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AbstractAs a typical writer from the old era scholar, Lin Yutang’s thought performe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usion of two cultures. It included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uman thought. For this embracing thought, Mr. Lin had a unique perspective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perfect woman of his character. In his masterpiece “Moment in Peking”, this concept of the perfect woman had been a great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Moment in Peking” included the heroine Yao Mulan’s several different characters, including female imag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can conclude: 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inner stick, and owned modern ideas of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ppy thoughts to Taoist inner focus, us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living wisdom to face life, and this was the quality of Lin’s definition of the perfect woman. And Yao Mulan was Lin’s west, bu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unity of a master of feminism, was the author of the perfect woman in his mi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of the ideal shape.Key words: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perfect female image;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序言 (1)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2)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2)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2)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2)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3)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3)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 (5)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 (6)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 (8)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9)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 (9)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 (10)四、结论与启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悲剧形态的继承与分离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悲剧形态的继承与分离
剧 。林语 堂对 《 红楼 梦》 中的悲剧精神 体现 。作 品第一章 写木兰 同家人 一起外 出逃难 ,因讨厌那位 年轻车 夫头上长着 恶疮 ,不肯坐他 的车,而跨上 了另一辆 “ 了小骡 子 ”的车 。因这一偶 然的选 套 的命运 。在人 的一 生,有些细微 之事 , 事过境迁 之后 ,回顾 其 因果关 系 ,却发
思想 和时代特 色,具有独特 的风格 。本 文仅就 《 京华烟云 》对 《 红楼 梦》悲剧 形态的继 承与分 离作 以简要 地分析 。 关键 词 :京华烟 云 ;红楼 梦;悲剧形 态
《 红楼梦 》是我 国古典名著之 一,
是一部旷世 奇书 ,在 中国小说发展 史上 是一个划 时代 的高峰 ,它哺育和影 响了
为现代版 的 《 红楼 梦》 。但林 语堂在生 庸置疑 , 《 红楼梦 》的悲剧精 神对林语 择 ,使 她与家人 失散,从而 改变 了一生 活 的具体 环境 、个人 经历 、文 化修养与 思想观念 及个人性格 方面毕竟 与曹雪芹 二、悲剧 的继承与分离 —— 《 京华 本身毫 无意义可 言,却有极大 重要性 。
瞬 红楼 代 又一代 的中 国文人 ,使他们 的创 作 剧 ,即人 的存在 本身就是痛 苦 的悲剧 过 应 译为 《 息京华 》,其想继承 《 红楼 梦》者 ,可谓悲剧 中之 悲 梦 》的悲剧 精神 ,是 显而易见 的。 “ 烟 尤其是代表 作都有着 强烈 “ 息 ” 也 罢 ,无 非 就 是 人 瞬 情 结 ,林语 堂就是深 受 《 红楼梦 》影响 剧 也 。”其实 《 的作家之 一 。林语堂 的一 生 ,特别痴 心 和性格悲剧 ,但 最具悲 剧性 的还 是那种 生匆匆 ,世 事沧桑 ,百年如梦 。全 书沉 和沉醉于 《 红楼梦 》,他对 《 红楼 梦》 存 在 的虚妄 与无意义 。最能反 映人 生乃 浸 在一种 “ 人类 自身 之外 的伟力 ”的神

论《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渊源关系

论《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渊源关系

论《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渊源关系作者:高鹤芸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红楼梦》是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之巅的一部旷世奇作,尽揽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引得许多现代作家争相模仿,林语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京华烟云》可谓是《红楼梦》的“近代版”。

它在文化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方面承继了《红楼梦》。

《京华烟云》是将《红楼梦》的诸多艺术形式发挥到极致所形成的一部拥有红楼气质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红楼梦》《京华烟云》渊源关系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对于近代的文学作家及作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语堂深深喜爱和敬佩这样一部惊世之作,并尝试模仿《红楼梦》创作了七十万言的《京华烟云》。

如果把代表中国古典文学顶峰的《红楼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片沃土,那么《京华烟云》可以说是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一.文化思想的继承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会宣扬或提倡某种思想,《京华烟云》和《红楼梦》所宣扬的就是庄子的道家学说。

《红楼梦》中,虽然儒道佛三种传统文化在“宝一黛—钗”三个人身上产生对应关系。

但是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宝黛两人的精神世界中占主导地位;《京华烟云》对姚思安给予了详尽地描写,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修心养性,胸怀世间万物。

