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建立 STM32 UCOS 模板

合集下载

手把手教你移植uCOS-III到STM32

手把手教你移植uCOS-III到STM32

手把手教你移植uCOS-III到STM32作者:谭建裕时间:2015年8月27日1、建立工程文件夹1.1在uCOS-III中添加如下文件夹1.2在Libraries文件夹中放入STM32的库,这点不必多说了。

1.3在USER文件夹中放入2、复制文件2.1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OS-III\Cfg\Template里的os_app_hooks.c;os_app_hooks.h;os_cfg.h;os_cfg_app.h复制到Cfg文件夹。

2.2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OS-III\Ports\ARM-Cortex-M3\Generic\IAR里的os_cpu.h;os_cpu_a.s;os_cpu_c.c文件复制到Ports文件夹中。

2.3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OS-III\Source里面的所有文件复制到Source文件夹中。

2.4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CPU里面的cpu_core.c;cpu_core.h;cpu_def.h复制到uC-CPU文件夹中。

2.5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CPU\ARM-Cortex-M3\IAR文件夹中的cpu.h;cpu_a.s;cpu_c.c复制到uC-CPU文件夹中。

2.6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CPU\Cfg\Template里的cpu_cfg.h复制到uC-CPU文件夹中。

2.7将Micrium(uCOS-IIIV3.03)\Software\uC-LIB里面的lib_ascii.c;lib_ascii.h;lib_def.h;lib_def.h;lib_math.c;lib_math.h;lib_mem.c;lib_mem.h;lib_str.c;lib_str.h复制到uC-LIB文件夹中。

stm32工程模板建立

stm32工程模板建立

STM32工程建立步骤Stm32的工程建立稍微有点复杂,所以写一个教程也是为了防止自己以后忘记了步骤而再次繁琐办事。

首先新建一个工程文件夹改名字打开Domo新建文件夹打开Libraries文件夹新建如下文件夹其实你会发现这都是官方库里面的文件夹,事实上就是拷贝过来的啦。

这是官方3.5版本库首先我们凑齐Libraries 文件夹里的四个子文件夹从官方库这个位置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Core Support\找到下面两个放到core文件夹内从官方库这个位置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DeviceSupport\ ST\ STM32F10x把startup文件夹直接复制过来放在Libraries里,另外三个文件放在刚刚建的Devices文件夹里然后把startup打开再把arm文件夹里的文件都剪切出来放在startup文件夹里,其余文件删除。

从官方库的这个位置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 STM32F10x_StdPeriph_Driver拷贝inc、src这两个文件夹到这里我们新建的Libraries文件夹里的四个子文件夹就凑齐了,可见都是官方的库。

然后我们往Devices文件夹里添加一些文件从官方库的这个位置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 Project\ STM32F10x_StdPeriph_Template复制这五个文件放到Devices文件夹里你会发现这个文件重复了,是因为我们刚才已经放了三个文件其中一个就是它,一模一样随便处理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打开Keil了新建工程菜单栏点击Project→New μVision Project会弹出窗口让我们选择位置和工程名我们定位到Project文件夹命名工程为Domo如图点击保存会弹出选择芯片的窗口这里我选择STM32F103RB点击OK弹出一个资料窗口直接点OK,干净的脸庞开始设置项点击选择Output再点击Select Folder…选择Output文件夹,如果需要生成HEX文件,就把Create HEX File勾选。

基于STM32F2xx库建立uCOS-II工程

基于STM32F2xx库建立uCOS-II工程

基于STM32F2xx库建立uCOS-II工程的步骤1.1 前期准备基于STM32F2xx标准外设库建立uCOS-II工程需要准备的文件1.Micrium-ST-uCOS-II-LCD-STM32.exe,该文件是uCOS-II官方的ST Cortex-M3移植,下载地址:/page/downloads/ports/st/stm322.Keil RVMDK4.54 下载地址:https:///demo/eval/arm.htm3.STM32F2xx系列标准外设库,ST官方提供,版本V1.0.0,下载地址:/internet/com/SOFTWARE_RESOURCES/SW_COMPONENT/FIRMW ARE/ stm32f2xx_stdperiph_lib.zip1.1.1 准备工作1、新建一个文件夹,用来存放目的工程文件。

