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

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2010-03-18 08:59:35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在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后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灭佛事件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事件;2、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事件;3、唐武宗灭佛;4、后周世宗灭佛.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
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
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北周武帝"灭佛"北周武帝(561~578)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200万,佛寺3万多所。
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
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
三、唐武宗"灭佛"由于唐代前中期的帝王基本都支持佛教发展,促使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激化了佛教僧侣阶层与国家和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唐武宗时期的毁灭佛法运动。
到唐武宗(841~846)即位时,由于僧尼数量的增长,寺院经济的膨胀,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促进了社会上反佛情绪的高涨。
唐武宗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也决定取缔佛教。
他在废除佛教的诏书中,历数佛教的危害,认为,在全国各地,包括两京地区,"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
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他还认为,废除佛教,乃是"济人利众"的举措。
四、后周世宗"灭佛"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乱的年代。
由于当时的历代小王朝为了抗御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扩充兵员,增强国家财力作为首要任务。
历史上数次“灭佛运动”的缘起

历史上数次“灭佛运动”的缘起鲲哥嘚啵嘚-头条号 2019/11/122:05在历史上曾经数次发生“灭佛”运动,有记载的四次,历史上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时期发生的灭佛运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北魏为了一统北方,推行全民皆兵制度,然而和尚一向是免除赋税、兵役。
北魏太武帝下诏书,凡是低于五十岁以下僧众全部还俗。
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天师道,最后逐渐发展为“灭佛”行动。
宰相崔浩奉劝北魏太武帝信奉道教,并且前去嵩山祭祀。
后来北魏太武帝又自称太平真君,并且修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直到六年后,北魏太武帝驾崩,北魏文成帝继位,才重新恢复了佛教地位。
二、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灭杀宇文护,将大权归拢在自己手上。
然后在第二年,召集百官、僧道讨论“儒、佛、道”三者地位。
最后得出“以儒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然而这些只是灭佛的前奏。
北齐灭亡后,佛教才算是迎来真的灭顶之灾。
摧毁四万多座寺庙,强制命令300多万僧侣还俗。
北周武帝灭佛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当时佛教寺院很多僧人造反,加上北周朝并不推崇佛教,所以灭佛。
三、唐武宗灭佛运动唐朝武则天作为第一个女皇帝,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登基,曾经借助佛教的影响稳固了局势。
从这个时候开始,佛教算是到了辉煌时刻。
佛教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唐穆宗、唐敬宗等人,其人数大规模上升,但是也加重了国家负担。
唐武宗即位后,为了重整国务,收复失地,决定展开“灭佛”行动。
他认为废佛是恢复国家强盛的唯一办法,然而佛教之所以在唐朝这么盛行,其中武则天的推动作用不可被忽略。
唐朝灭佛的皇帝是唐武宗李炎而不是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主张灭佛的是韩愈等人,韩愈认为佛教是外族异教,而且儒家思想当时已是正统,韩愈等人就上书主张灭佛打压佛教四、周世宗灭佛运动周世宗时期的灭佛和韩愈等人的主张差不多,但是处理方式比较和平,没有造成太多毁坏寺庙和屠杀僧人的行径,但是一直有打压佛教的活动势力比如减少寺庙修建和不支持百姓入佛门等。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作者:卢忠帅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唐武宗李炎(814-846年),以及后周世宗柴荣(921-958年),由他们发起的灭佛事件。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多数的汉族人,大力推广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佛教,太武帝即位之初也是如此。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字佛狸,鲜卑族人,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在位期间,首先灭掉夏国、北燕和北凉,重新统一了北方。
然后又打败了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刘宋政权,解除了北方和南方的威胁。
