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开埠前 锦州西海口是东北唯一的商港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一)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一)摘要:清代东北的沿海贸易始于康熙中叶,干、嘉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
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等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则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
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
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沿海贸易;营口;锦州;牛庄;没沟营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已是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它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实属必然。
但无论在古代史还是近代史研究中,营口开埠之前的历史一直未引起应有的关注。
本文首先考察清代前期东北沿海贸易的实况①,然后分析锦州、牛庄与营口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关于清代前期东北沿海贸易,笔者所见最早的研究是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1943年发表的《康熙乾隆时代における满洲と支那本土の通商につぃて》(后收入《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全文见中氡镜谌淼?31—148页《康熙乾隆时代关内外的通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松浦章、中国学者郭松义、朱诚如、董玉锳、谢景方、邓亦兵等陆续发表了一批论文。
笔者也曾撰写《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港口》、《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贸易》二文,主要利用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
一、清代前期沿海贸易的发展东北地区原为满族(女真)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明政府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又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置努尔干都司,并确定辽东行政上归于山东布政司。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对东北进行开发,各地商人也纷纷前来贸易。
南方各省商人赴东北贸易始于康熙中叶海禁开放之后。
如康熙四十九年上海县上字73号商船“装载各客布匹、磁器,货值数万金,由海关输税前往辽东贸易”;华亭县华字90号商船领有“县照及江南海关部牌,揽装茶叶、布、碗等货”,“前往关东贸易”(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1)。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兴衰原因浅谈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兴衰原因浅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东北沿海一带有适航及停泊条件的口岸,共33处。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开放至中华民国成立,再到1931年日军悍然占领东北,我国东北沿海的港口贸易经历了一个从萧条到逐渐兴盛、在帝国主义列强干预和侵略之下此消彼长、畸形繁荣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作为沿海贸易前哨的东北沿海诸港口也经历了一个从萧条到普遍活跃、贸易中心此消彼长的过程。
从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到道光中叶,东北的沿海贸易和航运、金融中心都在锦州。
从道光中叶到光绪末年,中心转移至营口。
从光绪末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心迅速向大连转移。
此后直到1931年,大连后来居上,不仅成为东北第一港,而且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贸易额连连超过国内数个大港,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贸易港。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沿海港口兴衰有着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演变是东北港口经济兴衰的基础和前提港口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所以能否成为一个运输与贸易活跃频繁的港口,首要前提就是前述各种自然地理条件。
而这些条件本身又不断演变,给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辽河发达的内河运输网及其所联结的广阔经济腹地是营口港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辽河的季节性封冻、水土流失导致航道日渐淤浅、航运能力下降又成为营口港贸易地位衰落的重要原因。
东北沿海多个凭借河港与海港双重地位兴起的河口型港口都有相似的发展过程:因内河航运和沿海港口贸易而兴,因内河河道淤浅而衰。
例如,民国《庄河县志》载:‘本境所属商镇有三:曰治城、曰青堆子、曰大孤山,而大孤山镇较为繁盛。
该镇于数十年前输入之货,江南杉船每年入口者不下数百余号,输出之品即大豆一宗可至四十万担。
以故商业为东边冠,清咸同间几与营口齐名。
营口港_东北振兴的海上桥梁_孟晞