例如,笔者建立的工程文件名为STM32F205_UCOS2。

2、在工程文件夹中建立下面几个文件夹用来存放STM32F2xx库文件和UCOS-II源文件以及用户文件,这几个文件夹分别为CMSIS,Libraries,Output,uCOS-II,uCOS-II_BSP,USER。

1.1.2 复制uCOS-II文件Micrium-ST-uCOS-II-LCD-STM323、复制\Micrium\Software\EvalBoards\ST\STM3210E-EV AL\RVMDK\下的BSP文件夹到uCOS-II_BSP文件夹中,只保留BSP.c和BSP.h文件。

4、复制\Micrium\Software下所有文件夹到uCOS-II文件夹中。

1.1.3 复制STM32F2库文件STM32F2xx_StdPeriph_Lib_V1.1.05、复制\Libraries下的STM32F2xx_StdPeriph_Driver到Libraries文件夹中。

6、复制\Libraries\CMSIS下的Include文件夹到目标工程CMSIS文件夹中。

STM32上面运行UCOSII的步骤

STM32上面运行UCOSII的步骤

STM32上⾯运⾏UCOSII的步骤1、移植 UCOSII要想 UCOSII 在 STM32 正常运⾏,当然⾸先是需要移植 UCOSII。

ALIENTEK 提供的 SYSTEM ⽂件夹⾥⾯的系统函数直接⽀持 UCOSII,只需要在 sys.h ⽂件⾥⾯将: SYSTEM_SUPPORT_UCOS 宏定义改为 1,即可通过 delay_init 函数初始化 UCOSII 的系统时钟节拍,为 UCOSII 提供时钟节拍。

2、编写任务函数并设置其堆栈⼤⼩和优先级等参数。

编写任务函数,以便 UCOSII 调⽤;设置函数堆栈⼤⼩,这个需要根据函数的需求来设置;堆栈字节对齐的问题,如果任务运⾏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如⽤到 sprintf 出错),请考虑是不是字节对齐的问题。

设置任务优先级,这个需要⼤家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实时性设置,记住⾼优先级的任务有优先使⽤ CPU 的权利。

3、初始化 UCOSII,并在 UCOSII 中创建任务调⽤ OSInit,初始化 UCOSII,通过调⽤ OSTaskCreate 函数创建我们的任务。

4、启动 UCOSII调⽤ OSStart,启动 UCOSII。

通过以上 4 个步骤, UCOSII 就开始在 STM32 上⾯运⾏了,这⾥还需要注意我们必须对os_cfg.h 进⾏部分配置,以满⾜我们⾃⼰的需要。

软件设计1、在⼯程源码下⾯加⼊ UCOSII ⽂件夹,存放 UCOSII源码(我们已经将 UCOSII源码分为三个⽂件夹:CORE、PORT和 CONFIG)。

打开⼯程,新建 UCOSII-CORE、 UCOSII-PORT 和 UCOSII-CONFIG 三个分组,分别添加UCOSII 三个⽂件夹下的源码,并将这三个⽂件夹加⼊头⽂件包含路径:UCOSII-CORE 分组下⾯是 UCOSII 的核⼼源码,我们不需要做任何变动。

UCOSII-PORT 分组下⾯是我们移植 UCOSII 要修改的 3 个代码,这个在移植的时候完成。

STM32建立工程模板

STM32建立工程模板

1 建立工程
1)新建
2)命名并保存在USER 文件夹里
3)选择单片机的型号
根据使用单片机的型号进行选择
2 创建工作组
1)点击工作组管理图标
2)添加工作
在现有工作组上双击即可改名字,单击左第一个图标可以添加新的工作组
3)添加c文件到各个工作组c文件
添加方法
添加下一个
A 启动代码
路径CMSIS/StaruptCode
B 添加内核文件
路径CMSIS
C STM32库文件
路径FWlib/src
D 用户编写的延时和一些宏定义
路径SYSTEM/delay
SYSTEM/sys
E 添加主函数
路径USER
3 添加头文件宏定义,头文件路径
1)将STM32F10X_HD,USE_STDPERIPH_DRIVER填入STM32F10X_HD 根据使用芯片容量要进行修改此内容STM32F10X_HD 大容量芯片
STM32F10X_MD 中容量芯片
STM32F10X_LD 小容量芯片
2)添加头文件路径
4 测试是否通过
编译没错即可。

