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冬天平均气候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1. 介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历史气温变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气温变化的曲线,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气温趋势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气候的变化情况。
2. 古代气温变化2.1 石器时代* 10万年前至8000年前,中国气温较低,呈现寒冷气候。
* 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适应了低温的生存方式。
2.2 新石器时代* 8000年前至4000年前,中国气温逐渐上升。
* 气候逐渐变暖,植被生长繁茂,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变为农耕生活。
2.3 商周时期* 4000年前至2000年前,中国气温波动较大。
* 冷暖交替,降雨不稳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4 秦汉时期* 2000年前至1600年前,中国气温下降。
* 表现为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困扰。
3. 近代气温变化3.1 唐宋时期* 1600年前至1200年前,中国气温回升。
* 气候变暖,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人口增长。
3.2 元明清时期* 1200年前至100年前,中国气温较为平稳。
* 期间有冷暖交替,但整体变化不大,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3.3 近现代* 100年前至今,中国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 当前气温变化趋势4.1 数据分析* 近年来,中国气温年均上升趋势明显。
* 不同地区的气温上升幅度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更加明显。
4.2 影响因素*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主要原因。
*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气温产生一定影响。
4.3 影响和应对措施* 气温上升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 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5. 结论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受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气温逐渐上升,并且上升趋势在近年来更加明显。
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高考地理:中国气候类型及特征(看图更容易)

【地理】高考地理:中国气候类型及特征(看图更容易)一、气候(一)冬季气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①南暖北寒②南北温差大:漠河一月均温约–30℃.西沙群岛一月均温约22.9℃.南北温差50℃上.(2)影响因素①纬度因素: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且日照时间比南方短。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加剧寒冷。
(二)夏季气温(1)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青藏高原相对低温其它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影响因素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北方虽然比南方小.但日照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并不比南方少多少.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
(三)我国的温度带二、降水(一)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南多,西北少.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二)降水的时间分布①季节变化: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少雨。
②年际变化: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最大。
(三)降水的时空分布取决于季风活动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与季风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东南地区距海近,受东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西北地区距海远,受东南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的进退和锋面雨带的推移。
都决定了降雨量的长短,以及降雨量的多少。
此外,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也对降雨量分布有一定影响。
(四)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干湿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旱地区,干旱地区。
三、我国气候(一)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二)影响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多种多样。
东部较湿润雨热同期,便于农作物,树木,牧草生长。
夏季南北温差小,喜温作物(如水稻)可在我国较高纬度东北地区种植。
(三)气象灾害1、寒潮:每年秋末、冬季、初春,从西伯利亚、蒙古侵入我国的强冷空气。
严寒、大风、霜冻。
我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西藏、云贵地区影响小2、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强热带气旋影响我国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利:缓和长江流域的伏旱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3、旱涝灾害:我国的旱涝灾害与当年夏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迅速北移,长时间滞留在北方,造成北涝南旱,反之,则南涝北旱。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最近十几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 原的干旱少水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均 气候长期变化背景因素相关。
中国的雨型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以20~30a尺度振荡为主
1951~2000年夏季降, 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
10a尺度振荡特征明显、 变化大值区集中在长江以 南
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分 布型式清楚
1956~ 2002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
1998 年降水最多, 1986 年降水最少 90 年代初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值、60 年代则一般低于常年值 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比夏、秋季明显;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冬季和夏季
1951-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
四川盆地和川、滇交界气温下 降
北方和青藏高原、海南、云南 北部、东南沿海及江淮 增温 系数超0.4
新疆东南、青海西北、西藏中 部、内蒙、黑龙江、辽宁、河 北北部、北京、海南及云南南 部 增温系数超0.6
1951-2001年温度距平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区
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及其对 中国地面气温的影响
无法排除当前的地面气温变化是低频自然振动一 部分的可能性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的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冬季和相关气候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内地的冬季气温整体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然而,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冬季气温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冬季气温再次回升,且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种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来,冬季气温持续走高,导致在北方地区出现了雪量减少、冰雪冻结期缩短等现象,给农业生产和冰雪旅游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年代际变化也备受关注。
冬季风通常分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与气压差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研究发现,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明显减弱。
具体而言,西北风的强度有所降低,东北风的频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种冬季风减弱的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联。
冬季风减弱对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降水减少、干旱程度加剧等,这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区域环流也是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环流是指大气中尺度的环流系统,是形成和维持地区气候状况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中国的区域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冬季副高为例,其在北方的范围和强度都产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冬季副高的范围缩小和强度减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温暖和干旱程度加剧,降水量明显减少。
这种区域环流变化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应对。
