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水产品养殖操作规程
水产健康养殖规章制度

水产健康养殖规章制度总则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组织架构第二条养殖用水1.水产养殖用水应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或《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等标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
2.技术质量部应当定时监测养殖用水水质,如发现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书水质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技术质量部应定期检验养殖场和池塘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条养殖生产1.养殖场场长应合理确定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和滩涂,同事根据水域滩涂环境状况划分养殖功能区,联合养殖销售部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养殖方式。
2.本厂员工应了解和熟悉《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撤销禁用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目录(渔业部分)》《生产操作规程》等知识。
3.质量技术部应检查采购苗种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质量标准,严格划定范围,确保不达标的苗种坚决不流入养殖池造成污染。
4.离开生活区前往养殖水域前,检查养殖船状况、通信状况等,并登记做记录。
进入养殖水域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作业。
发现水上漂流污染物及时打捞,并装入随身垃圾桶中带离水域。
5.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逐步按国家有关就业准入要求,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6.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记载养殖种类、苗种来源及生长情况、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水质变化等内容,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并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两年以上。
7.使用渔用饲料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在投喂过程中,养殖工人应随时监测吃料情况,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8.在发现水生生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养殖工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记载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用药名称、时间、用量等内容,并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范例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范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水产品养殖场管理,维护生产秩序,保障生产质量和环境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养殖场内所有水产品养殖事项。
第三条养殖场内的养殖人员应遵守本管理制度的规定,确保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养殖场内应设立养殖场管理者,负责指导和监督养殖工作的开展。
第五条养殖场内应配备养殖工具和设备,保证养殖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养殖场管理第六条养殖场内应设立养殖场管理办公室,负责养殖场每日工作的调度和协调。
第七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应定期进行养殖工作的统计和总结,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八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应制定每日工作计划,并及时通知养殖工作人员,确保养殖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九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应定期组织养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第十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应建立健全养殖场内部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养殖工作第十一条养殖工作人员应按照管理办公室的调度安排,完成养殖工作任务。
第十二条养殖工作人员应做好养殖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水质清洁和鱼类健康。
第十三条养殖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养殖场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理。
第十四条养殖工作人员应严禁放任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进入养殖池塘,避免对水质造成污染。
第十五条养殖工作人员应监测养殖池塘的水质指标,根据结果调整投饲量和水量。
第十六条养殖工作人员应及时清除养殖池塘内的水生植物,以减少竞争压力,提高养殖效益。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七条养殖场内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为养殖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第十八条养殖工作人员应佩戴好防护设备,进行安全作业,避免发生事故。
第十九条养殖场内应配备救生设备和急救药品,应急情况下提供紧急救助。
第二十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和养殖工作人员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第二十一条养殖场内应制定火灾预防和应对方案,确保养殖设施和生产资料的安全。