STM32F407移植uCOS-II笔记

STM32F407移植uCOS-II笔记

STM32F407在IAR环境下移植Ucos-II第一步:安装IAR for ARM。

第二步:建一个文件夹,最好用工程名命名。

第三步:在新建的文件夹下面建7个文件夹,分别是:app、bsp、libraries、Project、si、ucos-ii、user,建好的文件夹见下图(图一):图 1第四步:准备好STM32F4XX的固件库。

见图二、图三:图 2图 3第五步:准备好uCOS-II源码。

我的源码路径为:E:\项目文件\电阻焊控制器V2\参考资料\ucos源码\Micrium\Software\uCOS-II;见图4、图5、图6、图7、图8:图 4图 5图 6图7图8第六步:将第四步中准备好的stm32固件库里libraries下的文件拷贝到工程文件夹下的libraries文件夹里。

第七步:将第五步中准备好的uCOS-II源码文件夹里的Ucos-II文件夹中的ports、source两个文件夹拷贝到工程文件夹下的ucos-ii文件夹中。

图9第八步:打开IAR,file—new—workspace先建一个工作空间。

第九步:建立一个工程,project—create new project,在工程文件管理器中新建组,右键单击工程名—add—add group,并给每个组添加相应的文件(右键单击工程名—add—add file);添加好文件的窗口如下图:图10第10步:IAR配置,右键单击工程名—options,跳出如下图所示窗口:图111、在General Options项中的Device中选择芯片,其他项默认值OK;2、在library configuration页中的library选择Full,否则会编译会保错,将右下角的Use CMSIS勾上。

其他项保持默认值。

图123、在C/C++ Compiler项中的Preprocessor也中添加头文件路径($PROJ_DIR$\表示工程路径,$PROJ_DIR$\..\是工程路径的父目录),并添加宏定义(USE_STDPERIPH_DRIVER、STM32F10X_HD),添加好的窗口见下图:图134、在Linker项中的cofig页中☑Override default。

stm32利用固件库建立工程模板

stm32利用固件库建立工程模板

神州Stm32学习笔记:一、工程模板的创建:为什么要创建工程模板?这是为了我们开发方便。

ST公司对cotex—M系类的处理器写了很多的库文件,我们只需在他们的库文件下进行开发,不需要对stm32的各个寄存器进行配置,st 公司对寄存器的操作已经帮我们弄好了。

我只要会用它提供的接口就ok 了。

我们字需要st提供的固件库上进行我们的项目开发即可。

这样我们如果自己先建立一个工程模板,把需要的文件都包含进来,只需要改我们的自己编写的文件即可。

官方固件库有三个文件夹:先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这里我建立的是文件夹是STM32工程模板:然后将stm32库解压:直接将library 拷到stm32工程模板文件夹下。

然后在stm32工程模板下建立三个文件夹:obj、user、project这三个文件我是分别用来存放中间目标文件,用户自定义文件。

和工程项目文件。

此时stm32文件下有然后再来看看这些文件夹下分别有什么?Library :其中:cmsis 主要包括三层:Core Peripheral Access Layer(内核外围接入层)、Device Peripheral Access Layer(硬件外围接入)、Access Functions for Peripherals(外围接口函数)。

在mdk的说明书上原文是这样的STM32F10x_StdPeriph_Driver:Z主要是外设接口的定义和实现部分。

其中CMSIS文件夹有这些文件:在CMSIS文件夹内容分布:Coresupport中放的是和内核有关的东西。

Devicesupport放的是有启动文件。

这是library下的主要的东西。

构建自己的工程模板时可以直接考过来即可。

然后是建立自己的文件。

打开keil然后新建工程放在:project文件夹下。

此时文件夹下存在然后建立user文件下的文件。

我们自己的main函数,中断函数还有自己的子程序文件都是放在user下面的。

使用IAR移植ucos到stm32的步骤

使用IAR移植ucos到stm32的步骤

使用IAR移植ucos到stm32的步骤芯片型号stm32f103ve,编译器iarforarm6.3准备材料在st官网上浏览最新的固件库(现在就是v3.5.0),这个库促进作用非常小,可以帮忙我们快速研发出来想的功能,但是网上存有很多人说道这个库有漏洞,本人水平非常有限就不得而知了,这里轻易上地址。

