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重要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非常重要,它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首先,让我们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包括氮的固定、硝化、硝酸还原和氨化等环节。

首先是氮的固定过程,氮气固定成无机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等,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氮沉积和氮固定细菌完成。

氮沉积是指氮气通过大气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或水体中。

氮固定细菌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和其他生物可以利用的无机氮化合物。

其次是硝化过程,该过程分为氨氧化和亚硝化两个阶段。

氨氧化是指氨被氨氧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而亚硝化是指亚硝酸被亚硝化细菌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硝化过程是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重要过程。

然后是硝酸还原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会被还原为亚硝酸、氨和一氧化二氮等形式,这些产物主要由厌氧细菌产生。

最后是氨化过程,该过程是指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氮化合物在缺氧状态下由细菌还原为氨。

氨会进一步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形式。

氮循环的不同过程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中氮的平衡。

然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得氮固定过程剧增,进而导致土壤中氮的浓度升高。

这种过度的氮输入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氮的过度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升高。

这会引发藻类繁殖,形成赤潮和水华,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其次,氮的过度输入还会导致氮沉积增加,影响土壤中氮的平衡。

过多的氮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失衡,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土壤贫瘠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氮氧化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它们会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减少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 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差别及解救方法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差别及解救方法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差别及解救方法一、鱼类氨氮中毒1.1 概述氨氮中毒是指水体中游泳生物(如鱼、虾、蟹等)体内以及周围环境中的高浓度氨氮对其造成的毒害作用。

氨氮是饲料、排泄物等在水体中降解后的产物,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养殖池塘、养殖闸坝、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氨氮中毒的主要表现是鱼类表皮光泽度降低、鱼体变黑、鳃丝血红或浅白、悬浮浑浊等。

1.2 中毒原因(1)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密度过高时,鱼类的代谢物释放速率过快,而水体中氨氮的转化速度跟不上,从而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2)饵料不当饵料不当会影响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而不易消化的饵料会降低鱼体免疫力,从而导致鱼类易受氨氮中毒。

1.3 防治方法(1)合理养殖密度养殖密度应该与鱼类的生长发育相适应,合理分配养殖面积,保证水体中氨氮的转化速率跟上鱼类代谢物释放速率。

(2)适宜饵料选择适宜的饵料,根据不同鱼种的需求,选用高质量的饵料,以减少鱼类体内氨氮的生成。

二、药害2.1 概述药害是指使用药物处理鱼病时,药物过量使用或者药物选择不当造成的对鱼类和水环境的毒害作用。

药害主要是因为药物的毒性、药物使用不当、药物因素与环境要素的作用等因素造成。

2.2 中毒原因(1)药物使用过量药物使用过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毒性,同时也会造成药物残留。

(2)药物选择不当药物选择不当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不当使用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状况。

2.3 防治方法(1)合理使用药物药物的选择应考虑鱼种、水体环境等因素,并根据药物的毒性和使用要求合理使用。

(2)定期检测定期检测药物使用后的水体和鱼类的生长情况,对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泛塘3.1 概述泛塘是指由于降雨量大等因素导致池塘或河流洪水涨水,泛滥到附近的田地或村庄的现象。

在鱼塘养殖中,泛塘会导致池塘中高浓度的淤泥、污水、毒素等与淡水混合,造成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养殖鱼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3.2 危害原因(1)淤泥泛塘会使溃堤的淤泥混淆在水中,致使水体混浊,令鱼儿感觉不适,感染疾病的机会更大。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鱼类养殖中适宜的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一、氨氮对鱼类养殖的影响氨氮主要由鱼类的代谢产物、鱼饵残留物和鱼粪尿等无机氮化合物生成。

当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死亡。

二、适宜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方法1. 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控制鱼类养殖水体氨氮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水体的循环,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氨氮的氧化和转化。

其次,定期抽排底泥,避免底泥中过多的氨氮污染水质。

最后,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氨氮产生。

2. 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利用硝化菌降解氨氮,将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毒氨氮浓度。

这种方式需要在养殖池中增加适量的生物过滤器,提供良好的生物附着面积,为硝化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3. 水体曝气处理水体曝气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水体中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可以使用曝气装置或喷嘴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氮气转化的效果。