第五章环境保护第二十二条养殖场内应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保护周边环境。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水产品养殖场的管理,并提高水产品的产出和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水产品养殖场的管理和操作。
第二章养殖场基本要求第三条【场地要求】养殖场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周边环境清洁的区域。
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避免水积聚引起污染。
养殖场应有良好的自然风、阳光照射条件,以保证水产品的生长需求。
第四条【设施建设】养殖场应按照规模合理规划渔池、饲养场、生产场等设施,并保证设施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第五条【水质要求】养殖场应保证水质清洁、无污染,符合水产品的生长需要。
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在合理范围内。
第三章养殖管理第六条【物种选择】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水产品养殖种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养殖品种。
第七条【放养计划】养殖场应制定合理的放养计划,包括放养数量、放养时间、放养方式等,并在养殖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
第八条【饲料管理】养殖场应专业配制、提供适合各个生长阶段的饲料,并按照饲养需求,合理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和过度投喂。
第九条【疾病预防】养殖场应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定期对水产品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传染。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条【防汛措施】养殖场应制定防汛预案,加强堤坝的建设和巡查工作,确保在降雨期间养殖场的安全。
第十一条【防火措施】养殖场应加强防火意识,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的消防演练。
第十二条【安全意识培训】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环境保护第十三条【废水处理】养殖场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水,防止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造成水质污染。
第十四条【污物处理】养殖场应建立污物处理设施,及时清理和处理养殖废弃物,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第六章外部合作与监管第十五条【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养殖场应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共同推进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并及时了解和响应相关政策。
养殖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3、合理放养:一味追求高产量并不合理, 会带来许多病害,用药成本高,影响产品 质量安全,养殖管理难度加大,养殖风险 加大。 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搭配养殖品种。
4、种质与种苗质量:种质种苗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到成活率,生长发育速度及病 害发生程度,优良的种质和种苗会促进养 殖生产的发展。 选择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场生产的鱼种、鱼 苗及亲鱼等,最好是经过有关部门进行鉴 定的产品。
按照有机农业方式生产,对产品质量安全不作特 殊要求,满足特定消费,主要服务于出口贸易; 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为主; 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推行基本不用化 学投入品的技术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 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注意生产过程监控,一般不做环境监测和产品检 测,一年一认证; 按国际贯例,采取市场化运作。
申请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称谓由地理区域各称和农产品通用名称构 成;产品有独特的品质特性和特定的生产 方式;产品品质和特色主要取决于独特的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产品有限 定的生产区域范围;产地环境、产品质量 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
产品品质特征包括感官特征和内在品质特 征。感官特征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 觉,是指通过人的感官能感受到特殊品质 和风味;内在品质指标是指通过仪器检测 的可量化的独特理化指标。
保健食品的基本含义
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 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 治疗为目的的食品,也叫功能性食品。主 要是安全无毒、功能确切,且且配方科学。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含义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含义 根据农业部2007年第11号令——《农产品地理标 志管理办法》(2008年2月1日起实施)的界定,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 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 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 标志。此处所称的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 产品,既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及其产品。
水产养殖有机认证标准(doc11页).doc

水产养殖有机认证标准1一般原则1.1有机水产养殖业是一种开放式或人为开放式的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最大限度地限制使用化学药物、人工药物诱导生产的苗种、非天然原料制成的配合饲料,并利用水域的自然生产力来进行生产,以提供高营养、优质的水产食品为根本目的。
1.2有机水产养殖业的生产中应控制外来的投入品,保护利用植物、动物和天然水域的自然生产能力。