他的生活模式及人生感悟也构成了小说的整体基调。

这两部作品都运用了林语堂所阐述的描写人物的一种近人情的方法。

“近情”包含的是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让人的个性得到合理与合情的发展。

在林语堂看来,《红楼梦》无疑是近情文学的典范。

如多被世人辱骂的凤姐,在他眼中“也有悔祸知过之心”;《京华烟云》中,素云身为大家闺秀,言辞犀利、傲慢无礼。

但是,林语堂用最近人情的方式,在末尾让素云英勇就义。

二.情节结构的相似《红楼梦》和《京华烟云》在创作背景上,前者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后者是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前者描写贾府的由盛转衰,代表满清贵族和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后者则以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间的悲欢离合来反应时代的变迁更迭;结构上,前者不是以单一的线性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作为叙述的主线,而是以板块的家族活动方式切割转换构成叙事过程,后者也避开了这个单一的结构,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家族的兴衰荣辱为纬,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板块结构加以叙事。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京华烟云》是一部以旧京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历史场景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本文将从《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从继承方面说起,可以发现《京华烟云》继承了《红楼梦》中的很多元素。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物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而《京华烟云》在叙事手法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多种叙事方式,如用诗词歌赋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矛盾,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通过对家族的描写来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等。

在人物塑造上,《京华烟云》也吸取了《红楼梦》中的精华,塑造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角色,这些角色在个性、情感、品格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他们成为了观众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我们从发展方面来看,《京华烟云》在继承《红楼梦》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在《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现代意识对于《红楼梦》的再解读和再创作。

《京华烟云》不再停留在对旧时代风貌的复原,而是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刻画和历史事件的深刻分析。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京华烟云》也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如对女性地位的重新理解、对人性的审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等,这些都使得该剧更富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可以看出,《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和再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和现代意识的注入,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旧京的繁华画卷。

这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和发展,不仅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与《红楼梦》的比较中看《京华烟云》的文学价值

从与《红楼梦》的比较中看《京华烟云》的文学价值

11 文章结构相似 .
《 楼 梦 》 书 以 宝 、 、 的 爱情 为 经 , 红 一 黛 钗 以四 大 家 族 由 兴 到 衰 的过 程 为 纬 , 向读 者 生 动 地 展 示 了一 幅 封建 社会 生 活 的 画卷 , 并揭 示 了封 建 社 会 必 然 走 向 灭 亡 的趋 势 。《 楼 梦 》 红 在 结 构 上 的 价 值 , 其 最 终 寻 找 到 了 中 国 长篇 小 说 可 以全 面 描 是
写 社 会 生 活 的 表 现 方 式 ,这 一 方 式 可 以称 作 为 家 族 描 写 模 式 。因 为 在 宗 法 制 的 中 国传 统 社 会 中 , 家族 作 为一 个 活 动 单 位 , 于 它 与 国家 同构 , 以 , 对 社 会 内 容 的 涵 纳 , 分 自 由 所 它 十
重忽略了其文学性 。需知 , 一部小说能获得这么多读者 的认
可 , 不仅仅因为它很好地 向外介绍 了中国的“ 域风情 ” 绝 异 ,
足 充盈 。 又 由 于 家族 是 由不 同个 体 构 成 的 , 本 身 也 就 成 为 它 个 体 活 动 的 主要 场所 。这 样 ,家 族 实 际 完 成 了 双 重 建构 : 向
从与《 红楼梦》 比较 中看《 的 京华烟 云》 的文学价值
蔡 蓓
450 ) 7 04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开封
摘 要:京华烟云》 《 被称为现代版 的《 红楼梦》 。这部长篇小说从人物设置和文章结构方面, 都借鉴 了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同时在 时代背景、 , 人物性格等方面也有 明显不 同。 作者林语堂借鉴 了《 红 楼梦》 的艺术特色, 在抗 日 战争背景下, 创作 了一部 旨 在把 中国介绍出去, 弘扬 中国文化的史诗般 巨 著。从《 京华烟云》 红楼梦》 和《 的比较中, 可以更加明确《 京华烟云》 的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京华烟云》《 《 ;红楼梦》文学价值; ; 人物设置; 文章结构; 写作手法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
在朱红丹的《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一文中,从姚木兰性格世界中的体现的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入手,分析了姚木兰与众不同的性格与独一无二的人生。作者认为,“姚木兰的性格世界,是由世俗性、情性和母性、灵性所构成的三维立体世界,这三方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调和从而造就了姚木兰美满、完满、丰满的一生。”3
在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子通主编的《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一书中,一篇作者为刘勇的《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提到了“‘道家女儿’的命运沉浮”。在作品中,开头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由京城举家南逃”;最后结尾则是“姚家新一代女主人姚木兰一家仍然于兵荒马乱之中由杭州西逃”,这首尾相重叠的场景,传达出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蕴:人的命运沉浮飘零,悲欢离合,是难以自握的。作者认为从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她不仅“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而且也相信人的整个命运都是自己无可支配的”。2
陈朝旭的《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一文中这样写到:“在《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姚木兰,通过对姚木兰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述其自身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小说中姚木兰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了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姚木兰营造幸福婚姻生活的努力则体现了林语堂的快乐哲学。林语堂这样来安排木兰的婚姻与爱情,表面上看好象是因为太偏爱木兰,不忍心看她受到爱情的折磨,其实,是他自己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在起作用,也是他自己人生观的自然表露。”4
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自从《京华烟云》一书问世以来,就有无数的人对她进行研究,学术界对木兰的评价褒贬不一,绝大多数人认为她能够很好的经营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是个有志、有爱、有情、有义的完美女性,是集“情人、妻子、母亲、朋友”于一身的现代贤妻良母。但是有少部分人认为,她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向腐朽的旧制度妥协,放弃自己心中爱的人,而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丈夫结婚。尽管她上过新学,有新思想,依旧逃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时婚姻制度,这是可悲的。

