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八年级下册《品味中国戏曲》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梨园漫步》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梨园漫步》教学设计与反思

5Leabharlann 制 定 依 据教材 分析
种表演形式总领相关的音乐和文化知识,意在让学生由陌生到 理解,逐步感受和热爱祖国戏曲文化,并能以一种新的眼光来 审视戏曲音乐,懂得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 重要。 学生有什 想象力丰富、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具备了 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对歌曲情感表达的认知, 也储存 了一定信息量的其他知识。 对京剧的了解十分匮乏。
2
教师导学 激发兴趣
聆听体验
讨论探究
学生参与
3、京剧的唱腔 欣赏体验 出示课件简介京剧的唱腔, 介绍其主要的声腔西皮和二 黄。 生听音乐片段,判断唱腔。 师演唱京歌《唱脸谱》第二乐段。 师: 刚才唱的这段京歌是运用了何种唱腔 (西皮、 二黄) 写成的呢? 师简介《唱脸谱》 参与实践 生体验:演唱京歌《唱脸谱》第二乐段。 师:范唱 生:模唱 鼓励评价 唱完这段京韵十足的歌曲之后,你能依据脸谱识别这 些戏曲人物吗?请说出他们的名字。 如果说,京剧的四功“唱、念、做、打”是其血肉的 话,那么京剧中的伴奏可称之为其“灵魂”,它起着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掌握节奏的作用。 ★4、京剧的伴奏 师:为京剧的伴奏的乐队称之为“场面”:分为“文 场”和“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 称为“文场”;打击乐器有板鼓、单皮鼓、大锣、铙、钹 等,称为“武场”。 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所谓:“一台锣鼓半台戏”。 师介绍锣鼓经:简称“锣经”。是戏曲打击乐的谱 式,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 并让演员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 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如四击头,急急风、慢长锤, 冲头、丝边等,常用打法有六十多种,现行的记谱法一 般用“代”字表示各乐器的音响——“象音”。 小组合作 体验参与

高中音乐《中国戏曲——京剧》优秀教案

高中音乐《中国戏曲——京剧》优秀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中国戏曲——京剧。

教学⽬标:
通过欣赏和学唱,使学⽣进⼀步了解和喜欢京剧。

难点、重点:
通过观看京剧⽚段、京剧常识的介绍,激发学⽣学习京剧的兴趣。

重点要唱会《唱脸谱》。

教学准备:
收录机、教学⾳带、京剧⽚段(VCD)、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京剧是我国流⾏最⼴、影响的戏曲剧种,有两百多年历史。

它在继承宋元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当与表演程式。

⾳乐上保存和吸收了徽剧、汉剧、昆曲、梆⼦戏的特点,声腔主要由西⽪、⼆黄两⼤系统组成,板式极为丰富。

2、观看京剧⽚段(VCD)。

1、京剧常识:
(1)京剧的⾏当:⽣、旦、净、筹。

(脸谱展⽰)
(2)京剧的伴奏:⽂场、武场。

(乐器展⽰并变听乐器声⾳)。

2、欣赏京剧唱段:
(1)都有⼀棵洪亮的⼼。

(红灯记)
(2)智⽃。

(沙家浜)。

(3)唱脸谱。

3、学唱京剧《唱脸谱》。

(1)反复听唱。

(2)跟伴奏视唱。

⼩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和学唱,同学们能进⼀步喜爱我国的京剧。

课后记:通过京剧⽚段的观看,同学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现出⼀定的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

鲁迅的《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抒情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陕北民歌形式表现新时代的内容。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和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尤其值得学习。

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这些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习仿写”,旨在带领学生通过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应对”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社戏 3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品鉴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3.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2.回延安23.安塞腰鼓24.灯笼1写作学习仿写 2口语交际应对 1语感。

养成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能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第四单元四、戏曲》学历案-高中音乐湘教版19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单元四、戏曲》学历案-高中音乐湘教版19必修音乐鉴赏