尽可能持续利用并保护水域资源,维护天然水域的生态平衡。
1.3有机水产养殖涵盖的范围较广,它涉及的水域有淡水、海水、盐碱水和半咸水等;养殖的场地有水库、河流、湖泊、港湾、滩涂、近海和深海等天然水域;养殖的方式有网箱、网栏、网围及增殖放流等;养殖的对象包括各个生产阶段的肉食性、滤食性、吃食性、杂食性及草食性水产经济动物。
1.4在开放水域的野生、固有的水产生物可以作为有机水产养殖对象进行认证,但按照基本程序不能够检查的生物不在本标准范围之内。
2转换期2.1有机转换期的确定转换期不应少于转换生物的一个养殖周期。
转换期长短应由认证机构根据转换生物的种类、生命周期、环境因素、养殖场地、养殖水域、过去残存废物、沉淀和水质等因素具体制定。
如果认证机构允许引入了其它常规生物,其转换期也应考虑新被引入的生物。
2.2转换计划转换开始时应制定详细的有机转换计划,转换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历史和现状;2)转换的时间表;3)转换的具体内容和措施;4)转换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
2.3转换的内容转换包括养殖水域的确定、养殖对象选择以及营养、疾病控制等养殖过程和水产品捕捞、运输、粗加工等。
2.4转换的条件下列情况不需要转换期:1)在水体自由流动而且未遭受本标准禁用物质影响的开放水域的野生固有生物;2)有机生产的各种条件,如水质、投入品(饲料、药物和其它物质)可以被检查、监控,并符合相关标准。
2.5如果整个养殖水域不能够一次转换,那么被分割的各个小的转换水域应该保证能够满足所有的标准,且还需满足以下条件:1)常规和有机生产单元之间应该有明显特征的隔离带。
水产品养殖与加工作业指导书

水产品养殖与加工作业指导书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 (3)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分类 (3)1.2 水产养殖的意义与前景 (3)1.3 水产养殖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4)第2章水产养殖环境与设施 (4)2.1 水产养殖环境因素 (4)2.1.1 水温 (4)2.1.2 溶解氧 (4)2.1.3 pH值 (4)2.1.4 氨氮和亚硝酸盐 (5)2.1.5 水色和透明度 (5)2.2 养殖水体水质调控 (5)2.2.1 水质监测 (5)2.2.2 水质调控措施 (5)2.3 水产养殖设施及其配置 (5)2.3.1 养殖池塘 (5)2.3.2 养殖网箱 (5)2.3.3 增氧设备 (5)2.3.4 投喂设备 (5)2.3.5 水质监测与调控设备 (6)2.3.6 防病防疫设施 (6)2.3.7 收获和加工设备 (6)第3章水产养殖种类选择与苗种培育 (6)3.1 水产养殖种类选择原则 (6)3.2 苗种来源与质量鉴别 (6)3.2.1 苗种来源 (6)3.2.2 质量鉴别 (6)3.3 苗种培育技术 (7)3.3.1 苗种放养 (7)3.3.2 饲料投喂 (7)3.3.3 水质管理 (7)3.3.4 日常管理 (7)第4章饲料与投喂技术 (7)4.1 饲料的种类与营养成分 (7)4.1.1 天然饲料 (7)4.1.2 配合饲料 (7)4.1.3 添加剂饲料 (8)4.1.3.1 蛋白质 (8)4.1.3.2 脂肪 (8)4.1.3.3 碳水化合物 (8)4.1.3.4 维生素和矿物质 (8)4.2 饲料配方与加工 (8)4.2.1 饲料配方 (8)4.2.2 饲料加工 (8)4.3 投喂技术与管理 (8)4.3.1 投喂原则 (8)4.3.2 投喂方法 (8)4.3.3 投喂频率 (8)4.3.4 投喂管理 (9)4.3.5 投喂记录 (9)第5章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9)5.1 水产养殖病害类型及特点 (9)5.1.1 传染性疾病 (9)5.1.2 非传染性疾病 (9)5.1.3 环境性疾病 (9)5.2 病害诊断与防治方法 (9)5.2.1 病害诊断 (10)5.2.2 防治方法 (10)5.3 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0)5.3.1 细菌性疾病 (10)5.3.2 病毒性疾病 (10)5.3.3 寄生虫病 (10)5.3.4 非传染性疾病 (10)5.3.5 环境性疾病 (11)第6章水产养殖生产管理 (11)6.1 养殖生产计划与组织 (11)6.1.1 制定养殖生产计划 (11)6.1.2 组织养殖生产 (11)6.2 养殖水域管理与维护 (11)6.2.1 水域环境管理 (11)6.2.2 水域生态维护 (11)6.3 养殖生产记录与分析 (11)6.3.1 养殖生产记录 (11)6.3.2 养殖生产分析 (12)第7章水产品捕捞与运输 (12)7.1 捕捞工具与方法 (12)7.1.1 捕捞工具 (12)7.1.2 捕捞方法 (12)7.2 捕捞生产组织与安全 (12)7.2.1 捕捞生产组织 (12)7.2.2 捕捞安全 (12)7.3 水产品运输技术 (13)7.3.1 运输方式 (13)7.3.2 运输过程中的管理 (13)第8章水产品加工基本原理 (13)8.1 水产品加工的意义与分类 (13)8.2 水产品加工原料的处理 (14)8.3 水产品加工基本工艺 (14)第9章水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14)9.1 冷冻加工技术与设备 (14)9.1.1 冷冻加工技术 (14)9.1.2 冷冻加工设备 (15)9.2 腌制加工技术与设备 (15)9.2.1 腌制加工技术 (15)9.2.2 腌制加工设备 (15)9.3 烟熏加工技术与设备 (15)9.3.1 烟熏加工技术 (15)9.3.2 烟熏加工设备 (15)9.4 调理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15)9.4.1 调理食品加工技术 (15)9.4.2 调理食品加工设备 (16)第10章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 (16)10.1 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法规 (16)10.2 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 (16)10.3 水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 (16)10.4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与处理措施 (16)第1章水产养殖概述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分类水产养殖是指人类根据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方法在一定的水域环境中进行生物的繁殖、生长、发育,以获得水产品的生产活动。
水产养殖标准操作规程

水产养殖标准操作规程引言:水产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人类的食品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质量和安全,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旨在提高水产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和养殖效益。
第一节:水质管理水的质量是水产养殖的基础,合理的水质管理是确保养殖品质的重要环节。