林语堂

林语堂

朱 門
賴柏英
• 书中的女主角赖柏英,是 一位勤劳、能干、善良、 孝顺、坚忍、敢做敢为… 集诸多美德于一身的闽南 女子,因为要侍奉失明的 祖父而放弃与留学的爱人 一起出洋,操持大家庭管 理农庄,无微不至地关心 家里人,为了教育孩子努 力学习文化,在混乱的战 争年代与土匪般的军官周 旋,微笑着面对种种的挫 折。
評說林語堂
• 唐弢:“他(林语堂)谈儒家、谈道家、谈中国 文化,我总觉得隔一点什么,好象在原来事物的 表面涂上一层釉彩似的。”“原来林语堂先生也 和胡适一样,是用西方的眼睛来看中国人,看中 国文化,看中国的儒家的、道家的。但他有的不 是一般西洋人的眼睛,而是西洋传教士的眼睛。”
• 台湾学者说林语堂是“一代哲人”、“伟 大的中国作家”、“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 大文豪”、“数千年中国文明所钟毓出来 的奇葩”。
風聲鶴唳
• 《风声鹤唳》的故事背景 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江 南名城,丝绸业界大户姚 家和张家因争夺名利而互 相争斗,姚家二少爷博雅 风流倜傥沉溺于江南名伶 梅玲的万种风情中……但 所有的一切在战争这个大 背景中,都显得那么渺小, 书中人物的感情在战火纷 飞的年代也经历了重重考 验。 • 女主角丹妮放荡不羁、个 性飞扬,虽然经历了战争 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
• 评论集
• • • • • • • • • • • 《新的文评》,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1966年,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 译著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系列)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系列) 《幽梦影》(中英对照系列)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系列)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系列)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京华烟云》是一部以京城为背景,描绘晚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小说。

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两部小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于社会风貌、人物性格以及情节铺陈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创作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浅析。

一、叙事手法《红楼梦》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两个线索,以宦官王熙凤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而《京华烟云》则以京城为背景,以一家书店为中心展开,通过主人公林文昌等人的身世和成长,描绘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和百姓生活。

两者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继承关系,都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多个人物和事件的交织,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京华烟云》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着自己的创新。

它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对于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有着更加细致的刻画。

而《红楼梦》则更多地注重了对于宦官王熙凤和贾宝玉等人的情感纠葛的描写。

可以说《京华烟云》在叙事手法上对《红楼梦》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二、人物性格《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塑造非常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尤其是宦官王熙凤和贾宝玉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变化和人生经历是整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华烟云》也同样借助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成长来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通过主人公林文昌和他的家人朋友的故事,展现了晚清时期各种社会阶层和家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迁。

不同的人物性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观念,而《京华烟云》在这方面对于《红楼梦》有所继承和发展。

三、题材内容《红楼梦》着眼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以贾府和宝玉等人的一生命运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而《京华烟云》则以京城为背景,以书店为中心,展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和风俗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摘要: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

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

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

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

《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了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

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所描述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

背景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及其命运更迭变迁的载体。

《红楼梦》和《京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分不开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

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真实的反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

它代表了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落没景象,也代表着中国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

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面目。

某些反封建的因素,也在这部作品里流露出来。

掩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红楼梦》的“近代版”。

《京华烟云》的整个故事就是处于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整部书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

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

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载体的话,那么《京华烟云》可以说是林语堂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认知。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乱世与老庄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之处。

如何在一个时代中体现人与宇宙万物共同生存的价值,这就是作者一直想要寻求的答案。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点燃了林语堂的爱国主义火种。

他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坦露了《京华烟云》的创作动机:“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的勇男儿,非无所为而做也。

”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文中有多处反映,“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乡”。

这是《京华烟云》结尾时军民所唱的一段歌词,也是林语堂写作时的心声。

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以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林语堂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

但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

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

这些就构成了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初衷。

二、人物设置《京华烟云》在人物设置和造型方面借鉴《红楼梦》的地方有很多,林语堂认为《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于复杂人物之描写?所以《京华烟云》体裁,也是故意如此”。

