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岩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名家医案】张代钊治疗乳岩(乳腺癌)案例

【名家医案】张代钊治疗乳岩(乳腺癌)案例张代钊治疗乳岩(乳腺癌)案例医案分享初诊:患者,女,50岁就诊时间: 2006年2月4日主诉:左乳癌术后半年余现病史:目前短气,心慌心悸,左胸不适,手麻,关节痛,食少,眠差,大便调,小便频,喜热饮;舌暗红,苔薄;脉沉细刻下症:短气 | 心慌心悸 | 左胸不适 | 手麻 | 关节痛 | 食少 | 眠差 | 大便调 | 喜热饮 | 舌暗红 | 苔薄 | 脉沉细 | 小便频既往史:患者偶然发现左乳头有轻度内陷,周围皮肤有皱褶,触诊乳房有轻度胀痛辨证分析:气阴亏虚、脾虚气滞、瘀毒内结型中医诊断:乳岩(瘀毒蕴结型)西医诊断:乳腺癌治则治法:健脾理气,解毒散结方名:自拟方组成:炙黄芪30g,太子参10g,白术10g,陈皮10g,茯苓10g,木香6g,内金15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郁金15g,薤白10g,丝瓜络10g,山慈姑10g,枸杞子15g,半枝莲20g用法: 7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畅情志。
名医介绍张代钊,汉族,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三届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兼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首批500名著名中医专家之一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经验继承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杂志》编委《中西结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编委中央电视台医学顾问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声明:内容来源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国家服务平台编辑:竹叶审核:虫哥。
《2024年明清时期乳岩分期论治特色分析》范文

《明清时期乳岩分期论治特色分析》篇一一、引言乳岩,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乳腺癌,是明清时期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乳岩被视为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
明清时期,中医对于乳岩的治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病情,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明清时期乳岩分期论治的特色,以期为现代乳腺癌治疗提供借鉴。
二、乳岩的中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乳岩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痰湿内生等因素有关。
其发病初期多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皮肤溃烂、流脓血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治疗乳岩需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明清时期乳岩分期论治特色1. 早期论治在乳岩早期,中医主张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或减小肿块。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以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2. 中期论治进入中期阶段,乳岩病情已有所发展,出现皮肤溃烂、流脓血等症状。
此时,中医主张以清热解毒、祛湿排脓为主,同时辅以扶正固本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配合适当的饮食调养,以增强患者正气,促进伤口愈合。
3. 晚期论治晚期乳岩病情严重,患者多伴有全身症状。
中医治疗以扶正固本、调理气血为主,通过补益气血、滋阴润燥等治疗方法,增强患者体质,缓解病情恶化的速度。
同时,辅以心理疏导等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分期论治特色分析明清时期中医对乳岩的分期论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因时施治: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早期以消除肿块为主,中期以清热解毒、祛湿排脓为主,晚期则以扶正固本、调理气血为主。
2.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乳岩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强调饮食调养、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手段的运用。
通过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强调因人施治、个体化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7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ZY/T001.2-94)[1] 。
(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
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靶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 (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
(1)症状: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乳房无痛性、质硬肿块或乳头单孔血性溢液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偶伴有乳房疼痛。
(2)体征:部分早期乳腺癌临床触诊阴性;乳房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差,可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单孔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可见酒窝征,橘皮征,皮肤卫星结节;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约1/3的患者初诊时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及转移的淋巴结。
(3)辅助检查①乳腺钼靶摄影:乳房内局限性肿块、成簇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乳腺结构扭曲、两侧乳腺结构不对称等;皮肤增厚或回缩、乳头及乳晕异常、瘤周水肿、异常增粗的血管等。
②乳腺彩超:乳腺内低回声结节或肿物,往往回声不均匀,肿物的前后径往往大于横径,轮廓不规则。
历代医家治疗乳岩医案