《戏曲》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概述与鉴赏”。

我们将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欣赏经典戏曲片段,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中国戏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戏曲剧种。

2. 技能与操作:能够辨识不同戏曲剧种的特色,欣赏并分析经典戏曲片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中国戏曲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对一段经典戏曲片段的赏析报告,并上台分享交流。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提升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经典戏曲选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短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中国戏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

- 概述不同戏曲剧种的特点及其地域文化背景。

3. 欣赏与分析(15分钟)- 播放多个经典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剧种的表演风格。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戏曲表演中的唱腔、身段、脸谱等艺术元素。

4. 互动交流(10分钟)- 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本组对经典戏曲片段的赏析报告。

- 其他小组提问、补充,展开课堂互动。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 拓展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如地方戏、曲艺等的了解与欣赏。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国戏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戏曲剧种,查找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剧种的赏析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优化后续教学。

2. 学生反馈: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

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

苏少版初中音乐《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一、案例背景1.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

豫剧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美学特征,其曲调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情感力度;唱词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豫剧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

2. 《走进豫剧》取材于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梨园漫步》中的内容.豫剧在北方深受欢迎与普及,而南方的学生对它接触的机会较少,国家把传统戏曲文化纳入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我国的传统戏曲并让其得到传承与弘扬。

3.本案例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为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轻松、活泼;弱化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强化了学生实践参与部分;让学生彻底“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生不能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二、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聆听并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感受河南方言的声韵特点,体验豫剧的演唱风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豫剧的兴趣爱好。

2.了解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知道其代表作品和艺术贡献。

3.在参与戏曲程式化动作——跑圆场、走台步、亮相、抬轿、无实物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豫剧的了解及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在实践参与活动中,获得学习豫剧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难点:感受并体验豫剧的风格特点。

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

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

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苏少版初中音乐《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一、案例背景1.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

豫剧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美学特征,其曲调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情感力度;唱词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豫剧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

2. 《走进豫剧》取材于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梨园漫步》中的内容.豫剧在北方深受欢迎与普及,而南方的学生对它接触的机会较少,国家把传统戏曲文化纳入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我国的传统戏曲并让其得到传承与弘扬。

3.本案例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为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轻松、活泼;弱化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强化了学生实践参与部分;让学生彻底“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

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生不能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二、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聆听并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感受河南方言的声韵特点,体验豫剧的演唱风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豫剧的兴趣爱好。

2.了解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知道其代表作品和艺术贡献。

3.在参与戏曲程式化动作——跑圆场、走台步、亮相、抬轿、无实物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豫剧的了解及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在实践参与活动中,获得学习豫剧的兴趣与热情。

八年级下册品味中国戏曲教案

八年级下册品味中国戏曲教案

一、八年级下册品味中国戏曲精品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剧种。

2. 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和特点。

3. 欣赏并分析中国戏曲精品,提高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唱、做、念、打)。

3.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主要剧种的特点。

4. 欣赏中国戏曲精品:《贵妃醉酒》、《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片段,引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剧种。

3. 演示:展示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4. 欣赏:播放戏曲精品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戏曲的艺术特点。

5. 讨论:分组讨论戏曲精品的欣赏心得,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6. 创作:分组创作一个小戏曲节目,展示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7. 总结: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戏曲欣赏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在创作和团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

4. 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六、八年级下册品味中国戏曲精品教案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主要剧种;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和特点;欣赏并分析中国戏曲精品。

2. 教学难点: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学生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剧种的特点。

2. 示范法:展示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3. 欣赏法:播放戏曲精品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戏曲的艺术特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戏曲精品的欣赏心得,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5. 创作法:分组创作一个小戏曲节目,展示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册《品味中国戏曲》教案

