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地 夜 行

合集下载

八下课外古诗词后四首

八下课外古诗词后四首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苍天。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7
• 形影相吊孤零零如同千里单飞的鸣雁,离开故土 而没有了根基,仿佛漫天飘飞的秋蓬。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 贴切的比喻,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 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 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7
4. 这一节交代了什么内容?
敌军破胆,胜利在望
5.找出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 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艺术手法:
1.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环境的恶劣极 力渲染了人物的勇猛。 2.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又与贴切的 比喻连在一起,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注重细节的刻画。
探究玩味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共望一轮圆圆的明月,此夜之中,分别五地的我 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完全相同。
孤单的诗人夜深难寐,举首遥望明月, 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 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引 起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 潸泪垂吧!诗人在这里构出一幅五地望 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 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 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 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 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 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 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古诗考级篇目

古诗考级篇目

各位家长:古诗考级考核分六级,每一级都有必背的古诗,具体标准如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背诵在指定的古诗随机抽取10首(朝代、作者)。

五级: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背诵在指定的古诗随机抽取10首(朝代、作者)。

能口头回答一些与古诗文有关的小常识。

能精心准备后,说出其中一首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含义。

六级: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背诵在指定的古诗随机抽取10首(朝代、作者)。

能把其中一首古诗用到生活场景中,即描述一个场面,在其中用上这首古诗或者其中的诗句。

一级考级篇目(20首)1、山村咏怀(宋)邵康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4、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

5、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天端。

7、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0、村居( 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3、远山(元)张秦娥秋水一抹碧,残霞几缕红。

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

14、中秋月(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15、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6、悯农(一)(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韵律操(全)

古诗韵律操(全)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唐)白居易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3、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商歌》(宋)罗与之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唐)王维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6、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唐)王建7、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8、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唐)王维9、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唐)王维10、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11、花落春无语, 春归鸟自鸣。

多情是蜂蝶, 飞过粉墙西。

《书窗即事》(宋)朱淑珍1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唐)杜甫13、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风鸢图诗》(明) 徐渭14、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一去二三里》佚名1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唐)杜甫16、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忆往一师》 (唐) 李商隐17、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1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唐) 李绅19、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

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自题墨竹》(宋)刘延世20、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听里解相亲。

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

《赠窦家小儿》(唐)张祜2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初衔接语文古诗65首

小初衔接语文古诗65首

小初衔接语文古诗65首1、江南(汉乐府)【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

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各北,无拘无束,怡然自得。

2、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3、咏鹅(骆宾王)【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呷哦,呷哦,”——多好看的鹅!曲着脖子仰起头,对着青天唱赞歌。

雪白的毛,碧绿的水,一对鲜红的脚掌,轻轻地,拨弄起两行清清的水波。

4、风(李峤)【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5、咏柳(贺知章)【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

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6、凉州词(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7、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贴着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更壮观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一层楼。

8、春晓(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啼叫。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完整版六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完整版六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完整版六年级古诗词是古人的才智结晶,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学校生必背古诗70首完整版六年级,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学校生必背古诗70首完整版六年级1、江南(汉乐府)【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理解】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密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

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各北,无拘无束,怡然得意。

2、敕勒歌(北朝民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理解】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覆盖着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3、咏鹅(骆宾王)【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理解】“呷哦,呷哦,”——多好看的鹅!曲着脖子仰起头,对着青天唱赞歌。

洁白的毛,碧绿的水,一对鲜红的脚掌,轻轻地,拨弄起两行清清的水波。

4、风(李峤)【原文】降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理解】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5、咏柳(贺知章)【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理解】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很多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

瘦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奇妙的剪刀。

6、凉州词(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理解】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矗立在崇山峻岭间。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7、登鹳雀楼(王之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理解】太阳贴着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

李阳疯狂背古诗

李阳疯狂背古诗

李阳疯狂背古诗240首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6.落景余清辉,轻槌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7.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鹅鸠。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10.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2.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15.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宵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6.建礼高秋夜,承明候晓过。

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

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

17.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18.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几乡税19.水光激淹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20.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1.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2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唐白居易古诗100首

唐白居易古诗100首

1、长恨歌白居易〔唐代〕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形容水边房子的诗句

形容水边房子的诗句

形容水边房子的诗句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解析:这两句诗描绘了水边房屋周围的景色,绿树在村庄周围合拢,青山在城外斜斜地延伸。

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水边房屋的喜爱和向往。

2.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住也安然。

——刘克庄《小院》解析:这句诗描绘了水边房屋的简陋和宁静,草舍茅屋虽然只有几间,但是行住都很安然。

诗人通过平淡的语气,表达了对水边房屋的满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3.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夜到渔家》解析:这句诗描绘了夜晚水边房屋的景象,野径被云雾遮盖,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明亮。

