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技术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技术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我们的出行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
新能源汽车,简单来说,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完全依靠电池提供动力,没有内燃机。
其核心技术在于电池技术,包括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速度、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
目前,锂离子电池是纯电动汽车中应用最广泛的电池类型,但仍存在着续航里程有限、充电时间较长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研发更高性能的电池,如固态电池,它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望在未来大幅提升纯电动汽车的性能。
混合动力汽车则结合了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系统。
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车辆可以自动切换使用内燃机或电动机,或者两者共同工作,以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混合动力技术的关键在于动力系统的协同控制和能量管理策略,如何实现两种动力源的高效配合,是提升混合动力汽车性能的关键。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来驱动车辆。
其优势在于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但目前面临着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燃料电池成本较高等挑战。
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中,电动驱动系统的进步也是至关重要的。
高效的电动机和先进的电力电子控制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动力输出性能。
同时,智能化的车辆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路况和驾驶习惯,优化动力分配和能量回收,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续航里程。
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快速充电技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无线充电技术也在研究和试点中,如果能够广泛应用,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带来更大的便捷性。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目标。
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汽车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热门话题。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已经走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程。
在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充电技术和车型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已经有多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推出了高性能电池,储能密度比普通电池高出1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启动能力。
电动汽车的研发历程中,储能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向之一,在这方面,各个国家竞争激烈。
美、德、日等国家抢占了先机,他们分别投资超过10亿美元进行研究。
二、混合动力技术发展趋势混合动力技术可以说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汽车技术。
它通过将传统汽车的燃油动力和电动机动力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燃油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
目前,大部分汽车生产厂家都在积极关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采用了电动和汽油动力结合的方式,通过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燃油的高效利用,将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30%以上。
三、轮廓设计和材料应用发展趋势巧妙的轮廓设计可以使新能源汽车更加美观大方,同时集优秀的空气动力性能、良好的工业特点于一身,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随着电动汽车不断增多,轻量化、节能材料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微妙推动力。
同时,一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在汽车轮廓设计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四、充电技术发展趋势充电技术是确保新能源汽车运行的重要基础。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后,相应的充电设施的极度短缺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充电技术的不断改进改善,将直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
现在一些新的技术应用于充电设施中,例如快速充电、无线充电和定点充电等,可以让充电得以更加快速、方便、安全。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电动汽车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地位。
1. 能量密度的提高
现在的电动汽车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能源密度不高。
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增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2. 市场的增长
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支持,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将逐渐扩大。
未来,很可能出现一种新的用于生产电池的材料,从而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3.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的系统将越来越聪明,可以针
对行驶速度和行驶条件进行智能控制,使电动汽车的使用更加智能、高效、安全。
4. 充电设施的普及
随着充电设施的普及,电动汽车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充电。
未来,充电设施会更加完善,更加可靠,充电时间也会逐步减少。
5. 能源的多样化
未来的电动汽车技术将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不仅包括新型
电池技术,还包括氢气燃料电池。
这种新的技术将为电动汽车开
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 价格的下降
随着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一步成熟,电动汽车的价格将逐
渐下降。
未来电动汽车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实用和便捷的交通服务,还能为消费者节省更多的资金。
总之,未来电动汽车将成为汽车行业中的重要角色。
在能源环境的变革中,电动汽车必将与其他创新技术一起带动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热门话题,它成为了推动全球汽车工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正在走向成熟,技术不断突破。