《京华烟云》人物众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

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

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对创作而言,《红楼梦》这部小说留给林语堂的记忆和表象,直接影响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心理,进而影响到了《京华烟云》中两位主要女性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塑造。

对于《京华烟云》的主要女性形象姚木兰与姚莫愁的创作渊源,林语堂巧妙地借鉴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塑造出了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赋予了木兰。

而作者笔下的姚莫愁这个人物形象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作品中摒弃了薛宝钗性格中伪善的一面,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

这些成为《京华烟云》中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创作最初的来源。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继承了史湘云性格中爽朗乐观、豁达大度的一面。

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木兰始终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心境,胸襟开阔又自然洒脱。

木兰生性活泼,写起文章来才思敏捷,在日常的谈吐之间,她又多诙谐风趣,对人对己都是不拘小节。

人们常说人如其字,木兰的字就像男人的字,“笔力遒健,不太像出诸女人之手。

字有半寸多大,字体庄严大方,笔法奔放,字与字间,时有连笔,足见写信人潇洒豪迈”。

林语堂曾说:“发现中国人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是问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如果喜欢黛玉,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他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从《京华烟云》的对话中便可知道,木兰是欣赏黛玉的,而莫愁刚好喜欢宝钗。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资质聪颖,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的一片赞扬。

宝钗的思想观念和举手投足均迎合封建时代大家闺秀的审美观念。

莫愁在外形上和性格上都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有相似之处,莫愁为人实际,性格稳健。

莫愁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中总是大方得体,只在偶尔时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见地,若心里有什么喜欢的事情,在无法抑制之下,也不过嘴角边流露一丝微笑而已,这些细节方面像极了宝钗。

就像林语堂所说,木兰是“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莫愁则愿意“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

三、哲学精神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要表达“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认为,《京华烟云》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主要创造了哪些艺术形象,而在于传递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浮生若梦”。

这是林语堂赋予小说的主旨。

林语堂根据庄子的哲学精神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在《红楼梦》中,儒道佛三种传统文化都有所反映,我们感觉到“红楼角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在“宝—黛—钗”三个主角身上看到了与“佛—道—儒”三种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文化在贾宝玉那里反映的情况,宝玉最后看透红尘俗世的纷繁,皈依佛门;道家文化在黛玉身上的反映,如道家讲求修养身心,由身及心,林黛玉身体羸弱,因而心情欠佳,总是心怀悲戚,吟唱苦词;以及儒家文化在薛宝钗身上的反映,如宝钗重视传统的仕途观念,一直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

而真正支配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则是由庄子所阐明的道家思想,或者说,庄子的道家思想在《红楼梦》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一个主导的核心地位。

当中国文学发展到18世纪的清代,《红楼梦》的出现真正让我们看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发扬光大。

《红楼梦》的艺术创作真正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艺术的人生的崇高理想。

作者就为我们开列了许多历史名人名录,这些古人或为逸士高人,或为情痴情种,他们在实现了艺术人生的同时,还成就了文学艺术的事业。

《京华烟云》主要反映的也是道学精神,小说中对木兰父亲姚思安给予了详尽地描写,他的生活形式以及人生感悟也构成了小说的整体基调,这就是那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

姚思安正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

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物淡然地化于胸怀。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那么外在的行为活动正是人物思想的体现。

然而“道可道,非常道”。

作者将自己的体悟倾注在他所钟爱的人物姚思安和姚木兰身上,让他们在四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在庸庸扰扰的俗尘俗事间自己去面对。

书中第三部题为“秋之歌”,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之周而复始,由平淡之至趋向绚丽,再由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循环过程,秋季的歌声象征着“树叶衰落之时,春天已经开始”。

生命由沧海中的一粟到最后的融合,是由闭塞走向开阔,由单薄走向浑圆,由狭小走向博大,这一过程,就是老庄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一种过渡的力量,是一种由旧到新的演化的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观趋向。

这是把古老的道家哲学与现实的社会相联系,将中国悠久的道家文化与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而得出的伟大预言。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是中国人的科学,科学即是世界的“道”。

道家遵从神秘化了的科学,科学探索日趋浅显的“道”,本质上是共通的。

四、历史文化从《京华烟云》所折射的历史文化来看,《京华烟云》以艺术形象来向外国人全面地描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林语堂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

林语堂的初衷是把《京华烟云》当做全面介绍中国社会的一扇大门,不熟悉中国国情的异域读者从这扇大门里了解进而熟悉中国社会。

小说如同一位无声的导游,引导外国读者跟随作者一起观赏各种景致,同中国人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一起感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价《京华烟云》时说:“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得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这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不应仅笼统地概述为“道家哲学”,而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物心灵成长和完善的历史。

这也是《京华烟云》的精妙所在:它所讲的文化,是灌注着生命灵性的文化。

《京华烟云》叙述特点上明显借鉴了《红楼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