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3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来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一)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组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专注于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验证和运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验证,自主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给庄家清除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10只青蛙几条腿?20只青蛙几条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10×4=4020×4=80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3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0除外),积也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都缩小(或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缩小的倍数(或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倍数的乘积;使学生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操作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积的变化规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时,积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出示例2:两个因数都缩小(或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缩小的倍数(或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倍数的乘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当两个因数都缩小(或都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时,积缩小的倍数(或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倍数的乘积。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2、出示动车的速度可达4千米/分钟。
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呢?8分钟呢?40分钟呢?400分钟呢?(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物导入,亲近而自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对也比较高,而且数字简单,起点较低,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二、观察比较,猜想规律①4×2=8(千米)②4×8=32(千米)③4×40=160(千米)④4×400=1600(千米)1、仔细观察我们刚才列出的这4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将发现先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资源和别人共享,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现,学会探讨,学会在交流中对知识的再认识。
)2、汇报交流。
①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补充:为了表达的更清楚一些,往往把前面的因数称为第一个因数,后面的称为第二因数,最后的结果称为积。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发现时注重学生的表达,关注学生表述时的用词,在说算式之间的关系时适时引导学生注重细节,规范用词。
)③这两个算式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其它的还有吗?(设计意图:继续追问,充分抓住学生说得欲望,在不断的说得过程中能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3、发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积的变化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不冒然出现规律而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后明确积的变化与因数有关,积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随后再认识因数和积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细化的认识过程,慢慢理解,层层递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积的变化规律38-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积的变化规律38-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教具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 邀请学生分享发现,教师总结并板书。
3. 实践应用-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提高- 出示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1. 分组策略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生:6╳2= 12(元)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生:6╳40=240(元)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生:6╳200=1200(元)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6╳2= 12(元)6╳40=240(元)6╳200=1200(元)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老师也很喜欢看电影,这个周末想邀请朋友一起去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姜子牙》,你能帮老师做下预算吗?(1)课件出示问题①电影票25元一张,如果2人去看,一共到多少元?②电影票25元一张,如果4人去看,一共到多少元?③电影票25元一张,如果8人去看,一共到多少元?(2)生口头列式并计算25x2=50(元)25x4=100(元)25x8=200(元)(3)导入新课师:速度真快,老师为你们点赞,现在请你们再次认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小,积也越变越小。
师 :说得真好,看来积的变化和因数之间还藏着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二、自主合作、探究规律1、探索规律一(1)引导学生任选两个算式比较。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掌握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算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掌握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掌握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问题等。
2.准备教学课件,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相关的算式和结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我会通过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操作,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的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记录结果。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操练(10分钟)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巩固(10分钟)我会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1】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它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
一、说教材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并且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献爱心的好品质。
二、说教学设想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注重:1.注重探究过程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注重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为了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请你计算一下,一盒水彩笔6元,如果买2盒要花多少元?买20盒,买200盒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列式计算一下,学生会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5分钟)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
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
要乘(或除以)几。
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
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请根据本节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
这道题可以是填空、选择,也可以是判断题。
、
(二)、运用拓展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
2、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68 =( 1088 )
16×34 =( 544 ) 16×85 =( 1360 )
16×51 =( 816 ) 16×102 =( 1632 )
3、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找学生演板】
24÷8=3 560×3=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4、思考乐园: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 × 24 = 432
(18×2)×(24÷2)= 432
(18÷2)×(24×2)=432
发现的规律:【学生说不出时可以讨论】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
六、总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与谁有关?
变化规律是什么?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或怎么应用?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 = 12 第二组:20×4= 80
6×20 = 120 10×4= 40
6×200= 1200 5×4 = 2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