经济上,减轻租赋,予民休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化上,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佛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北魏政权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由于佛教组织膨胀,有些佛教徒甚至走出佛门,反对北魏的统治,使“王法废而不行”,特别是盖吴起义爆发后,太武帝认为佛教僧侣与叛军通谋,企图谋反,这成为其灭佛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虽然当时寺庙和僧侣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寺院经济的持续膨胀和出家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不断减少。
因为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僧侣又不用纳税,且信佛出家者不断增多,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因此,志在统一全国的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影响下,转变了崇佛的态度,下令灭佛。
太武帝的灭佛,前后共有三次大的举动。
第一次是在太延五年(439年)。
这一年,太武帝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
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
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
第二次是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
这一年,因沙门妖言惑众,太武帝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第三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

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什么是“三武一宗”法难?在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法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这四位帝王实施的四次毁佛事件。
北魏太武帝之所以灭佛,是由于他听信了道士寇谦之和宰相崔浩的谗言,改信了寇谦之的天师道,并且在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先后下令诛杀沙门,焚烧寺院和经像。
第二次毁佛事件发生在北周武帝时期,主要原因是北周武帝受到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影响,于北周建德三年至六年(公元574~577年),颁布了废佛、道二教令,不仅寺庙、经像都遭到了破坏,沙门、道士都被迫还俗。
据说当时大约有2万多名沙门被迫还俗,在关陇地区的佛法全部被破坏,佛教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历史上称为“周武法难”。
唐武宗笃信道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也信仰道教,所以,在宰相和道士赵归真的鼓吹煽动下,唐武宗决心毁佛。
佛教再次面临一场浩劫。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灭佛。
唐武宗下令所有的僧尼还俗,如果有人不从,当场处决,随后,又再次下令毁寺焚经。
当时,总共拆毁了将近4600所佛寺,烧毁了4万余所寺庙,总共有26万多名僧尼还俗。
在历史上把这次毁佛事件称为“会昌法难”,这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大的毁佛事件。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认为众多的佛教寺院僧尼致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于是下令禁止私自出家,不许创建寺院,并且把未受敕额的寺院都毁弃了;民间的佛像、铜器统统交给官司铸钱,如果有私藏的人一律处死。
在这次法难中,总共有3万多所寺院被废毁,还有大量的佛像和钟、磬等法器被铸造成了铜钱。
这四次法难给中国的佛教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被毁,无数的僧侣失去了性命,严重扼杀了佛教的发展,致使佛教衰微不振。
中国历史上的_三武一宗灭佛_事件_卢忠帅

下 僧尼凡有特长技 艺 , 或有犯 罪前科 ! 违戒 者 , 全部勒令还俗 , 并没收其产 "如果僧尼心痛其
财 产 , 但情 愿还俗者 , 可不 没收其财 产 , 但要成 为 编 户齐 民 , 纳税 服役 "接 着 , 唐 武宗 又下 令 禁 止 朝 廷 向寺 院布 施 , 同 时禁 止 佛寺 接 受 社 会 捐 献 , 在 经 济 上 开 始 限佛 , 限佛 也 开始 转 变 为 灭 佛 "会 昌 四年 七 月 , 唐武 宗 下令 在 全 国范 围 内拆 毁 那 些 房屋 不 到 20 间 , 没 有 救 令 的全 部 寺 院 ! 0 兰若 ! 堂 等 , 勒 令其 僧 尼全 部 还 俗 "同时 , 拆 毁 佛
那些用于蛊惑人心 的旁 门左道 ! 妖幻之术 , 也一
并禁止 "第 四, 没收 民间铜器佛像 , 用 以铸钱 , 克 服 国家钱荒 困难 "第五 , 每年造僧帐两册 , 将寺 院僧尼数 目报告 中央 , 僧尼凡帐籍 内无名者 , 均
令 还俗 "显 德 六 年 , 世 宗 死 于北 征 途 中 , 赵 匡撤 (9 7一 9 6 年 )夺 取 政权 , 建 立 宋 朝 , 下 令 恢 复 佛 2 7
批僧侣被还俗 , 佛教失去 了发展 的经济 因素 "
三 ! 武宗灭 佛 唐
唐代 , 君 主们 的提倡和玄奖天竺取经后 的 大力宣讲 , 佛教再次大为发展 "公元 84 年 , 唐 1 武宗李炎 (84 一84 年在位 )即位 , 在位期间 , 他 1 6 知人善任 , 重用 宰相李德 裕 , 整顿吏 治 , 严惩贪 官 污吏 ;击败 回鹊 可 汗 , 维 护边疆安 定 ;平定刘 棋叛乱 , 维护 国家统一 "在他的努力下 , 唐朝后 期 的一些弊政得 到改革 , 国家元气渐渐 回复 , 被 称为 /会 昌中兴 0"唐武宗 即位之初 , 僧尼人数近 0 3 万 , 寺院近 5 万座 " 日渐壮大的僧侣队伍 , 逐 渐形成 一股政治势 力 , 在朝 廷 内部 , 有 3 多 名 0 僧人被封官重用 , 其 中不乏显官贵 爵, 有的甚至 被封为将军 , 参与国家军事机密 "还有僧人与权 贵交往密 切 , 气 焰极 为嚣张 , 作奸 犯科 , /(出家 人 )殖货 营生 , 仗亲树党 , 蓄妻养子 0" º 另外 , 唐
关于会昌灭佛的故事

关于会昌灭佛的故事 会昌毁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年-846年),推⾏⼀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颁布的敕令为⾼峰,⽽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重新尊佛,灭佛就此结束。
下⾯就让⼩编给⼤家讲⼀讲会昌灭佛的故事吧。
会昌灭佛 在我国历史上曾发⽣过“三武⼀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邕、唐武宗李炎,⼀宗指周世宗柴荣。
“会昌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