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水边房屋的宁静和安详。

4.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解析:这句诗描绘了水边房屋周围的环境,舍南舍北都是春水,每天都能看到一群群鸥鸟飞来。

诗人通过描写水乡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水边房屋的喜爱和自在生活的向往。

5. 临水照花自相忘,水湄桃李共垂香。

——李之仪《鹧鸪天·临水照花自相忘》解析:这句诗描绘了水边房屋的美景,照花临水让人陶醉自忘,水湄桃李树枝上果实累累,香气四溢。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花果飘香,表达了对水边房屋的喜爱和自在生活的向往。

6.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解析:这句诗描绘了茅屋在山林中的幽静景象,茅檐相对坐终日,一片幽静的山林中连鸟都不叫一声。

诗人通过描写环境的幽静和安详,表达了对山林中水边房屋的喜爱和向往。

7. 小庭石岸碧苔多,屋后清溪拍网过。

——赵师秀《约客》解析:这句诗描绘了水边房屋的后院景象,石岸上长满了碧苔,屋后的清溪轻轻地拍打着网上的小船。

诗人通过描写环境的清新和宁静,表达了对水边房屋的喜爱和自在生活的向往。

8. 倚槛风摇无限事,小窗又送修篁。

——张镃《临江仙·雨后斜阳红半边》解析:这句诗描绘了靠在栏杆上观看水边房屋的景象,微风不断吹拂着心头的烦忧事,小窗户又送来了修竹的清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夜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草地夜行》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名小战士过草地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赞扬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它既是一篇感人的记事写人的文章,又是一篇与阅读指导——《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

通过本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受到一些必要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也要使学生受到英雄崇高精神的强烈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如何更好地进行本文的教学呢?有如下设想:(一)“文”“道”统一,知能结合。

“文”与“道”是辩证统一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时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在阅读中,学生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才能感受到教材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时,既不能离“文”讲“道”,架空分析,也不能弃“道”讲“文”,单授知识。

而要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紧密和谐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扎实地抓好重点的词、句、段的教学,认真地落实必要的语言训练,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中既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也要善于挖掘潜在的训练因素,并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训练,学习认识、排比句和复句是本学期一项双基训练内容,前边的学习已使学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此项训练。

(二)以学为主,以读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能动主体,语文教学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自学能力。

多种形式的读书,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1.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①保证自学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见解。

②提供自学的情境:a.运用“画批法”:重点段落让学生边默读、边画批、边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细心体味。

b.实行讨论法:在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体会理解,彼此启发、共同提高。

③指导自学实践,学生自学前提出自学的范围,要求和方式方法,自学后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理解有误或不深、不透的地方给予指点。

④尊重自学的成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与解疑;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相互争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多从正面给予扶植、指点。

2.以“读”贯始终。

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反复读才能体会。

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来掌握语言文字,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思想内容,受到感染教育。

①默读深思:带着思考的问题有目的的读,读懂文字,理解内容,体会含义。

②诵读抒情,把理解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强情感体验。

③研读探意:有的段落含义较多,不易一次读懂,可分次研读,读一遍理解一个意思,步步深化。

重点的地方细读:例如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赶路一段。

关键的地方精读:例如老红军牺牲时一段,对其语言、动作要“咬文嚼字”,深入体味。

难懂的地方多读:例如课文最后一段。

默读第一、二段。

自由读,小声读,个别读第二段,自学讨论时采取边议边读。

感情朗读最后两节。

分角色读:全文。

一人读老红军的语言,一人读“我”叙述的部分,最后两节全班齐读。

(三)围绕课题,组织教学。

1.以“文”释“题”。

由词语练习导出句子,再由句子引出课题。

从题目入手,先解题再学文是一般的常规作法。

我考虑①书后作业有一题是“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草地和夜景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做这个题,一是要找准,二是要体会作用。

而“作用”,不单要使学生明白是对实际环境和景物的描绘,还要使学生懂得在文章中又是为刻画人物思想品质服务的。

(这后一个正是应体会的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果把这些都放在读课中去完成,一费时,二冲淡情感,三一并解决不能突出景物描写的真正作用。

根据这些缘由,采取分步进行。

在检查预习的时候,找出描写草地与夜景的句子,理解字面的意思。

这样既明确哪些是描写草地与夜景的句子,又清楚了它写出了草地的宽广无边,夜的漆黑,路途的遥远,难走和危险,而把景物描写的作用放到讲读中去体会,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受到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染。

②由“行”的动作到人物,再到按不同人物的活动分段。

由文到题的作法可一举三得:一是巧妙解决课后作业。

二是由文悟题,使学生体会题目与文章的内在联系,以及题目定得精当;三是将解题与分段紧密衔接。

2.扣题分段。

课文以“行”为线索,先写小红军掉队了,一个人赶路;再写老红军奉军部之命返回草地,找到小红军帮助他赶路,不幸陷进泥潭光荣牺牲,最后写小红军在老红军崇高精神的鼓舞下,继续赶路。

