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中国思想政治史--重点

1.春秋时期妨碍君主专制集权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我国历史上关于人的自我类本质发展的认识3.了解先秦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4.了解人性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人性的中心内容:探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㈠、孔子的“性相近、习相选”说性:人所固有的、习:指后天行为;人的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会引起性的改变,二者相互联系。
㈡、道家的“性自然说”:人的本性在于它的原生性庄学:基于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二者相互排斥,社会性是对自然性的破坏㈢、孟子的“性善说”基于人的自然性与自然性的关系;把人的自然性放到社会性中来看㈣、墨子的“性自利自爱说”:自然性与社会性中的统一中探讨了人的价值理论㈤、荀子的“性恶说”:从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中引出,人的自然性排斥社会性㈥、法家的“性好利说”:两性完全一致引出人性好利,追求物质利益。
5.墨子的人的价值理论是什么:兼相爱,交相利。
6.了解礼之质的本质:礼之质的理论:礼之仪:形式。
礼之质:内容、精神。
1.礼的本质在于:“分”:“分”是指君臣之分,等级之分,财产之分等等,分是礼的主导。
2.仁、和、中、让是对“分”的补充。
①仁:就是爱人、仁爱,强调的是一种精神②和:设法在“分”之间求得协调和相互补充,预防“分”走向极端和破裂。
太师伯—周代:最早把“和”提出。
以和为贵主要是指君臣上下之间的相互配合③中:不是一个介于双方的第三者,是指队里双方的连接点或关节点。
“中”要求双方都向对方靠拢,以求对立双方平衡④让“让”是“争”相对的范畴,让就是放弃,亦即退一步说话。
总结:礼的本质就是以“分“为主导,.仁、和、中、让为补充7.了解“和同”论相关内容是什么?谁最早提出?(太史伯最早提出):“和”是指各种不同事物需要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同”是指事物的单一性。
君主能力不足,需要设百官的谏来补充晏婴对其发展:君主不是事事皆当、臣对君也不能以为顺从,也应当有所辅正。
【9A文】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这一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给别人推翻周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性善论又称性善说,由战国孟子所创立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善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将这四者称为“四端”,即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
认为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就象人体生来就有的四肢一样,是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能充分发挥四端的人为“圣人”,不能保持以致丧失四端的人为“小人”。
孟子的性善说为仁义礼智的天然合理性,人从本性上应该恪守这些规范提供了人性论的根据。
孟子以后,儒家人性论一直以性善论为正宗,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最有影响的人性学说。
性恶论: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关于人性的一种观点。
荀子反对天赋道德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有“好利”而“恶害”的方面。
并指出如果顺从这种自然本性,“必出于争夺”。
强调后天的教化,主张用“礼义之导”使人改造为善。
荀子的这种经验的道德论比之孟子的先验的道德论,更加深刻,更加合理。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弱用之术老子的思想之一。
老子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反”,道的基本特征是“弱”,老子以“弱”为道之“用”,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原则,他认为刚强在发展中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柔弱则是使事物达到目标的绝妙手法。
所以老子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用“弱用之术”来解决世间矛盾,确定了“柔弱胜刚强”的论点。
他为世人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思维之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他忽略了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性三品说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人性论。
以西汉董仲舒和唐代韩愈为代表。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孔子的“礼”功用的表述及其政治意义孔子很重视礼,他认为礼的实施会使各种关系达到和的境界,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他呼吁人们呼吁人们约束自己严格按照礼来规范自己,以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协调状态,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和谐的局面。
“礼”功用及其政治意义在于一、在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和运用“礼”都是一个根本条件。
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在社会交往方面。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
上下级应该互相体谅,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交往的原则十分重要。
;“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
这种以“和为贵”为准则的“礼”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的。
三、在治理人民、处理国家大事方面。
自周公创设“周礼”以来,“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
“周礼”的作用就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贱,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
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以“礼”来教化引导民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刑法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没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觳觫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
孔子在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指出了“法治”与“礼治”的不同,“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这种精神在孔子思想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孔子还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测验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以德辅天
2、周礼
3、正名〔孔子〕
4、人性善〔孟子〕
5、君民并耕而食〔农家〕
6、小国寡民〔老子〕
7、人性好利〔韩非〕
8、非命〔墨子〕
9、非乐〔墨子〕
10、节葬〔墨子〕
11、为我贵己〔杨朱〕
12、五德终始
13、魏晋玄学
14、谶纬神学
15、宋明理学
16、理一分殊
17、万马齐喑究可哀〔人才主张〕
18、?海国图志?