“会昌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经济上的⽭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争的结果。
灭佛 印度佛教传⼊中国,⼤约在西汉末年。
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输⼊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
北魏时,佛寺多达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
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
⽽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独⽴经济,占有⼤量的⼟地和劳动⼒,形成了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
佛院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在经济⽅⾯与封建国家发⽣冲突。
北周武帝当政时,北周有僧侣100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了政府兵源、财源。
为了消灭北齐,他决定向寺院争夺兵源和⼟地。
建德三年(574年),下诏禁断佛、道⼆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祇户、佛图户编⼊民籍。
此后四年,北周灭北齐,北周毁佛的范围达到关内及长江上游,黄河南北的寺院也被毁灭。
江南⾃侯景之乱后,佛教势⼒也受到影响,陈朝的佛教已不及梁朝之盛。
佛教势⼒的再次膨胀与隋⽂帝杨坚的提倡有极⼤关系。
隋⽂帝杨坚信仰佛教,于开皇元年(581年),发布诏令,可以⾃由出家,并按⼈⼝⽐例出家和建造佛像。
在隋朝时,佛教已再度兴盛起来,唐朝时更为发达了。
唐⾼祖⽐较信佛,但唐初时,傅奕多次上书,列数佛教的恶果,请求废除佛教。
唐⾼祖曾下诏淘汰僧尼,并波及道⼠。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
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
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概述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
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
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
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期拆毁,寺产收归官府所有,拆下的木材用来建造官署,铜像钟磐都用来铸钱。
至这年八月,武宗宣布全国共拆毁寺院4600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山野中的小寺庙拆去4万余所,收得良田数千顷,寺院奴婢15万人。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旧唐书》说:“武宗想学神仙方术,拜道士赵归真为师。
归真得宠后,每次与武宗谈话,就一直讲佛教的坏话,说佛教不是中国的宗教,只会蠹耗生灵,应该全部铲除。
武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和儒家思想常有冲突,另一方面又和土生土长的道教也矛盾重重。
为争取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佛道两家常常进行激烈的辩论,两教的地位也常发生变化。
根据这种说法,道教和佛教之间的严重矛盾,道士在武宗面前攻击佛教,促成了武宗灭佛。
从一些材料看,这种说法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佛教的教义在理论深度上远远超过道教,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内容很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因此道教在教义上无法与佛教相争,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
武宗宠幸赵归真后,朝官屡屡进谏。
武宗说:“我在宫中没有什么事情,常常与他谈玄说道来解除胸中烦闷。
”看来赵归真的话对武宗的影响越来越大。
武宗灭佛是重用赵归真等道士开始的。
他刚做皇帝时就召赵归真等81人入禁中,同时进行崇道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
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
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
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
“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
实际上,这4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一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
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
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
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
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
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
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
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认为佛是外国的神灵,所讲的道理是荒诞的,无益于政化,并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太平真君七年(446),他出兵经过长安,发现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怀疑僧众与起义军通谋,下令诛杀寺里的僧人。
后来又发现寺院中存放酿酒器皿和财物,发现洞窟中藏匿妇女等,于是他听从崔浩的劝说,颁布取缔佛教的诏书。
太武帝镇压佛教措施非常残酷,不仅不分老少坑杀所有沙门,对于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
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尼遭诛杀,寺院被拆除,经像被焚毁,劫后余生的僧尼逃奔南方。
六年后,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