三、高氨氮水体的处理方法当鱼类养殖水体中出现高浓度的氨氮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1. 增加水体循环对于高氨氮水体,首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加水体的循环,提高氧气供应量,加速氨氮的氧化转化。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或水循环设备来实现。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饲喂,减少氨氮的产生。

2. 水质调节剂的使用适量使用水质调节剂是处理高氨氮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良好的水质调节剂可以中和水体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选择水质调节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免使用对鱼类有毒性或副作用的产品。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解读水中杀手“氨”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

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

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

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一、氨的产生途径: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在较低浓度下: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

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

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

氨有剧毒,铵无毒。

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氮超标的危害

氨氮超标的危害

氨氮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健康的水产养殖生产,一般不会发生氨氮中毒。

但是由于水产养殖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养殖户也没有按照行业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常会发生池塘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鱼类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一、氨氮产生的原因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

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二、氨氮对鱼蟹的危害氨氮是水体中存在的物质,氨氮超标可引起养殖鱼、蟹的生存和生长,轻者导致鱼、蟹生长缓慢,吃食量减弱,引发各种疾病,食用品质差;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三、预防氨氮积累的措施1、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干池冰冻和暴晒10-15天,并且让空气与池塘底泥充分接触,使底质有机质充分氧化,矿化成无机盐,为蟹塘中生物提供营养源,降低池塘有机质含量。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要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如果是虾、蟹池可在池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氨氮等有害物质。

3、放养的密度适宜,搭配比例科学合理。

通过池塘中自然生物和投放的苗种之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或控制氨氮的含量。

4、使用优质优质饲料:饲料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产生的浓度也就相对的低。

5、使用底层微孔曝气,遵循“三开、二不开”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开机时间多为黎明前3-4点钟,因这一时间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且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再增多,也是一天中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使用底层微孔曝气,就是通过微孔曝气作用,可有效地将水体下层中的粪便、碎屑、残饵分解的产物以及硫化氢、氨氮、亚硝基氮等有毒气体带出水面,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6、在高温季节使用水质改良和底质改良剂,可以降低水中氨氮含量。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草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磷鱼为优势鱼群。
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 养殖水体中"富氮"与其它氮之间的转化和比例
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不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而相对过剩,并且对池鱼产生危害,超过国家渔业水标准的那部分氮称为"富氮"。
一、 水体氮的来源
1.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
2.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混合水。
3.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
1 氨氮对各种鱼类的毒性
氨气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mg/L和0.559mg/L(雷衍之等,1983),随着鱼体的发育,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NH3对47日龄、60日龄和125日龄草鱼种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27mg/L、2.050mg/L和2.141mg/L,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570mg/L,1.609mg/L、1.683mg/L。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mg/L,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mg/L。氨对杂交罗非鱼(平均体长7.5~9.5cm,体重6.14~11.09)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82mg/L、1.78mg/L和1.57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35~0.171mg/L。氨对鲤鱼种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是0.962mg/L,但超过0.66mg/L时就会产生毒性作用。氨气对体重25g的鳜鱼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763mg/L、0.663mg/L、0.525mg/L,而安全浓度为0.0525mg/L(高爱银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56~0.70g、体长为3.6~4.2cm加州鲈的24、48、96小时半数浓度为0.99mg/L、0.96mg/L 、0.86mg/L ,安全浓度为0.086mg/L (余瑞兰等,1999)。氨气对体重为0.94~1.32g、体长为4.9~5.8cm鲢鱼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2.47mg/L 、1.95mg/L 、1.56mg/L ,安全浓度为0.156mg/L (余瑞兰等,1999)。