历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乳岩的医案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曾治疗过一位年仅19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因丈夫去世而哭泣,左乳房突然胀痛,迅速肿胀,数日后右乳房也胀痛并迅速肿胀。
叶天士诊断为“乳岩”,即乳腺癌,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用当归、芍药、甘草、陈皮、贝母、栝蒌等药进行调理气血、消肿止痛的治疗,同时外敷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不久后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明代名医张景岳治疗乳岩的医案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曾治疗过一位44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因家庭变故而情绪失控,导致左侧乳房疼痛肿胀,他诊断为“乳岩”。
他用柴胡、芍药、当归、陈皮、川芎、栝蒌等药进行调理气血、消肿止痛的治疗,同时外敷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并且乳房肿痛明显减轻。
现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
现代医学对于乳岩的治疗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医家治疗乳岩的医案:。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ZY/T001.2-94)[1] 。
(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
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靶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 (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
(1)症状: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乳房无痛性、质硬肿块或乳头单孔血性溢液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偶伴有乳房疼痛。
(2)体征:部分早期乳腺癌临床触诊阴性;乳房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差,可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单孔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可见酒窝征,橘皮征,皮肤卫星结节;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约1/3的患者初诊时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及转移的淋巴结。
(3)辅助检查①乳腺钼靶摄影:乳房内局限性肿块、成簇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乳腺结构扭曲、两侧乳腺结构不对称等;皮肤增厚或回缩、乳头及乳晕异常、瘤周水肿、异常增粗的血管等。
②乳腺彩超:乳腺内低回声结节或肿物,往往回声不均匀,肿物的前后径往往大于横径,轮廓不规则。
中医“乳岩”乳腺癌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

中医“乳岩”乳腺癌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乳腺癌的典型体征有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头、乳晕异常,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当体检或洗澡时发现这些症象时,应及时检查、治疗。
本病属中医“乳岩”范畴,多为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痰浊阻滞所为,在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医治疗方。
1.肝郁痰凝型: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舌淡,苔薄白,脉弦。
当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治,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郁金、青皮、制香附、茯苓、白术、枳壳、厚朴、瓜蒌、浙贝母、山慈姑、红豆杉、猪苓、红景天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牛黄蛇胆川贝散,每次1袋,每日2次冲饮;蛇胆陈皮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开郁舒肝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
2.痰瘀互结型: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坚硬,乳房刺痛,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弦。
月经色暗或有淤块,舌底脉络增粗,苔腻。
当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取柴胡、赤芍、当归、丹参、莪术、益母草、郁金、青皮、全瓜蒌、浙贝母、山慈姑、桃仁、红豆杉、薏苡仁、半枝莲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合消炎散结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3片,每日3次)合二母丸(每日3次,每次10克)口服。
3.冲任失调型: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多伴有月经不调,面色晦暗,黄褐斑,多次流产史或大龄未育,服用内分泌药物治疗者。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当以滋补肝肾,调摄冲任为治,方用二仙汤加味,药取仙茅、仙灵脾、肉苁蓉、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莪术、王不留行、郁金、知母、黄柏、青皮、红豆杉、猪苓、红景天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二仙膏,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冲饮;参茸蛤蚧保肾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青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仙灵脾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乳岩乳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乳岩乳腺癌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乳腺癌中医称之为“乳岩”,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凸如泛莲。
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其发病多因情志失畅、饮食失节、冲任不调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