册《品味中国戏曲》教案

《品味中国戏曲》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戏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戏曲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认识中国戏曲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主要类型(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的特点(如表演艺术、唱腔、服饰等)中国戏曲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主要类型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唱腔、服饰等图片或视频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戏曲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学生能列举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生能认识到中国戏曲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第二章:京剧的艺术魅力2.1 教学目标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京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欣赏京剧的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2.2 教学内容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京剧的表演艺术(如脸谱、唱念做打等)京剧的唱腔特点(如西皮、二黄等)京剧的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展示法:展示京剧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欣赏法:播放京剧的经典剧目,让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学生能描述出京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学生能欣赏京剧的经典剧目,了解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第三章:越剧的婉约之美3.1 教学目标了解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越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欣赏越剧的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3.2 教学内容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越剧的表演艺术(如身段、唱念做打等)越剧的唱腔特点(如绍兴调、越剧二黄等)越剧的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展示法:展示越剧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欣赏法:播放越剧的经典剧目,让学生感受越剧的婉约之美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学生能描述出越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学生能欣赏越剧的经典剧目,了解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第四章:黄梅戏的乡土气息4.1 教学目标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欣赏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4.2 教学内容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如丑角、唱念做打等)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如黄梅调、二黄等)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展示法:展示黄梅戏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经典剧目和著名演员欣赏法:播放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让学生感受黄梅戏的乡土气息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学生能描述出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学生能欣赏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了解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第五章:戏曲欣赏与分析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戏曲剧种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戏曲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5.2 教学内容戏曲欣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表演细节、理解剧情等)分析不同戏曲剧种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欣赏和分析经典戏曲片段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六章:戏曲表演艺术探究6.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掌握戏曲中的角色分类和表演特点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6.2 教学内容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如唱、做、念、打等)角色分类(生、旦、净、末、丑)及其表演特点戏曲表演的训练方法和实践体验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角色分类实践法:分组进行戏曲表演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戏曲表演的乐趣和挑战6.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出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角色分类学生能参与戏曲表演训练,展现出一定的表演能力学生能理解戏曲表演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七章:戏曲音乐与伴奏7.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音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戏曲伴奏的乐器和演奏技巧欣赏戏曲音乐的美感7.2 教学内容戏曲音乐的结构(如曲牌、唱腔等)戏曲伴奏的乐器(如京胡、二胡、笛子等)戏曲音乐的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音乐的结构和伴奏乐器展示法:展示戏曲音乐的演奏视频或现场演示欣赏法:播放经典戏曲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美感7.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戏曲音乐的结构和伴奏乐器学生能理解戏曲音乐的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学生能欣赏戏曲音乐的美感第八章:戏曲舞台与服饰8.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舞台的布局和设计原则掌握戏曲服饰的分类和特点欣赏戏曲舞台和服饰的艺术美感8.2 教学内容戏曲舞台的布局(如上下场门、舞台装置等)戏曲服饰的分类(如蟒袍、帔、褶子等)戏曲舞台和服饰的艺术特点和美感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舞台的布局和服饰分类展示法:展示戏曲舞台和服饰的图片或实物欣赏法:观察戏曲舞台和服饰,让学生感受其艺术美感8.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戏曲舞台的布局和服饰分类学生能理解戏曲舞台和服饰的艺术特点和美感学生能欣赏戏曲舞台和服饰的艺术美感第九章:戏曲文化与社会生活9.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掌握戏曲在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中的应用探讨戏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9.2 教学内容戏曲与社会的关系(如戏曲传播、戏曲教育等)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中的戏曲活动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传承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民间传统节日中的戏曲活动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戏曲文化活动,如戏曲演出、戏曲体验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戏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9.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戏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民间传统节日中的戏曲活动学生能参与戏曲文化活动,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学生能理解戏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十章:戏曲创新与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戏曲艺术的创新形式和发展趋势掌握戏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方式探讨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10.2 教学内容戏曲艺术的创新形式(如现代戏曲、实验戏曲等)戏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如戏曲教育、国际交流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戏曲艺术的创新形式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展示法:展示戏曲创新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10.4 教学评价学生能回答出戏曲艺术的创新形式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学生能理解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学生能提出自己对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看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品味中国戏曲》涉及多个环节,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中国戏曲概述: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类型和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中国戏曲》教学案例及反思南京市清水亭学校顾晓丽为促进我区初中音乐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音乐教师的教研能力,5月29日,由南京市教研室及江宁区教研室联合主办的“南京市初中音乐课例跟进教研展示交流活动”在我校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南京市音乐教研员官思渡老师、全市各区县教研员、各校音乐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的教研主题是“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中有效设问的探究”。

