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典故_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历史成语故事【成语】:背水一战【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比喻决一死战。
来源追溯: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战……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故事:
秦朝末年,汉王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攻取了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公元前204年,韩信领兵东渡黄河,攻打赵王歇。
井陉口(今河北获鹿、井陉交界处一道极狭的山口)为其必由之路,赵王歇与大将陈余结集部队,堵守于此。
韩信派出一部分人马,故意背水结阵,引诱赵军,另选出两千轻骑兵走小路注视赵军行动。
两军开战,韩信的.主力部队奋勇出击,背水结阵的部队因无路可退,也返身猛扑。
汉军里外夹击,赵军抵挡不住,四散奔逃,赵王被俘,陈余阵亡。
事后,将士们问韩信:“背水结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什么明知故犯而结果还是大胜呢?”韩信回答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啊!‘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背水结阵,把士兵们故意放在死地,他们才不得不拼命奋战,以求生存。
”
学以致用:
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不如冒一次巨大的危险,背水一战,说不准反而能够改变这种长期被动的局面。
背水一战的典故

背水一战的典故【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成语】: 背水一战【解释】: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
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
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
韩信感到十分失望。
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
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
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背水摆开阵势。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是指在危急的情况下,决定向着敌军发起一次决战,赌上全胜的一次战役。
这个成语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项羽。
项羽,字君平,是西楚霸王,西楚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位武功卓越、威武霸气的民族英雄。
项羽年轻时是荆州的牧童,后来成为了一位职业军人,被秦国的官员擢升为校尉。
在反秦之战中,他所领导的西楚军队迅猛异常,不久便攻陷了秦国的都城咸阳。
然而,项羽的壮举不久就受到了来自中原的挑战。
汉王刘邦向西楚挑战,称帝自称“汉高祖”,并向西楚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
项羽因为一些原因,最终迫不得已只能挑起了背水一战。
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汉军已经进入了西楚的要地。
项羽知道,一旦战败,整个西楚帝国将会被彻底毁灭,他和他的将士们也会遭受惨痛的厄运。
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进行一次生死决战,背水一战。
在这一次决战之前,项羽向他的将士们发表了一番热血慷慨的演讲,激励大家豪情飞扬,奋发向前。
他说,“背水之战,强敌环伺,胜利与否,皆在此一举!若能战胜汉军,便保汉中;若若败,也不能后撤,必须向北直指西安!各位将士,只有摆脱生死、斗智斗勇才能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将军!”这番话深深地激发了将士们的英勇斗志,使得大家更加坚定了打败汉军的信心。
于是,在背水之中,西楚军队决定迎击汉军。
两军在巨石峪展开殊死搏杀。
西楚军队采用了一种“七星阵”战术,将自己编成了一个等边七角形的阵型,以此应对汉军的一波波进攻。
虽然汉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并没有料到这次战斗会如此魔难。
西楚军队打出了非常出色的火力和战术,甚至将他们的敌人压缩在原地。
最终,背水一战成功了。
西楚军队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奋勇前进,一举将汉军击败。
项羽的英勇斗志和背水一战,不仅保住了西楚的中心地带,也很快将汉军赶出了西楚领域。
背水一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术之一,其胜利更加凸显了项羽这位民族英雄的英勇和顽强。
他的豪情万丈,让我们在今天,也要学习他的精神,成为一个赌上全胜、勇往直前的人。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是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的殊死抗争。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面临绝境,以背水布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勇气,也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楚汉相争,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率领汉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当时,楚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受到了刘邦军队的多次挑衅和侵扰,士气低落。
面对劣势,项羽决定采取背水布阵的策略,将自己的军队布置在河流附近,形成了“背水战阵”。
这一举动被看作是项羽在绝境中的最后一搏,也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气。
刘邦看到楚军采取了背水战阵,认为楚军已经到了绝境,便派遣军队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楚军在项羽的指挥下奋勇抵抗,士气高昂,一时间竟然击退了刘邦军队的进攻。
这让刘邦大感意外,也使得楚军士气大振,士兵们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
最终,楚军在这场背水一战中,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让项羽成为了当时的一代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绝境中,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寻找突破口,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背水一战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术,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展现。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争取一线生机。
背水一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要有勇气和信心,寻找机会,努力奋斗。
正是有了这种顽强的精神,我们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不断前行。
背水一战,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信念和勇气的展现。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这样的勇气和坚韧,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古代战争中,有一次特殊的战役,被称为“背水一战”。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
当时,秦国军队以强大的实力,几乎要将楚国击溃了。
楚国的国君为了保住国土,决定与秦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楚国国君命令将实力最强大的军队集结在了重要的战略点位,以背水作战。
楚军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楚国的将领聪明地采取了分兵截击的策略,将秦军分割成几个个体,然后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摧残的战术进行攻击。
在一开始,楚军的威胁并不大,秦军毫不在意,继续围攻楚军。
楚军知道自己实力不如秦军,但是他们寄希望于到了秦军进入他们的战略布置的核心阵地。
楚军奋勇战斗,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
秦军终于进入了楚军战略核心阵地,但是他们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楚军的重要的陷阱中。
秦军陷入了楚军的包围圈,同时又被楚军从四面八方进行突袭。
楚军将秦军击败,大获全胜。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战争中背水而战。
背水一战形容非常危急的情况下的决战,也比喻在最困难的时候,集中力量进行反击。
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在最困难的时刻,要顶住压力,决心奋战至底的意志和勇气。
背水一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虽然面临困境,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挫折和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面对,寻找突破口。
背水一战的楚军面对强大的敌军,也没有退缩,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给我们启示,即使困境再大,也要奋力一搏,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只有面对困境不屈不挠,才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胜利。
背水一战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典范,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们都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背水一战精神。
背水一战精神既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通用5篇)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通用5篇)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篇1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会经过一个很窄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谋士李佐军主张在堵住井陉口的同时,派兵抄近路,以切断汉军的给养。
没有后援,韩信的远征军肯定会失败。
但是陈郁将军不听,依靠他的军事优势,坚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拂晓,韩信率军出击,双方激战。
不久,汉军假意败回水阵地,赵军全部离营,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出击,没有退路的士兵掉头扑向敌人。
赵不能取胜,正要回营。
忽然,大营中插上了汉军的旗帜,他四处逃窜。
汉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是从习语最后一战演变而来的,它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也可以用于决定性的行动。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篇2背水一战,(即指;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只能一心前向)故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古时候,陆机是西晋宗室,因为坐镇临安,又受大家称赞,他得意忘形,反而时时轻贱军人、贬低其他官员,为此受到了众怒。
当时有一位叫梁子靖的大将军,他不屑陆机之谤,便带领兵马在陆机所管辖的黄河南岸发起了攻击,就要陆机能在黄河那边抵抗,凭一己之力背水一战,见识见识其是否真有本事。
果不出所料,陆机真的碰了亏,他那渔民兵队也抵抗不住,又背水一战要被梁子靖大举围困,就此他只好死守,几乎被大将军拿下了。
此时,一位青年将军犀利突然出现,未等陆机吩咐,他便带领身后kelong(兵器叫克隆)冲进河中,率军击败梁子靖大军,雪上加霜,改换了原本一战告负的局面,成功拯救了陆机尊威。
从此,“背水一战”就成了贯彻永恒的成语,引尽人们注意力作为有勇无谋、不屈不挠的警示,此事至今不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水一战典故_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背水一战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背水一战故事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
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
上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
韩信对部下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攻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
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
全
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背水一战人物典故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馀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文献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
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