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襄阳

省 级
襄阳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
市
级清
襄阳城南街中段西侧
市
级清
襄阳城西门外
市
级清
樊城友谊街
市
级明
汉水南岸,万山至襄阳城
市
级清
樊城陈老巷口
市
级明
樊城解放路西头
市
级明
樊城定中街
市
级明
樊城桥头
市
级清
人口:5773819人 (2002年) 行政区划:辖襄阳、南漳、保康、
谷城四县和枣阳、老河口、宜城3个 县级市。
气候:全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 均气温15—16度,年降水量1000毫 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 候特征。
襄樊为襄阳和樊城的合称,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连 江汉平原,西通川、陕,南接湘、粤,北达宛、洛,自古就有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说。据方志载,周宣王封仲山甫 于樊,是为樊国,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襄阳古称襄国,汉初 置襄阳县。1983年襄樊市与襄阳地区合并,辖襄阳、宣城、南漳、 保康、谷城五县和枣阳一市,代管随州、老河口两个县级市,总 面积26563平方公里,人口600万,其中市区面积326平方公里,人 口55万人。 襄樊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汉水流域,自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 融合的中心地区。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就是在随州市擂鼓墩, 距今2400年的历史。墓中众多文物精美绝伦,特别是一套65件编 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能演奏古今乐曲,被称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秦汉以前,襄樊市为邓、卢、罗、谷、厉、随、唐等 诸侯国之域,随后为楚境;秦汉以后,这里又是三国文化的中心 区域和历朝历代的重镇。 襄樊境内历史上战乱频繁,人文荟萃。 在3000年的历史中,著名的战役有关羽水淹七军、岳飞收复襄阳 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张自忠抗日、枣庄会战及解放战争 中的襄樊战役等。其间,英才名士灿若繁星,这里是伍子胥、宋 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的桑梓之地,又是诸葛亮、米芾 的第二故乡。 三国时期,东吴鲁肃在评价襄樊时,曾赞叹这里是 “金城之固,沃野千里”。
湖北中考总分多少

湖北中考总分多少湖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教育事业。
每年的中考是对湖北省初中阶段学生学业水平的一次考核,也是他们升入高中的重要关键。
那么,湖北中考到底有多少总分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湖北省中考自2017年开始实行新的考试制度,总分为750分。
具体的考试科目和分值如下:语文:湖北中考语文科目总分为150分,包括试题总量为10道,其中阅读理解占40分,作文占30分,选择题占30分,填空题占20分,判断题占15分,词语填空占15分。
数学:湖北中考数学科目总分为150分,试题总量为15道,其中选择题占70分,填空题占30分,解答题占50分。
英语:湖北中考英语科目总分为150分,试题总量为10道,其中听力占30分,选择题占80分,填空题占20分,完形填空占20分。
物理:湖北中考物理科目总分为100分,试题总量为8道,其中选择题占70分,填空题占30分。
化学:湖北中考化学科目总分为100分,试题总量为8道,其中选择题占70分,填空题占30分。
生物:湖北中考生物科目总分为50分,试题总量为4道,其中选择题占35分,填空题占15分。
政治、历史、地理:湖北中考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总分为100分,试题总量为20道,其中政治选择题占40分,历史选择题占30分,地理选择题占30分。
体育:湖北中考体育科目总分为100分,根据实际考试项目给分。
综合素质测试:湖北中考综合素质测试分为卷面分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卷面分占总评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通过对湖北中考总分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湖北中考的科目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和综合素质测试等多个学科,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每个科目的试题数量、分值以及考试形式都有所不同,从而确保对考生的多方位评估。
要想在湖北中考中获得好成绩,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各科目的学习和复习,合理安排时间、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湖北省情(2024)

未来规划
加快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国际通达能力;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通用 航空发展;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航空物流效率。同时,推动航空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 合发展,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
2024/1/28
18
05 湖北省旅游产业 发展
2024/1/28
19
旅游资源类型及特色景点介绍
湖北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传统 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构 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绿色生活方式推广
湖北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推 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2024/1/28
湖北省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科技事业
湖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增加。在光电子、生物 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
2024/1/28
13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成就
2024/1/28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湖北省近年来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 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 诊疗制度建设。
经济增长
社会文化
旅游产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 贡献。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交通 、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 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湖北省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旅游业的发展对湖北省社会文化产生 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旅游业促进了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有助于提升湖北省的文化软实力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了 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湖北历史地理

湖北历史地理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
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
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
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
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
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
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
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
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
湖北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湖北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地理特点和地理知识因素对于湖北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湖北高考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湖北位于中国中部,东与江苏、安徽接壤,南与湖南相接,西南与重庆、四川交界,西与湖南、陕西相连,北与河南接壤。
2. 地形地貌:湖北地势以长江流域为主,分布着大片平原、丘陵和山地。
其中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是湖北省的省会和经济中心。
3. 气候特点:湖北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由于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的降水充沛,雨量分布不均衡。
4. 水系特点:湖北有长江、汉江等重要水系贯穿全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在湖北境内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武汉、宜昌等。
二、经济地理知识点1. 农业发展:湖北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
湖北的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也有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 工业布局:湖北省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汽车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等是湖北的支柱产业。
武汉钢铁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是湖北省的两大龙头企业。
3. 交通发展:湖北的交通发达,其中的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湖北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线路贯穿全省,并且有三个重要的航空港,分别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襄阳刘集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
三、文化地理知识点1. 历史文化:湖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例如楚文化、荆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都有湖北的深厚影响。
2. 旅游资源: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三峡、神农架、黄鹤楼等著名景点。
三峡是长江上的一片峡谷风景区,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3. 民俗文化:湖北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的武汉话和荆州话是湖北的两大方言,被广泛使用。
湖北的民间传统节日也十分丰富,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
四、环境地理知识点1. 生态环境:湖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2024年)湖北简介ppt