本文将从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市场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谈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1.纯电动汽车技术在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层面,国外已经很成熟,例如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热卖产品。
而在我国,纯电动汽车技术仍处在发展阶段,电池续航里程不够久、充电时间过长等问题仍然存在。
不过,随着“新四化”战略的全面推进,纯电动汽车在我国迅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豪华车市场上的表现异常突出。
2.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电动机和传统燃油发动机结合的形式,既能保证车速和驱动力,又能节约燃料。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世界趋势之一,例如丰田、日产、福特等国际知名品牌已经大量生产混合动力汽车,而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推出混合动力汽车,在我国市场上的销售也逐渐火热起来。
3.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作为燃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和电能来驱动电动机,其排放物只有水,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各国都在此领域投入的大量资金已经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跨越式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不断有新的品牌进入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末,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
特别是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消费方式和购车需求发生了转变,人们对新能源汽车需求更为强烈。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1. 电动化加速:国家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销售上占比将达到50%,这就意味着电动化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2. 智能化带动:新能源汽车是智慧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智能化元素的加入,让新能源汽车开启一场数字化革新。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交通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技术进展、市场趋势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0 万辆,同比增长40%。
其中,中国、欧洲和美国是主要市场,占全球销量的80%以上。
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00 万辆,同比增长50%。
其中,纯电动汽车(BEV)占比7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占比30%。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3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3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00 万辆,同比增长35%。
其中,德国、法国和英国是主要市场。
欧洲各国政府通过严格的排放标准和购车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1.4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美国是全球第三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3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 万辆,同比增长25%。
特斯拉是美国市场的领导者,占据了60% 的市场份额。
美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展2.1 电池技术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和使用体验。
近年来,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主流的电池类型,其能量密度不断提高,成本逐渐下降。
2023 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300 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00 美元/千瓦时。
此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也在不断研发中,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
2.2 电机技术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其效率和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表现。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在当今社会,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创新的交通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它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类型。
一、发展现状(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他们的出行工具。
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等,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
同时,欧洲和美国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快速发展,特斯拉、大众、宝马等知名汽车品牌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
(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电控技术。
目前,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续航里程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一些高端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已经超过 600 公里,基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需求。
同时,电机和电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和驾驶体验越来越好。
(三)充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公共充电桩和换电站。
同时,一些新技术如无线充电、快速充电等也在不断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四)产业链日益成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从上游的电池原材料供应,到中游的电池制造、电机生产和整车组装,再到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许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面临的挑战(一)成本较高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电池成本居高不下。
这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售价普遍高于传统燃油汽车,限制了其市场普及程度。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摘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是当前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其背景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和能源危机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和充电技术上。
