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农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地域类型(三)——混合农业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图版地理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地域类型(三)——混合农业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优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上,学生汇报、展示预习成果,老师点评、 提升,注重师生互动,在紧张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让学生堂堂有所得,堂 堂有进步。
本节教学即遵循 “两高一优”课堂理念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现代混合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分布地区;
2.分析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图版地理 2
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地域类型(三)——混合农业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在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研究的宏观背景下,我校地理组提 出“两高一优”的课堂理念,即“高能、高效、优质”。
其中“高能”体现在将知识问题化、活动化,通过学案活动设计,启发学 生的思维,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包括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审题能力、 读图能力、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语言组织及表达能 力等。
读教材 54 页图 3-1-14 及下图 1、2,完成 1-4 题。
2
550 300
23°26′S
30°S
300 550
40°S
小麦绵羊带 300 年等降水量线及数值(毫米)
图1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地区:
图2
2.区位条件: 3.限制性因素(提示:澳大利亚艾尔湖年蒸发量约 2500mm):
4.解决措施: 【师生互动】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汇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地区。 <教师提示>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墨累——达令盆地。 <教师提问>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什么农作物和什么牲畜的混合经营? <学生回答>略。(提醒学生在教材 54 页划出答案) 过渡:从分布地区来看,澳大利亚适合发展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在哪些方面? <学生汇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在你所说的这些优势区位条件中,哪些是结合学案图 1、图 2 得出 来的?从图 1 得出什么区位条件?从图 2 得出什么区位条件?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问题引导:区位条件从哪些角度来分析? 2. 读图指导:①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图中可得——地形平坦。②从澳大利亚的人口 密度分布图可得——地广人稀,可推断出生产规模大的特点。③从所处的位置 ——近海,可得出——交通便利。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 物农业的混合,在区位条件上它具有二者的共性。 过渡:区位条件除了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外,还应从有利条件和不 利条件分析。现在我们来找出该地区发展混合农业的不利条件即限制性因素。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地形降水图及气候图,请学生分析限制性因素。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 <学生汇报>限制性因素。(重点分析墨累达令盆地)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知道该地区灌溉水源不足?

混合农业 教学设计

混合农业 教学设计

3、1 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现代混合农业得生产过程与分布地区;2、分析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得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显著特点;3、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得显著特点与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混合农业得案例分析,掌握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与特点得方法,学会案例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学会借鉴发达国家混合农业得经验,为我国农业得发展出谋划策,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得必要性。

认识农业生产与环境得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得显著特点2、珠三角基塘农业形成条件及其显著特点【教学难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学案【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学情分析】前两节已学习了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得地区分布、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对于农业地域类型得学习内容与分析方法学生较为清楚;学生利用晚自习进行了预习,有了一定得知识基础,但还需老师得进一步引导,以提高学生得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及以畜牧业为主得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大类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瞧这两幅图,请说出混合农业得经营方式:图1图2〈学生回答> 种植谷物与饲养牲畜〈教师点评> 今天得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前两节得学习思路与方法,从分布、区位条件、特点、问题及措施等方面学习,同学们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教师活动> 1、目标展示;2、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汇报〉 世界现代混合农业得分布地区。

重点突破: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得分布、显著特点、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

活动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显著特点阅读课本62—63页,结合某农场土地利用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表,回答(1)-(4)题,并总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得显著特点。

混合农业教学设计

混合农业教学设计

混合农业教学设计混合农业是指将多种不同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形式。

混合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因此,混合农业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农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个关于混合农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混合农业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掌握多种混合农业模式的特点和应用;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混合农业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多种混合农业模式的特点和应用;3.混合农业的实施技术和管理方法;4.混合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学生讨论;3.实地实践操作;4.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混合农业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引发学生对混合农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理论讲解(30分钟)教师以PPT形式介绍多种混合农业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各种混合农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3.学生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自己所在地区适合的混合农业模式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报告,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4.实地实践操作(60分钟)学校农场或附近的农业示范点提供一段实践操作的机会。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混合农业模式,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并总结经验和问题。

5.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不同混合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6.教师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操作结果,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混合农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五、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报告的准确性和逻辑性;2.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3.学生对混合农业的理解程度和发展潜力的把握;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表现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1.PPT课件;2.实地农场或农业示范点;3.老师准备的所需农具和种子。

