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梳理:直方图

合集下载

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归纳一、什么是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用图形的形式展现数据分布情况的工具。

它将数据按照一定间隔划分成若干组,然后统计每组的数据个数,最后将数据个数用柱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直方图通常用于统计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

二、直方图的构成直方图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 坐标轴:直方图通常有两个坐标轴,横轴代表数据分组,纵轴代表数据个数。

2. 数据分组区间:数据被分为了若干组,每组数据的范围就是一个数据分组区间,可以等距划分或不等距划分。

3. 柱状图:柱状图是直方图的主体部分,它由若干矩形组成,每个矩形的高度代表数据分组中数据个数的频数。

4. 标题和标签:直方图还需要一个具有表达力的标题和标签,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据集。

三、直方图的应用1. 描述性统计:直方图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如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分位数等。

2. 诊断分布形态:直方图可以用来诊断数据的分布形态,如对称性、峰态和偏态等。

3. 比较分组数据:直方图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组数据集的分布情况,如两种不同的花的高度分布情况。

4. 发现异常值:直方图可以用来发现异常值,如某一组数据的频数明显高于其它组。

四、练习题1. 某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下图所示,求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离散值和分布形态。

(插入一张直方图图片)答案:中位数:80 分众数:80 分四分位数:Q1=70 分,Q3=90 分离散值:偏态,左侧数据较密集,右侧数据较稀疏分布形态:偏态分布2. 某商场销售额如下图所示,求出销售最高的一天和最低的一天。

(插入一张直方图图片)答案:销售最高的一天:星期五销售最低的一天:星期二五、总结直方图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数据分布情况,常用于统计、经济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掌握直方图的知识点,合理地使用直方图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初一直方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直方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直方图知识点总结归纳直方图是数学课堂上学习的重要知识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初一学年中,我们学习了直方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以及绘制方法。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直方图。

一、直方图的基本概念直方图是一种统计图表,它用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各个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直方图是由一系列矩形条纵向排列组成,每个矩形条的宽度相等,高度表示相应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二、直方图的构成要素1. 横轴和纵轴:直方图的横轴通常用于表示数据的分类变量,每个矩形条的宽度表示一个分类变量的区间。

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用于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或占比。

2. 矩形条:直方图中的每个矩形条代表一个数据的分类区间,矩形条的高度表示该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3. 分类区间:直方图将数据进行分组,并将每个组的数据范围划分为一个个分类区间。

4. 频数或频率:矩形条的高度将数据的频数或频率可视化,反映了各个分类区间内的数据出现次数或占比。

三、直方图的绘制方法绘制直方图的步骤如下:1. 确定数据的范围和组距: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分类区间的范围和组距。

2. 统计数据的频数或频率:将数据按照分类区间进行分组,并统计每个组的频数或频率。

3. 绘制坐标轴:在纸上或计算机上绘制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分类区间,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

4. 绘制矩形条:根据每个分类区间的频数或频率,绘制相应高度的矩形条。

5. 添加图例和标题:添加图例,说明矩形条所代表的数据含义,并为直方图添加标题,简要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四、直方图的应用直方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比较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它常用于以下方面:1. 数据分布:直方图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2. 数据比较: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直方图,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3. 预测和趋势分析: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形态和变化,我们可以对未来的数据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七年级l下册数学直方图知识点

七年级l下册数学直方图知识点

七年级l下册数学直方图知识点七年级下册数学直方图知识点直方图是一种用于展示数据分布情况的统计图表。

在七年级数学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构建和解释直方图,以及如何使用它来分析数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七年级下册数学直方图重要的知识点:一、直方图的构建方法在构建直方图之前,必须先将数据分成若干等距区间。

然后,在坐标轴上绘制这些区间范围,每个区间的宽度应该相等。

接下来,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的数量,并将这些数量以柱状图的形式绘制在相应的区间上,就可以得到一个直方图。

二、直方图的横纵坐标直方图的横坐标通常表示数据的区间范围,而纵坐标则表示每个区间内数据的数量。

使用直方图来展示数据分布情况,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集的特征。

三、直方图的形态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形态,可以得出数据集的大致特征。

如果直方图是非对称的,即左右两侧柱子高度不一致,可以说明数据集在这个方面存在一些异于正常分布的情况;如果直方图是对称的,说明数据集的分布比较均匀;如果直方图左侧柱子高度比右侧柱子高,可以说明数据集的中位数比平均数小。