未来的趋势是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环保化。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不断创新,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完善,充电技术也越来越方便快捷。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将会引领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变革。
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会对改善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趋势,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充电技术,前景,应用推广,环境影响1. 引言1.1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背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价格飙升,引发了全球能源安全问题。
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燃油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能源来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背景还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法规,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从而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市场需求的推动,消费者对环保、节能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背景包括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推动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逐渐普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1.2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改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燃油汽车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新型的能源,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而在这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则是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1、电动车电池技术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其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目前,大部分电动车电池都采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污染小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
不过,在电动车行业,锂离子电池仍然存在重量大、使用寿命短、冬季低温性能差等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电动车的需求。
2、充电技术充电技术是电动车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内燃机车,电动车需要长时间定期进行充电。
在充电效率,安全性等方面,充电技术的不断完善对于电动车来说相当重要。
如今,在市面上,充电桩已经非常普及,同时也有不少超级充电站、换电站和家用充电器。
未来,充电技术将更加便捷和快速。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1、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期望值也不断加高。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将会改变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全新认识。
2、开发新型电池技术为解决锂离子电池的问题,各大企业目前正在积极开发新型电池技术,如铝空电池、钠离子电池等。
未来新型电池技术的逐步应用,将大大提升了新能源车辆的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
3、智能网联技术随着新一代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进步,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
新车将拥有异构多核嵌入式智能驱动能力,在车联网互动方面也将更加便捷和便利。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未来展望1、低碳环保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清洁能源,与传统内燃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排放更少的废气、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能够有效地保护大气环境,推动环保低碳出行。
2、节能减排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1期2004年1月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 OU RNAL OF XI′A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Vol.38 №1Jan.2004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西安交通大学电动车研究开发中心,710049,西安)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以及H∞鲁棒控制方法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再生制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上应用的研究,展望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首先发展铅酸蓄电池电动汽车(B EV)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开发混合电动汽车(HEV)的难度较大,所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将成为今后的主流技术,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U46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987X(2004)0120001205T echnology Progress and T rends of Electric V ehiclesCao B i nggang,Zhang Chuanwei,B ai Zhif eng,L i Ji ngcheng(R&D Center of Electric Vehicl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Abstract:Under the pressure of both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Vs (electric vehicles)hasbeen taken on an accelerated pace all over the world.