农业综合实践教案大班

农业综合实践教案大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基本知识,认识常见的农作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认识常见的农作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课件:农作物图片、视频。

2. 农作物实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

3. 实验器材:盆栽、土壤、种子、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美丽的田野风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田野里有哪些农作物吗?二、认识农作物1. 教师展示课件,介绍常见的农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农作物实物,认识各种农作物的特征。

3. 教师总结: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农作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农作物生长过程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2.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3. 教师提问:农作物是如何生长的?它们需要哪些条件?四、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盆栽,教师分发种子、土壤、水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将种子种植在土壤中,浇水,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交流分享1.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种植过程中的趣事。

2.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收获。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认识农作物的意义。

2. 学生分享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感受,表达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认识农作物、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

农业院校 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

农业院校 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

农业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可以涉及到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多个角度来介绍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

首先,对于农业院校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可以选择包括基础农学课程、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和农业管理课程等内容。

在基础农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讲解、实地农作实践和实验室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农业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中,可以引入虚拟实验室、远程控制农业设备等在线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体验来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在农业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在线讨论、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农业管理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农业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农业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农业管理和决策能力。

另外,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远程控制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通过这些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农业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训练,提高学习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最后,评估方式上,可以采用考试、论文、项目报告、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等多种评估方式。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可以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农业院校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应该充分结合农业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综合实践种植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种植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基本的种植技巧。

(2)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3)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学会合理搭配种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种植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

(2)学会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

(3)掌握种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种植过程(1)植物播种、移栽和施肥。

(2)观察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生长过程。

(3)学会防治病虫害。

3. 种植后的管理(1)了解植物生长需求,合理浇水、施肥。

(2)学会修剪、摘心等管理技巧。

(3)关注植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植物图片、讲述植物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种植活动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种植前的准备工作(1)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

(3)教师演示种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练习。

3. 种植过程(1)学生分组进行播种、移栽和施肥等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生长过程。

(3)教师讲解病虫害防治方法,学生学会识别和防治病虫害。

4. 种植后的管理(1)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需求,学会合理浇水、施肥。

(2)教师演示修剪、摘心等管理技巧,学生分组练习。

(3)学生关注植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 交流分享(1)学生分组展示种植成果,分享种植经验。

(2)教师点评学生的种植过程,总结种植技巧。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能力、空间觉察能力,以及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出问题: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请同学们说出这幅上面农业的经营方式。

教师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

2.教师提出问题: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呢?引出本课课题《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二、新课讲授(一)自主阅读,理解概念1.提问:农业地域指的是什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作出回答。

明确: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提问:农业地域的形成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总结。

明确:农业地域的形成要因地制宜,要考虑该地的动植物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等因素。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1.提问:混合农业主要有什么特点呢?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什么类型的呢?要求:同桌相互交流,结合教材总结明确: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即是世界小麦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2.提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要求:阅读教材,结合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区分布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早在十八世纪,英国就在澳大利亚开发农场,引进良种羊。

同时实施“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加之澳大利亚人少地多,使澳大利亚成为羊毛主要生产国。

综合实践农业课教案

综合实践农业课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绿色种植的概念、意义以及常见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学校实验田教学准备:1. 绿色植物种子(如:青菜、黄瓜、番茄等)2. 花盆、土壤、肥料、水壶、锄头等种植工具3. 相关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料4.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绿色种植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环保。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绿色植物?它们有哪些生长习性?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绿色植物进行种植实践。

2. 各小组讨论并确定种植方案,包括种子选择、土壤准备、施肥浇水等。

三、种植实践1. 各小组按照讨论结果进行种植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亲手种植,体验农耕乐趣,了解种植过程。

四、观察记录1. 教师讲解观察记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每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根系等。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绿色种植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种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绿色植物?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二、观察分析1. 各小组展示观察记录,分享植物的生长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如病虫害、土壤肥力等。

三、讨论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践操作1. 教师讲解解决植物生长问题的具体方法,如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2.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对植物进行相应的操作。

五、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种植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现代混合农业的生产过程和分布地区;
2.分析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显著特点;
3.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的显著特点和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混合农业的案例分析,掌握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方法,学会案例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学会借鉴发达国家混合农业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认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2. 珠三角基塘农业形成条件及其显著特点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学案
【教学方法】
对比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情分析】
前两节已学习了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地区分布、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对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内容和分析方法学生较为清楚;学生利用晚自习进行了预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还需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大类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看这两幅图,请说出混合农业的经营方式:
图1
图2
<学生回答> 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
<教师点评> 今天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前两节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从分布、区位条件、特点、问题及措施等方面学习,同学们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活动> 1.目标展示;2.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汇报> 世界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