水质管理的规范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检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包括水温、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等指标的监测,确保水体的稳定和适宜度。
2. 水体保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污染和废水排放,同时定期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池塘水质清澈。
3. 水质调控:通过适当的饲料投喂、通风换气、水流调控等手段,保持养殖水体的营养平衡和水质稳定。
4. 水质处理: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源,需要进行水质处理,采取适当的净化措施,确保入养殖系统的水质符合规范要求。
小节一: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规范的饲料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配制: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和其生长阶段,合理配制饲料,保证其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
2. 饲料投喂:按照科学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3. 饲料质量: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饲料产品,并对饲料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小节二:病害防控病害防控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方面,规范的病害防控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病害检测和监测,确保病害的及时发现和防控。
2. 养殖环境控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良好的通风换气,控制饲料投喂量,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3. 病害防治:对于发生病害的水产动物,应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药物防治、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
4. 养殖品种选择:选用适应当地环境和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养殖,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有机养殖管理制度

有机养殖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有机养殖管理,推动有机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从事有机养殖业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有机畜牧、有机水产、有机禽类等各类有机养殖业。
第三条有机养殖管理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原则,加强对有机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全程监管,促进有机养殖业的规范发展。
第四条地方各级有机养殖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有机养殖业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生产环节管理第五条有机养殖业应当以农产品有机生产基地为生产基地,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有机生产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第六条有机养殖业应当选择合理的养殖场地,按照有机畜牧、有机水产、有机禽类等不同品种的养殖要求进行布局规划。
第七条有机养殖业必须严格控制生态环境,避免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禁止在禁养区、禁养期、重金属污染区和水源保护区开展有机养殖生产。
第八条有机养殖业应当采取先进的、合理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九条有机养殖业应当严格选用有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饲料添加剂。
第十条有机养殖业应当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绿肥,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业化肥。
第十一条有机养殖业应当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做好疫病的监测、防治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加工环节管理第十二条有机养殖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机产品加工标准,建立和健全有机生产记录和追溯体系。
第十三条有机养殖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加工生产线,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第十四条有机养殖业应当加强原料进货检验和质量控制,对不合格原料严格拒绝接收和使用。
第十五条有机养殖业应当加强对加工过程的检测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第十六条有机养殖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包装标识和出厂记录,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第十七条有机养殖业应当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流通规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产品标识、包装、运输等环节的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滋市忠祥鱼业开发有限公司洈水水库
有机水产品养殖操作规程
第一部分、范围
本技术细则包括:水库的选择、水库的水质调节、鱼种的选择与投放、成鱼的饲养、水库日常管理、鱼病的防治、成鱼的捕捞、运输和销售。
第二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19630-有机产品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第三部分、养殖过程流程
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投放0.2-0.4公斤大规格鳙鱼、鲢鱼种,用免疫疫苗浸泡免疫;----全年加强管理,防逃、防盗;---养殖三年后5月进行成鱼捕捞。