养殖鱼的氨氮中毒现象、危害和防治方法

养殖鱼的氨氮中毒现象、危害和防治方法
4.合理施肥。精养塘应少施效果慢、耗氧大的有机肥,高温季节要多施磷肥。
5.使用水质改良剂。精养塘氨氮中毒后风险高、损失大,最好能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6.氨氮中毒的救治。先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pH值低于7.0时可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活性炭等都具有吸附作用的矿物质、减少或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每亩200~300kg/1.5米水深),进行底层水体置换,抽去底层老水加注新水。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
溶氧下降,富营养化,PH值、温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如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的精养塘,本来水体中氮含量就很高,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浮游植物大面积死亡,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氨氮中毒需要综合防治,主要有:
预防优于救治,养殖人员要加强巡塘,密切观察水质、浮游植物、鱼类活动的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就能切实控制和鱼的氮排泄量。
2.严格防控生活、工业下游的“富氮”水体侵入养殖塘,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控制和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改善水质,增加底层溶氧
合理使用增氧机,加强上下对流;经常清淤、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增加水体溶氧;使用化学增氧剂,精养塘选用在水中分解缓慢的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对改善水质尤其是底层水质效果更加良好。水体溶氧尤其是塘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被消除,保持水质的pH值稳定。
科技工作者经研究指出,氨氮中毒主要危害主要为:一是氨氮增高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二是氨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三是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其中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

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

水体中不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而相对过剩,并且对池鱼产生危害,超过国家渔业水标准的那部分氮称为"富氮"。

一、水体氮的来源1.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

2.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混合水。

3.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

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

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养殖水体中"富氮"与其它氮之间的转化和比例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

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

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亚硝酸盐小于0.2mg/L。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

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要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

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1 氨氮对各种鱼类的毒性氨气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mg/L和0.559mg/L(雷衍之等,1983),随着鱼体的发育,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

NH3对47日龄、60日龄和125日龄草鱼种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27mg/L、2.050mg/L和2.141mg/L,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570mg/L,1.609mg/L、1.683mg/L。

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mg/L,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mg/L。

氨对杂交罗非鱼(平均体长7.5~9.5cm,体重6.14~11.09)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82mg/L、1.78mg/L和1.57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35~0.171mg/L。

氨对鲤鱼种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是0.962mg/L,但超过0.66mg/L时就会产生毒性作用。

氨气对体重25g的鳜鱼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763mg/L、0.663mg/L、0.525mg/L,而安全浓度为0.0525mg/L(高爱银等,1999)。

氨气对体重为0.56~0.70g、体长为3.6~4.2cm加州鲈的24、48、96小时半数浓度为0.99mg/L、0.96mg/L 、0.86mg/L ,安全浓度为0.086mg/L (余瑞兰等,1999)。

氨气对体重为0.94~1.32g、体长为4.9~5.8cm鲢鱼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2.47mg/L 、1.95mg/L 、1.56mg/L ,安全浓度为0.156mg/L (余瑞兰等,1999)。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草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磷鱼为优势鱼群。

2环境条件对氨氮毒性的影响氨氮毒性大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同浓度的氨氮与环境条件互作对鱼类的影响见下表:资料来源:阮德明《河水氨污染争性死鱼模拟试验》1999年实验鱼的规格,鲢鱼体长11~14.5cm,体重22~25g,鲤鱼体长23.5~32cm,体重225~600g,鲫鱼体长5~10cm,体重10~16g。

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A.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B.呼吸急促,口裂时而大张。

C.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D.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E.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4氨氮中毒的原因A.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CO2浓度升高。

B.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

C.NH3会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余瑞兰等1999年研究表明:鳜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浓度呈抛物线变化关系,鲫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随分子氨浓度递增而下降。

保持鲫鱼AKP和LSZ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70mg/L(72小时)、0.56mg/L(96小时),而保持鳜鱼AKP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143mg/L(96小时)。

2.NO2-对鱼类的毒性1NO2-对各种鱼类的安全浓度是:团头鲂为2.5mg/L(王明学等,1997);鲢鱼为2.4mg/L (王明学,1989);鲤鱼为1.8mg/L;罗非鱼为2.8mg/L(赵云冈,1991);鲫鱼在48小时、96小时分别为1.82mg/L,0.80mg/L(魏泰莉,1999);鳜鱼苗为5.01mg/L。

2鱼类NO2-中毒后的症状A.体色变深B.鱼不大游动,触动时反应迟钝。

C.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

D.鳃丝呈暗红色。

3.NO2-引起鱼类中毒的机理高浓度NO2-会使鱼体血液中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还原型血红蛋白)变成含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影响血液携带氧气的机能,造成组织缺氧,使鱼群体质下降甚至影响生长,为病原的入侵创造条件。

一般而言,当NO2-浓度在鱼的安全浓度以下时,鱼类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补偿因高铁血红蛋白升高而引起的载氧能力不足问题。