重点突破: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显著特点、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

活动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显著特点
阅读课本62-63页,结合某农场土地利用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表,回答(1)-(4)题,并总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1)结合图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2的空白框中
A .秸秆 B.牧草 C.羊粪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
(2)该农场对市场的适应性较 ,收入的波动性较 ,原因是什么?
(3)该农场种植的是 小麦(冬/春),收割期在 (填代号)。

①二、三月②五、六月③八、九月④十一、十二月
(4)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种植小麦时()
A.地球正处在远日点B.华北地区小麦正处于播种季节
C.正是我国东北地区秋收大忙季节D.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
<学生汇报>第(1)题。

<教师活动>通过图1、图2的阅读,你认为这样的农业生态系统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请你从该农场土地利用角度来总结该农场的显著特点。

<学生总结>牧场、麦田及休耕地的轮作既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又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农场形成一种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过渡:请学生汇报第(2)题
<教师提问>该农场对市场适应性强这一点是如何从图中看出来的?农民收入的波动性为什么较小?请你从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该农场的显著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表”,请学生总结其特点,并说明理由。

(点评鼓励)
难点突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事安排时间
<学生汇报>第(3)题。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顾冬小麦和春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的季节。

(板书体现)
②第(3)题,提问学生“该农场”小麦种植的月份和季节?(学生会有答春季的)
再引导:“该农场”指哪里?位于哪个半球?
③检测学生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汇报并解释(4)题。

小结:学生总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活动2: 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

观察图3、4,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
图 4
550300550
300
小麦绵羊带300年等降水量线及数值(毫米)
23°26′S
30°S
40°S
图3
<学生活动>汇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地区以及生产对象
过渡:从分布地区来看,澳大利亚适合发展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在哪些方面? <学生汇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
2.问题引导:区位条件从哪些角度来分析?
3.读图指导:①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地形平坦。

②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地广人稀,可推断出生产规模大的特点。

③所处位置—近海,交通便利。

过渡:区位条件除了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外,还应分析影响该地区发展混合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澳大利亚地形降水图及气候图,请学生分析限制性因素。

<学生汇报>限制性因素,并依据澳大利亚等降水量分布图和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分析该地区灌溉水源不足的原因(重点分析墨累达令盆地)。

<教师活动>出示墨累达令盆地地形图,补充说明:墨累达令盆地处在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也是雨影区,降水少。

过渡: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是什么?
<学生回答>东水西调。

(教师补充:又称为雪山调水计划) 小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条件 【练一练】
1.世界混合农业最主要的结构形式是( )
A.粮食作物—经济作物B.蔗—果—桑—鱼
C.畜牧业—谷物生产D.农—林—牧--副—渔
2.关于混合农业优越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B、农民可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C、农民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保持稳定的经济收入
D、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我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特点
1.将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A.种甘蔗
B.糖厂
C.养鱼业
D.丝厂
E.养蚕业
2.基塘农业的显著特点有:


3.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气候,洼地容易积水,当地人们因地制宜,改造自然因素,创造了基塘农业的生产形式,这是一种形式新颖的农业。

4.珠三角基塘农业的生产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汇报>第1、2题
<教师点评> 点评学生表现,讲授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并引导学生分析基塘农业的显著特点
<学法总结> 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进行迁移。

过渡:这种基塘农业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汇报> 第3题
<情感提升> 从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每个人都会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可以基塘农业学习,因地制宜,把不利因素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化害为利、超越自我。

【当堂达标】
完成市编学案当堂达标部分习题。

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课堂总结】
4.知识总结
5.学习方法总结
知识迁移与运用:将以种植业及畜牧业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迁移的本节知识学习中;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析方法运用到基塘农业的学习中。

对比分析法:将国外的混合农业与国内的混合农业进行对比;将南北半球季节进行对比,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冬小麦与我国华北冬小麦、东北春小麦进行对比。

综合分析法:根据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既要分析自然条件,又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既要分析有利条件又要分析不利条件。

【作业布置】
6. 预习本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7.完成学案P72自主预习部分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关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因此对于混合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在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学生分析方法的锻炼,使学生通
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然而,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仍然较差,对于某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