在ucos官网上下载移植stm32移植版的ucosii代码,这个需要注册一下,不多说直接上接上地址创建工程首先建三个文件目录:cmsis用来存放cpu和系统的相关的文件、stm32f10x_stdperiph_driver用来存放cpu的硬件驱动、ucosii用来存放ucos的源代码。

复制固件库\\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coresupport目录下的core_cm3.c和core_cm3.h到工程文件夹下的cmsis目录中。

激活固件库\\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devicesupport\\st\\stm32f10x目录下的stm32f10x.h、system_stm32f10x.c、system_stm32f10x.h三个文件至工程文件夹下的cmsis目录中。

在固件库\\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libraries\\cmsis\\cm3\\devicesupport\\st\\stm32f10x\\startup\\iar目录中挑选出适当的已经开始文件,这里我挑选出的就是startup_stm32f10x_hd.s导入到至工程文件夹下的cmsis目录中。

复制固件库\\stm32f10x_stdperiph_lib_v3.5.0\\project\\stm32f10x_stdperiph_template目录中的stm32f10x_conf.h、stm32f10x_it.c、stm32f10x_it.h三个文件到工程文件夹下的cmsis目录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COS学习随笔 StepbyStep‐1——构建模板(基于STM32控制的第四代圆梦小车)一、序基于第四代圆梦小车 —— FIRA 设计了一个使用STM32的控制板(详细介绍见项目中的说明: Introduction B ‐ Hardware of the Smart Car.pdf )。

既然硬件从51升级到ARM,软件也应该相应升级,似乎不能再编写那种简单的轮询调度程序,也应该相应升级到基于操作系统编程。

按STM32的规模和性能,以及小车的控制需求,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uCOSII 应该是不二的选择,不论从其性能和功能考虑,还是从学习角度考虑,uCOSII 都很适合。

首先,它是开源的,有丰富的资源。

其次,它是可靠的,符合正式的工业控制、产品设计需求。

小车所面对的是那些学习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他们学习的辅助工具,趣味性只是为了降低学习的枯燥性,不是目的。

他们借助这个平台是为了积攒应付未来工作的能力,所以,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是必须考虑的。

本人从未基于操作系统编写嵌入式程序。

开始使用 MCU的时候,MCU的内存太小,256字节 RAM ,2K字节 ROM,能勉强把程序装入就不错了,连 C语言都不敢选择。

而且,那时好像也没有 RTOS(Real Time Operation System),或者是由于信息交流渠道匮乏,不知道有 RTOS。

既然我提供了这个平台,也借此机会尝试一下,和大家一起学习使用 uCOSII。

(从单片机应用升级为嵌入式应用 ^_^)二、Step1想要得到什么?(需求分析)第一步我想得到的是:1)如何建立一个基于 uCOSII 的编程环境(目录、文件组织);2)如何基于IDE(IAR或RvMDK)建立一个工程,能够产生可以运行的程序;3)得到一个“干净的”、可以作为模板的uCOSII程序组(Project);4)通过上述过程初步理解在 uCOSII 下如何编写应用程序。

之所以要把“如何建立……”作为需求,而不是找一个现成的模板或示例程序修改、添加自己的功能,是因为看了许多这种程序,感觉“极不可靠”!因为程序中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为何而存在?不知道为何而被注释掉?似乎这些东西都像“定时炸弹”,早晚会给你的程序带来麻烦。

同时,也给自己理解程序的构成和运行机制带来困扰,既然是学习,就应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则也谈不上“掌握”,更不敢在日后的工作中应用(如果是打工,也许还敢试试,如果是用自己的钱做产品、项目,我想你一定不敢用),如此则和做此事的初衷相悖了。