2013·8上ONGCHANDANGYUAN成果巡礼30从空中俯视,辽宁沿海经济带犹如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联起座座城市,营口无疑是镶嵌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作为国家主枢纽港之一的营口港,以其拥有的4个港区和78个生产泊位,成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10年前的营口港,货物吞吐量仅3000万吨,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港。
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营口港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壮大。
到2007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到2012年一举突破货物吞吐量3亿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营口港作为我国沿海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海上桥梁。
科学布局促港口发展。
营口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率先在营口、鲅鱼圈、仙人岛、盘锦设立港区,建立了包括集装箱、汽车、煤炭、粮食、矿石等10类货种在内、拥有多个生产泊位的专用码头,其中20万吨级泊位1个、30万吨级泊位2个,大件设备码头起重能力达到国内港口码头最大能力———350吨。
2012年,营口港又先后承接了丹东海洋红港区和葫芦岛绥中港区5万吨级泊位的建设。
至此,营口港已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4个港口城市设立港区。
与此同时,营口港又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和中粮集团等大企业开辟陆港,建立场站,业务范围覆盖整个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科学布局带动了产业发展,2012年,营口港当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两项主要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由4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40多条集装箱海铁联运组成的班列可直达欧洲,物流市场份额占东北口岸的90%。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口港务集团深切意识到,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未来的领航者。
面对机遇和挑战,营口港人确立了从装卸服务型向物流服务型港口转变的新思路。
通过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建设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和进出口贸易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港口通关效率和口岸服务水平,率先实现了智能港口的目标。
营口概况

营口概况营口是辽宁省辖的地级市,位于渤海辽东湾北岸,大辽河入海口,是沈(阳)大(连)产业带之间的港口城市,又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辽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可以用“百年港埠、河海之滨、鱼米之乡”来概括其特色。
营口下辖两个县级市四个区,其中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营口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东北最近的出海口,也是辽宁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和轻纺工业城市。
营口人口246万,土地面积54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
营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9摄氏度,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也是投资兴业、发财发展的好地方。
地理位置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
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连。
市区距沈阳市151公里,距大连市197公里,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岸。
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6′至123°02′之间,北纬39°55′至40°56′之间。
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202国道)纵贯南北;庄林公路(305国道)、大营铁路、营大公路、盖岫公路连接东西,京沈高速公路和筹建中的营口机场构成以营口为节点的辽宁9个城市的90分钟城市圈。
营口港现有四个港区(营口港区、鲅鱼圈港区、仙人岛港区、盘锦港区),是全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
地形地貌全市地域南北最长处111.8公里,东西最宽处50.7公里,市域总面积539979.99公顷。
总的地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形成东部山区,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地貌特征。
东部山区为长白山系千山山脉的一部分,共有大小山峰2800余座,其中步云山、绵羊顶子山、老轿顶、黄花排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四大高峰。
丘陵地带海拔50~200米,平原地带海拔10米以下,总的分布特征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即:50%山地,10%水域,40%平原。
气候特征营口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
营口介绍

何家沟滑雪场位于营 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东 部红旗镇何家沟公园 内,处于群屏屌蔽的 沟谷地带,是东北地 区最优秀滑雪场之一 ,天然的沟谷环境使 雪地长时期保持不化 ,整个景区“银装素 裹、分外妖娆”,尽 显北国风光。
Chi Mountain Scenic Spot 赤屏风景区