跟进流程为:教学实践(课中观察)——集体交流研讨——执教教师反思改进教案(认识)——再实践——再研讨等环节,最后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

非常荣幸,我和来自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居鹏老师分别承担了两节公开课的任务。

我的重任是第一节课——“初次实践课”,自然第一轮备课的压力落在我的身上。

从接到任务到上课,应该说时间跨度还是挺长的,但一轮接一轮教案的精心设计和梳理、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整改,真的是让人倍感其中的艰辛!新课改以来,也听了不少音乐公开课。

精美的课件,形式多样的双边活动,真的让人叫“绝”,但真正能触动心弦,产生情感共鸣的廖若星辰。

通过此次课例跟进活动,专家们“连环炮式”的精彩点评,真的让我感慨良多,也引发了我对当前音乐教学的诸多思考。

酝酿良久,还是想将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一并写出来,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学习探讨。

一、教学设计: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我选择了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梨园漫步》第三课时欣赏综合课——《品味中国戏曲》,感觉这节课的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和音乐素养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前两课时学生通过学唱“唱脸谱”及“山野的风”等已对京剧、黄梅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只是对中国戏曲做基本的概括介绍,对戏曲特点、剧种等也涉及不多。

为使欣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我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收集戏曲的相关视频、图片、音乐及有关的戏曲知识资料,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是这样理解的: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戏曲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当今让学生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必要。

然而,现如今大多数学生对中国戏曲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少,甚至对其不太感兴趣,更谈不上去了解戏曲知识,演唱、体验、表演戏曲曲目了。

鉴于此,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了解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唱、念、做、打”,通过让学生聆听戏曲、欣赏戏曲、哼唱戏曲、表演戏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协作意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几个剧种及其相关知识,提升学生欣赏戏曲的能力;2.在聆听、欣赏、实践中,让学生体验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段,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3.能认真学唱地方戏《双推磨》中前八句戏词,主动参与体验推磨的动作。

讲解地方戏唱腔与方言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地方戏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教学难点:学唱戏曲唱腔,大胆的参与表演地方戏曲《双推磨》,培养学生的综合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前配乐播放戏曲图片2.语言导入:*问题设计:①同学们,猜一猜: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什么?②你知道的戏曲种类有哪些?【学生回答】(二)走近戏曲——逛逛“大戏院”【欣赏戏曲唱腔片段,初步了解感受戏曲艺术】请同学们在聆听、欣赏作品的同时,讨论一下该作品的剧种、流行的地区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

1.欣赏《苏三起解》视频片段2.欣赏越剧《梁祝》“十八相送”片段3.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片段4.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三)走进戏曲——小小“模仿秀”A.体验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唱、念、做、打”B.戏曲实践:1.讲戏曲故事——激趣2.欣赏戏曲片段3.学唱锡剧《双推磨》——深入了解戏曲(1)学唱前四句戏词:(2)学唱5-8句戏词:4.活动——体验戏曲艺术(四)课堂总结——戏曲畅想二、教学反思:在我的“初次实践课”结束后,各区县教研员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他们针对“问题策略的选择、问题的铺垫、音乐学科的教学特征、教学目标的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讨。

