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绿地系统规划

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 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深入及继续。教材159页 2.城市各专类绿地规划:如公园绿地规划、居住区绿 地规划等。
三. 城市绿地规划的若干理论(教材17页)
1.奥姆斯特德 (Frederic Law Olmsted 1822--1903 )的中央公园与公园体系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是开创自然保护和城市 园林的先驱。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绿道可以分为下 列5种类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 这种绿道极 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 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2)游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 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但也包括河 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 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 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 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5. 绿道概念的形成
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 英译“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 : “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 ,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 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 走廊。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 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 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 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4)风景名胜型 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 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 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 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 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5)综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 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 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 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
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概念解析1、城市绿地“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类,13中类,11小类。
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

福建建设科技
20 . o5 0 7 N .
■建筑 设计 与规翘
城 市绿 地 系统规 划初 探
张伟建 ( 建省建 筑设 计研 究 院 福
[ 提
福州
300 ) 50 1
要 】 本文通过概念 、 用、 作 发展 历程、 现状存在 问题几个 方面对城 市绿地 系统 规划进行 了探 讨 , 并试 图从 某海 岛的城 概念 发展历程 存在 问题
g e n s a e s se p a n n fa s a i n i . t sh p d t e rf r n e frf t r t d n o k re p c y tm ln ig o e a d ct I i o l y e b ee e c o uu e su y a d w r . o
人类进入 2 O世纪 6 0和 7 O年代 , 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不断
加速 , 生态环境 问题 的 日益突 出, 全球 兴起 了保护生态环境的
高潮 , 应时代要求 , 为顺 生态学的理论 和方 法很快被接纳到规
划领域 。麦 克 哈格 在 16 9 9年 出版 的著 作 《 ei i a D s n wt N - g h tr) 提 出了系统地运 用生态手法 进行绿地 规划观点 。2 ue 中, 0
持续 发展 的 目的。 2城 市绿地 系统规划 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当今 时代 , 生态问题 已经成为 全球关注 的焦点 。城 市化 地区 的环 境保 护 问题 , 得越来 越尖 锐 , 显 日益严 重的 大气污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 中的地位和作用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 , 国芒福德 的“ 美 区域整体论” 2 世纪城市 : 和( 1 城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凸显。
以下是城市生态学在中国的主要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在中国进行城市化的初期,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此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环境影响和城市规划的生态化方面的研究。
2. 生态城市理念引入(90年代初): 随着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开始引入“生态城市”理念。
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生态原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时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诊断转向规划和设计的实践。
3. 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2000年代初至今):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
各地开始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发展向更为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城市设计、绿地系统、水资源利用等细致的方面。
4. 科技创新与综合评价(2010年代至今):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生态模型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更为精细的监测和评价。
同时,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使得城市生态学更加系统和综合。
5. 新时代城市生态治理(2020年代至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与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
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包括空气污染、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问题,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强调如何在城市治理中实现生态优势。
总体来说,中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呈现出从关注问题到强调规划、设计,再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生态学将继续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绿道规划相关研究分析(ppt 47页)