三、如何入手?uCOS的书有很多,也看了许多,但多数都是解析操作系统本身的,或者是如何移植,鲜有书籍、资料教你如何在操作系统下编程。

实际上,对于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更多需要的是学会如何在一个移植好的系统下编程,等到能基于操作系统实现自己的功能后,才会有心思去探究操作系统是如何在自己的 MCU上运行的(移植),以及那些神秘的系统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了解系统函数及运行机制)。

而且这种探究也是有选择性的,首先是自己用到的功能才有兴趣去研究,否则如坠云雾。

其次,取决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只是学习一下,那只需泛泛了解,有个定性的认识即可。

如果要用于产品,那可能要深究,吃透其源代码,以保证产品的可靠和高效。

所以,要想学习有效,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正确”。

在编程理念上,人们已经接受了“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并且承认了其优越之处。

可在学习方式上似乎并未接受,至少大多数书籍还是基于“过程”的,目前所倡导的“任务驱动”(或者称之为“项目驱动”)模式似乎未被响应,而所谓“任务驱动”我觉得从实质上讲类似于编程中的“面向对象”概念。

“面向对象”核心是将编程的关注点放在要实现的功能上,而非实现功能的方式。

“任务驱动”核心是将学习的关注点放在要完成的任务上,而非完成任务的技能。

“面向对象”的优点源于这种思维方式转变带来了逻辑关系的清晰,从而使程序易于理解,带来的所有好处我认为都源于“易于理解”,如可移植性、可靠性、便于多人合作等。

而“任务驱动”同样也是得益于“易于理解”!(使用OS编程也是为了“易于理解”) 以往的“教”和“学”都是先传授知识、技能,后让学生使用之。

可痛苦在于,这些知识、技能是前人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创建的,准确的说应该是解决问题后抽象出来的。

学生们却要先把抽象的“记住”、“理解”,“暂存”后再去找机会用。

想象一下,学的过程会有多“枯燥”,更可悲的是,到需要用时,“暂存”的东西找不到了 。

人通常对于明确目标的事情有较强的兴趣,而且目标越近,动力越大,越亢奋。

对于不知为何而做的事很难投入,通常是三心二意应付了之。

目前的大学多数是这个状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先明确目标,再去学习实现目的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会主动去思考,不断斟酌正在学的东西可以怎样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此时,你想让他走神都难。

所以,本学习过程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首先要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作为学习的素材,目标要可行、能提起兴趣,否则无异于没有。

我所选择的目标是用 STM32去控制一个小车。

小车控制涵盖了数字输出输入、模拟输入、定时器应用、通讯应用等,应该说嵌入式控制常用的知识均已包含。

因为电机驱动,转动检测、电机电流检测、通讯等需求同时存在,而且这些任务都有响应时间要求,uCOS 的实时多任务特征正好可以得到应用。

小车可以扩展,控制板有I2C接口,很多传感器都带。

但那是在小车控制自如后的事了。

本系列文章就准备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深入。

四、初步规划从03年开始关注 uCOSII ,买了邵老师的书。

真正开始看是08年,我的第二代小车推出STM32扩展版之后。

晕晕乎乎将书看完,结果还是无从下手,半途而废。

这次重新启动是因为第四代小车没有设计51的控制器,为了演示只能编写STM32的控制程序。

为避免再次夭折,强迫自己不再为了销售而编写不带系统的示例程序。

那样虽很快捷,借助于ST的库,初始化好硬件,直接使用原来基于51的C程序即可。

可如果那样,或许就没有动力和压力去“折磨”自己,尝试在uCOSII下编程了。

不过这次我决定更章易辙,从应用入手,不再纠缠于系统本身。

1)买一个移植成功的学习板作为参考(我买的是“奋斗STM32”),期望少走些弯路。

2)买了本《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期待得到系统的指引。

3)从uCOS的官网(/page/home)下载最新的uCOS源程序及资料。

4)以驱动小车控制板上唯一的LED为任务,自己构建编程环境和工程,作为日后深入的基础。

因为51我是用Keil的,所以ARM决定还是用Keil,减小难度。

五、实施5.1 准备工作uCOS官网上有移植好的 Cortex‐M3 上的 uCOSII,程序包为:Micrium‐ST‐uCOS‐II‐LCD‐STM32.exe下载安装后,里面有uCOS源程序、ST库、基于ST学习板的示例程序、相应的说明。

