~40℃或以上的高水平,24h体温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 体温波动2℃,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等。

间歇热:24h温差大,波动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疟疾、肾盂肾炎、回归热、淋巴瘤、布氏杆菌病及周期热等。

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有似波浪,可连续达数月之久,见于布氏杆菌病。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的规律,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流行性感冒、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癌性发热等。

关于发烧的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关于发烧的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关于发烧的中医诊断名词解释发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在中医中,发烧被称为“热病”,是一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综合表现。

中医诊断发热病症的方法多样,包括望、问、切、闻等。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发热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首先,中医将发热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实热和虚热。

实热主要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湿热、火热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出现面红、口渴、脉象滑数等症状。

中医推荐采用清热解毒、消炎等方法来治疗实热所引起的发热。

虚热则是由内因引起的发热,包括慢性疾病、体力透支、气血不足等。

虚热的表现是身体虚弱、阴虚、热感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滋养阴液,调和气血。

其次,中医还将发热按照发烧持续时间和特征进行分类。

持续发热是指体温在38℃以上,连续五天以上的病情。

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免疫系统反应等引起的。

间歇发热则是指体温在正常和发热之间交替变化,通常间隔一天或几天。

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患者的具体病因。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药物调理和饮食调节等。

此外,在中医的诊断中,还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来形容发热病症及其相关症状。

比如,暂时性的发热被称为“微热”,通常指体温处于37℃-38℃之间。

微热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但也要引起重视,因为它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现。

另一个诊断术语是“热毒”,这是指由于湿热、火热等致病因素引起的发热和炎症病变。

热毒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红肿、疼痛等,中医治疗热毒常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强调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气色。

中医医生会通过望、问、切、闻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面色等;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切诊是通过按压脉搏来判断体内的病理情况;而闻则是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这些综合观察和询问的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

中医急诊学第一章发热

中医急诊学第一章发热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病因病机】
病机 1、邪郁化热
2、虚邪留滞
3、虚实互结
【诊查思路】
1、望诊
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 望舌:舌质(色、质);舌苔 咽喉红肿灼痛为实热证;色红肿痛不显为阴虚证。 皮肤现深红色或紫红色斑疹,多为邪热亢盛,内迫营血。
【诊查思路】
2、闻诊
呼吸气粗而喘者,伴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为热扰心神。 倦怠神疲,气息微弱,为元气不足。
【分证论治】
3、营血炽热 治法:清热透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送服安宫。
4、里虚邪郁 治法: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加减:阴虚明显,减黄芪用量,加用当归六黄汤;血虚,可用当归补血汤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当归补血冲剂。
读经典,深思考,中医思维很重要; 勤临证,多相应的监护、吸氧
【急救处理】
(一)综合救治
中药擦浴: 麻黄汤、升降散分别用于风寒、风热证擦浴 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辨证使用:外感邪毒用瓜霜退热灵、清开灵;热盛惊
厥用紫雪丹;热扰神明用安宫。辨证使用 ,热毒宁、醒脑静、痰热清、清开灵等。 针刺疗法:取大椎、风池、合谷、曲池、十宣等穴位。
【诊查思路】
3、切诊
多见数脉,脉数而有力为实热 脉数而无力为虚热
脉浮多因外感
【诊查思路】
4、问诊
是否有恶寒、恶风、汗出等表现; 还应询问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和居住生活史
【诊查思路】
5、危重程度判断
合并惊厥,出血,或伴发脱证、神昏者,提示病情危重。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以发热为主症,体温超过38摄氏度,舌红,脉数。 起病急骤,常有明显的受凉、疲劳、饮食不节等病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的中医诊疗常规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均可引起。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所致,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组织损伤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变态反应与过敏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脑外伤等。

[诊断 ]
1 体温在 37.3℃以上,可高达 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 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 X 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发热程度分级:
口腔温度:低热 37.3~38℃(99.1~100.4F
中等热 38.1~39℃ (100.6~102.2F
高热 39.1~41℃ (102.4~105.8F
超高热 41℃
腋窝温度:低热 37.5℃~38℃
中热型 38.1℃~39℃
高热型 39.1℃~40℃
超高热 41℃及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 40.6~41.4℃ (100.4~102.0F , 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 42℃以上 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

体温高达 43℃则很少存活。

[治疗 ]:
一般治疗: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脑外伤者予以手术、脱水等相应治疗。

体温超过 38.5℃时酒精擦浴大血管分布的地方, 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等, 高热不退者配合解热镇痛药、
冬眠合剂及冰毯冰帽降温。

辨证论治
1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等。

风热证选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等。

2 肺热证
症状:壮热, 咳嗽或喘促, 痰黄稠或痰中带血, 胸痛, 口渴, 舌红苔黄, 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

3 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
4 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甘草等。

5 肝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等。

6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厚朴、川连、石菖蒲、半夏、豆豉、焦栀子、芦根等 7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白芍、甘草等。

8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等。

[其他疗法 ]
1 中成药
1.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 2支,每日 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

1.2 新雪颗粒剂,每次服 1.5g ,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

2 中药针剂
2.1 柴胡注射液,每次 2~4ml ,肌内注射,每日 1~2次。

2.2 穿琥宁注射液 400mg 加入 5%或 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 1次。

清开灵注射液 40~60ml 加入 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

4 外治疗法
4.1 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 3~4滴,每 1小时滴 1次。

4.2 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 200ml ,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 30分钟,每 2~4小时 1次。

[疗效标准 ]
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 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 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