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1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
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相关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
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是指在危急的情况下,决定向着敌军发起一次决战,赌上全胜的一次战役。
这个成语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项羽。
项羽,字君平,是西楚霸王,西楚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位武功卓越、威武霸气的民族英雄。
项羽年轻时是荆州的牧童,后来成为了一位职业军人,被秦国的官员擢升为校尉。
在反秦之战中,他所领导的西楚军队迅猛异常,不久便攻陷了秦国的都城咸阳。
然而,项羽的壮举不久就受到了来自中原的挑战。
汉王刘邦向西楚挑战,称帝自称“汉高祖”,并向西楚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
项羽因为一些原因,最终迫不得已只能挑起了背水一战。
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汉军已经进入了西楚的要地。
项羽知道,一旦战败,整个西楚帝国将会被彻底毁灭,他和他的将士们也会遭受惨痛的厄运。
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进行一次生死决战,背水一战。
在这一次决战之前,项羽向他的将士们发表了一番热血慷慨的演讲,激励大家豪情飞扬,奋发向前。
他说,“背水之战,强敌环伺,胜利与否,皆在此一举!若能战胜汉军,便保汉中;若若败,也不能后撤,必须向北直指西安!各位将士,只有摆脱生死、斗智斗勇才能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将军!”这番话深深地激发了将士们的英勇斗志,使得大家更加坚定了打败汉军的信心。
于是,在背水之中,西楚军队决定迎击汉军。
两军在巨石峪展开殊死搏杀。
西楚军队采用了一种“七星阵”战术,将自己编成了一个等边七角形的阵型,以此应对汉军的一波波进攻。
虽然汉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并没有料到这次战斗会如此魔难。
西楚军队打出了非常出色的火力和战术,甚至将他们的敌人压缩在原地。
最终,背水一战成功了。
西楚军队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奋勇前进,一举将汉军击败。
项羽的英勇斗志和背水一战,不仅保住了西楚的中心地带,也很快将汉军赶出了西楚领域。
背水一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术之一,其胜利更加凸显了项羽这位民族英雄的英勇和顽强。
他的豪情万丈,让我们在今天,也要学习他的精神,成为一个赌上全胜、勇往直前的人。
四字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关于背水一战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听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来的故事背水一战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背水一战使用示例1.挫折也有两重性。
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
他只有背水一战了。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典故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典故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韩信背水一战_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韩信的简介:韩信(前226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文学家。
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最后被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背水一战的典故: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
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
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
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
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
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
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
”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呆子,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我读过不少兵法。
兵法上说,兵力比敌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
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
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
”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
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
于是他就把兵马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
待到后半夜,韩信又派出2000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准备袭击赵营。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是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的殊死抗争。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面临绝境,以背水布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勇气,也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楚汉相争,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率领汉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当时,楚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受到了刘邦军队的多次挑衅和侵扰,士气低落。
面对劣势,项羽决定采取背水布阵的策略,将自己的军队布置在河流附近,形成了“背水战阵”。
这一举动被看作是项羽在绝境中的最后一搏,也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气。
刘邦看到楚军采取了背水战阵,认为楚军已经到了绝境,便派遣军队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楚军在项羽的指挥下奋勇抵抗,士气高昂,一时间竟然击退了刘邦军队的进攻。
这让刘邦大感意外,也使得楚军士气大振,士兵们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
最终,楚军在这场背水一战中,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让项羽成为了当时的一代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绝境中,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寻找突破口,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背水一战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术,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展现。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争取一线生机。
背水一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要有勇气和信心,寻找机会,努力奋斗。
正是有了这种顽强的精神,我们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不断前行。
背水一战,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信念和勇气的展现。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这样的勇气和坚韧,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2023年背水一战典故-成语故事

2023年背水一战典故-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馀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文献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即现在河北省井陉山上的井陉关),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
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
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
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
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
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听得多了,但是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的信息,供大家阅读!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韩信的故事创造象棋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
它的来历传说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的韩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
导读: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
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相关典故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
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
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
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
人物典故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馀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
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文献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
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
上文是关于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