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水文环境,采用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将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13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国家城市规划中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2016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

截至目前,中国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和示范项目。

上海在徐汇滨江地区、浦东南汇地区等地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探索了一系列雨水收集和利用、绿地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措施。

南京江宁区六合区广东新城等地也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通过这些尝试,一些成效也初步显现,例如降雨时径流减少,水质改善,城市绿地增加等。

但与此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在建设中仍存在片面追求概念、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加之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难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中国城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的统计,以南京为例,建设一座海绵城市需要大约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和企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一些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也存在不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一些需要减少用地面积的工程可能会引起居民的抵触。

2.1 从示范区到全面推广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一些试点示范区向全面推广扩散。

无论是在北方干旱地区还是在南方湿润地区,都将逐步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耗能和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何缓解城市的环境压力,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而海绵城市则是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正是围绕海绵城市的建设展开的。

本文将从概念、特点、建设实践以及前景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章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与特点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自然水文循环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管理城市雨洪水的城市形态。

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中引入自然与人工元素结合的方式,构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管理体系,实现雨洪水的最大限度自然排放、自我净化和再利用。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

海绵城市注重建筑设计与生态景观的融合,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势、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

2. 构建绿色城市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林带分布、湖泊河流环绕等措施,营造出绿色、优美、舒适的城市空间。

3. 强化城市水循环能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城市地下水储量,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自然排放与自我净化能力。

4. 实现资源再利用和能耗节约。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水资源利用和再利用手段,实现水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城市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1. 北京市清华园校区海绵城市建设清华大学园区作为我国首个采用海绵城市概念的大学园区,实现了洪水调蓄、蓄积、过滤和治理等功能的一体化,实现了绿色能源利用与雨水资源利用。

通过绿化、土地节约、环境水源承载能力提升,使清华园区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园林”。

2. 苏州市吴中区胥江街道海绵城市建设吴中区胥江街道作为苏州市的重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通过构建“蚂蚁山洪道+雨水花园+河道修复”模式,实现了在超大型城市雨季时雨水的纵向空间分布和横向吸收,减轻了地下水表压力,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

第四章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

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杭州也不例外,水环境问题成为了当前杭州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杭州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结合中国现实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案例分析,并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前景进行探讨。

一、理论分析1.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源自于荷兰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自然界的“海绵”效应,即使城市具备类似海绵一样的吸水、储水、排水能力,减缓城市内部水文循环和水体污染的形成,从而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强调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生态系统,让城市变得更具生态适应和自然通风,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 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适应气候变化为出发点,通过创造自然生态环境来制定城市规划和建设布局。

二是强调绿地覆盖率,通过构建绿地系统、湿地系统和雨水花园等绿地设施,促进城市面积向绿地空间转化。

三是注重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资源,使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减缓城市内部水环境污染;二是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缓解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三是优化城市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福祉水平。

二、案例分析1. 荷兰阿默斯福特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发源地,荷兰阿默斯福特市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海绵城市”。

该市主要通过建设多功能水库和湿地,实现了城市的雨水自然蓄滞功能,其市民能够在规定范围内利用雨水。

而且,阿默斯福特市还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一系列的绿地系统,例如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色覆盖率。

2.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城市案例。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和高温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水资源枯竭、污染严重,并且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无法有效应对,从而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和生态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样本,借鉴了植被、土壤、水文循环等自然机制,通过构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工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从而使城市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储存和排放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问题,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同时也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追求。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补偿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不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处理城市内的雨水过剩问题,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

2. 节约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需求。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等,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雨水管理设施、绿地系统等,可以促进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利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逐渐兴起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定义和发展历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依靠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工程、自然保护等手段,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水的循环和生态保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建设成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雨水利用、水净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成都市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修复生态系统、引导市民参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也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如何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建设费用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生态系统、改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费用。

这对城市的财政压力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协调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 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的研发力度,鼓励各方面的创新。