19、劝学篇〔张之洞〕
20、金文经/ 古文经
21、三品人性〔董仲舒〕
22、学校议政〔黄宗羲〕
23、大同书〔康有为〕
24、五权宪法〔孙中山〕
二、述评题
1、夏商周神权政治思想及其演变
2、孔子的仁学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4、韩非子君主专制专制思想
5、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6、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7、古代的大同思想
8、董仲舒地天人感应思想
9、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理之辩
10、李世民的纳谏求贤思想
11、黄宗羲对专制制度的批判
12、林那么徐
13、龚自珍和魏源思想的比较
14、天朝田亩制度
15、资政新篇
16、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17、曾国藩的洋务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以及与洋务派的不同
19、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孔子改制说、公羊三世说〕,〔注:康的变法理论和变法主张是不同的,变法主张是具体的方法和政策〕
20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一、祖先崇拜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
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
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天命:上天授命之意。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
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2、要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
“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重难点归纳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重难点归纳总结一填空题:1、四端:恻隐之心对应仁端;羞恶之心对应义端;辞让之心对应礼端;是非之心对应智端。
2、三玄:《老子》、《庄子》、《周易》3、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4、赤子之心——李贽5、存天理,灭人欲——朱熹6、夫为不争——老子7、宋初三先生:孙緮、石介、胡瑗二、名词解释:1、孟子的民本思想:(1)义利观:提出造成民犯罪的祸者是君王和官吏;(2)民为贵:第一,孟子破天荒地提出了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第二,孟子特别注意到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第三,孟子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的原则2、荀子的化性起伪,明德重罚:即化人性恶为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不合理的,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3、周公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天命不常:任务上天所授予的大命并非固定,需有德而顺天命;(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虚于天命,重在人事;(3)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的意志又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成为其核心,需要做到牢记前朝灭亡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要体察民情,要慎用刑罚。
4、经学:董仲舒在“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的五经成为士人学子的专修,确立了法定经典地位,是为经学。
5、本末并举:为管仲提出,意为以农业为本,促进农业的发展,提出四民分业、定农之居、均地分力和相地而衰征等多种富农措施的同时,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设置手工业和商业管理机构。
6、黄宗羲定律: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7、工商皆本:工商皆本是明代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的学说,直接地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使全社会达到货物畅其流,同时起到解构传统农业社会“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的作用,从而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为手工商业者发展自己的事业提供新的哲学论证。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一、政治学:(Politics)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二、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的学科三、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从中国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想的政治学学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下的重要学科,是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四、道德: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依靠个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维系的,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五、宗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嫡长继承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六、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1、牢记历史2、体察民情3、慎用刑法七、儒家学派的特点: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2、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3、以孔子为师八、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2、仁、礼学说仁:A、爱人B、克己复礼礼: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3、德治主张:A、礼治与正名B、举贤才C、实行平均主义政策D、愚民政策4、人生哲学: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八、孟子1、作《孟子》七篇2、孟子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九、荀子荀子在《礼记》篇中关于礼的起源的看法: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十、老子<!--[if !supportLists]-->1、所说的道,不是物质的道,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另外,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老子无为政治主张A、不尚贤,使民不争B、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C、绝圣弃智,绝仁弃义D、慎征伐3、庄子1、《庄子.齐物论》阐述了相对主义哲学思想:A、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B、无是无非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十一、秦汉隋唐1、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3)、郡县制度2、中央集权的建立(1)户籍制度(2)统一文字(3)统一货币(4)五德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
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
与“性善论”相对。
由荀子提出。
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
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
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
“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
“势” 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
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统治者所信守。
他们都要凭借“法、术、势”的种种手段加强君主的权势和个人独裁,加强对民众的统治和对群臣的控制。
“。
天人不相关论:在中国传统社会,天命论始终作为官方哲学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崇尚。
西汉董仲舒曾对天命作过系统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将与天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天有自己的意志且能主宰人间命运(这种主宰是通过人间帝王即“天子”来实现),并通过符瑞、天谴等与人类社会沟通。