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条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也是按照不同人物的活动,可依据“一人行”——“两人行”——“一人行”将文章分为三段。

这样比分四段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分段难度,节省分段时间,学生也易于接受,有了分歧也比较好统一认识。

二是使老红军对小红军由寻找到帮助,到舍己救人的一系列活动完整地在一个段落里,使“情”线不断,教与学一气呵成。

3.拨文点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领会内含的思想感情。

每学完一段,引导学生围绕“行”字,总结归纳阅读所得。

例如第一段可归纳为“艰难地行”,虽艰难但又坚持行,感受小红军顽强的毅力;第二段可概括为“帮助行”,感受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第三段归纳为“坚定地行”,感受小红军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革命的意志。

这样由“文”线“一人行——两人行——一人行”,导出“情”线“艰难行——帮助行——坚定行”,使学生的认识由“文”到“情”到“理”,不断深化,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景物描写,烘托中心。

课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文字都很简洁,但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1.“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这一段简洁的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还隐含着两个意思:一是小红军掉队了,老红军是重返草地来寻找小红军的;二是行军是极其艰难的,路遥远而难走。

2.“天空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

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

”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夜幕降临,雨又骤然而至,给两位红军战士增添了更大的困难,使本来“稀烂的路”更泥泞难走;“一步一滑”使“到处是泥潭”的草地,更步步危险;黑暗,看不见路,随时可能陷下去,已是饥饿难忍、疲惫不堪的老红军毅然决然地背着小红军走,把困难危险全都一人承担,真是困难之中更显英雄本色,险境当中更见战友真情。

在这种特殊的艰险环境中,老红军甘愿为革命为战友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3.“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这里对风雨、黑暗的描写,一方面衬托了小红军为老红军的牺牲而无限悲痛的心情,另一方面暗示了小红军前面的路程困难更大,但老红军“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他的斗志,因此也更衬托出小红军从老红军身上汲取了力量,继承老红军的遗志,增强了走出草地的信心,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更坚定地向着光明的陕北走去。

(五)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重点和突出重点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第二大段。

这一段主要写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赶路,不幸陷进泥潭,壮烈牺牲。

集中地表现出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其间对老红军的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力地展现了老红军的高大形象,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突出重点的方法:①“学”“导”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基础,老师据情启发,引导。

②“点”“面”结合,在理解全段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领会。

③“读”“思”结合,“读”“议”结合。

读中思考,边理解边讨论,理解后朗读,朗读中加深理解。

④“知”“能”结合,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2.教学的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课文最后一节写小红军记住老红军的话,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前走。

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明写小红军,暗写老红军,学生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文意上。

突破难点的方法:①用“比较法”理解含义。

a.结尾一段与开头一段对照阅读,使学生体会出环境更恶劣了,而小红军更坚强了。

b.比较两处“要记住革命”在形式上的不同,理解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

②由“明线”导“暗线”,由“表”及“里”。

引导学生探究小红军力量的源泉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教育了他,鼓舞了他。

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体会。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本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3.体会描写草地和夜景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节。

5.学会生字新词,会用“魁梧”、“敬佩”造句。

三、教学时间4课时课时分配:第1课时:预习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2、3课时:讲读课文第4课时:完成书后第2、4、5题四、教学用具小黑板一块,为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用。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习第一段和第二段。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崇高精神的感染。

体会描写草地和夜景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能把理解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

1.了解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感受。

2.交代本课学习任务及方法。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听读思考:小红军为什么一个人赶路?他遇到了哪些困难?3.学生分析讨论。

理解“一步一换”,什么叫“一步一换”?为什么“一步一换”的走。

讨论明确:小红军面临“路途遥远,道路泥泞,饥饿难忍,疲惫不堪等困难。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红军艰难地行,但是仍坚持着行的语气。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学第二段。

要求学生带着“老红军是怎么和小红军走到一起的,是怎样帮助他的”这个问题,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批理解。

2.自学后,全班讨论。

(1)先明确这一段从哪儿开始是写老红军具体帮助小红军的。

(从第10小节即“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开始)(2)理解内容。

讨论两个问题:①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你们对老红军有什么了解?②从对老红军的外貌描写中你们看出什么?(3)重点讨论老红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帮助小红军赶路的?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问题:第一组老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背着小红军走的。

为什么坚持背着小红军走。

(边理解,边讨论,边自由读)。

讨论明确:老红军看到天快黑了,想到天黑以前必须赶上部队,否则就有掉进深潭的危险,于是不顾自己饥饿、疲惫,背着小红军走,天黑下来,又下起大雨,使赶路更艰难、危险,老红军为了小红军的安全,把危险、困难一人承担,坚持背小红军走,充分表现出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