综上所述,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都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中国的气候分区与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分区与气候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分区根据地理位置、降水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分布特点进行划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区和各个分区的主要气候特点。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北端的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气候。
这一带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年平均气温较低,夏季多雨,冬季则非常干燥。
冬季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而夏季可高达30℃左右。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能源利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也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且干燥。
这一地区的冬季较长,而夏季短促。
冬天的平均气温可在-10℃到0℃之间,夏天可达30℃以上。
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其他季节相对干燥。
这种气候对于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限制,也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调控提出了挑战。
三、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带,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降水分布均匀,四季温差较大。
这一带的冬季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则达到30℃以上。
黄淮海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核心区,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一带冬季温和,夏季酷热多雨,春秋季较为温暖。
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
五、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类型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
这一区域的冬季气温在5℃到10℃之间,夏季气温可达25℃以上,降水相对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华南地区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渔业。
六、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气候复杂多样,分布有高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等类型。
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变,高原、山区和盆地交织,这种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历年冬天温度

历年冬天温度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而有所差异,无法给出统一答案。
以南京为例,1955年、1977年、1991年冬季,最低气温分别达到-14度、-13.1度、-13.1度,历年的极端气温振幅很大,故一年的寒冷无法预示来年的寒冷。
而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从1961年至2020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全国平均升温速率为0.3℃/10年。
总的来说,由于温室效应等气候因素,我国冬季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寒冷冬季多出现于上世纪60-80年代中期,90年代之后,冬季平均气温都高于-4.5℃,只有8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最低为-4.4℃(2011/2012年)。
近46年中国冬季日均气温及极端温度的变化

近46年中国冬季日均气温及极端温度的变化刘雅星;范广洲;董一平;周定文;赖欣;郁珍艳【摘要】应用1961-2006年我国599个站的冬季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冬季各月最低(高)日均温度、低温日数及三种极端温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冬季各月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月份升温最显著,日均气温低于5℃的冷日数和日均气温低于-10℃的严寒日数在冬季各月都是减少的.全国近46年冬季极端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1986年出现一次跃变,2006年最少;极端高温日数普遍增加,1995年出现跃变,1998年达到峰值;霜冻日数在27°N-46°N间区域显著减少,跃变点在1987年,最低值出现在1998年.【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5)003【总页数】7页(P286-292)【关键词】气象学;气候诊断;冬季;日平均温度;极端温度指数;极端低温事件【作者】刘雅星;范广洲;董一平;周定文;赖欣;郁珍艳【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1 引言气候是一段(一个月以上)时间内天气的总和特征,这个总和在统计意义上既包含了平均状态,也反映了极端情况(极端高温、极端低温)。
日平均气温在制冷、采暖等实际应用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温度事件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研究极端温度的变化规律意义也非常重大。
近年来,随着观测资料的日益增多,气象工作者对我国的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
往年气温对照表

往年气温对照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越发明显,地球每一年的气温也在不断波动。
对于中国来说,不同地区的气温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下是中国各地区往年气温对照表,以方便大家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的华北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冷夏热。
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5℃左右。
近年来,这里阳光充足、气温逐渐升高,春季气温快速回升已成为常态。
华东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其气候特点是温和多雨,四季分明。
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5℃左右,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8℃左右。
近年来,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这里的降雨量较大,春夏季节通常为多雨季节。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的华南地区,其气候特点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潮湿。
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
近年来,由于受到南海热带气旋的影响,这里的降雨量大,夏季尤为明显。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西南地区,其气候特点是高原季风气候,气温温和多雨。
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5℃左右,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5℃左右。
由于地形地貌的关系,这里温差较大。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的西北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干燥少雨。
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
这里属于典型的荒漠气候,日温差大。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的东北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冬长夏短。
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5℃左右。
这里的冬季尤为严寒,夏季短暂,春季是大片的冷温带森林开始复苏的时间。
总之,中国各地区的气温变化各不相同,每年的气温波动也不尽相同。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以便随时采取行动。
同时,乐观面对气候变化,拥抱自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年冬天平均气候
1、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2013—2014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为-4.7摄氏度,是1987年以来的最低值
这是指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7度(是指所有的测站数据的平均值之后的再平均得出来的)。
2、全国各大城市的年平均温度
城市夏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冬季平均温度城市夏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冬季平均温度
北京 26.1 11.8 -4.6 杭州 28.1 15.8 4.7
天津 25.2 12.2 -4.2 福州 28.9 19.3 11.6
石家庄 27.4 13.3 -2 郑州 27.2 14.2 0.3
南京 27.7 15.6 -2.7 武汉 29.1 16.5 4.3
兰州 23.4 9.5 -4.1 长沙 28.9 17.25 4.7
银川 24.1 8.4 -7.2 南昌 28.6 17.8 8.4
济南 28.2 14.6 -0.4 南宁 28.3 21.7 13.7
西安 27.36 13.7 0 广州 28.5 21.8 14.2
太原 24.2 9.9 -5.2 成都 25.8 16.6 6.2
西宁 14.7 5.1 -8 重庆 29 17.8 8
乌鲁木齐 24.1 5.7 -13 昆明 21.1 20.6 9.4
呼和浩特 23.7 6.2 -11.4 贵阳 23.6 19.9 4.9
哈尔滨 24.3 4.4 -17.2 拉萨 15.8 7.9 0.8
长春 24.5 5.1 -15.2 合肥 28 15.3 2.5
沈阳 25.6 7.8 -12 上海 28.6 17.9 4.7
大连 24.4 10.8 -3.8 香港 28 23.3 15
海口 29.1 23.8 -18.8 澳门 28.5 22.3 14.5
3、天津地区历年冬季平均气温是多少度?