赤屏风景区位于营口市 盖州万福镇东。距营口 市75公里。占地20多 平方公里,早在唐初就 是辽东名屏之一。赤屏 以峰奇、洞异、泉清、 石怪、寺古而著名。赤 屏五峰为三清峰、五洞 峰、旋门峰、天桥峰、 天池峰。其中三清峰最 高,海拔891.1米。
Golf Course 高尔夫球场
坐落于万豪酒店东侧的高尔夫球场为标准锦标赛级球场,球场特选用了三种不同的草种,发球台、果岭 和球道采用的本特草;半高草区采用早熟禾;长草区采用苏格兰Links草。大面积的不觃则沙坑,给人以 自然、原始的感觉。
Lengyan Temple 楞严禅寺
楞严禅寺是辽宁省现存 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 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始 建于1922年。寺以经名 曰:楞严禅寺,是年为 公元一九二二年,亦即 民国十年。宝寺问世, 香火日盛,享誉东北, 名扬海内,遂与哈尔滨 极乐寺、长昡般若寺、 沈阳慈恩寺齐名,幵称 东北四大禅林。
Wanger Hill 望儿屏
营口熊岳望儿屏母 亲节每年丼办一次 ,时间为每年五月 的第二个星期日。 屏顶有一藏式青砖 塔,名曰望儿塔, 建于明末清初,远 望如一位母亲伫立 屏头日夜守望大海 ,盼望远方的儿子 归来。此外熊岳盛 产水果、水稻,熊 岳苹果远销海外。
The Jinniu Mountains ape Cave sites 金牛屏猿人洞穴遗址
营口金牛屏猿人洞穴 遗址,是东北地区发 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 遗址,是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遗址位于 大石桥市永安乡西田 屯村西侧,东距渤海 湾20公里。从已发掘 出的化石分析,洞穴 主要堆积时代为距今 20—60万年间。被列 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 技进屍项目之一。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枢纽,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片土地上,商人们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接下来,我们将对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辽宁港口商埠地包括了大连、旅顺、新开口等地。
这些地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中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晚清时期,这些地区的海域不仅被用来进行对外贸易,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点。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对外贸易的开放,这使得这些港口地区的商业活动变得更加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也加速了这些地区贸易的发展。
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这些地方的市场供应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为当地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作为中国北方的贸易重镇,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也吸引了外国商人和外国使节的到访。
这些外来的人口,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和思想,这些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外来的贸易往来也加强了辽宁港口地区与国内各地和外国的联系,促进了地区的社会发展。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也是当时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由于地处重要的贸易通道,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各种商品的进出口量都是非常大的。
这使得当地的税收收入也非常可观,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这些地方所承载的贸易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也为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地方也加强了国内外的贸易联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在今天,这些地方依然是中国的重要港口地区,继续为国家的贸易发展做出着重要贡献。
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与营口港的衰落

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与营口港的衰落作者:荆蕙兰许明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8期[摘要]营口港是近代东北地区开埠最早的口岸,开埠后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
但伴随着日本殖民者对大连港的开发,营口港逐渐走向衰落。
营口港衰落,原因是复杂的,但与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有直接关系。
营口港与大连港的竞争,其背后隐藏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关键词]大连中心主义,大连港,营口港,满铁[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20-04营口,俗称营子,没沟营,道光中叶以后,营口组建取代田庄台、牛庄,成为辽河人海口新崛起的商业重镇。
营口在辽河人海口的左岸,扼辽南之咽喉,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署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东北的门户被打开,营口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开埠口岸。
开埠后,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航运条件一跃成为东北沿海的贸易中心。
据资料记载:“夏季贸易最盛时辽河上的帆船最大规模达到两万艘以上,冬季到达营口的马车日达2000余辆”;“舶来之品,土产之货,水陆交通,皆以此为总汇”。
