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三年级实验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3分)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6分) 3、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0分)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3分)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6分)3、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观察一杯水(10分)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分)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2分) 3、用嘴巴尝(无味道)。

(2分)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3分) 5、整理器材。

(1分)四年级实验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10分)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1分)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分)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3分)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1分)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分) 6、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专项训练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专项训练

实验操作专项第一单元水实验活动一:给烧杯内的水加热实验实验材料:清水、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实验步骤:❶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三脚架上垫上石棉网,点燃酒精灯加热。

❷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之下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❸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①水沸腾时,水中有大量气泡,气泡快速上升,水面翻滚,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温度不变。

②袋子会鼓起来。

使用记录: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

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活动二:冰融化成水的实验实验材料:一支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标记笔。

实验过程:❶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❷在冰融化的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❸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实验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表面比较结实冰面有水出现,是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

冰变成了水,呈液态,温度高于0℃,慢慢会达到室温。

实验结论: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并且体积变小。

实验活动三: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实验材料:2 个透明玻璃杯、2根搅拌棒、食盐、小苏打、水、天平、量筒等。

实验步骤:❶先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8份。

❷在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放入50 毫升清水。

❸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❹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❺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实验记录:份数1份2份3份4份5份6份7份8份食盐是否溶是是是是是是是否解小苏打是否是是否否否否否否溶解我的发现当食盐加到第8份时,出现沉淀,说明食盐能溶解7份左右。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实验探究专题(二) 教科版(含解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实验探究专题(二) 教科版(含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探究专题(二)一、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43分)1.在探究水在什么温度结冰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在试管中加入10 mL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②拿一只保温杯,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内的温度变化。

③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④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水结冰的温度记录表时间0分钟3分钟6分钟9分钟12分钟温度25℃() 4℃()0℃状态水水水冰水混合物冰水混合物(1)该同学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

(2)该同学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

(3)在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时,我们应该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A.仰视B.平视C.俯视(4)在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时,我们应该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A.仰视B.平视C.俯视(5)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作用是:________。

(6)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作用是:________。

(7)由实验记录表中可知: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___℃。

(8)由实验记录表中可知: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___℃。

(9)水在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由________态变成了________态(填水的形态)。

(10)水在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由________态变成了________态(填水的形态)。

2.空气的奥秘。

(1)图片中的阿姨们,她们在愉快地水中漫步,她们的脸会不会湿?(2)把一团纸塞入一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水中,杯底的纸不会湿,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3)图片中的阿姨们,她们在愉快地水中漫步,她们的脸会不会湿?3.简答题。

小水滴旅行记同学们好!我是小水滴,我的家在大海。

有一天,我想和我的小伙伴们去旅行。

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去旅行,于是放射万丈光芒,照得我们都暖烘烘的。

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就变轻盈了,慢慢向空中飞去,小伙伴说,我们变成了水蒸气。

教科版科学三、四年级部分实验操作

教科版科学三、四年级部分实验操作

实验记录单
用量筒测量的结果 1号瓶中的水 2号瓶中的水 3号瓶中的水
测量结果
在使用量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①量筒必须放稳。 ②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 出液体的体积数。 ③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④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 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1、加入食盐的方法:等溶解完了第一份再放第二份, 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 2、若加入一份食盐,不能在水中充分溶解,那么这 一份不计入最后结果计算中。 3、最后要求大家把杯中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 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4、做好记录。
实验十:新鲜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比较实验
1、实验目的:研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 什么不同。 2、实验材料:水槽1个、集气瓶3个(分别标有ABC)、毛玻璃片 3片、橡胶管、水、装有新鲜的空气、呼吸一次的空气、呼吸多次 空气的塑料口袋、火柴。 3、实验步骤: ①检查实验器材。 ②做好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③用橡胶管连接气体和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这三种气体。 ④用燃烧的火柴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内,根据火柴火焰燃烧时间 判断瓶内氧气含量情况。 ⑤填写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⑥整理好实验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一 现象二 现象三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杯子里有空气,只有让杯子里的空 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
①杯子要保持干燥,纸巾要塞入杯 底,防止掉下来。 ②一定要选择干燥的纸巾。 ③杯子压入水中要保证竖直压入, 不能倾斜。 ④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实验三: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的变化。
实验九: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实验目的:实验探究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多大。 2、实验材料:烧杯1个、搅拌棒1根、水、天平、小匙、食盐、 记录单。 3、实验步骤: ①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②在烧杯中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将一份食盐(每份2克)加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溶解后, 再加入第三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记录一共放入了多少份食盐,计算出克数。 ⑤整理好实验器材。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科版)配套练习(全册)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科版)配套练习(全册)