注:养殖用水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鱼种来自省级水产良种场,利用天然饵料养殖,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渔药,生产、捕捞、运输、销售均有记录。
以上各环节,由单位质量安全监督组负责管理。
第四部分、养殖管理
(一)水库的水质调节
1、水质调节的目的
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技术,创造一个持续稳定的养鱼生态环境,使各种饵料生物保持在一个合理状态以满足鱼类摄食和生长需要。
2、水质调节的方法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鱼养水,通过调节一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滤食性鱼类的数量,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二是调节水位从而调节水质。
主要采用以鱼养水的方法,既可充分利用水资源,又可避免鱼类自身污染。
(二)苗种的选定
1、鱼种的选择与消毒
a、鱼种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生活环境,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孤雌繁殖的品种。
应选择有机种苗。
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苗的计划。
选择体体重200--400克左右,成活率相对较高,色泽新鲜,活动力强、大小均匀、无伤病、鳞鳍完整、头小背厚、抵御凶猛鱼类的能力强的优质鳙鱼、鲢鱼鱼种。
所购苗种应拥有检验检疫合格证。
b、消毒:鱼种投放前进行消毒防疫,用免疫疫苗浸泡免疫。
2、鱼种的投放
a、投放时间与方法:秋末冬初或早春、晴暖无风天气且选择在上风处投放,避免投放的鱼种被风吹到岸边搁浅。
b、投放密度:为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采取立体高效混合养殖,以鲢、鳙为主,搭配巧嘴红鲌、鲤、鲫鱼等。
为避免水体超载,应该合理密度放养。
因水库水体大,凶猛鱼类多,宜投放大规格鱼种。
体重200-400g左右的鱼种,三年后体重鳙鱼达到3-4kg、鲢鱼达到2-2.54kg以上捕捞上市。
(三)水库的选定
1、养殖基地选址时,考虑到维持养殖基地的水生生态环境和周围水生、陆生生态系统平衡,并有助于保持所在水域的生物多样性。
有机水产养殖基地不受污染源和常规水产养殖场的不利影响。
水库周围生态环境良好,干旱或农业灌溉时仍能满足养鱼用水,远离城区、工矿区,没有农业废弃物或医疗垃圾、没有工业“三废”等污染。
2、水库边界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明确。
3、水质:水质控制主要执行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另外,由于洈水水库是松滋市的饮用水源地,故这个水库也执行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当然,由于水库具有农田灌溉功能,也使用GB5084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
(四)日常管理规程
1、养殖和捕捞区界定清楚,以便对水质等要素进行检查。
2、以天然饵料为食物来源,不投喂人工饲料。
3、经常巡罗,观察鱼的动态。
防止偷鱼、毒鱼、电鱼等事件发生。
搞好安全生产。
4、掌握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摄食情况,适时搞好轮捕轮放。
5、及时捞除杂草和水面污物,死鱼及时捞出并远离养殖区深埋,预防鱼病发生。
6、搞好汛期安全生产,防止逃鱼和其他意外事故发生。
搞好大风大雨天气生产,确保人员安全。
7、定期检查鱼体,检测水质,冰雪天气注意观察,防治鱼病及防止浮头等渔业灾害发生。
8、做好各种纪录,包括养殖生产记录、鱼病防治纪录、捕捞运输纪录、购买苗种销售成鱼纪录等,建立可追溯制度。
9、轮捕轮放、捕大留小。
10、定期抽样检测水质和产品质量,确保质量安全。
第五部分、生产中投入品的控制规程
(一)饵料。
生产中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饵料来源于水库中的天然饵料,主要是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机碎屑、水草等。
(二)疾病预防措施及防治规程
1、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鱼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应是从鱼——病害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害孳生和有利于养殖品种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保持渔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害所造成的损失。
优先采用渔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加强养殖管理,开展生态养殖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2、鱼病的治疗方法
a、原则上不使用渔药,选择适合当地条件、抗性强的的品种进行标准化生态养殖。
养殖对象的健康主要通过预防措施(如进行免疫、优化管理)来保证。
所有的管理措施应当旨在提高生物的抗病力。
b、如果发现鱼患病,应优先采用自然疗法。
第六部分、捕捞及运输、保管规程
(一)水产品捕捞规程
1、有机水产品的捕捞量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不能影响自然水域的持续生产,也不能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
2、尽可能采用温和的捕捞措施,以使对水生生物的应激和不利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3、捕捞工具的规格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实行轮捕轮放。
(二)捕捞后的管理规程
1、水产品捕捞后尽快筛选分类、称重、装车。
2、在运输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管理运输对象,使其保持健康状态。
3、运输用水的水质、水温、含氧量、pH值,以及水生生物的装载密度都应适应所运输物种的要求。
4、应尽量减少运输的距离和频率。
5、运输设备和材料应对生物没有潜在的毒性影响。
6、在运输前或运输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镇静剂或兴奋剂。
7、运输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0h,运输过程中,不应对运输对象造成可以避免的影响或物理伤害。
第七部分、成鱼销售
根据市场需求,将达到商品鱼规格的成鱼采用拉网捕捞和张网捕捞,投入市场销售。
(一)为保证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应当采取但不限于下列措施:
—不同基地的产品应避免混合;
—产品避免与不允许使用的物质接触;
—建立产品的购买、运输、储存、出入库和销售等记录。
(二)应在销售场所设立销售专区或陈列专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