四、直方图的应用场景直方图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在商业和市场中,可以通过直方图了解顾客的购买习惯,以及有哪些产品最受欢迎;在医学中,可以使用直方图来更好地理解患者体重或血糖值等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直方图也可以用来研究人口的分布情况和性别比例等问题。

总结直方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构建和解释直方图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的特征。

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中,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直方图来组织和分析数据。

掌握直方图的基本知识点,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据和分析方法。

七年级下册直方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直方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直方图知识点直方图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工具,可以用于分析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七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直方图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读取方法以及应用场景等内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直方图的定义直方图是用矩形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表。

它的横轴表示数据的取值范围,纵轴表示数据的数量或频率。

每个矩形的宽度相等,高度表示对应数据的数量或频率。

可以用直方图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统计特征。

二、制作直方图的方法制作直方图有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数据的取值范围。

2. 将取值范围分成若干个区间。

3. 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的数量或频率。

4. 使用矩形表示每个区间内数据的数量或频率,矩形的宽度相等。

5. 在纵轴上标出矩形的高度。

6. 用垂直于横轴的线分割每个矩形,使每个矩形更加清晰。

三、读取直方图的方法读取直方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读取横轴上的刻度,确定数据的取值范围。

2. 读取纵轴上的刻度,确定数据的数量或频率。

3. 读取每个矩形的高度,分析数据在不同区间内的数量或频率。

4. 比较不同矩形的高度,分析数据在不同区间内的分布情况。

四、直方图的应用场景直方图可以用于分析各种数据分布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一个样本的分布情况,掌握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统计特征。

2. 比较不同样本的分布情况,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3. 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为之后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基础。

4. 预测未来数据的分布情况,辅助做出合理的决策。

五、总结直方图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该注重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定义、制作方法、读取方法以及应用场景等内容,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应用:直方图、统计图》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课堂小测、课后作业第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应用:直方图、统计图》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课堂小测、课后作业第

第26讲数据的应用--直方图、统计图1、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也称次数。

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个数。

2、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3、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

比值n(A)/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A).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1、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2、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运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布表,其中有几个常用的公式: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抽样数据总数;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数据总数×各组的频率=相应组的频数。

3、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数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其中组距、组数起关键作用,分组过少,数据就非常集中;分组过多,数据就非常分散,这就掩盖了分布的特征,当数据在100以内时,一般分5~12组。

4、直方图的特点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因为比是一个常数,为了画图和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高表示频数),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特点:①清楚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 ②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5、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找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算出它们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分点。

(4)列出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1、表示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统计表,通过表格可以找出数据分布的规律;二是统计图,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规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10.2直方图》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10.2直方图》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2 直方图
学习目标
1.明确频数直方图制作的步骤,会绘制频数直方图.(难点) 2.能从频数分布表和频数直方图中获取有关信息,作出 合理的判断和预测.(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 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同学参加呢?
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 们的长度(单位:cm)如下表:
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说明从图表中可以得到 什么信息?
说明
找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 圈出第一个数,找下一个更大的数,圈出,依
次进行,找出最大值. 圈出第一个数,找下一个更小的数,圈出,依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4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60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7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次进行,找出最小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10.2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10.2直方图

1. 为了解某校九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该校从九年级随机找来 50 名男生进 行了身高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均取整数,单位:cm) 列出了下表.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数据在 161~165 范围内的频数是_1_2__; (2) 频数最大的一组数据的范围是_1_6_6~_1_7_0__; (3) 估计该校九年级男生身高在 176 cm (含 176
2
1
横轴
0 149 152 155 158 161 164 167 170 173 身高/cm
小长方形的宽是组距
2. 为了解某地区新生儿体重状况,某医院随机调取了该地区 60 名新生儿 出生体重,结果(单位:克)如下:
3850 2500 4000 3850 3300 3520 3400
3900 2700 3300 3610 3450 3850 3400
3300 2850 2800 3800 3100 2850 3400
3500 3800 2150 3280 3400 3450 3120
3315 3500 3700 3100 4160 3800 3600
3800 2900 3465 3000 3300 3500 2900
2550 2850 3680 2800 2750 3100
39 (1) 请用你所学的数学统计知识,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 如果此地汽车时速不低于 80 千米/时即为违章,求这组汽 车的违章频数;
解:18 + 22 = 40.
(3) 如果请你根据调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那么时速在 70~
80 范围内的车辆数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__1_4_4_°___.
24.4 19.1 22.7 20.4 21.0 21.6 22.8 20.9 21.8 18.6 24.3 20.5 19.7 23.5 21.6 19.8 20.3 22.4 20.2 22.3 21.9 22.3 21.4 19.2 23.5 20.5 22.1 22.7 23.2 21.7 21.1 23.1 23.4 23.3 21.0 24.1 18.5 21.5 24.4 22.6 21.0 20.0 20.7 21.5 19.8 19.1 19.1 22.4

