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记忆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记忆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记忆的名词解释 - 心理学角度探索记忆的奥秘记忆是人类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与外界交互并学习的基础。
心理学家对记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试图解释记忆的本质、过程和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记忆的名词解释以及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成果。
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指个体通过感知、学习和经验积累,获得、储存、保持和回忆信息的心理过程。
人类借助记忆,能够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储存、提取,并在相关处理任务中应用,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提供支持。
二、记忆的分段在心理学中,记忆一般被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感知编码阶段、储存阶段和提取阶段。
1. 感知编码阶段感知编码阶段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接收和处理,将其转化为能够储存和处理的信息。
这一阶段中,信息经过感觉器官的处理,并转变成为个体能够理解和储存的形式。
感知编码的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准确性。
2. 储存阶段储存阶段是指个体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以备将来使用和回忆。
记忆在大脑中以各种方式被储存并组织,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这一阶段的储存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经历了加工、整合和重组,以增强信息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3. 提取阶段提取阶段是指个体在需要时从储存的记忆中取回特定信息。
提取过程可以被触发和影响,而个体的认知和情境都可能对提取的效果产生影响。
提取过程也会受到干扰,例如记忆间干扰和时间陈旧的影响。
三、记忆的类型1. 声音记忆声音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听觉感受和编码所获取的记忆。
例如,人们对于他人的声音和音乐旋律的记忆,以及通过语言学习和交流所获得的声音信息,都属于声音记忆的范畴。
2. 视觉记忆视觉记忆是指个体通过视觉感受和编码所获取的记忆。
人们对于视觉场景、物体和图像的记忆都属于这一类型。
例如,我们能够通过记忆识别出人脸、物体的颜色和形状等。
3. 身体动作记忆身体动作记忆是指个体通过动作经验和训练所获得的记忆。
习得型动作记忆和技能记忆都属于这一类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基础,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57313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应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得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你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心理学名词解释63880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4、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屏息:在注意紧张时,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在认识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按首字母顺序排序完整版)

A爱情三元论:亲密,激情和承诺。
亲密成分:包含亲近性,情感性,连通性。
激情成分:包含和性有关的动机驱力,身体接近性和浪漫性。
承诺成分:同时包含个体爱上另一个人的最初认知和长期维护这份爱的决心。
三元论强调了爱的复杂性和其动态性,不断进展的质量,人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他们的爱也是变化着的ABC人格理论:A代表一个事实,一个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的客观存在。
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或反应,这一反应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
但A(诱发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C(情绪和行为结果)。
而是B(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C。
如果进行干预,则会导致D(质疑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了E(新的信念),这样就会出现F(新的情绪或行为结果)。
阿普加量表:通过手机一系列指标信息,以确定婴儿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测量系统。
关注五个基本指标:外貌,脉搏,面部扭曲,活动性和呼吸阿尔茨海默病:引起记忆丧失和混乱的渐进性大脑障碍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B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
它的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追求的是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及时满足。
遵循“快感原则”。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作用:(1)攻击性:班杜拉认为影响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有三个因素:家庭、社区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工具。
(2)性别作用:班杜拉认为,男女儿童各自性别品质的发展较多的也是通过观察学习,特别是模仿的作用而获得的。
(3)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榜样影响的结果(4)亲社会行为:通过呈现适当的榜样能够施加影响。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300题1.心理学: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科学2.认知: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3.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4.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5.思维:人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6.语言活动:人利用语言把自己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7.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9.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10.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11.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12.人的意识:有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13.自我意识: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14.无意识现象: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5.社会心理: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16.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17.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18.效度: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19.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0.自变量或独立变量:在心理学实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客观条件21.因变量或依从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第一章第四节:22.精神分析: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环境(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臵(如教师文化建设情况、座次安排)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
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人格:人格又称为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思。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和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
其功能是暂时地存储信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个成分。
直接记忆是指输入的刺激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编码,尽在脑中短暂存储,但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工作记忆是指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的记忆。
扩展资料:
短时记忆的特征: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短时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一次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但有研究者发现记忆广度测验高估了STM的真正容量,因为被试能够使用其他的信息源来完成任务,比如回声记忆等。
因此有研究者估计,当记忆的其他资源被分离出去的时候,对于大约7个组块的记忆广度STM的纯粹贡献只有2~4个。
尽管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是复述和组块可以使编码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可能性提高,从而使我们能够正常记忆。