国内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得营口港在1890年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外国经济的入侵也刺激了营口民族资本的积累和发展,营口成为辽沈地区近代商品经济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金融活动中心。
但在日俄战争后,随着日本侵略者对满铁和大连港的经营,营口港东北航运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此后,营口港贸易虽在继续发展,但势头减慢。
同一时期,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港却迅速崛起。
1912年大连港海关贸易额超过营口港,成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1918年又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二大港,从而控制了整个中南满的经济大动脉。
同一时期,营口港却日渐沦为一个只能开展国内贸易的二流港口。
学界对于营口港衰落的原因多有探讨,诚然,营口港的衰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晚清时期,辽宁地区的港口商埠地是地方经济的核心。
这些商埠地,如大连、海城、
营口、旅顺等,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而成为了航运重镇。
这些区域的边贸经济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成为了晚清辽东地区经济船的重要一环。
首先,这些港口商埠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些商埠地区,都是依托着海洋沿岸地
带而建立的。
它有极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加上辽东半岛山峦环绕,因而形成了一个良
好的天然港湾体系。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港口商埠地成为了连接东北地区内部和外部
世界的重要门户。
其次,这些港口商埠地还具备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区的天然海珍品,如鲸鱼、海参、虾蟹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商品。
而且,辽东地区恰逢中国北方的因时制宜的适宜时期,使得这些港口商埠地的农业产出也非常丰富,如各种粮食、棉花、大豆等。
这样一支
丰富的资源体系,为当时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最后,这些港口商埠地也得益于近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随着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航运技术得到了不断的革新和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造技术也得到
了较快的推广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使得港口商埠的经济活动更为现代化,如大连、旅顺的铁路建设。
这些都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港口商埠地的竞争力和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主要是由其特殊复合的区位、资源、交通运
输条件所决定,同时也与当时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密切相关。
作为当时辽东地区最为发达的
一扇大门,辽宁港口商埠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口开埠前
锦州西海口是东北唯一的商港
□本报记者/王敏娜
上世纪中期左右,游客在西海口游玩。
核心提示
锦州的西海口曾是著名的商业港口,清朝中期至营口开埠之前,山东、河北、福建、广东的商船满载着货物在这里停靠,东北以及内蒙古的特产从这里装船,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西海口商贸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中国人,也使之成为日本人眼中的一块肥肉,他们在这里开设洋行,肆意欺压商户、搜刮民财。
时至今日,西海口商港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战争时期的悲惨遭遇,不应该被遗忘。
“拉不败的西海口,填不满的锦州城”
锦州西海口距离锦州市区正南方约35公里,位于锦州湾内,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西海口原本就是一个港口,只不过,最初去那里停泊的船只比较少。
它虽然深处渤海湾腹地,但西海口在清朝中期至营口开埠前,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商港。
”4月11日,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牛广臣颇为感慨地说,如今,很少有人了解西海口的那段辉煌历史了。
牛广臣说:“在西海口商港出现之前,锦州还有个东海口,位于小凌河的入海口处,在明朝中期就已是一个商贸港口,距离锦州市区更近一些,大约有17.5公里,但是由于海淤
等原因,渐被废弃,自此,商船全转移到距离其不远的西海口停靠。
”
据《奉天通志》记载:“西海口亦称为帆船商港,清道光、咸丰年间海运最为兴盛。
国内沿海各省及海外货物,都由此输入东北,每年入港帆船达千余艘。
”
“在20世纪初时,出入西海口的商船以山东龙口、芝罘船,浙江宁波船,福建福州船,广东潮州船及辽东直隶船居多。
”牛广臣说,“这些船满载蹄铁、染料、纸张、蜡烛、胡金箔、火柴、昆布及水果等各种各样的货物,每年的总交易额达到110多万银元。
与此同时,产自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的土特产,比如大豆、小豆、青豆、谷子、玉米、高粱、杏仁、甘草等,从西海口装船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日本、朝鲜、新加坡、印度,也有少量商品经香港远销欧美各国。
”
西海口的繁华景象延续了很多年,及至营口开埠甚至民国,锦州西海口仍是东北重要的商贸港口。
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拉不败的西海口,填不满的锦州城。
”