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总结直方图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图形。

它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就已经开始涉及到直方图的知识。

本文就来总结一下七年级的直方图知识点。

一、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要素首先,我们要了解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直方图是一种用矩形表示数据频数分布状况的图形。

具体而言,它由若干个矩形组成,每一个矩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频数,宽度表示数据对应的区间。

在构建直方图之前,需要先确定区间宽度,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区间划分好。

二、绘制直方图的步骤在了解了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绘制直方图了。

以下是绘制直方图的步骤:1. 确定区间宽度,并按照一定的区间划分数据。

2. 统计每个区间内的数据频数。

3. 绘制纵轴,一般是频数,横轴则是各区间的端点,但是要注意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数据的区间分别超出左边和右边界。

4. 将每个区间对应的频数用矩形表示出来,并将矩形排列在纵轴上。

5. 在每个矩形上方标注出对应的频数。

三、解读直方图了解了直方图的绘制步骤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解读直方图。

下面是一些需要掌握的技巧:1. 直方图的高度越高,说明对应的数据区间内数据的数量越多。

2. 相邻两个矩形之间的间隔表示对应的数据区间之间的间隔。

3. 直方图的峰值所对应的区间,可以认为是数据中的众数。

4. 直方图所对应的数据应该是有限且离散的。

四、与折线图的区别最后,我们需要了解直方图与折线图的区别。

虽然两者都是用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但是它们的构成要素和绘制方法是不同的。

折线图由若干个点组成,每个点表示一个数据,而直方图由若干个矩形组成,每个矩形表示一个区间内的数据频数。

因此,绘制折线图需要将数据点描绘出来,而绘制直方图需要先将数据分组,并计算出每个区间内的频数。

总结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直方图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文中介绍的直方图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绘制步骤、解读技巧以及与折线图的区别,相信同学们已经对直方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直方图
1、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从而反映了在数据组中各数据的分布情况。

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如:1、八年级某班20名男生一次投掷标枪测试成绩如下(单位:m):25,21,23,25,27,29,25,28,30,29,26,24,25,27,26,22,24,25,26,28。

(1)将这20名男生的测试成绩按从小到大排列,统计出每种成绩的数值出现的频数,并制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
①成绩小于25米的同学有几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成绩大于28米的同学有几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这些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哪个范围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小结:利用频数、频率分布表,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和频率,从而反映这些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2、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以频数分布表为基础,绘制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

(2)直方图的结构: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的三部分组成。

(3)作直方图的步骤:
①作两条互相垂直的轴:横轴和纵轴;②在横轴上划分一引起相互衔接的线段,每条线段表示一组,在线段的左端点标明这组的下限,在最后一组的线段的右端点标明其上限;③在纵轴上划分刻度,并用自然数标记;④以横轴上的每条线段为底各作一个矩形立于数轴上,使各矩形的高等于相应的频数。

如:为了了解某地区八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现随机抽取了60名八年级男生,测得他们的身高(单位:cm)分别为
156 162 163 172 160 141 152 173 180 174 157 174
145 16 153 165 156 167 161 172 178 156 166 155 140 157 167 156 168 150 164 163 155 162 160 168 147 161 157 162 165 160 166 164 154 161 158 164 151 169 169 162 158 163 159 164 162 148 170 161
(1)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如果身高在cm
≤的学生身高为正常,试求落在正常身
155≤cm
x170
高范围内学生的百分比。

小结: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可按以下步骤:①计算数差;②确定组距与组数;③确定组限;④列频数分布表;⑤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其中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决定。

一般来说,组数越多越好,但实际操作比较麻烦,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特征通常分成5~~12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