对于本节课中专家们提出的建议,我反思如下:(一)教师对教材以及相关的知识要充分了解,并能驾驭整个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吃透教材,做到熟练驾驭教材;本节课,在要求学生讨论“越剧”的代表剧目时,一名学生回答了《西厢记》,但另一位同学有不同意见,说是京剧剧目,我知道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是正确的,却采取了这样的回应方式:“我们来看看,XX同学说《西厢记》是越剧对不对?——正确……”这样的引导方式会误导学生《西厢记》就是越剧的代表剧目,现在想想,当时应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启发点拨,告诉学生“一部好的剧本,会被不同的作曲家拿来创作——比如《西厢记》,有京剧代表剧目《西厢记》、昆曲《西厢记》、央视新版电视剧《西厢记》,也有英文版音乐剧《西厢记》等等优秀作品……”,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要做到知识传授正确,教学效果明显。

(二)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艺术至关重要。

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协作意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课堂的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至关重要,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

记得在评课的过程中,有专家问我是否是北方人,语速很快,顿时让我感觉到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语速稍慢,让学生留有思考、回味的空间,当然,语言的幽默感也不能缺乏,既要风趣,又要做到语言生动感人,这些要都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

(三)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要具有艺术性和有效性。

从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上来看,问题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问题更多的是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的解决,预设要大于生成。

问题有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热情;反之,问题无效,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制约学生思维。

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使设问具有艺术性和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

本节课,通过专家的点评,我感觉到:设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之前最好有铺垫,比如:初听音乐之后可以设问:“你觉得这段音乐好不好听?”——“好听在哪儿?”——“在xx与xx之间你会选择哪一项?”等等这些问题的铺垫,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系数。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对问题能“够得着”,也可以运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设问,降低问题的难度系数。

总的来说,问题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启发性;问题和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归纳”要让学生参与体会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中,我在每个板块的小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归纳”,例如在“走进戏曲——体验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教学环节中,我就“唱”、“念”“做”“打”分别进行了归纳:①“唱”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②“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念白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③“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

诸如此类的过程性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不能说这样的表述方式不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显得有些生硬。

此外,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总结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视频介绍了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

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本节戏曲课给你带来的收获或体会。

”问题一出,同学们就积极的分组进行讨论,答案出乎想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文学功底很深的女同学。

在生活中,她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喜爱阅读与写作,是搜狐网的签约作者,目前已在网上连载三部长篇小说,两篇短篇小说。

共计三十二万字,并取得了一定的点击率。

她爱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常常沉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中。

鉴于此,她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出类拔萃,在谈到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时,她这样表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戏曲的魅力,受到了曲艺的熏陶,享受了一场视觉、听觉的华彩盛宴。

作为下一代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所熟知,并爱上它,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听完该同学的表白之后,作为教师的我,顿时感觉到问题的重要性,所提出的问题涉及的范畴太广,学生虽然回答得很精彩,但留给我们教育人的压力却很大,到底本节课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传承和弘扬似乎显得有些空洞。

在该同学回答之后,我这样点评:“看来今天这节课真的让陈XX同学感受颇深,本节课老师的课堂总结都让她很好的表述了……中国戏曲,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的情感,更能开扩我们的眼界。

‘课堂空间小,网络天地宽’,为了继承发扬繁荣中国的戏曲艺术,让我们在课后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去了解戏曲、学唱戏曲,把中国的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也请同学们在课后能为中国戏曲的未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本节课结束后,专家们对此环节给予了这样的建议:其实,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无需太空太广泛,可以让学生从一点一面谈谈自己的感触。

另外,在陈XX 同学总结性的感言之后,教师可以不要重复性的开展课堂总结讲话,直接在戏曲音乐中结束本节课,效果会更好!专家们智慧、真诚的建议,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学过程中的“归纳”要让学生参与体会和总结的重要性。

以上是我对于本次课例跟进活动的一些反思。

当然,需要改进的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度、教学中视频的切割再处理、音量的高低控制等等教学手段都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公开课也好、常态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老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提炼,善于发现问题,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信心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