锦州滨海新区宣传部保存着一份《回忆故乡西海口》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当年西海口的繁荣景象。
“上世纪20年代,西海口商港过往船只不断。
每到旺季,停靠帆船的船杆像大地的高粱茬子一样,遍布在海滩上……每日来西海口送粮运货的马车络绎不绝,有时候排出四五里长,这些运货车有来自附近农村的,有来自周边县区,还有省外其他地方的。
内蒙古赤峰一带还赶着马队、骆驼队来此卖货。
”
锦州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杨震告诉记者,这份回忆录是2000年左右一位迁居葫芦岛的西海口老人张玉华托人转交的。
“当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对故乡的感情特别深,他希望后人能通过他的描述了解当年的西海口。
”
锦州最早用电灯的地方
日益频繁的商贸交易为西海口带来了大量的人气,许多人在这里安家落户。
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西海口社区书记王盾,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口人。
他告诉记者,他爷爷年轻时,看到西海口商贸活动频繁、就业门路广,于是只身一人来此“扛脚行”,也就是当装卸工。
那时候,西海口的装卸工分属不同的装卸队,有散帮和黑帮之分。
散帮以装卸粮食为主,黑帮以装卸煤和杂货为主。
由于货运频繁,“扛脚行”在西海口比较紧俏,王盾的爷爷生活还可以,干脆在这里定居下来。
这一点,记者在《锦州通史》中看到相关的记载:“1916年,西海口住户已达到193户,人口大约有2045人。
”
便利的海运条件还吸引了许多商户。
1916年,西海口的商户资本在1万吊以上的有21家。
尽管后来牛庄和营口的开埠以及京奉铁路的修成,对西海口商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并没有因此而立刻衰落。
根据张玉华的回忆,上世纪20年代的西海口有东西方向的大街三条,分别是前街、中街、后街,其中,前后两条街都设有路灯,每到夜间就会有打更的人敲着梆子和锣满街巡走。
西海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通往锦州城的汽车从早晨8点至晚上6点接连不断。
三条街中最繁华的是中街,街的东头除了居民住宅区,还有赵家饭馆和李家馆子;街的中段全是经营粮食的粮栈和代理店;街的西头除了较大的张家饭馆外,还有10多家小饭馆。
另外,街上还有王家绳麻铺、孙家肉铺、茶馆、理发店、浴池、杂货店等服务居民生活的店铺。
税务所、邮局、电业局、警察局、商会也都设在这里。
后街不仅有大的商号德兴合、福泰栈、盛家店以及经营食品杂货的德兴号,东头还设有卡子门、炮台,每到夜晚炮台上会有炮兵持枪把守。
前街除了武装警察外,大部分都是下海捕鱼的渔民。
王盾的叙述也印证了张玉华的回忆,他告诉记者:“西海口当时很繁华,是锦州最早通电灯的地方,前后街早就设有路灯。
”
上世纪40年代,日本人的欺压引发商人逃离潮
随着其他港口的兴起和铁路的兴建,西海口商港逐渐衰落,但其仍然是内蒙古及辽西等地货物运输的便利通道。
1914年以后,日本商人看中了这一点,陆续来到了西海口。
“他们先后开设了三菱洋行、冈田洋行、三井商社等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收购东北及内蒙古的中药材,也销售一些日本货物。
其中,冈田洋行的生意做得最大,每年收购甘草、杏仁、桔梗等药材1500多吨,价值上万银元,这些药材多取道朝鲜运往日本大阪等地。
”牛广臣介绍说。
起初,日本商人在西海口开洋行时,还能做到公平买卖,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商人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肆意搜刮、欺压中国商户,另一方面倾销低劣的产品。
自此,西海口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日本人禁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商户没有物品可经营,只好从日本商人那里进货。
而日本商人肆意抬高物价,致使一些中国商户的经营异常艰辛。
对民族工商业打击更深的是1942年7月25日后,伪满洲国推行物价停止令,在西海口的日本商人彻底把控了市场。
”牛广臣告诉记者,小时候,他没少听母亲叨咕那段历史。
那时中国人在市场上买不到棉布做衣服,日本人卖给国人的都是伪劣的“更生布”,既不结实也不保暖。
鞋子的质量最差,鞋里儿都是纸壳做的,穿不到一周就烂,老百姓称之为“礼拜鞋”。
在这种高压管制下,西海口曾经的繁华逐渐消失。
1943年,日本人为了战争的需要,搞经济封锁,彻底封闭了西海口。
当时,西海口正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开始逃离。
张玉华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是最困难的时期,大部分人被逼无奈,跑到锦州市内日本人开设的纺织厂打工,还有一些人则投靠亲友,西海口十室九空。
”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过了差不多半年的光景,西海口商港又开始通商。
过了一年多之后,国民党为了打内战又封闭了西海口商港,之后,西海口商港没再开放,这个曾经的东北商贸枢纽彻底不复存在。
(照片由牛广臣提供)
延伸
西海口的沧桑巨变
当商贸港口的功能消失之后,曾经繁华的锦州西海口逐渐变成一个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自然村,静静地坐落在渤海湾边上。
改革开放以后,西海口村有了新的变化。
1986年,国家投资建设锦州港,原本归锦县管辖的王家窝铺和天桥乡合并成立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更名为锦州滨海新区),划归锦州市管辖,开发区下设两个街道,王家窝铺街道和天桥街道。
“我们西海口村归天桥街道管。
锦州港建成后,各行各业都想借助港口发展经济,紧挨着锦州港的西海口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村里的土地大部分被征用。
按照当时土地代劳的政策,西海口除老人、小孩外,青壮年都被各单位录用为工人,户口也由农业转为非农业,村民整体迁移至别处,由西海口村变为西海口社区。
”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西海口社区书记王盾说。
如今,当年的西海口,已经变成成片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主要承担仓储和物流等业务,北面不到两公里处就是后建成的锦州港。
但许多老人依然记得父辈对当年西海口商港繁华景象的描述。
他们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后,还有当年日本商人的后裔来华,打听曾经的西海口。
来源:辽宁日报发现2016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