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Vs’key technology and their state of the art,where,H∞robust control method is used for driving control,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 and motion control for EV.The prospects of EVs indicate that B EV(bat2 tery electric vehicle)is the primary selection nowadays,and instead of HEV(hybrid electric vehicte),FCEV (fuel cells electric vehicle)has long term potental for future mainstream vehicles.K eyw ords:elect ric vehicle;technology process;t rend 自1886年发明了汽车以来,汽车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因此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汽车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制造噪音和严重污染环境,因此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我国2000年进口石油7000万t,计划到2005年将超过1亿t,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国家环保中心预测,到2010年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将占空气污染源的64%[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电动汽车(EV)的研究与开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电动汽车是20世纪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前两项技术的融合,即“电气化”和“汽车”的融合产物[2].它不是当代人的新近想法,其构想与研制均早于燃油车,但由于性能不如燃油车,使其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度停滞.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石油短缺,又使电动汽车获得了生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于空气质量和温室效应的关注,对电动汽车的研究热情进入了空前高涨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公司如Ford、GM、Nissan、Toyota和Honda等,都在电动收稿日期:2003208206. 作者简介:曹秉刚(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陕西省电动汽车专项项目,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培植项目.汽车上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并研制出多种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概念车,如Ford的Think city,GM的EV1,Toyota的RAV4、Prius和FCEV,Honda的EV Plus、Insight和FCX2V3等[3,4].国内随着国家十五计划“八六三”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正式启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股研制和开发电动汽车的热潮.电动汽车除了在能源、环保和节能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外,在车辆性能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电动汽车的转矩响应迅速、加速快,比燃油汽车高出2个数量级,电机可分散配置,通过线传电子控制技术直接控制车轮转速,易实现四轮独立驱动和四轮转向[5].由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线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实现也变得非常简单,还可以实现再生制动和能量回收,因此提高了电动汽车制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动汽车在广义上可分为3类,即纯电动汽车(B 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目前,这3种电动汽车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挑战.B EV只适用于低速短距离的运输,而HEV的性能既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又实现了低油耗、低排放.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条件下,HEV是比较理想的交通工具,但它必须具备2个动力源,因此价格较高. FCEV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望在10~15年以后实现实用化[6~9].2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电动汽车作为机械、电子、能源、计算机、汽车、信息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和轻量化.目前,研制和开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电池、电动机、电动机控制、车身和底盘设计,以及能量管理技术等,其中前3项是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2.1 电动汽车用电池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动汽车用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比能量(E)、能量密度(E d)、比功率(P)、循环寿命(L)和成本(C)等.要使电动汽车能与燃油汽车相竞争,关键就是要开发出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的高效电池.到目前为止,电动汽车用电池经过了3代的发展,已取得了突破的进展.第1代是铅酸电池,目前主要是阀控铅酸电池(VRLA),由于其比能量较高、价格低和能高倍率放电,因此是目前惟一能大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用电池.第2代是碱性电池,主要有Ni2Cd、Ni2MH、Na/S、Li2ion和Zn/Air等多种电池,其比能量和比功率都比铅酸电池高,因此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驶里程,但其价格却比铅酸电池高.第3代是以燃料电池为主的电池.燃料电池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能量转变效率高,比能量和比功率都高,并且可以控制反应过程,能量转化过程可以连续进行,因此是理想的汽车用电池,但目前还处于研制阶段,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第2代电动汽车用电池与美国先进电池联合会(USABC)制定的电动汽车用电池的中、长期目标的简单对比见表1[1,10~12]. 表1 第2代EV用电池参数与USABC中长期目标的对比电池类型E/W・h・kg-1E d/W・h・L-1P/W・kg-1L/次C/ ・(kW・h)-1 VRLA30~4560~90200~300400~600150Ni2Cd46~6080~110150~350600~1200300Ni2MH60~70130~170150~300600~1200200~350 Zn/Air23026910590~120Na/S100150200800250~450 Li2ion90~130140~200250~450800~1200>200中期100135200600<150长期2003004001000<100由表1可见,现有任何一种电池都很难完全达到USABC的长期发展目标,但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VRLA、Ni2Cd和Ni2MH的性能基本满足近期要求,具有极大的潜力.因为铅酸电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VRLA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低廉、可靠性好,仍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而Ni2Cd电池基本上已被Ni2 MH电池代替,Ni2MH电池性能比较优越,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11,12].Zn/Air、Na/S和Li2ion电池的技术参数比较接近中期目标,其中Na/S电池也是近期普遍看好的电动汽车电池,而Li2ion电池的比能量、放电率、充放电寿命及密封性均可以满足USABC制定的中期目标.因此,只要能采用廉价材料,电动汽车用Li2 ion电池必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目前关键是要降低批量化生产的成本、提高电池的可靠性、一致性及寿命[12].燃料电池(FC)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通过电极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2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38卷 装置.