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

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功绩,一是重新确定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决定健全党规党法,恢复被取消多年的纪律检查机构,重新成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明确指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

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

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

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

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1. 改革开放新政策:(1)发表《关于改革开放的指示》,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地整合市场与计划经济;(2)制定了改进改革开放的政策,把改革开放按照一定的步骤推向全国;(3)提出政府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政治上使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实现了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

2. 加强党的建设:(1)决定实行领导核心责任制;(2)决定实行政治联系统统一领导;(3)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进依法治党。

3. 改变思想方式:(1)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潮;(2)敦促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发展,批评和淘汰旧的思想观念;(3)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观念。

4.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1)提出完善全国性及地方性法律体系;(2)提出统一行政诉讼制度,推行司法公开制度;(3)立法及公投等制度,加强法律基础建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 展现了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1)证明了当时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义路线是正确的;(2)加快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实施;(3)不仅影响到中国,而且影响了各国及世界,进一步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

2. 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1)开放了中国国家经济管理的大门,推动中国国家经济跃上发展的快车;(2)加强了基本制度的建设,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证明了这种发展路径的正确性;(3)为中国社会建立了潜在的发展模式,释放了改革开放的内生力量,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3.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础:(1)让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完善社会公平政策;(2)转变了安定领导的体制,改进了党的建设,完善了国家法律纠纷解决机制;(3)引导国家坚定国家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为中华民族只争朝夕的奋斗定下了基调。

综上所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转折,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为中国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影响。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澡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该全会的最大意义在于
确定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即走向市场经济化。

在这次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改革的重要决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村土地的
流转和规模经营。

此外,还决定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以吸
收外部的技术和资本,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次全会的批判“两个凡是”的决议也是其重要的意义之一。


个决议从思想上打破了毛泽东时期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为中国
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它明确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今后进一
步的改革提供了底气和动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关于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可以从历史背景、议程安排、理论创新等三
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历史背景
1956年10月1日,经过一系列斗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工农两个群众的支持下,在很多共产党外的力量的武断阻挠下,展现出了团结、无畏、果敢和统一行动,实现了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伟大业绩,不仅开创了新中国工农两族在改革中的新局面,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二、议程安排
从会议的安排来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订定了各项方针政策,确定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划定了伟大的转型历程,大力宣传了“四个现行”的理论,明确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重视工人阶级和联系农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第一要务。

三、理论创新
议案上各项政策经受“四条河流抵触”的洗礼,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分工和社会管理,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政治经济方针和目标,成为新中国重新塑造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三中全会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充分发挥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精华,从理论上确立了一大批发展的原则和方针,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动力和解决方案,催生出许多伟大的事迹。

总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变革的重大转折,从而开启了中
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斗争经验,从战略高度把握新十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奠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基础,筑起了未来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通向梦想的基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提升,意义重大。

十一届三中历史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历史知识点
3. 主要议题: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以及如何调整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家的快速发展。
4. 重要决策: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
5. 政策转变:会议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历史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一历史事件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1. 时间与地点: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2. 背景:会议召开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经济和社会都面临着重大挑战。改革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6. 农村改革:会议提出了农村改革的初步设想,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 对外开放:会议决定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8. 思想解放:会议强调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大胆创新。
9. 领导层变动:会议期间,邓小平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得到了全党的支持。
10.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加强领导和建立领导机构:实行中央统一领导,设立中共中央决策咨询委员会,充实国际政治联系室,改善领导组织、工作机制。

2.国家机构改革: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贯彻到每一层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重组国家各级机构。

3.解决私有财产问题: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确立公众财产所有制,发展家庭联营企业,改善农民的经济利益。

4.推进农业改革:改革种田制度,鼓励农民自主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施农民合作化经营,改变农作物定价办法。

5.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和教育,深化集体领导制度改革,强化统一战线建设。

6.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实行联产承负责制,改革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应用股份制,开展汇率改革,实施重组机制。

7.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文化水平,发展先进文化,实行国家文化计划,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文物保护和新闻出版活动。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国际政治合作,改革国家机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定,树立了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解决了私有财产问题,综合发展新农村,鼓励农民自主经营等改革措施,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中国今后的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4.推动全国统一改革:通过推进领导结构改革、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生产力改革与私有财产问题处理,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推动全国改革开放步入正轨。

5.促进国际政治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扩大对外政治联系,开展对外扩大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合作,在国际舞台上站立更高的个体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八年级下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八年级下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八年级下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198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并分析其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

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阻滞和困境。

经济增长率下降,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失衡,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改革的重要推动:1.深化农村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业农村经济改革的战略决策,包括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等。

这些改革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社会变革。

举例说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民可以流转土地使用权,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许多农村家庭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家乐等,增加了收入来源。

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这些改革举措包括推动企业改革,开展股份制改革,吸收外商投资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经济迅猛增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举例说明:金融市场的改革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崛起。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者,并提高了中国企业的融资能力。

同时,外资的引入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政治改革的重要探索:1.加强党的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党对农村、城市和经济改革的领导。

党的领导保证了改革稳步推进,避免了改革乱象的出现。

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充分肯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举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此刻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相关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中心议题是讨
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务必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务必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理解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群众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
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

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务必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

为把农业搞上去,务必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职责制。

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这些具有重大好处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构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群众。

全会增选陈云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邓颖超(女)、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1982年8月30日中共十二大预备会议予以透过)。

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全会选举产生了中纪委书记、常务书记、副书记、常委和委员。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此刻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拔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

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会议在充分肯定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

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

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人人遵守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群众领导。

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状况,指出:务必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压制、打击手段。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务必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务必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全会在讨论华国锋总理提出的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时,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
失调,搞好综合平衡的要求。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这个文件在经过修改和充实之后正式发布,之后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

会议肯定了
1975年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绩,肯定了他和中央
其他领导同志对四人帮干扰破坏进行的斗争,肯定了1976年4月5日的革命性质,决定撤
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的文件。

会议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泼、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

全会增选陈云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邓颖超(女)、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1982年8月30日中共十二大预备会议予以透过)。

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纪
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王鹤寿等为副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好处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
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大功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好处的伟大转折。

会议重点
●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
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