多年历史统计,天津12月、1月、2月平均气温分别为-0.8、-3.1和 -1.0℃,也就是冬季平均气温为-1.6℃。
由于统计资料起止时间不同可能有微小差异,但应该相差不大。
4、北京往年冬天最低气温是多少?
北京往年冬天,以往的最低温度是14.9℃。
1、根据历史上的气象记录显示:1951年,北京曾出现连续4天零下20℃的天气,1月13日更是达到零下22.8℃。
2、所以北京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22.8℃,不过这种情并不常见。
3、北京四季分明,冬天长达三个月之久,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是北京最冷的时节,此时来北京旅游,若遇上一场大雪,一定要去故宫拍皇城雪景,或是去八达岭看雪漫长城都是很不错的。
北京冬天平均气温:2℃至-5℃,进入12月份,天气更加寒冷,白天气温在2-5℃,夜晚在0℃左右。
而每年12月21日或22日是冬至节气,也为北京寒冬揭开帷幕。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也是中国4个直
辖市之一;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5、近几年冬季气温变化
,给你粘吧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黄嘉佑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使用160 个测站冬半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最近几十年(1951/ 1952 —2003/ 2004) 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向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主分量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冬季的前冬和后冬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趋向性差异。
趋向性差异在年际的
变化方面的表现,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变化趋
向的一致性,即前冬有变暖的趋向,后冬也有变暖的趋向,但是前冬变暖趋向不明显。
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不同,表现在冬季气温变化,虽
然也存在变暖趋向,但是前冬变暖的趋向比南方趋向明显。
第2 个气候变化特征,南方地区是前、后冬
相反的变化趋向,即前冬暖(冷) ,后冬则冷(暖) 。
而北方地区这
种特征表现不明显。
趋向性差异在年代际的趋向性变化方面的表现更
加明显。
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缓和,在1980 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缓和。
而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同样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
冬加快,而在1980 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
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加快。
不同的前冬和后冬气温序列不同时段标准
化距平的平均值也存在差异。
南方地区1980 年以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比常年偏低。
但是后冬偏低程度较前冬缓和,而在1980 年以后,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后冬偏高的程度也较前冬缓和。
而北方地区在1980 年
以前,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低,后冬气温偏低的程度较前冬大。
而在1980 年以后,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高,而且后冬偏高的程度较前冬大。
关键词: 气温变化,冷趋向,暖趋向。
1 引言近年来,气温变化的趋
向性研究受到气象学家很大关注。
例如胡桂芳等[1 ]对济南、青岛年
及四季的平均和平均最低(高) 的百年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近
百年来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但前者的增温率明显
高于后者;最高气温青岛呈上升趋势,而济南却呈下降趋势。
这种最高
和最低气温的趋向性变化趋势在国内外均有很多的表现[225 ] 。
6、中国南方冬季平均气温是多少道客巴巴
中国南方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百上。
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度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
和少雨。
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
降水量问在800毫米以上答,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台湾火烧寮为全国"雨极",年平均降水量6558
毫米。
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
冬季气温在0度以上。
雷州半岛,专云南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
云南,广东,海南,台湾受寒属潮影响小。
7、中国北方冬天平均气温多少?
北方的面积很大,就东三省的平均气温可达到-10°
8、近几年的冬季气温资料分析、这几年的冬季气温的变化规律并
作简要报告。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结果表明,近44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前者的年气候倾向率为后者
的2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表现为冬季增温最强,春季次之,秋
季最弱;
我就写了个这个,反正他又没规定字数,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