二、诊断(-)疾病诊断1、病史及体检询问肿物发生时问、疼痛、及与月经关系,有无乳头溢液,有否作过治疗,既往乳房是否等大,乳头是否内陷,肿块局部是否活检,及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询问月经及婚育史,是否妊娠,哺乳期,家庭中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有否乳腺癌,体检中注意观察双侧乳房外形,乳头位置及分泌物,皮肤有否红、肿、结节及湿疹样变。
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与皮肤、胸大肌、胸壁关系,挤压乳头有否溢液,数量,性质,管口部位,注意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绘图表示乳房肿块与腋窝肿大淋巴结。
2、辅助检查(1)、数字化铝靶、纤维乳管内视镜、CT、核磁共振。
(2)、彩色超声检奄。
(3)、乳头溢液细胞学捡查。
(4)、肿块穿刺活检或超声引导下肿物真空旋切术、冰冻切片及病理险查。
(二)、证候分型:1、肝郁痰凝:乳房部肿块肤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肋痛,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
苔薄,脉弦。
2、冲任失调:乳房结块坚硬;经事紊乱,素有经前乳房胀痛。
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
舌淡,苔薄,脉弦细。
3、正虚毒炽: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
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4、气血两亏: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光)白,头晕目弦,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5、脾虚胃弱: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2009乳岩诊疗方案

2009年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乳岩【定义】乳岩,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推之不移,按之不痛,晚期溃烂或凸如泛莲,或凹如岩穴,直至死亡。
【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临床表现1.多发生45-60岁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生育者多见。
2.初起: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与,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破。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6.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二)检查方法1.X线检查: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表现可归纳为主要征象和次要征象两大类。
主要征象包括小于临床测量的肿块,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次要征象包括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和漏斗征,血运增加,阳性导管征以及彗星尾征等。
2.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缘不齐,光点不均匀,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3.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异型、细胞极性紊乱、肌上皮细胞消失、肿瘤性坏死、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主间质分离、组织反应。
(三)鉴别诊断1.乳癖好发于30~45岁女性。
月经前乳房疼痛、胀大明显,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常见双侧乳房发病。
2.乳核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病程进展缓慢。
3.乳痨好发于20~40岁女性,乳房肿块有1个或数个,初期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岩中医诊疗方案
( )
乳腺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多以”乳岩”描述。
《诸病源候论》提到乳中积聚”结合如石”, ”硬若石状”, 以其状如岩石, 后称乳岩。
乳腺癌病位在乳房, 当七情伤及肝脾, 且阴极而阳衰, 导致气血失调, 痰气凝结, 阻于乳络, 日久成核成岩; 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 气滞血瘀, 阻于乳络, 日久成岩。
一、诊断依据
(一)疾病诊断
1、诊断: 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版)》, 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 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滞痰凝证: 乳房肿块胀痛, 两胁作胀, 心烦易怒。
或口苦咽干, 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 乳房肿块胀痛, 两胁作胀, 头晕目眩。
或月经失调, 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 目涩, 口干。
舌质红, 苔少有龟裂。
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 乳房肿块迅速增大, 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 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 食少纳差等。
或发热, 心烦, 口干, 便秘。
舌质暗红, 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 疲倦乏力, 精神不振, 恶心, 食欲不振, 失眠多梦, 口干少津, 二便失调, 白细胞下降等。
舌淡, 苔薄白。
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 乏力、口干苦、喜饮, 纳差, 乏力, 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 少苔或薄苔。
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 肿瘤增长迅速, 神疲乏力, 纳差消瘦, 面色晦暗。
或伴有疼痛, 多为刺痛或胀痛, 痛有定处; 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 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
舌淡或淡暗, 苔白。
脉细数或弦细。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痰凝证
治法: 舒肝理气, 化痰散结。
方药: 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
治法: 调理冲任, 滋补肝肾。
方药: 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