看了若干资料,觉得最有价值莫过于从官网上下载的手册:AN­1018 :µC/OS­II and the ARM Cortex‐M3 Processors特别是其中的这张图:对照ReadMe 文件中的目录说明:结合“程序关系图”、“目录文件说明”,浏览一下相关内容,那张“程序关系图”最好能映射在脑中,对理解、构建程序极为有益!通过浏览,在脑中形成一个uCOS实现的框架,此时不必了解细节。

再把示例程序在IDE中打开编译、运行看看,因为我没有ST的学习板,就以奋斗STM32板的示例为参考。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验证IDE环境是否正确,因为示例的工程是正确的,如果此时有问题应出在IDE环境安装环节。

如果开始就建立自己的工程,出现障碍则无法判断。

这次看这些文件似乎有些感觉,不知道是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阅读从量变到质变了。

不过回想学计算机的经历,似乎每次学习新的东西都要有个“从混沌的积累到顿悟”的过程,或许这就是计算机知识的特征:每个概念都建立在一大堆概念之上,而且都是多因素网状关联,需要同时“拥有”才能得到“答案”。

5.2 动手实施示例程序还是比较“复杂”,因为它需要演示板上所有的功能。

以STM3210B‐EVAL为例,它上面有LCD、按钮、JoyStick、M25 Flash等外设,还支持了串口调试工具uC/Probe。

第一步我要的是一个“干净”的模板,只需要驱动一个LED,即一个IO口,因为这几乎是所有系统都会设计的。

通过这个模板,我希望理解uCOS下的程序是如何工作的。

至于调试用的 uC/Probe,相对于这一步所具备的水平,属于“奢侈品”,暂时还无法享用,所以暂不考虑,等日后程序功能多了,编程自如了,再“锦上添花”。

第一步:构建程序目录首先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一个目录。

因为我希望分步实现目标,将每一步都保留,而不是做完后只剩最后一步的内容,这样别人参考就比较容易,不会像uCOS附带的示例程序,内容太多,难以消化。

但不希望每一步的目录中都包含ST和uCOS的库文件,这样一是文件太大,二是如果库文件要升级会很麻烦。

为此,构建了以下目录结构:COMMON目录是基本不用修改的,其中内容来自:..\Micrium\Software\CPU\ST\STM32 STM32LIB..\Micrium\Software\uC‐CPU\ uC‐CPU..\Micrium\Software\uC‐LIB\ uC‐LIB..\Micrium\Software\uCOS‐II\ uCOS‐II..\Micrium\Software\uC‐Probe\ uC‐Probe虽然这一步不用 uC/Probe,但日后考虑会使用,故保留。

感到遗憾的是Micrium程序包中所附的ST库是2.0版的,本来打算自己更换为3.0版,但发现有些困难,初学乍练,不敢造次,就放弃了,留待日后升级吧。

学习目录目前只有 StepByStep‐1 一个,分为三个子目录:asp —— 用于存放应用程序,就是实现功能的程序。

工程文件在这个目录中。

bsp —— 用于存放相应的硬件驱动程序,用到什么添加什么。

out —— 存放所有编译、链接产生的文件,交流时这个目录内容可以不拷贝。

这样每做一步都建立一个目录,逐步丰富内容。

asp、bsp目录中的文件均以上述“uCOS程序关系图”中所描述的文件为基础。

第二步:构建自己的bsp文件我参考的是这个目录:..\Micrium\Software\EvalBoards\ST\STM3210B‐EVAL\RVMDK\BSP它包含以下文件:我不用LCD,所以去掉,bsp文件如下:注意:除删除了三个与LCD显示相关的文件外,bsp.h和bsp.c 也作了相应修改,主要是删除了不用的外设初始化和驱动程序,只保留了必须的驱动(详见程序清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