现在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是一种称为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PEMFC),它以纯氢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不经历热机过程,不受热力循环限制,因此能量的转换效率高,是普通内燃机热效率的2~3倍[13].同时,它还具有噪音低、无污染、寿命长、启动迅速、比功率大和输出功率可随时调整等特性,使得PEMFC非常适合用作交通工具的动力源.有关专家预言:21世纪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将可能成为汽车的主体.因此,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投入巨资,进行PEMFC电动汽车的研究与开发[14].2.2 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电动机与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要使电动汽车有良好的使用性能,驱动电机应具有调速范围宽、转速高、启动转矩大、体积小、质量小、效率高且有动态制动强和能量回馈等特性[15,16].目前,电动汽车用电动机主要有直流电动机(DCM)、感应电动机(IM)、永磁无刷电动机(PMBLM)和开关磁阻电动机(SRM)4类,它们的性能对比如表2所示[17~20].近几年来,电动汽车用电机逐渐由直流向交流发展,直流电动机基本上已经被交流电动机、永磁电动机或开关磁阻电动机所取代.表2 电动汽车用电动机及驱动系统的性能比较比较内容电机类型DCM IM PMBLM SRM 电机功率密度差一般好一般转矩转速特性一般好好好转速范围小一般大最大效 率差一般高一般易操作性最好好好好可靠性差好一般好成 本高低高较高电机尺寸大一般小小电机质量重一般轻轻控制性好好好一般综合性能差一般最好好由于直流电机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具有交流电动机所不可比拟的优良电磁转矩控制特性,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是国内外电动汽车用电机的主要研发对象.但是,直流电动机价格高、体积和质量大,因此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感应电机也是较早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的一种电机,它的调速控制技术比较成熟,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小、成本低、运行可靠、转矩脉动小、噪声低、转速极限高和不用位置传感器等优点.其控制技术主要有V/F控制、转差频率控制、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D TC).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PWM方式实现V/F控制和转差频率控制,但因转速控制范围小,转矩特性不理想,因此不适合频繁起动、频繁加减速的电动汽车.近几年来,由感应电动机驱动的电动汽车几乎都采用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矢量控制又有最大效率控制和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前者是使励磁电流随着电动机参数和负载条件的变化,从而使电动机的损耗最小、效率最大;后者是利用电动机电压、电流和电动机参数来估算出速度,不用速度传感器,从而达到简化系统、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的目的.直接转矩控制克服了矢量控制中解耦的思想,把转子磁通定向变换为定子磁通定向,通过控制定子磁链的幅值以及该矢量相对于转子磁链的夹角,从而达到控制转矩的目的.由于直接转矩的控制手段直接、结构简单、控制性能优良和动态响应迅速,因此非常适合电动汽车的控制.美国以及欧洲研制的电动汽车多采用这种电机[19].永磁无刷电动机可以分为由方波驱动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BLDCM)和由正弦波驱动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PMSM),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其控制方式与感应电机基本相同,因此在电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当前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的研发热点.BLDCM系统不需要绝对位置传感器,一般采用霍尔元件或增量式码盘,也可以通过检测反电动势波形换相.PMSM系统需要绝对式码盘或旋转变压器等转子位置传感器,这类电机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效率,其体积小、惯性低、响应快,非常适应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由日本研制的电动汽车主要采用这种电机[20,21].开关磁阻电动机(SRM)具有简单可靠、可在较宽转速和转矩范围内高效运行,控制灵活、可4象限运行、响应速度快和成本较低等优点.实际应用发现,SRM存在着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等缺点,所以应用受到了限制[22].随着电机及驱动系统的发展,控制系统趋于智能化和数字化.变结构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非线性智能控制技术,都将各自或结合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系统.它们的应用将使系统结构简单,响应迅速,抗干扰能力强,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可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性能.3 第1期 曹秉刚,等: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3 西安交通大学的电动汽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中心改装的X J TU EV -1电动汽车,经过性能测试,最高时速为55km/h ,一次充电行驶里程为165km (有控再生制动时可达180km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电机驱动、再生制动、运动控制和运行状态监控等方面的研究.3.1 电机与驱动控制针对电动汽车驾驶模式多变、路况复杂等特点,对电动汽车的电机与驱动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次将H ∞鲁棒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控制和永磁直流电机的再生制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图1所示为X J TU EV 21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的电压电流双闭环结构,并通过对电机驱动电流进行控制来提高系统的性能.理论仿真和实验表明,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虽然系统参数变化较大,但因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强,因此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PID 控制.图1 电动汽车的驱动控制系统电机驱动控制器采用DSP2407芯片,控制一个IG B T 的半桥结构,实现电动汽车的驱动与再生制动.倒车通过倒车挡来实现,使电机由4象限运行变成2象限运行,因此节约了控制器的成本.油门踏板与刹车踏板分别给出控制电机的驱动电流与能量回馈电流的指令,通过电流传感器与电压传感器构成闭环系统,实现电机驱动力矩的控制与回馈电流的控制.3.2 再生制动控制系统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它的续驶里程问题,而再生制动可以节约能源、提高续驶里程,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再生制动还可以减少刹车片的磨损,降低车辆故障率及使用成本.图2所示为X J TU EV 21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该系统由超级电容或飞轮及其控制器组成,而利用超级电容或飞轮吸收再生制动能量,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当车辆制动时,电机工作于发电机工况,将一部分动能或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超级电容或飞轮中,由于超级电容或飞轮的功率密度大,因此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吸收电机回馈能量.在车辆起动和加速时,利用双向DC/DC 将存储的能量释放出来,协助电池向电机供电,不但增加了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行驶里程,而且避免了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达到了节省能源、降低刹车片磨损和提高蓄电池寿命的目的.