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1)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

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 周德庆(第二版)绪论

微生物学 周德庆(第二版)绪论
研究的新水平。
1897年至1953年
用无细胞酵母汁发酵酒精成功, 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期
“普通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 开始形成
布赫纳
1953年后
DNA双螺旋模型建立,微生物成 J.D.Watson和 为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H.F.C.Crick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 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50~300倍)观察
罗佰特·柯赫
(Robert Koch,1843—1910)
Koch毕业于医学院,专门研究细菌, 特别是病原菌,毕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
①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摸清引起病害 的微生物生活史、生理生态等)。
②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创立了用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还创 用了显微镜技术,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 原菌提供实验手段。
利用单氏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小物 体和生物,并于1676年首次观察到 形态微小、作用巨大的细菌,从而 解决了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障 碍;
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 或放大镜可放大50~300 倍;
发表过约400篇论文,其中绝大部分 (375篇)寄往皇家学会发表。
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5)
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1、配制培养基; 2、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技术(采
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剂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和 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 3、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细菌的染色方法 等); 4、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
1892年,俄国伊凡诺夫斯基 Dmitrii Ivanowski (1864~1970 )首先发现病毒,得 到了烟草花叶病毒, 从而开始了人们对病毒的深 入研究。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课后答案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2um,宽度约0.5um,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

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2g计,则大约109个E.coli细胞才达1mg 重。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 ,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 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 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6.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28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

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28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什么?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nm或μm。

5、微生物有哪些重要性?①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②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③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角色;④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环节;⑤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重要推动着;⑥是环境污染和检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

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μm,长度约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甩干B.涂片薄而均匀C.菌种种龄<18hD.各步骤时间(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5.细胞膜生理功能: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6.核区特点: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章绪论1、教材:2、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参考杂志“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二、微生物与我们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1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

(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t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 发现朊病毒(prion)(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1、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微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研究免疫学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寻找化学治疗药物、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活性。

《微生物学》第二版笔记(周德庆)

《微生物学》第二版笔记(周德庆)

《微生物学》第二版笔记(周德庆)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微生物"的含义(什么是微生物)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插入)二、生物分界(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1、两界系统(亚里斯多德)动物界 Animalia:不具细胞壁,可运动,不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 Plantae:具有细胞壁,不运动,可行光合作用。

三界:原生生物界 Protista:(E. H. Haeckel, 1866年提出)2、五界系统R. H. Whitakker, Science, 163: 150-160, 1969原核生物界 Monera:细菌、放线菌等原生生物界 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粘菌等真菌界 Fungi:酵母、霉菌动物界 Animalia:植物界 Plantae:五界系统是以细胞结构分化的等级以及和光合、吸收、摄食这三种主要营养方式有关的组织类型为基础的。

六界:加上病毒界。

3、三界(域)系统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惊奇地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archaebacteria)。

随后他又对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内的大量菌株进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较,又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也和产甲烷细菌一样,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于是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Kingdom)(后来改称三个域):古细菌、真细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