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一、填空题。

1、科学上,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小水滴的現象叫(凝结)。

2、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3、.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风的大小)、(蒸发的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

二、判断题。

1湿衣服被太阳晒一天就变干了,是因为衣服上的水被大阳吸收了。

(错)2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气。

(错)3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对)。

4露水、白云、雾气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错)、5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不能变成水。

(错6水变成水蒸气后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

(错)三、选择题。

1、选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C)。

A.蒸发B融化C.凝结2、水在(B)情況下更容易蒸发成水蒸气。

A.冷B受热C.任何3、鱼缸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ー些,最主要的原因是(B)。

A被小鱼喝掉了B,跑到空气中去了C流到鱼缸外面了4、冬天,我们在室外呼吸时,时常能看见从里呼出一团“白气”,这“白气”其实是(C)。

A.空气B.水蒸气C小水珠5、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现象的是(A)。

A露珠逐渐消失B电熨斗冒“白气”C.冰雪遇暖融化6、下面属于蒸发现象的是(B)装了热水的玻璃杯杯口内壁上出現的小水球B衣服千了C.早晨草叶上的露球7、海水晒盐就是利用了(A)现象A.蒸发B.沸腾C.凝结四、简答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下面描述的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积水。

天晴了,地面的积水很快就不见了。

积水到哪里去了呢?答:积水变成了水蒸气,到空气中去了,我们把这一现象叫做蒸发。

(2)放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会有水珠出现,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答: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我们把这一现象叫做凝结。

2、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答:把衣服展开,挂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底下。

3、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见课本第2页)答:水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附评分标准)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附评分标准)
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评分标准
实验时间:6分钟 分值:6分
实验步骤
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打孔(1分)
选择三张卡纸,并在同一位置分别打孔(1分)
分别改变小孔的位置进行观察(4分)
1.用夹子固定三张卡纸,将其直立在桌上,每张卡纸相距约10厘米,最后放一张未调整卡纸将三个孔放置在一条直线上,用激光笔照射,使光线能直接穿过小孔,观察光斑位置。(1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题: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附评分标准)
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内容及要求
设计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1)选择合适材料,并向评委展示每种材料的作用;
(2)进行实验,并向评委表述每一步的意图;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向评委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供选器材
激光笔1个、卡纸4张、打孔器1个、燕尾夹4个、
3.将中间的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2厘米,再重复上述观察。(1分)
4.得出结论。(1分)
整理实验器材(1分)
整理材料(1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杯子内装满水
B.杯子内没有一点水
C.有少量水进入杯子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杯子内装满水
B.杯子内没有一点水
C.有少量水进入杯子
(3)实验中还能观察到( )。
A. 纸湿了
B.纸没有湿
(4)实验中还能观察到( )。
A. 纸湿了
B.纸没有湿
(5)如果上述实验中,纸没有湿,说明(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实验探究专题(一)
一、实验探究专题(一)(共 8 题;共 35 分)
1.某同学为了研究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他把一大包白糖同时倒入 100 毫升水中充分搅拌 后沉淀,杯底沉淀了很多白糖,他认为白糖不能溶解在水中。 (1)要把沉在杯底的白糖从水中分离出来,可以用 ________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 ________。杯底沉淀了很多白糖是因为 ________ (3)要把沉在杯底的白糖从水中分离出来,可以用 ________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小明同学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如下图)。
答案解析部分 一、实验探究专题(一) 1.【答案】 (1)过滤 (2)错;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 (3)过滤
【解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白糖可以溶解在水里,但并不是无限溶 解得。对于可溶解的物质我们要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 【答案】 (1)C (2)C (3)B (4) B (5)C (6)C (7)A (8)A
【解析】 【分析】 (1)当天空被云覆盖少于四分之一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晴天。当天空被 云覆盖多于四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当天空被云覆盖大于四分 之三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阴天。 ( 2) 根据天气符号,预报的周六天气是晴天,周日是小雨。 ( 3)、风 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旗烟飘的反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 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东南风就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 ( 4)本题考的是温度的书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B.纸不会湿
C.无法确定纸会不会湿
3.写出下面两幅图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实验的错误之处。
图 1:________ 4.温度计。
图 2: ________
读作: ________ 写作: ________ 5.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名称是 ________。 (2)这个实验的名称是 ________。
(3)图中 ②号仪器名称是 ________,图中 ④号仪器名称是 ________。分别用滤纸 A 、 B、C 过滤经搅拌后的沙子水、面粉水和食盐水,在滤纸上看到的结果是: 滤纸 A :________ 滤纸 B:________ 滤纸 C:________ (4)图中 ②号仪器名称是 ________,图中 ④号仪器名称是 ________。分别用滤纸 A 、 B、C
答案解析部分 一、实验探究专题(一) 1.【答案】 (1)过滤 (2)错;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 (3)过滤
【解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白糖可以溶解在水里,但并不是无限溶 解得。对于可溶解的物质我们要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 【答案】 (1)C (2)C (3)B (4) B (5)C (6)C (7)A (8)A
A. 空气是一种气体
B.空气是有重量的
C.空气能占据空间
)。
(6)如果上述实验中,纸没有湿,说明(
)。
A. 空气是一种气体
B.空气是有重量的
C.空气能占据空间
(7)如果小明的杯子底部有一个破洞,(
)。
A. 纸会湿
B.纸不会湿
C.无法确定纸会不会湿
(8)如果小明的杯子底部有一个破洞,(
)。
A. 纸会湿
A. 沙子 B.面粉 C.盐 6.下表是小米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日历中的降水量(单位:毫米)记录,请你帮他完成数据整 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三年级实验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实验步骤:100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3分)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6分)3、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0分)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3分)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6分)3、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观察一杯水(10分)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分)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2分)3、用嘴巴尝(无味道)。