郁金, 柴胡, 当归, 生地, 白芍, 牛膝, 桔叶, 菟丝子, 枸杞子, 生山药, 茯苓, 夏枯草等。
3、毒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地丁、皂角刺、乳香、没药、浙贝、赤芍、山慈菇、白芷、蒲公英、玄参、夏枯草、龙葵、当归等。
4、气血两虚证
治法: 益气养血, 健脾补肾。
方药: 八珍汤加减。
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女贞子、枸杞子、山萸肉、熟地、白芍、鸡内金、焦三仙、鸡血藤、阿胶等。
5、气阴两虚证
治法: 益气养阴, 兼以解毒。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麦冬、玉竹、生黄芪、白术、花粉、女贞子、枸杞子、焦三仙、夏枯草、花粉、浙贝母、猫爪草等。
6、瘀毒互结证
治法: 益气化瘀解毒。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生黄芪、党参、鹿角霜、熟地、川芎、龙葵、半枝莲、全蝎、土茯苓、白芍、元胡、水蛭等。
随证加减:
自汗明显者加浮小麦; 患侧上臂肿胀加络石藤、桑枝、路路通; 便秘者加制大黄, 火麻仁; 眠差者加夜交藤、炒枣仁; 呕吐加砂仁、半
夏; 白细胞减少及贫血加阿胶、紫河车; 血小板减少加茜草、大枣, 鹿角胶; 免疫功能低下加仙灵脾; 解毒抗癌加半枝莲、浙贝母、蜂房、山慈菇、木鳖子、夏枯草、龙葵等(根据病情可选择数味药物)。
(二)手术治疗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能够耐受手术, 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2、对于术前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或其它检查初步诊断为乳腺癌者, 相关辅助检查无临床转移征象应行手术治疗, 术中先行乳房包块局部切除, 术中送快速病理, 如为乳腺癌则改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根据病期选择具体手术方式如保乳手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等) 。
3、术前有病理学依据( 如细针穿刺细胞学) 确诊为乳腺癌者, 临床无转移征象, 应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根据病期选择具体手术方式如保乳手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等) 。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本院自制制剂)
1、胎盘胶囊: 适用于气阴两虚、气血两虚患者。
用法用量: 口服, 一次2~3粒, 一日3次。
2、三味降酶胶囊: 适用于肝功能转氨酶异常者。
用法用量: 口服, 一次2粒, 一日3次。
3、双花连翘清热颗粒: 适用于外感发热着。
用法用量: 水冲服, 一次10g, 一日3次。
(四)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患者病情, 中医辨证结合辨病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香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等。
( 五) 外治法( 围手术期中医干预特色治疗项目)
1、五子散药熨法
五子散组方: 莱菔子、菟丝子、白芥子、吴茱萸、紫苏子。
用法: 将五子散放入纱布包内, 加热至适宜温度, 将纱布袋放在手术切口处或患肢水肿部位, 可活血化瘀以利水肿消退, 或减轻切口疼痛。
2、中医体疗:
患者术后3-5天指导患者患肢进行握拳、屈腕、屈肘、上举、活动肩关节等功能锻炼。
3、 TDP照射治疗:
应用TDP神灯照射照射水肿患肢或刀口处, 每天照射1—2次, 可行气止痛, 疏通筋脉, 减少患者的疼痛, 促进刀口愈合。
(六)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疼痛、合并感染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具体参考《临床诊疗指南一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月出版)。
合理应用抗生素。
(八)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乳房局部肿块大小、硬度、皮肤色泽、疼痛程度及腋窝淋巴结等情况。
2、心理社会状况。
3 、辨证: 气滞痰凝证、冲任失调证、毒热蕴结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瘀毒互结。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者注意休息, 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
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乳房肿块大小、硬度、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触痛及全身有无寒热等。
(2)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等。
3 、给药护理
(1)注意止痛药物的用药时间和注意事项, 正确给药。
(2)遵医嘱执行化疗药物的配制、给药途径、药量和注意事项。
4 、饮食护理
(1)鼓励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 宜进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
(2)乳岩晚期, 选择宜消化、喜好的饮食, 少量多餐。
(3)放疗和化疗反应严重而影响进食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5 、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增加安全感, 树立信心。
(2)关心体贴患者, 保持心情平静, 安心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情志郁结、冲任失调者, 遵医嘱局部敷贴中药膏。
(2)疼痛者, 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艾灸或止痛药。
(3)择期手术者, 术前指导患者锻炼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
(4)术后切口加压包扎, 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患肢血循环等情况, 并用TDP神灯照射切口, 以行气止痛、疏通筋脉、活血化瘀、促进切开愈合。
(5)术后3天内患侧上肢制动。
无异常情况时, 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并用三角巾将患肢托起。
(6)术后3~5天指导患者进行握拳、屈腕、屈肘、上举、活动肩关节等功能锻炼。
三、辨证施护
1、气滞痰凝证
(1)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 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佛手等。
(2)加强心理护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
得到患者信任, 多巡视, 多交谈.采用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
(3)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宣教化疗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