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单细胞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很困难。
1、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
使某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
样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的培养方法。
2、同步生长( synchronous growth):
某细胞群体中所有个体细胞处于分裂步调一致
的生长状态。
编辑版ppt
8
3.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4. (1)环境条件诱导法 5. (2)机械筛选法
编辑版ppt
13
(二)指数期(对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 紧接延滞期后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段时期。 特点: 1. 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G最短。 2.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 3.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代时(G):1个细胞分裂为2个所需要的时间。
编辑版ppt
14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主要因素: 1. 菌种 2. 原核比真核短,小的真核比大的真核短。 3. 营养成分 4. 营养物浓度 5. 生长限制因子(growth-limited facter) 6. 4. 培养温度(教材表6-1)
6. 批培养。
7. 4. 连续培养时间是有限制的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自学教材P159-160
编辑版ppt
22
第3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 有4个:水分、温度、氧气和pH值。
编辑版ppt
23
一、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水活度
2. 水活度(water activity,aw):它表示在天然或 人
7. (1)泵入无机离子
8. (2)合成或提高某种有机溶质的浓度(直接合 成
9. 或从环境中积累)。编辑版ppt
26
用来调节细胞内水活度或溶质浓度的溶质叫 调剂溶质(compatible solutes)。它必须不阻碍 细胞内其他生化过程。
细胞内调剂溶质的浓度取决于外部溶质浓度。
每种生物合成或积累调剂溶质的最大量是由每种
5
(二)间接计数法 1. 比法浊 2. 平板菌落计数法 3. (1)浇注平板法(pour plate) 4. (2)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3. 厌氧菌的菌落计数 4. 滚管培养法(教材P168)
编辑版ppt
6
编辑版ppt
7
第2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一般:0.80—0.87
霉菌 耐旱菌:0.65—0.75
双孢旱霉:0.60
编辑版ppt
25
2. 调剂溶质(compatible solutes)
3. 生活在水活度低(渗透压高)的环境中的微生 物
4. 如何获得水分(细胞处于正态水平衡positive water
5. balance)?
6. 靠提高细胞内部溶质的浓度:
生物的基因决定的一种特性。这决定了不同的生
物对水活度的不同耐受性。
编辑版ppt
15
(三)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是在对数生长之后细胞群体进入的生长与死亡处于 动态平衡的一段时期。 特点: 1. 生长速率常数R=0 2. 菌体产量达到最高 3. 某些细胞开始启动一些特殊的代谢途径: 4. 形成芽孢,形成贮存颗粒,形成次级代谢产
物。
编辑版ppt
16
编辑版ppt
18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1. 连续培养的目的
2. 长时间地保持微生物的对数生长状态以提高 经
3. 济效益。
2. 连续培养的方式
单级
多级
3.
恒浊器
单级
4.
恒化编辑器版pp多t 级
19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3. 连续培养的利弊
4. 利:高效节约,自控,产品质量稳定
5. 弊:菌种易退化,易污染,营养物利用率低于 单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1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第2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3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4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第5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编辑版ppt
1
微生物不论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条件下 发生作用,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
微生物生长的定义是指微生物个体数目的增 加,即繁殖。
稳定期到来的原因: 1. 营养物质的耗尽。 2. 营养物比例失调。 3. 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 pH、氧化还原势等条件越来越不适宜。
编辑版ppt
17
(四)衰亡期(decline phase,death phase) 整个群体生长速率R为负值的时期。 特点: 1. 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R为负值。 2. 细胞形态发生多形化。 3. 细胞开始自溶。 4. 产生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5. 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
生长速率常数(R):单位时间内细胞数目或细胞量
的变化。
编辑版ppt
12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主要因素
(1)菌种
生长快的菌比生长缓慢的菌延滞期短。
(2)接种菌菌龄
采用对数生长期的菌作为接种菌可缩短延滞期。
(3)接种量
适当提高接种量可缩短延滞期。
(4)培养基成分
营养丰富,与种子培养条件接近的培养基可缩
短延滞期。
膜洗脱法
薄膜洗脱法收集的大肠杆菌在葡
萄糖基础培养基中的同步生长。
编辑版ppt
9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同步,封闭)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一)延滞期(lag phase) 培养开始最初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 特点: 1. 生长速率常数为零,但合成代谢十分活跃。 2. 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 3. 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 4. 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微生物死亡的定义是指细胞永久失去繁殖的 能力。
编辑版ppt
2
第1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一)直接法 1. 测细胞干重 2. 测细胞湿重 3. (二)间接法 4. 比浊法 5. 测生理指标
编辑版ppt
3
二、计个体数 (一)直接法 用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并计数。
编辑版ppt
4
荧光染料染色: 活编辑菌版p为pt 绿色,死菌为红色
3. 工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 水的
4. 含量。
P (教材P 93)
P0
5.农业土壤中的ppt
24
一般:0.90—0.98 细菌
嗜盐菌:0.75(约5.5M NaCl)
生长最低 aw 酵母菌
一般:0.87—0.91 高渗酵母:0.61—0.65 鲁氏酵母:0.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