简答题1为什么说性善论是殊途同归?慎到关于君子巩固权势的思想。
答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权势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不尊贤。
慎到认为:“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
”君主如果尚贤,其结果必然是使贤人在民众中养成声望,在客观上为君主自己树立了一个敌手,那样,人民将只知有贤人而不知有君主,只知尊贤而不知道尊君,贤与君争的结果是不如无君。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是设法使自己再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众来挟制臣下第三,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须善于运用权术,以权术来驾驶臣下。
3说出董仲舒的君权思想答1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他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为了给君权至上提供合理依据,董仲舒提出了“君权天予”说2董仲舒断言君主能“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天之常道是“一而不二者”,君主则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大一统”局面,实行专制统治。
全国臣民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君主。
君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权威。
董仲舒的论证直接为汉武帝及封建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与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约束,他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惩罚,此所谓“天谴”说。
四、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思想(145页)答:唐太宗依法治国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
二是严格依法治吏。
五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72-74)答: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第四慎征伐六法家学派有和特点?(90-91)答:法家思想的特之一,是重视法律的作用。
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二,是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三,是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法家思想特点之四,是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七敬浩然无君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60页)答:八秦始皇的尊君思想(127)答:1秦始皇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在皇帝的名号下,国家的最高权力将所所归属,天下臣民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威,皇帝尊号的确立是秦始皇强化君权思想的典型体现之一。
2李斯为强化君权而积极出谋划策,在理论上将法家的君主专制思想推向极端,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督责”和“深罚”理论,从而实现最为彻底的“独制”、“独断”、“独行”、“独听”,李斯的这些政治主张对于秦代帝王的专制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圣世公慎用刑罚额思想?十孔子的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8)答: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危,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第二,举贤才。
由优秀的人才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却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第四,愚民政策。
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
十一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是什么(139)答:十二韩非子主张的“术”的定义是什么?109-110答:第一术的对象是群臣、百官,是君主驾驶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因而法律的特征是公开的,而术则要藏于胸中,为君主所独有第二君主无见其所欲。
第三虚静无事,以---观疵。
第四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
第五,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十三贞观统治集团重贤主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44答: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第一:重视人才。
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完善科举制度。
第二:任人唯贤。
唐太宗任人唯贤,在考察与任用人才时,把“贤能”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只要是贤者,便可以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
唐太宗在人才使用上紧紧围绕一个“才”字,这也为他开创“贞观之治”省市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用人之长。
依据“贤才”标准把人才选拔到政府之中来,并非其用贤思想的全部,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些人才,使他、人才的能力的到最大的发挥。
十四试论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80页)答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1)人们崇拜圣贤的观念十分浓重,在很多思想家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圣人制定的。
2)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以为圣。
历史上的圣人不值得效法,非但不值得效法,而且是历史的罪人。
三皇五帝治天下,社会历史所以变得如此纷然扰乱,主要是圣人的罪过3)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天下国家。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1)庄子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实的道德相违背纷然,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义规范也就愈隆盛。
2)庄子认为,儒家与墨家所倡导的礼义、兼爱,事实上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庄子完全否定了礼义制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庄子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传下来的。
4)庄子认为,由于人们过分地重视了先王之道,而现实社会所能继承的又只能是先王的糟粕,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
十五试论孔子的人生哲学(45)十六试论商鞅关于法律重用与法治原则和简要评论(98)答:1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以一日无法。
法律对国家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法律能够安分制定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即定分。
然而,定分又必须通过法律才能实现,法令不明,名分则不定。
所以,商鞅主张“立法明分”,而反对以私害法。
第二,法能够胜民。
商鞅很明确地指出,法律的对象就是人民,法律如果能够起到约束民众的行为的作用,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法律如果不能约束民众的行为,国家就一定混乱。
第三,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
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专制君主应该操刑与赏两种工具。
2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以下原则:第一:要刑无等级。
商鞅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专制国家达于治的根本保证。
由法律至公的性质所决定,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
第二:要明法利民。
1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
欲使臣民都能够知法守法,以下两个条件是必须的。
1)是法律条文本身必须明确易知。
2)是要培养一批熟知法律的官吏宣传法律2商鞅认为,之所以要将法律公之于众,是因为法律不同于势,势应该为君主所独具,而法律则应为君臣所共操第四,要轻罪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