NO2-浓度超过鱼类的安全浓度时,鱼体自身的生理调节不能补偿因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而引起鱼体组织缺氧即可表现中毒症状。

与氨相比虽然NO2-对水生动物毒性要低得多,但是,当集约化养殖池中NO2-浓度过高时,也可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NO2-中毒症。

与氨中毒相比,NO2-中毒没有乱撞,挣扎等剧烈活动的症状。

四、水体"富氮"的防治1.饲料是水体氮的主要来源,通过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来减少鱼类氮排泄量是防治水体产生"富氮"的主要措施。

通过准确测定鱼的需要量和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配制符合鱼类需要的平衡日粮;应用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有机酸制剂、肉碱等提高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影响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氮的排泄率。

另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这些都可以降低水体氮的含量2.水体"富氮"的防治方法(1)以磷带氮水体中N、P比例严重失调,可引起大量氮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而形成"富氮",并对鱼产生危害。

江苏无锡市在夏季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对精养鱼池水体测定结果表明:水体中有效磷的含量很低,在0.01mg/L以下,有效氮则在0.5~2.0mg/L,最高达到4mg/L。

水体中N、P比例为300~500:1,出现严重失调现象。

由于精养池塘中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使水体中氮含量很高,施用P肥可使水体中N、P比例降至较为适宜的水平,从而使浮游生物数量能够增长近1倍,易消化的藻类也明显增长。

但是当浮游植物死亡之后,水体中的氨浓度将会突然升高,因为水中的氨除来自鱼类外,细菌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也能释放氮,因此浮游植物并不能真正将水体氮去掉。

(2)种植水生植物改良水体在养殖水体中可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而且当这些植物收获时被吸收的氮也同时离开水体。

(3)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池水溶氧尤其是池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硫化氢被消除,水质的pH值稳定。

A、合理使用增氧机。

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搅水功能,使池水发生上下对流。

因此在天气晴朗的高温季节,中午应开机1~2小时,可使晚上发生浮头的鱼群比例减少。

B、合理施肥。

精养池塘中应少施有机肥,因为其效果慢、耗氧大,如果肥水应以施化学肥为主,高温季节多施磷肥。

C、使用化学增氧剂。

冬季是鱼非寄生虫和细菌病的发病季节,主要是由于水质尤其是底层水层不良引起。

精养池用合适的化学增氧剂对水体"富氮"问题大有好处。

笔者认为增氧剂最好选用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因为它们在水中分解缓慢,不会形成过氧化氢等有毒物质。

据国外资料报道,当水温为20℃时,它们在水中能放氧200日以上,当水温为40℃时,在水中能放氧60~70日。

在某越冬鱼池中施入35ppm浓度过氧化钙,两日后氨氮浓度可由原来的2.44ppm下降至1.44ppm,1个月后降至0.62ppm浓度。

此外经常清除淤泥、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可以增加水体溶氧。

D、使用微生态制剂使用一些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可以把水体特别是水体底层中的氨氮、硫化氢、油污物等有毒物质分解变成有益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胞杆菌等。

光合细菌可吸收、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等有毒物质,消除它们对水体的危害,从而达到净化水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光合细菌在鱼池中使用剂量,首次为15g/m3水体,以后每隔15天用2g/m3水体。

在水体中引入少量的硝化菌,使其在水体中自行繁殖,从而将氨氮转化为无毒成份。

往水中添加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E、吸附性矿物质的使用。

石粉、麦饭石、膨润土都具有吸附作用,可减少水体中氨氮含量。

笔者认为精养池塘更应该使用水质改良剂,水质改良剂不像水产药物,施用后见效慢,也不是使用一次就能彻底解决水质问题。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更需要养殖者定期使用。

F、"富氮"中毒的防治a.氨氮的防治。

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每亩鱼池施用沸石粉等吸附剂200~300kg/1.5米水深,去除氨氮;抽去氨氮抽去池塘的底层水,然后加注新水。

b.亚硝酸的防治。

使用NaCl 25ppm,当水体中Cl-浓度和NO2-浓度比例为3:1时,可以防止鱼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在饲料中加大Vc的用量也有一定作用,沸石粉清除NO2-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