文成帝认为佛教讲的道理正确,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有益于人们仁智善性的增长,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
此后在历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获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561~578)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200万,佛寺3万多所。
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
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
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和道教。
这次灭佛与上次有几点不同。
第一,北魏太武帝只取缔佛教,对道教予以保护,北周武帝则是对佛教和道教都予以禁止。
北周武帝原来打算保存道教,但是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对朝政有危害,所以采取两教并废的措施。
第二,虽然毁坏了一些寺院,焚烧了一些经像,但是并不屠杀僧尼,而是勒令他们还俗为民。
对于有些地区的寺院,并没有拆除,而是分别赏赐给王公,作为他们的住宅。
第
三,设立“通道观”。
从佛教和道教名人中选取120人为学士,让他们讲《老子》、《庄子》和《周易》,目的是会通三教。
显然,让佛、道两教人士会通三教,在于强调儒家的重要性。
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又下令在原来北齐境内禁断佛教和道教。
促使许多僧人逃往南方,境内僧尼奉佛也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
宣政二年(578)周武帝死,宣帝、静帝相继在位期间,朝政由外戚杨坚把持,下令允许佛教流行。
到杨坚废周建隋,开始大力发展佛教。
唐武宗“灭佛”
由于唐代前中期的帝王基本都支持佛教发展,促使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激化了佛教僧侣阶层与国家和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唐武宗时期的毁灭佛法运动。
到唐武宗(841~846)即位时,由于僧尼数量的增长,寺院经济的膨胀,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促进了社会上反佛情绪的高涨。
唐武宗在整顿朝纲纪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也决定取缔佛教。
他在废除佛教的诏书中,历数佛教的危害,认为,在全国各地,包括两京地区,“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
坏法害人,无逾此道。
”他还认为,废除佛教,乃是“济人利众”的举措。
武宗的灭佛运动是逐渐展开的。
会昌二年(842),他命令僧尼中的犯罪者、违戒者,全部离开寺院还俗,并且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
会昌四年(844)七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那些房屋不到200间,没有敕额(皇帝所赐的匾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其僧尼全部勒令还俗。
到了会昌五年(845),武宗发起的灭佛运动达到高潮。
当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勘检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财产,为全面取缔佛教做准备。
四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废除佛教的措施。
四个月后,宣布灭佛的结果:全国共拆除大的寺院1600余所,小的寺院4万多所,还俗僧尼260500人,都充两税户,没收的良田数十万顷。
另外,把寺院奴婢收为两税户的有15万人。
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甚至由此改变了佛教发展的走向。
由于寺院被拆毁,寺院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扫荡,僧尼被迫还俗,经书典籍散失,以义理研究为特点的一些佛教宗派丧失了繁荣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形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佛教经院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理论创造的旺盛阶段,从此就结束了。
以山林为基地的禅宗逐渐发展起来。
后周世宗“灭佛”
按照传统的说法,后周世宗(954~958)被列为最后一个“灭佛”的皇帝,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并论。
实际上,他只是力度比较大地整顿和限制佛教,并没有计划完全废除佛教。
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乱的年代。
由于当时的历代小王朝为了抗御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扩充兵员,增强国家财力作为首要任务。
所以,各王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的措施。
周世宗即位之后,在挫败北汉和契丹联合进攻的同时,对佛教采取大规模压缩的措施。
显德二年(955),诏令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额寺院。
不允许新建任何大小寺院。
他没有勒令所有僧尼还俗,但是鼓励僧尼还俗。
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过程中,还专门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
他规定,对于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诸般毁坏身体”等做法,一律禁止。
那些“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都是聚众蛊惑人心,“今后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结果,是后周境内的寺院毁废了30336所,仍存2694所,登记在册的僧尼有61200人。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图把佛教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目的,革除某些佛教陋习的措施,对以后的宋代统治者都是有启示作用的。
周世宗之后,历代王朝没有再对整体佛教采取过激烈打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