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19张PPT)

再读话诗意
积累词汇 描写蒹葭的词: 描写白露的词: 写伊人所在的位置的词: 形容道路的词: 其他词汇:“溯游”“溯洄”“所谓”“且”
•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 为霜,瑟瑟秋风,芦苇起伏,茫茫秋水, 烟波浩渺,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 中的小洲。一位痴情的苦恋者,踯躅水 畔,苦苦追寻着他的心上人。
美读品诗味
音乐美: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三章的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
主题更突出。一唱三叹,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富有音乐美。 (2)采用双声叠韵。如“蒹葭”双生,“苍苍”、“萋萋”、
“采采”等,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极大地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 时间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意象
何为意象?寓“意” 之“象”。 象:具体景象; 意:作者的主观情思。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 蒹葭:“苍苍” “萋萋” “采采”写出了秋天芦苇泛白河 畔丛生景象,传达一种凄清悲凉意味。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 【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 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 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蒹葭》优秀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蒹葭》优秀课件PPT

中 心 思 想
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他的情 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 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 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艺术手法
•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蒹葭 jiān jiā 晞 xī 跻 jī 涘 sì
• 1、《蒹葭》选自 ,是一首 《诗经· 秦风》 典型的 爱情诗 诗。 • 2、本诗以 蒹葭 起兴,写出了追 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 D 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 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 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 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 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 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 是一首叙事诗。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已:停止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之《蒹葭》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之《蒹葭》课件(共26张PPT)
蒹 葭
《蒹 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荻苇、芦苇”,生于水边。
诗文朗读 〔注意字音〕
读准读音
1:辨析字词读音 2:请全班同学朗诵课文
而对 不意这 可中首 即人诗 的的描 惆急写 怅切了 失追一 望求个 之和热 情可恋 。望者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Jiān Jiā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白 露 为 霜 。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 谓 伊 人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 水 一 方 。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Sùhuí 溯 洄 从 之 , •从:追寻 道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 游 从 之 , •溯 游:顺流而下 宛 在 水 中 央 。 •宛:好像、仿佛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 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 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 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在水之湄。
•湄:岸边,水草交
溯洄从之,
接的地方
道 阻 且 跻 。 jī •跻:登,上升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chí
•坻: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sÌ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zh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 蒹葭》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 蒹葭》课件(共20张PPT)

让主人公寻寻觅觅的“伊人”, 除了是一位爱而不得的女子之 外,还可能是谁(什么)?
主题理解
“伊人”可能是爱人,可能是理想,也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美好事物。
爱情说 理想说 政治说 惜时说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陷入烦恼。 追梦之路荆棘丛生,应坚持不懈。 爱惜人才,招贤纳士。 白露流水转瞬即逝,珍惜时间。
主旨归纳 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 追求,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 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 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 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 的惆怅之情。
2、下列关于《蒹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 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B.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 来。 C.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 “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 种想象。 D.《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男主人 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 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章
河边芦苇茂盛鲜明,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爱的人,就在对岸河边。我逆流而上去 追寻她,道路迂回难走。我顺流而下去追寻 她,她好像在水中小块陆地。
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 深沉的相思之情。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第12课《蒹葭》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蒹葭》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诵读课文
学习生字
jiān jiā

méi

蒹葭 晞 湄跻Leabharlann sù huíchí

zhǐ
溯洄 坻 涘

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 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 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思考: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时间:深秋拂晓 ➢ 地点:水边
内 容 “雅”(大雅、小雅) 朝廷之音
“颂”(周颂、鲁颂、商颂) 宗庙之音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现 手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者也。”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背景资料
蒹葭
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 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主 要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 湿地环境中。
芦苇:纤细柔韧,丛生茂密。 白露:晶莹、清凉。 秋水:水波微漾,绵绵不绝。 晨雾:朦朦胧胧,缥缈迷离。
萧瑟、凄凉、清冷
朦胧、迷离、凄美
思考:这三个写景句都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蒹葭》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蒹葭》课件(共33张ppt)
•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 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 “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 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 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 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 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 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修改。
• 2、《毛诗序》之分类:
1)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上以风化下,下压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 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谓之风。
2)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 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3)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显然,毛传的分类带有浓厚的政教色彩。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
2、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 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使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 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3、删诗说:
《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 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唐代孔颖达最先提出怀疑。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PPT优质课件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现存共40篇。
秦 风 · 蒹 葭
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一共三段,短小精悍。在结构上,三段基本保持一致,字数相同,每一段的每一个位置描写的景物一致,抒发的感情一致。只是在内容上,每一段都较前一段有所递进。 本文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叙述了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去追寻心上人的历程。关于诗中的伊人所指,众说纷纭。旧说或以为讥讽秦襄公不用周礼,或以为招隐;今人有的说是怀人之作,也有人认为是追求意中人的恋歌。 不管如何说法,伊人都是诗人心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她使诗人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到,就是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感,给整首诗带来了一种清冷超脱的意境。
写作借鉴
关雎&蒹葭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凸显追寻的艰险和主人公的执著。《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 葭》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 葭》课件PPT

整体感知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水中的高地。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路又险又高。阻,险。跻,(路)高而陡。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 魂牵梦绕的人,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 路坎坷又高险。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 高地上。
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 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富于变化;
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②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
感韵味更加浓郁。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古义:求取。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 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精读细研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 伤。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 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 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他感到苦闷、感伤、忧郁。
左右流之( 今义:(液体)流淌,流动。

寤寐思服(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衣裳。 )
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深绿色;苍茫。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左右流之 方位词,与“左”相对。 右 道阻且右 形容词,向右迂曲。
左右采之 动词,采摘。 采
蒹葭采采 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章叠句:
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 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 意。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委婉而深 长的韵味。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 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画。 那我 们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到了什么呢?请 结合文中的词句用优美的语言给大家描述 一下。
读诗是让我们感受生命、思考生
命、领悟生命的情怀,哀伤里带着希 望,困境中依旧执着。永远也不停下 追寻美的脚步,其实结果如何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这就是人 生!所以,《蒹葭》从二千五百多年 前踏浪而来,唱响的其实就是我们每 个人心底的声音!
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诗经》 、安意如《思无邪》
----王国维《人间词话》
蒹葭
《诗经 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领悟诗歌的情怀美

我们读诗要善于从诗中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
这位让诗人魂牵梦绕,执着追寻的伊人仅仅只是一
位美丽的女子吗?给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古今之成大事业、一境也;‘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蒹葭
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这首诗的节奏感体现在哪里呢?请同 学们大声朗读并思考。
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1、押韵: 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2、基本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