图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系统3.3 运行状态监控系统传统的燃油汽车基本没有故障诊断系统,但是对于电动汽车,其驱动与控制系统由电力电子器件组成,所以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传感器信号.在电动汽车上建立适时监控和故障诊断系统,可以为车辆维修服务提供便捷的通道.3.4 运动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采用轮边独立驱动控制.采用轮边驱动的电动汽车在国内的研究几乎是一项空白,而日本、欧美等国已经开始进行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对电动汽车进行整车运动学建模及整车运动学的分析,比较了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单电机和双电机轮边驱动情况下的整车驱动效率.以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为研究对象,这些车辆在城市交通道路上转向行驶时间较多,而后轮驱动的车辆在转向行驶时一般驱动效率都较低,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电机驱动模糊控制方法[23],这种方法可以合理地分配2个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减小前轮所受的侧向力.4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现在,零排放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已开始商品化,一次充电行程基本能满足市区交通的要求.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电动汽车的初始4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38卷 成本高和续驶里程不理想,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仍处于研发阶段,要想低成本批量生产仍有待时日.B EV可以实现零排放,由于一次充电行程短,因此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如社区交通、零排放管制的城市,以及娱乐场所的短途运输等.HEV正在国内外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开发热点,它可以提高燃油的经济性,但不能达到零排放,只能改善排放.在零排放电动汽车未形成主流之前,HEV可起到过渡性发展的作用,因此是目前可以大批量生产、替代燃油汽车、减少废气排放的较现实的电动汽车.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0年中,B EV和HEV将在其特定市场范围内扩大其商业化生产规模并占有各自的份额,而增长速度将取决于它们的价格因素.在20年以后, FCEV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定会有长远的市场前景,其商业化速度也会加快,因为只有它在续驶里程和性能方面能与燃油车相媲美.尽管电动汽车在20世纪前就已经存在,但现在的电动汽车不仅是以电动机、控制器和电源组成的以电驱动系统为基础的车辆,而且是实现清洁、高效、智能的道路运输系统的一个全新系统,是一个便于和现代交通网络结合的智能系统.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从能源角度来看,未来的电动汽车都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其开发关系到众多工业的兴衰,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因此发展中小型电动汽车的市场更独特、应用前景更广阔.政府应鼓励电动汽车按市场机制开发,同时要抓紧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政策、法规上予以支持.可以预见,未来的汽车将是由电气、机械和控制技术运行的车辆,也只有开发清洁、高效、智能的电动汽车,才能使21世纪的交通可持续地发展.参考文献:[1] 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2.[2] 陈清泉,詹宜君.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6.[3] Chan C C.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2hicles[J].Proceeding of IEEE,2002,90(2):1~29. [4] Riazenman M J.Engineering the EV future[J].IEEESpectrum,1998,35(11):18~20.[5] Hori Y.Future vehicle driven by electricity and control-research on four wheel motored“UO T electric march II”[J].IEEE Advanced Motion Control,2002(7):1~14.[6] 陈清泉,孙逢春.混合电动汽车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6.[7] 曾 斌.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动态[J].中国机电工业,2002(9):15~17.[8] K ashima S.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 future of EV2sharing in Japan[J].IEEE Vehicle Electronics Confer2 ence,2001,9:149.[9] Chan C C.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electric vehicledevelopment[J\〗.IEEE Power Electronics and Drive Systems,1999,1:11~13.[10]McDowall J.Conventional battery technologies-presentand future[J].IEEE Power Engineering S ociety SummerMeeting,2000,3:1538~1540.[11]任学佑.MH/Ni电池的发展现状[J].电池,2002,32(5):301~304.[12]田春霞.电动汽车用先进电池的现状及发展[J].电池,2000,30(2):83~85.[13]何 仁.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汽车工业研究,2001(2):29~34.[14]MacArther D.Fuel cells for electric vehicles:issues andprogress[A].Battery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s and Ad2 vances,California,1999.[15]Chan C C.Engineering philosophy of electric vehicles[J].Electric Machines and Drives,1999(5):255~257.[16]Wyczalek F A.Hybrid electric vehicles:year2000status[J].IEEE Aeros pace and Electronics Systems Magazine,2001,16(3):15~25.[17]易将能,韩 力.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综述[J].微特电机,2001(4):36~38.[18]李永东.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2.[19]宋凌锋,刘克彬,邹继明,等.电动车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效率和转矩控制仿真[J].微电机,2002,35(3):31~35.[20]闵庆云,周杏生,谈骏良.电动汽车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与驱动[J].中小型电机,1998,25(4):29~31.[21]Li Jingcheng,Cao Binggang,Y ang Zhongqing.Variablestructure control of brushless DC motor[A].First Circu2 lar of China2Japan Electric Vehicle Joint Conference[C] 1Beijing,20011128~132.[22]张金平,张奕黄.电动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的DSP控制系统[J].电机电器技术,2002(4):2~4.[23]李竟成,曹秉刚,康龙云,等.电动汽车运动学建模与模糊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3(3):372~374.(编辑 管咏梅)5 第1期 曹秉刚,等: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