目录
一、绿道概述及发展
二、国外绿道案例介绍 三、国内绿道规划案例 四、总结
一、绿道概述及发展
现代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 道的发展已经历了2个多世纪的演变。虽然现代绿道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 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 多年的周代,一直是历代王朝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思想。
3)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要以吴必虎教授为代表,从环城游憩功能提出 概念;
4)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规划研究所,主要以余青教授为代表,从风景道的为以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约公元前1700年至1960年)。主要有连接 大道、公园道、河流廊道等形式,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景观轴;
二:国外绿道案例介绍
案例1: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
项目背景:
波士顿公园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 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
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
牙买加公园
河道景区和奥姆 斯特德公园
现代绿道发展阶段
第2阶段为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约1960年至1985年)。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各 山脉等自然廊道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 年,Little首次定义了绿道。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 限于项目总结。
理论引入和研究阶段 2010年至今:国内绿道规
划与实践相结合阶段
传统道路线型绿化
1992年《城市绿化条例》 1992年《公园设计规范》 1997年《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 1998年《关于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大 设的通知》 200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 (国发[2000]31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城市 中心做文章 , 市 内绿化 、 公 园绿化局部成为刻 意求作 的对 象 , 而忽视 了郊 区 、 干道 和河 道绿化 , 未能按 “ 斑块一廊道一基 质 ” 相结 合 的原则 , 构建 完 整 的 城 市 生 态绿 地 系统 ,因此 造 成 绿 化 的范 围 和 区域 较 为 单 一 , 缺 乏 系统性 、 科 学性 和 合理 性 。 ( 3 ) 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 在 城 市 的绿 地 类 型 中 ,占绿 地 总面 积 比例 较
中后 期 , 进入 城 市公 共 绿 地 阶段 。由于工 业 化 导致 城 市人 口激增 , 在 生 产 力 迅 速 发 展 的 同时 , 城 市 的 卫 生 环境 恶 化 ,促 使 城 市 开 辟 了供 市 民使 用 的公 共绿 色 空 间 。欧洲 、 北 美 掀起 了城 市 公 园建 设 的第
( 2 ) 未 能 构建 起 完整 的城郊 一 体 化生 态 绿化 系
统。
长 期 以来 ,许 多 城 市 的绿 地 规 划 只注 重 围绕
口, 创建新城 , 城市绿地建设迈人 了继 “ 公 园运动” 之后 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 0世纪 7 O 年代初 , 生态
学 作 为 设 计 理 念 被 引 入 绿 地 规划 ,城 市 绿 地 建 设 开 始 呈 现 出新 特 点 ,从 而赢 来 了 以 营 造 改 善 城 市
2 0 1 3 年3 月第 3 期
城 市道 桥 与 防 洪
相关专业 1 8 7
城 市绿地 系统规 划浅 析
姜 洋
( 开 封市市 政工 程设 计研究 有 限公 司 , 河 南开封 4 7 5 0 0 4 )
GA4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王玲、徐浩
课程网址
(Course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本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是现代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论的历史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作用、分类特征、构成因素、空间布局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体系构成、编制规范与程序、生态规划方法等,也包括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各种绿地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课程性质而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将景观生态、环境地理、林学等学科的自然科学技术与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学科的人文艺术高度结合。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课程设计三大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规划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宏观地思考、解决城市问题、尤其是解决城市绿地问题的能力。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nd it is alsoanindispensablepartofmodern urban planningteaching system. It covers the following topics: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the function, the classification, the factors and the layou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system constitution, the specifications and procedure, and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s of urbangreenspacesystem planning; and also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variousgreenspaceplanning. The planning of urbangreensystemis acomprehensiveand practicalcurriculum,whichis an integ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logy, environment, geography, forestry, etc.), and social science and art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tc.). Through the theory teaching, case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course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knowledge and planning metho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ultivate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macroscopic and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solving the urban proble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ﻫ[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
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
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1.1城市绿地“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类,13中类,11小类。
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
2 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2.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
从理想的城市到装饰性的庭园,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庄园、集城市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协和村”等等,无一不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感性要求。
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
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Tomorrow》(《明日的田园城市》)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图1)。
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他在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设想美国于1935年在马里兰规划建设的小城市格林贝特(Greenbelt,意为绿带)就具有田园城市的色彩,整个城市平面呈月牙形腰带状,强调因地制宜,利用周围森林和起伏的地形来建造城市(图2)。
美国格林贝尔特(Greenbelt)小城市示意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如大伦敦地区的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
在这一时期,城市不仅仅是作为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们的聚居地,应该提供给人们一个具有舒适性的生活休闲空间,提供给人类社会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空间。
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如1935年莫斯科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楔形和放射加环状的绿带将各点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
苏联莫斯科的绿地系统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
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McHarg)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了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
生态思想的引入使城市绿化呈现新的动态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并以五条河流为骨骼,连接城市内部的林荫道及公园,组成楔状绿地系统(图4)。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绿地系统规划2.2 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
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
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在生态浪潮冲击的二十一世纪,人们试图将生态学与景观互相融合,将新的理念、方法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有关绿地的相关政策也在进一步的完善。
国务院在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02年底之前各建制市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