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012年6月急诊制订(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有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症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舌苔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中成药:疏风解表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治法:清暑祛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
码:J11.15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急诊课件

急诊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外感发热急诊科中医优势病种外感发热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01月01日修订)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外感发热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依次为: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11-2008)。
(1)有明确的外感史。
(2)主要症状为发热,初起常伴有恶风寒、咳嗽、头身疼痛等症。
(3)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有明显外感史。
(2)主要症状:发热恶寒,鼻咽部不适、疼痛等。
(3)主要体征:体温升高、咽部充血、余无明显异常。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喝,肢节疼痛,舌淡、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淡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吐腹泻,肢体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淡,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恶寒或发热,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束表证治法:疏风散寒,辛温解表。
方药:(1)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2g,防风12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10g,枳壳12g,茯苓15g,甘草6g。
加减:自备生姜3片加入。
头身疼痛明显者加入羌活10g,独活10g,咽痛甚者,加玄参15g,桔梗15g,若咳嗽甚者,加桔梗15g,炙桑白皮10g,灸枇杷叶10g。
(2)中成药:风寒感冒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感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015年度)1疾病名称【中医诊断】外感发热【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2 诊断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1.1疾病诊断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1.2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稀白,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3 治疗方案3.1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证治法:解表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g 防风12g 柴胡12g 前胡10g川芎10g 枳壳10g 羌活10g 独活10g茯苓10g 桔梗10g 甘草10g2)风热犯表证治法: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味牛蒡子10g 薄荷3g后下生甘草10g 杏仁9g淡竹叶20g 连翘10g 荆芥穗10g 淡豆豉10g包煎银花15g 桔梗10g 桑叶10g3)暑湿袭表证治法:清暑祛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2g 银花20g 厚朴10g 甘草10g 连翘10g 半夏9g 滑石10g包煎4)卫气同病证治法:透表清气。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外感发热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外感发热系外感时邪,客于肺卫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在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刺,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 风寒束表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荐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g、防风9g、柴胡6g、前胡9g、川芎9g、枳壳9g、羌活9g、独活9g、茯苓9g、桔梗6g、甘草6g。
2 风热犯表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与预防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普通感冒,指的是鼻腔、咽或喉部等部位发生的急性炎症的总称,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咳痰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中耳炎等,因此,出现上述症状后,患者应及时行医治疗。
西医临床多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易出现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我国中医善于辨证施治,下面小编就来说说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与预防方法。
1.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将上呼吸道感染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三种类型:(1)风寒型: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身体发冷,伴或不伴头痛、打喷嚏、鼻子堵塞、咽喉痒、流清鼻涕、咳嗽中有薄痰,且脉浮紧、舌头白薄,该型患者可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为前胡8g、羌活8g、荆芥穗8g、生姜8g、甘草8g,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辩证加减,如头痛者加白芷8g,痰多者加半夏8g、陈皮8g,咳嗽严重者加桔梗8g、杏仁8g,该方具有疏散邪气、调理气血等功效。
(2)风热型: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身体发冷、发热,其中,主要表现为发热,且伴有身体出汗、咽喉痛、口干、咳嗽、咳黄稠痰,脉浮数、舌头微黄,该型患者可采用银翘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为连翘11g、银花11g、桔梗9g、薄荷7g、豆豉6g,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辩证加减,如头痛者加菊花9g、桑叶9g,痰黄黏稠者加川贝母9g、瓜蒌皮9g,咽喉红肿者加山豆根9g、元参9g,心烦口渴者加生石膏11g、知母9g,该方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
(3)暑湿型: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身体发冷、发热,伴头痛、胸闷难透气、四肢困重、腹泻、呕吐等,脉濡、舌苔微黄,该型患者可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为藿香9g、紫苏9g、厚朴9g、半夏9g、扁豆9g、白芷7g、香薷7g,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辩证加减,如汗多者加西瓜皮11g,并去除香薷,湿气重者加薏仁11g、佩兰9g,热盛者加银花11g、黄连5g,该方具有化湿理气,兼以清热等功效。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存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病症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2.中药保存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2019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上呼吸道感染具体治疗方法及治疗方案
(2)病因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使用。广 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 缩短病程。
②抗菌药物治疗: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 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 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4.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 高;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 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 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 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病毒抗原 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 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 亚型。目前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快速多重 PCR。荧光定量 PCR 法可 检测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 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 且可区分 流感病毒亚型。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或气管抽取物) 标本更 加准确。
(三)抗病毒治疗
1.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 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 48小时内进行抗 病毒治疗可减少并 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 病毒治疗中获益。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 48 小时内, 充分 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并发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 渗出性病灶;进展迅速者 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 变,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
(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推荐方药:
(1)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
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推荐方药:
(1)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2)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等。
4.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
推荐方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
(二)退热治疗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
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
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四)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
必要时补液500~1000ml。
(五)护理
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
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解热时间:服药72h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评价方法
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
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1h、2h、3h和4h体温。
服药后第2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3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 体温及服药72h外随诊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