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有关韩信典故的成语故事

背⽔⼀战-有关韩信典故的成语故事 背⽔⼀战成语与破釜沉⾈、背城借⼀等成语意思相似。
背⽔⼀战这个成语故事与我国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关系。
⼤家知道在背⽔⼀战故事中,韩信发⽣了什么事情呢?下⾯⼩编给⼤家分享关于背⽔⼀战的成语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背⽔⼀战的成语故事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
他是汉王刘邦⼿下的⼤将。
为了打败项⽻,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道极狭的⼭⼝,叫井陉⼝。
赵王⼿下的谋⼠李左军主张⼀⾯堵住井陉⼝,⼀⾯派兵抄⼩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定会败⾛;但⼤将陈余不听,仗着兵⼒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情况,⾮常⾼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的地⽅安营,到了半夜,让将⼠们吃些点⼼,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派⼀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展开激战。
不⼀会,汉军假意败回⽔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部队出击,背⽔结阵的⼠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猛扑敌军。
赵军⽆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个⼤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前⾯可以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竟然取胜了,这是⼀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后⽣,置之亡地⽽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背⽔⼀战的成语解释 背:背向;⽔:江河⼤海;背⽔:背后是⽔,表⽰没有退路。
⽐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决⼀死战。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
成语背水一战的意思是背靠水边摆阵,或布下阵势,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韩信的典故。
韩信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
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比喻决一死战。
来源追溯: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战……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故事:
秦朝末年,汉王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攻取了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公元前204年,韩信领兵东渡黄河,攻打赵王歇。
井陉口(今河北获鹿、井陉交界处一道极狭的山口)为其必由之路,赵王歇与大将陈余结集部队,堵守于此。
韩信派出一部分人马,故意背水结阵,引诱赵军,另选出两千轻骑兵走小路注视赵军行动。
两军开战,韩信的.主力部队奋勇出击,背水结阵的部队因无路可退,也返身猛扑。
汉军里外夹击,赵军抵挡不住,四散奔逃,赵王被俘,陈余阵亡。
事后,将士们问韩信:“背水结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什么明知故犯而结果还是大胜呢?”韩信回答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啊!‘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背水结阵,把士兵们故意放在死地,他们才不得不拼命奋战,以求生存。
”
学以致用:
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不如冒一次巨大的危险,背水一战,说不准反而能够改变这种长期被动的局面。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发音】bèi shuǐyīzhàn【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解释】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近义词】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反义词】望风而逃、临阵退缩【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成语举例】挫折也有两重性。
背水一战成语历史典故

背水一战成语历史典故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你知道关于成语的典故具体有哪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背水一战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背水一战成语解释背水一战,指汉语成语汉“背水一战”。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
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二、背水一战成语典故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
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背水一战的意思和故事

背水一战的意思和故事背水一战,是汉语的一则成语。
这则成语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语故事——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是一个源于古代战争的典故。
据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君楚怀王不满秦国在中原势力日益强大,于是指挥军队向北进攻。
秦王政听到消息后,派出大将白起率领援军前去迎击。
楚军在赵国一带与秦军交战,由于失误严重,楚军大部分被秦军打败,只有少数人逃到了千里之外的长江边。
这时楚怀王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无法再支撑下去,只能选择背水一战,最终在楚军的士气高昂下,成功击退了前来追击的秦军。
从此,“背水一战”便成了形容在绝境中进行搏杀的艰苦战役的成语。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比喻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处于绝境中为了求生而决一死战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出处其实是源于中国的一个历史故事,那么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背水一战的原文
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
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
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
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
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
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
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
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
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
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
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
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
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
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
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背水一战的译文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
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
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
夺取赵国。
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
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
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
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
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
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
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陈余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
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
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
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
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
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
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
韩信对部下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
速攻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
传达开饭的命令。
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
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
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
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
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
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
们进去。
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
全军殊死奋战,赵
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
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
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
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
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
王歇。
韩信简介
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
为汉初三杰。
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因家境贫寒,常
食不果腹。
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
陈胜、吴广起义后,
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梁,后来又跟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
最后,韩信投奔汉王刘邦。
开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
跨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
后世兵家所推崇。
公元前196年,吕后以谋反罪名杀死了韩信。
韩
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随后吕后下令诛杀了韩信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