(2分)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3分)、整理器材。

(1分)四年级实验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10分)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1、正确折叠滤纸。

(1分)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分)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3分)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1分)、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分)6、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1分)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2分)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2分)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2分)、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2分)6、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10分)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1分)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1分)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3分)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3分)、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1分)6、整理实验材料。

(1分)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0分)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鼓或锣、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

实验步骤:1、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

(1分)2、拨动橡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橡皮筋振动并发出声音。

(1分)3、轻轻击打鼓或锣,让其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鼓面振动并发出声音。

(1分)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

观察现象:音叉的振动导致水面产生波纹。

(4分)、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分)6、整理实验材料。

(1分)五年级实验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0分)实验材料:激光笔(或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

间距大约1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1分)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分)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3分)4、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分)、整理实验材料。

(1分)实验二:冷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绒线手套、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1、正确使用酒精灯给小的岩石加热。

(4分)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放入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砸坏烧杯底部)。

(3分)3、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说出结论。

(2分)4、整理器材。

(1分)实验三: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材料:测力计,小重物(钩码或者具盒等)。

实验步骤:1、使用前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的要调零。

(2分)2、用手轻拉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大小(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用力要轻)。

(3分)3、用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物体,读出重力大小(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4分)4、整理器材。

(1分)实验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0分)实验材料:钩码、小盒子、测力计、线、粗砂纸、细砂纸等。

实验步骤:1、预测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1分)2、不改变物体重量,只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3分)3、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分)4、改变物体重量,不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3分)、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运动时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1分)6、整理实验材料。

(1分)六年级实验实验一:杠杆的秘密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步骤: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1分)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6分)3、实验结论:(2分)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

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4、整理器材。

(1分)实验二:轮轴的作用(10分)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

实验步骤: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

(2分)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3分)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

(3分)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

(1分)、整理实验材料。

(1分)实验三:斜面的作用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

实验步骤: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1分)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

(6分)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2分)4、整理器材。

(1分)实验四: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0分)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方法一: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

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3分)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分)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2分)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分)、整理实验材料。

(1分)方法二:1、制作一个电磁铁。

接通电,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

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3分)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2分)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2分)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

(2分)、整理实验材料。

(1分)(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