比如,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设计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型的建设方式和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日益密集,以硬化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显得刻板。

在水资源十分稀缺的今天,自然系统已然在城市中严重失衡。

如何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做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成为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

“海绵城市”是基于国外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治水提出的一种新的构思。

文章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进展;问题探讨
引言
当今中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尚未得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些水问题的存在基础之上,旨在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缓解我国水危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由于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出现中断,使原有径流汇流的水文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汇流加剧现象频频出现。

经济建设发展较为迅速的南方,更是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等相关水灾,应利用“渗、蓄、滞、净、用、排”的方式来实现对多重径流雨水的相关控制,从而丰富城市的功能性,恢复原有的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系统,甚至重构城市的生态结构,通过进一步支持、建设、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实现海绵城市的更好发展。

1.2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1.21水资源污染问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对城市的开发以牺牲城市总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过度的砍伐使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日渐加重,水污染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水资源污染严重,让人们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根治这一问题,可以在城市化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設理念,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将自然风景规划到城市建设中。

通过低碳的开发方式,减少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同时,保证水资源不受到二次污染,维护城市规划的原有样貌。

1.22宣传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建设的需求,要想进一步完善
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城市居民对这项工程的全力配合。

这不仅是实现城市建设一体化的政策保障,更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将海绵城市建设放入重点工作内容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将会给城市化进程带来本质意义上的转变。

因此,各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城市化建设的相关理念,将生态化和城镇化有效结合。

2海绵城市主要技术理论的发展
2.1绿色屋顶
植被屋顶系统,又称绿色屋顶。

主要由土层、覆盖在土层上的植物、草坪以及树木和结构层(植物根阻拦层、排水层、防水层)组成。

绿色屋顶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小径流、净化空气、降低室温、丰富城市景观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精细型”绿色屋顶逐渐被“粗放型”绿色屋顶(更少的结构材料、土层)所取代。

2.2透水铺装
通过在道路表面营造孔隙(微孔或大孔),使得路面具有透水功能,从而形成透水路面。

道路雨水径流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减少径流量即可减少面源污染。

透水铺装包括透水垫层、透水表层砖等结构,通过透水铺装措施可大大改善道路雨水的渗透速度以及渗透总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减少路面积水现象,同时对径流中悬浮颗粒物有较好的截留过滤作用。

2.3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是指在道路或者汇水分区内的沟渠表层附上植被的一种施工措施,又称为植草沟或植草渠。

该技术措施在采用重力流方式收集雨水过程中通过植被和土壤的渗透拦截作用使雨水径流污染得到控制。

其开放式结构非常适用于有一定坡降地势的小汇水面源头控制,也可作为汇流的输送过程控制措施。

由于在设计和布局上的灵活性以及价格优势,植被浅沟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

2.4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又称植生滞留系统或下凹式绿地。

其中有被树叶覆盖的地表层、以及地表覆盖物之下的土壤层、多样性植物和达到一定深度的径流滞留区、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溢流口。

雨水花园可以通过一定的渗透过滤方式来对地表径流的水质以及水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程度上的拦截作用,经过渗透过滤处理的地表径流可对城市或者地块区域的地下水有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3海绵城市今后发展趋势
当今海绵城市理论已基本成熟,部分地区已进行到试运行阶段,在今后发展
过程中,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不断改进,理念会逐步更新,来更加适应我国实际情况,海绵城市的管理和维护也会不断的智能化,随着海绵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城市建设与发展理念会发生转变,开发和建设都会崇尚遵循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人、城市与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海绵城市会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升至新的高度。

结语
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海绵城市体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中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两极分化的问题。

这种新型的城市治水理念,在借鉴国外最新雨水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最合理的创新。

但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分析和解决。

只有不断对城市基础水设施进行完善和开发,才能更好地保障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廖朝轩,高爱国,黄恩浩.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16,32(01):42-45+50.
[2]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06):26-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