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经济增长的原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经济稳定
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它
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其次,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包括经济结构、经
济体制、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
水平,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更
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经济增长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为扩大国民经济规模和增加
财富积累奠定了基础。
而经济发展则在综合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的质
量和效益,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均衡和
可持续性发展。
引导经济增长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同时注重经济发
展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性改善。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影响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有助于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人口数量。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要素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内持续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
外部要素则是指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可以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Economics)学时:60—72学时参考教材:1、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三版),1998,2、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3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9。
84、[美]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第16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学主要内容:微观经济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不确定性和风险;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关市场的均衡;*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部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4—5学时)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一词的起源、内容。
第三讲 索罗增长模型

K(t) sY (t) K (t)
折旧率为δ。资本变化=投资-折旧。
2020/3/6
12
三、模型的动态学
1、k的动态学
在索罗模型中,劳动和技术是外生的,因此,我们重 点分析资本的变化。
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存量的变化:
k(t) sf (k(t)) (n g )k(t)
3.储蓄率变化对产出的长期影响
稳态时,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不变 y* f (k*)
储蓄率变化 对产出的长 期影响
y * f (k*) k * f (k*) k *
s k * s
s
变化得到产出 的储蓄率弹性
y * s K (k*) s y 1K (k*)
产出的资 本弹性
2020/3/6
6
2、关于生产函数的假设
第一,每种投入的边际产品为正且递减。 第二,规模报酬不变。F(λK,λAL)= λ F(K,AL) 第三,稻田条件:
lim
K 0
FK
lim
L0
FL
lim
K
FK
lim
L
FL
0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生产函数被称为新古典生产函数。因
cg*
sgf(k)
所有时点都位于另
一条可行的路径之 下。
0 kg*
k1*
k
动态无效率区域
2020/3/6
25
黄金律和动态无效率
c* cgold
sgold
s
纵轴表示对应于每一储蓄率的人均消费的稳态水平。使人均 稳态消费最大时的储蓄率被称为黄金律储蓄率,以sgold表示。
2020/3/6
26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宏观经济第三讲

.
5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几何表达
在横轴为收 C
C = a + bY
入Y,纵轴为
消费C的座标
中,消费函
数C = a + bY的图象
E a
450 0
ΔC ΔY
Y
.
6
消费倾向
• 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 (1)平均消费倾:消费总量与收入总量的
.
28
(三)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乘数原理(Principle of Multiplier)是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 和就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乘数可以发挥作用。其以后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乘数作用的 发挥应有若干限制条件;
(1)如果投资品生产部门增加的收入用来偿还债务,乘数要 缩小;
(2)没有可利用的劳动力与投资品存货;
(3)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消费品,但消费品生产不出来;
(4)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外国商品。
.
29
五、节俭的矛盾与通货膨胀缺口
(一)节俭的矛盾 (二)通货紧缩缺口 (三)通货膨胀缺口
.
30
(一)节俭的矛盾
1、传统经济学对节俭的看法 2、节俭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3、为什么传统的“美德”会变成“罪恶”
.
34
(二)通货紧缩缺口
• 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F):当所有资源实现充分 就业时所能生产出来的均衡国民收入,一般用不 变价格计算。也称潜在的国民收入。
• 均衡国民收入 (YE):经济在均衡状态时所生产 出来的国民收入。
• 产量缺口:充分就业产量和均衡产量之差,即: 产量缺口= YF- YE
什么是经济增长?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等经济指标的总量增加的现象。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经济增长通常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衡量的,通过比较不同年度的经济指标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指标总量的增长速度。
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
经济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当这些要素的数量增加时,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技术进步则是指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都会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其次,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经济的繁荣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最后,经济增长可以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的繁荣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然而,经济增长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增长,对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如果不加以合理管理和保护,就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经济增长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经济增长可能会带来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
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但也容易出现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给经济的稳定性带来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 第三讲--新增长理论

