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新编 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 新课标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2012高考试卷汇编十三:实用类文本题江苏秦葆【阅读指导】一、考查内容(考什么)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1.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3.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4.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具体要求(怎么考)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重点文体之人物传记(一)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二)人物传记常识1.基本特点:⑴真实性(史实性)。
真实可靠,即使文学性传记也要保证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真实。
⑵文学性(生动性、艺术性)。
运用艺术手法,典型材料,叙行录言,刻画鲜活典型形象。
2.种类及具体特征⑴种类:①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
②他传(评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
⑵自传的特点——第一人称①作者即传主。
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⑶他传的特点——第三人称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⑷评传特点——第三人称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
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
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2.考查方向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3.阅读要求: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专题18大作文(学生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8 大作文试题简析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2023·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分类:报告和科普文章(含解析)

温馨提示:本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理合适的观看比率,点击右上角的封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 19 报告和科普文章一、 (2013·广东卷 )阅读下边的文字 ,达成 1~3 小题。
山川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特意描述自然山川之美的景色画,我们习惯叫“山川画”。
山川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至五代进入顶峰阶段 ,经两宋至元代 ,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川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
盛唐画家张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
因为各位画家所居地区不一样 ,山石结构不一样 ,因此创建出不一样的山石画法 ,此中主假如皴法。
在我国古代有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古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川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模拟 ,而是山川风采的再现 ,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川。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办了小斧劈皴。
宋朝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 ,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 ,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
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开创折带皴 ,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畔上的石头。
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畔石头上的层理符合。
清朝大画家石涛倡导“搜尽奇峰打底稿”,创建出拖拖拉拉皴 ,山川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各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能否反应了一些地质规律呢 ?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川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一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堆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 ;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 ;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依据不一样对象运用不一样的画法。
对象有改动,画法也会不一样。
火山的迸发、地震的发生常常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改动。
一般地说 ,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状况下简单发生曲折变形 ,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新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知识点

新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知识点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成为了中国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道门槛。
其中,语文试卷作为一门核心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知识点和解析方法。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考试中较为常见的题型。
在解析该题型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通过快速阅读,可以获取到文章的大致内容,确定文章是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的文体。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同时,也要注意理解生词和上下文的联系,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写作要求,选择合适的立意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
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用词准确、句式多样化,并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开头引入、中间论述和结尾总结,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语文试卷中的基础部分,在解析语法题时,要熟悉常见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例如,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语序等,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来判断空白处所需填入的词语或句子。
同时,还要注意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避免断句错误和修饰错误。
词语理解词语理解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环节,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解析词语题时,要善于运用词汇的语义、词汇搭配和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推理和判断。
同时,还要善于积累词汇,提高对生词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阅读文学文章阅读文学文章是语文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察。
在阅读文学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通过分析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传递的艺术意境和情感。
同时,也要注意理解生词和文学常识的运用,帮助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含新课标及备考建议)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考查内容1、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2、古诗文阅读:对文言文断句、选文理解、翻译的考查,以及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填写名句。
3、语言文字运用:关于补写句子、句子表达效果之简明、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等题型,注重对语言的简明准确等方面能力的考查4、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以“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主题。
二、试卷详析(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和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从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可以看出: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
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科普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科普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科普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因此,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新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新课标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其知识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新课标下语文高考知识点的归纳:一、语言文字运用1. 字词辨析: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书写和基本意义,能够辨析近义词和形近词。
2. 成语运用:熟悉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能够正确使用成语。
3.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4. 句子结构:理解并运用各种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
二、文学鉴赏1. 诗歌鉴赏:了解不同诗歌体裁的特点,能够鉴赏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技巧。
2. 散文鉴赏: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3. 小说鉴赏: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能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古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特点,能够翻译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古文名篇:掌握一些经典古文名篇,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现代文阅读1. 阅读技巧:掌握快速阅读、精读和略读等阅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 文章分析: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写作1. 记叙文写作:能够写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写景等,表达清晰,情感真挚。
2. 议论文写作: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能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说明文写作:能够写说明文,清晰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和功能。
六、文化常识1. 文学史: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大致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
2. 文化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习俗等。
结束语新课标下的语文高考知识点丰富多样,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不断的练习,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报告与科普文阅读

你看那台风。飓风、 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 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 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 藏着丰富的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 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 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 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 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 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 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 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 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 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 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 别人用。 别人用。
答案: 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 答案: ①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② 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 然后再欣赏画作; 先注视白色屏幕 秒,然后再欣赏画作;③ 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 增加。 增加。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 . 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 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 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 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 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 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 取之不竭。既然如此, 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 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 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 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 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 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 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 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新编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新课标一、(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没有天堂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9.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
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美好的“天堂”,接着进行了否定,有引出话题、突出人们幻想的天堂是虚幻的作用。
下文写“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并详述了其它星球的恶劣环境,因此开头的关于“天堂”的描述还有为下文作铺垫、作对比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0.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认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21.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文章的中心是否定“天堂”“移民外星”之说,告诫人们善待地球。
金星的名字很美、很温柔,更能引发幻想移民外星的人们的想象。
但是它的大气和地表环境都很恶劣,根本不适于人类生存。
金星经历了一个环境由好变坏的过程才变成了今天干旱的不毛之地,作者担心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因此写金星的情况能更好地警示人们保护地球。
参考答案: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考哪里“没有天堂”,没有什么样的天堂,没有天堂该怎么办等问题。
参考答案: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二、(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
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适用。
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
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
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
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
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
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
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
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
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
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A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而不是直接燃烧。
B项原文第二段说我国直燃发电有突破,气化发电原文没有提及。
D项没有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
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倒数第二段可以找出有关技术。
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或提取酒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