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国 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创新平台蓬勃发展。
15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湖北省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 、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
武汉城市圈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
加强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 创新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降 低企业成本,营造稳定公 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
30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路径探索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加强与长江沿线省市合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加强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合作,共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北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影视制作、出版发 行、演艺娱乐等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
12
03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成就
1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分析
湖北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以高 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现代制造业稳步提升,汽车、钢铁、 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 政策,包括提供优厚待遇、给 予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优惠 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 湖北工作和发展。
湖北省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 人才评价标准,打破唯学历、 唯资历等传统评价方式,激发 人才创新活力。
26
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推广经验交流
知识产权保护
湖北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 系,加大执法力度和惩处力度, 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
介绍湖北ppt课件

04
武汉大学在国内外享有 崇高的声誉,为培养优 秀人才和科技创新做出 了卓越贡献。
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湖北省中部,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荆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数千年 沧桑,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荆州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城墙高大 雄伟,城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文 化、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
01
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高 等学府之一,创建于 1893年,是中国最早的 现代大学之一。
02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 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实验室。
03
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 格独特,被誉为“世界 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
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
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这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是该市的地标性建筑,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建于公元223年,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在历史上,黄鹤楼 多次被毁,但每次都得以重建,使其一直保持原貌。
三峡大坝
基础教育
湖北省的基础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武汉市的中小学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 。湖北省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
01
科研实力
湖北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湖
北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具有
较强的实力。
相关。
文化特色
湖北省拥有独特的荆楚文化, 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 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我的家乡湖北武汉

我的家乡湖北武汉湖北武汉,位于我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我家乡,武汉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这里,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培养了对家乡的深厚的情感。
一、历史人文武汉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黄鹤楼是武汉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它坐落在长江北岸的蛇山上,是我家乡的象征之一。
黄鹤楼的灵感来源于一首古老的诗歌,它的壮丽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武汉还有东湖、南湖等著名的湖泊,这些湖泊环绕着城市,为武汉增添了独特的水乡风情。
此外,武汉的户部巷、归元寺等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二、地理特点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受益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长江大桥和汉阳长江大桥连接了南北两岸,使得武汉成为了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枢纽。
同时,武汉还有一个大型的内陆港口,承担着丰富的航运业务。
这些交通便利的条件使得武汉成为了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三、美食文化武汉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武汉热干面、豆皮、麻花、黄小米等是武汉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每逢天气炎热的夏天,武汉人还喜欢吃一个特别的冷饮--热干梅子汤,它既解暑又美味可口。
武汉菜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湖北菜的代表,其独特的酱料和烹饪方法使得武汉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四、经济发展武汉是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发展实力的城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开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武汉的汽车城和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产业基地。
而且,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五、人民风情武汉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他们崇尚真实、纯朴和团结的价值观念,尊重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保持着对传统习俗和节日的热爱。
他们以勤劳踏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武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总之,作为我的家乡,武汉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热情好客的人民风情吸引着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
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
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
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
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
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
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
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
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
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
而云梦泽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超过长江。
公元4世纪以来,由于长江、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
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曲流河床。
所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先秦时期,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冈上筑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征服自然
能力的提高,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址移向靠近江、河、湖、陂等水域之区,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充分利用江南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条件,沟通城市与经济腹地的联系,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长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口
转移的过程。
先是依托临水的矶头筑城,一俟城址在长江沿岸确定,其后的
发展深化同长江对江岸的侵蚀或堆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二、历史上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政
兼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使该区域的城市更具特色。
三、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河流对江岸以堆积作
用为主,虽不利于开辟码头,却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四、江流沿岸有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
因此,近代工业产生之前
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力。
五、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从北方到南方的移民浪潮,使江南人口增长,土地得到
开发。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垦辟,地区商品交换的繁盛,城
镇逐渐从长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呈现出条带状溯源分布的
规律,构成流域型城镇分布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地区经济开发的重心在汉水中游的南阳盆地、襄宜平原和长江北岸的江汉平原西部,先后建立了嫣、郢两座楚都城。
战国后期,秦占领楚国故地江汉地区后,楚人大规模东徙和南迁,南迁的部分楚人进入长江以南今湖南境内,从而促进了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由于中国尚未统一,楚国以南方首屈一指的大诸侯国而自成一局,吸收中原、巴蜀、吴越文化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系统。
崇尚自然,放任心灵,张扬个性,驰驰骋想象,富于创造性和开拓进取,是楚文化独特的性格。
长江:巴东鳊鱼溪河口入境,经巴东、秭归、宜昌、枝江、松滋、江陵、沙市、公安、石首、监利、洪湖、嘉鱼、汉阳、江夏、武汉、新洲、黄冈、团风、鄂州、浠水、黄石、大冶、蕲春、阳新、武穴、黄梅,自黄梅滨江出境。
汉江:原地名漾水,流经沔县(今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流经郧县、丹江口、老河口、谷城、襄樊、宜城、钟祥、荆门、潜江、仙桃、汉川、汉阳、至武汉进长江。
汉江水域广及陕、川、豫、鄂四省。
鄂西南包括:恩施、宜昌、五峰、长阳、利川、咸丰
地形:高山、中山,恩施盆地、建始盆地
°鄂中包括:南漳,荆门,随州,孝感,
地形:丘陵
旧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