3.边干边学的知识创造
知识生产的第二种模式是边干边学(1earning by doing),其含义是 说,在人们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地会遇 到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生产过程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 议或进行实际的改进。边干边学的知识创造不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研 发投资。
2.研发部门的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研究开发部门来创知识,这 需要企业进行专门的研发投资;另一种是以边干边学的方式创造 知识。
知识的创造指发现新知识,也即知识存量的增加。研发部门 要创造知识,就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研发投资,即需要向研发部 门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因此,可把企业的知识存量A看 成投入到研发部门的资本K与劳动L的函数:
1.知识产品的属性
(1)知识的多样性。知识的含义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高度 抽象的理论知识,到实用性的应用知识,知识产品种类繁多。
(2)知识的非竞争性。知识是非竞争性的(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 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或者说增加一个人 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多一个消费者的消费不会影响生产成本 的增加)。可见,知识具有公共产品(public good)的属性。
商业窃取效应(business-stealing effect)是指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原技 术显得逊色而失去吸引力,从而对原技术拥有者造成不利影响。商业 窃取效应是研究开发的负外部效应,表明研发活动对社会也有着不良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 一般说来 , 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从外延 粗放 型增长 一般说来, 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从外延(粗放 粗放)型增长 方式向内含(集约 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方式向内含 集约 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约束大都较为宽松,外延 型增长方式较为常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 的增加,资源稀缺程度逐渐加大,资源使用效率的改善 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内含型增长方式也逐渐成为主导的 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生产要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 率;最重要的生产投入有: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最重要的生产投入有: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 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 因素,可以归纳为技术和制度两类 因素,可以归纳为技术和制度两类。 •另外,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资源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无疑会使总体 经济的增长加快,
地 理 位 置 件 条 候
气 源 条 件
资 本 条 件
资 基 础 设 施
能 力 创 新 术
技 能 力
技 术 力 引 进 能
技 术 吸 收
物的投入
水平
生产要素 投入水平
生产要素 产出效率
的投入 人 口 数 量 征 量 特 力 数 质 量 俗 统 口 人 动 力 习 劳 动 会 化 传 政 策 度 劳 社 文 府 场 制 政 市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不断加快。 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例 如1997-1998年和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众多发展中国家 敲响了警钟。
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经济绩效?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迄今 为止,仍可谓是见仁见智。 一些学者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均处在温带提出地理决定论 地理决定论; 地理决定论 也有些经济学家则鉴于欧洲中世纪以来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作用的史实而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开放 对外贸易和开放是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 对外贸易和开放 工业化让人们认识到了资本、技术创新、专业化在经济发展中关键 资本、技术创新、专业化 资本 作用。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鉴于对文化信念、社会信任和价值观对财 富创造和市场交易的影响而主张文化和社会资本 文化和社会资本是一国经济快速增 文化和社会资本 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增长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增长源泉以及由增长源泉所 制约的增长结果。 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 粗放)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 (粗放)型增长 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 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相应地,我们可 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以区分外延型增长方式和内含型增长方式。
三、 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长实绩的因素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 3、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5、制度因素 6、其他外部因素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
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广 物质资本积累不足 大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地受到物质资本不足的困境, 影响了其经济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教育水平的低下影响了人力资本 教育水平的低下 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阻碍了 人力资本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达国家一百余年来教育 水平的飞速发展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发展举 步维艰。1997年低收入国家的中学静入学率虽从1980 年的38%提高到51%,但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
如果把教育因素加到劳动投入量 把教育因素加到劳动投入量中,劳动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因 把教育因素加到劳动投入量 素,占了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其次是知识增进 知识增进,第 知识增进 三是资本投入 资本投入,第四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第五是资源配置的改善 资源配置的改善。如 资本投入 规模经济 资源配置的改善 果把教育因素独立出来,它的重要性在规模经济和资源配置这2 个因素之上。 丹尼森特别强调知识增进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整个战后年代, 丹尼森特别强调知识增进的重要性 由于知识增进而提高的年增长率稳定在1.2%的水平上。这就是 1.2 说,在60年代末,由于知识增进而增加的总产量,两倍于40年 代末由于知识增进而增加的总产量。由于60年代末和40年代末 相比,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因此他断定知识增进是长期 内真实的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因素。
日本经济为什么增长快
5个主要的增长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对其他国家的 贡献大,1953-1971年日本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77 %,其中2.06%是由资本投入量 资本投入量提供的,1.97%是由知识增 资本投入量 知识增 规模经济提供的,1.85%是由劳动投 进提供的,1.94%是由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劳动投 入量提供的,0.95%是由资源配置的改善 资源配置的改善提供的。总起来说, 入量 资源配置的改善 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量所做的贡 献。
四、经济增长核算
所谓经济增长核算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分离影响经济增 长的各种因素并比较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长的各种因素并比较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在此,介绍丹尼森对发达国家进行的增长核算并与发 展中国家的增长因素贡献进行比较
1、丹尼森的增长核算 、
丹尼森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行增长核算的研究,被认为 是对增长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得成果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他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1967年,丹尼森又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9个 西方国家的经验》。1974年出版《1929—1969年美国经济 增长核算》,1976年丹尼森还与他人合写了《日本经济怎么 增长得这样快》。
5、制度因素 、
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 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开放的国际贸易、 完善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规模适 度的政府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 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 础的环境。 础的环境。由健全的制度保证的稳定的经济环境是经 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稳定压倒一切,一心一 意谋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原因
由于任何单因素决定论均不能自圆其说,故应该把一国的 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视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中,制度、地理、文化、贸易、开放、运气以及历史发 展的机遇等等,均会在其中综合起作用。 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上看,古典经济学所探讨的 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所关注的技术与人 力资本同样不可忽视。
第三讲 经济增长的原因
什么因素使得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自亚 当·斯密的时代开始,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究这一问题。 然而,在过了200年之后,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经济增长 的秘密。 --赫尔普曼《经济增长之谜》
本章分析如下问题
经济增长的原因与类型 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自因素一、经济增长的原因
3、结构性弱点 、
一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用,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弱点,主要表现在: 工农业发展不均衡。 工农业发展不均衡 。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 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 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 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初级产品的供给价格弹 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 性较低,贸易条件经常受进口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 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 劳动力 用。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 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 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源 生产资源相结合,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实际劳动力 生产资源 的投入。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贫乏显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人 自然资源 们经常用自然资源的匮乏与富饶来解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 异。资本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可区分为固定 资本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常用全要素 全要素 资源的使用效率 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衡量。 生产率
一、经济增长的原因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制度 制度是决定一国经济绩效和社会 制度 繁荣的首要因素。 美国年轻一代制度经济学家阿斯莫古鲁等人则把运气和机 运气和机 会也看作为决定一国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 然而,纵观世界各国近现代经济运行和社会演变的历史轨 迹,我们会发现,经济增长原因的任何一维主张或一维决 定论,均能找到一些反例,因而,经济学家们在探讨经济 发展的最终决定原因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感到充满困惑。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 、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这需 要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 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 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 而造成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技术方面的。1820年以来,增长表现最好的几个资本主义 国家都是技术领先国。发展中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 现技术追随和赶超,并且技术水平的差距随时间推移不断 扩大,难以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 变。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